问题

为什么肯德基在中国做的比麦当劳牛,在全球又比麦当劳落后?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说起来也挺复杂的。肯德基和麦当劳这两大快餐巨头在中国和全球的市场表现,确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背后原因也挺多。我试着把我知道的掰扯掰扯,尽量讲得接地气点。

在中国,肯德基为啥感觉比麦当劳“牛”?

简单说,肯德基在中国简直是“本土化战神”,而麦当劳呢,虽然也赚得盆满钵满,但感觉像是“慢半拍的追赶者”。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抢占先机,打下坚实基础:
时间差: 肯德基比麦当劳更早进入中国市场,大概早了几年。这就像是在一场百米赛跑里,肯德基提前起跑,已经跑出了一段距离。90年代初,肯德基刚进入中国时,大家对西式快餐的体验非常新鲜,肯德基凭借着炸鸡这种相对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口味,迅速占领了消费者的心智。
数量和密度: 凭借着先发优势,肯德基在中国门店数量和覆盖范围上,一直以来都比麦当劳做得更广。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肯德基的渗透率非常高,可以说几乎随处可见。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优势,给消费者一种“肯德基是真正的国民快餐”的印象。

2. 超强的本土化策略,精准拿捏中国胃:
菜单创新: 这点绝对是肯德基成功的关键。他们不像很多西方品牌那样“水土不服”,而是非常积极地研究中国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你看看肯德基的菜单,粥、豆浆、油条这些中式早餐,还有各种季节限定的饭食、小吃,甚至是中国传统节日才会推出的新品,比如老北京鸡肉卷、川辣鸡腿堡、各种口味的饭,都做得有模有样。这些产品不仅迎合了中国人的口味,也大大拓展了消费场景,从早餐到正餐,再到下午茶。
营销和文化结合: 肯德基在中国不是简单地卖炸鸡,他们更懂得怎么“融入”。比如,他们会跟中国传统节日结合,推出各种节日限定产品和促销活动。有时候还会请一些在中国人气很高的明星代言,搞一些接地气的营销活动。这种做法让消费者觉得肯德基不是一个纯粹的外国品牌,而是“生活在中国的一部分”。
对消费者需求的敏锐度: 肯德基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理解和反应速度,比麦当劳要快得多。比如,外卖业务的兴起,肯德基早早就开始布局,并且做得风生水起。现在很多年轻人生活节奏快,点外卖是常态,肯德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3. 产品定位的差异:
炸鸡的国民接受度: 炸鸡这种东西,无论在哪里都是快餐的经典。而肯德基的主打产品就是炸鸡,这本身就有很高的接受度。不像麦当劳的汉堡,虽然也很受欢迎,但在一些更传统的饮食习惯的消费者心中,可能不如炸鸡那么“日常化”。
更灵活的定价和产品线: 肯德基在中国的产品线非常丰富,从几十块钱的套餐,到几块钱的单品(比如甜筒、小食),覆盖的消费群体非常广泛。这意味着它既能吸引追求性价比的学生党,也能满足偶尔想吃点好东西的上班族。

那为什么到了全球,肯德基又比麦当劳“落后”呢?

这就要从全球市场的角度来看了,麦当劳在全球的“统治力”是肯德基难以匹及的。

1. 汉堡的全球普适性,和麦当劳的“全球符号”:
汉堡的全球语言: 汉堡是一种相对国际化的食物。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和接受一个汉堡的构成。而炸鸡,虽然好吃,但在某些文化区域可能不像汉堡那样具有普适性。
麦当劳的品牌DNA: 麦当劳从创立之初,就以“汉堡”作为核心符号,并且成功地将这个符号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它代表着一种标准化的、快捷的、可预测的用餐体验。这种“汉堡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比“炸鸡文化”传播得更广、更深。
麦当劳的全球化早期战略: 麦当劳早期在全球的扩张非常激进,通过大量的加盟模式,迅速地将门店开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全球品牌。它的红色“M”标志,就像一个全球性的指引,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找到。

2. 麦当劳的品牌战略和市场控制:
极致的标准化和供应链: 麦当劳在标准化和供应链管理上,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从食材采购、加工到出品,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这保证了无论你在哪个国家的麦当劳,都能吃到口味相对一致的产品。这种稳定性对于全球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
更广泛的产品线(在非中国市场): 虽然在中国肯德基的菜单本土化做得更好,但在全球范围内,麦当劳的产品线其实也非常多样化,并且能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口味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核心还是围绕汉堡、薯条、饮料这些经典产品。
早餐市场的领导地位: 在很多国家,麦当劳的早餐业务比肯德基做得要好。比如美国的麦当劳,早餐市场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麦当劳的麦满分、咖啡等产品,在早餐时段的竞争力很强。

