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麦当劳和肯德基总是开在一起?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感觉就像是个多年的观察,突然有了个绝佳的切入点。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个快餐界的老大,确实经常在咱们眼前“肩并肩”地出现,好像是约好了一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一套相当成熟的商业策略在运作。

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讲得跟咱们街坊老百姓聊天一样,让你听着明白,觉得亲切。

首先,得从“抢地盘”说起。

你想啊,这两家店都是做快餐的,目标客户群高度重合。大家都是上班族、学生、路过想快速解决一顿饭的人。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区、大型商场、交通枢纽附近,最好的位置就那么几个。谁能抢到这些黄金位置,谁就能最大程度地接触到潜在顾客。

所以,当一个商家看中了某个区域,认为那里生意好,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去那里开店。而另一个竞争对手,看到“哎呀,麦当劳/肯德基(反过来也一样)都开在这儿了,看来这里生意不错啊!”,他们自然也会立刻跟上,想要分一杯羹。这就像两家争抢同一个热门游戏里的稀有资源点一样,谁先到了谁占优势,但其他玩家也会迅速跟进,形成扎堆的局面。

其次,是“协同效应”和“流量导入”。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在商场里,麦当劳和肯德基会分别开在不同的楼层,或者是在不同的入口附近。这其实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分流顾客,提供选择: 顾客来到商场,可能是为了吃饭,也可能是为了购物。当他们在商场里转悠,看到两个都很熟悉、都很方便的选择摆在