3. 餐饮模式的全球化适应性:
汉堡+薯条的经典组合: 这种组合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容易被接受,也容易实现快速的出品和大规模的复制。
肯德基在某些区域的挑战: 肯德基虽然也在全球扩张,但在一些文化中,对油炸食品的接受程度可能不如汉堡那么高,或者存在其他更具本土特色的快餐选择。

4. 品牌形象和定位的微妙差异:
麦当劳的“家庭友好型”: 麦当劳在全球很多地方更倾向于打造一种“家庭友好型”的快餐品牌,有儿童乐园、开心乐园餐等,这些都使其更容易获得家庭客户的青睐,从而建立更广泛的消费者基础。
肯德基的策略调整: 肯德基在中国是做得非常出色,但在全球其他市场,它的品牌定位和营销策略可能就需要根据当地情况做更大的调整。

总结一下:

在中国,肯德基凭借着 “先发优势 + 极致本土化 + 灵活的产品策略”,成功地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成为了一个比麦当劳更深入人心的快餐品牌。

而在全球,麦当劳则依靠其 “汉堡的普适性 + 极致的标准化 + 全球化的品牌符号”,在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中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成为了全球快餐的“老大哥”。

这就像是两个选手在不同赛道上的比赛,肯德基在中国这个赛道上跑得飞快,而麦当劳在更宽广、更长远的全球赛道上,展现出了更强的耐力和统治力。两者都是非常成功的商业案例,只是成功的“密码”和“路径”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一开始坛总

@老坛好好吃

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我是拒绝的。。我只是供职于M家的鸡肉供应商,为啥会知道他们谁更牛。。。。

但是感觉驳了坛总,我以后会没蛋糕吃,所以我还是试着回答一下吧。

K确实在中国比M牛,如果所谓牛是赚了更多钱的话。。但是同样从钱的角度考虑,K在中国的业务占全球业务的60%以上,财报上会专门划出中国地区的盈亏状况分析,而M… 嗯 我们在APMEA区域内,就是亚太中东非洲区什么的,甚至都不是人家的主力业务。。


那么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啥?

1/想想他们俩分别是怎么发家的。。

K就是个炸鸡店啊!

M是做汽车餐馆生意的,就是车开进去,点单拿好走人,不用下车,正经"快餐"的鼻祖。。可以说M家真正塑造了快餐这个意识形态,而K大概就是小食。

所以从西方国家来看,要满足便利,快捷,经济实惠,又是完整的一顿饭,M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顾客需求。美国M还有沙拉之类的供应,基本快餐选择齐全啦。

我没吃过外国的K所以没法评价,但是举个例子,米线店卖盖浇饭,饺子店卖刨冰,面包店卖冰淇淋。。。没啥问题 但是…感觉奇怪!这大概就是K不能做到更成功的原因之一吧。即便现在,M的最大竞争对手也不是K,可能Wendy's,卡乐星,汉堡王什么的竞争力更高。

2/那么我们再来看进入中国的时机,K无疑是抢占了很大一部分先机。1987年进入中国而麦当劳晚了3年。。好像因为土豆问题。这三年的延迟造成了什么后果呢?

K在中国有大概近5000家门店,M在中国好像刚突破2000(大概两年内的数据没更新) 门店数量K继续完胜,每家少卖一半都能赢M。。。

门店的数量几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销量。而且在中国,K先入为主的定义了西式快餐,直接就这么在人口基数最大的地方作为了快餐代表,不做大也难啊。。。

3/从供应商的角度来说,K是一家本土化做的非常成功的公司,当然这是基于前两点,业务重心都在中国势必带来的。我们作为一家美企,老板都是美国人,每次收到K家材料都没有英文,也是醉醉的。。

菜单上来看,做粥做油条已经超出我想象了,还有法风烧饼。。虽然我还挺爱吃那个的

而M家延续一贯美式风格,各种中餐路线都相继昙花一现,最近出的早餐卷饼老让我有一种学校对门鸡蛋饼的错觉。。希望能在市场上挺住。而莫名奇妙没有的奶昔(其实是为了简化流程)更影响了中国消费者的进店欲望。中国人好像更希望在快餐店购买小食,这也是K家各种小食层出不穷的原因。。。

目前我就想到这几点…手机码字,有想法再补充。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我只是杀鸡的,不卖快餐,谢谢大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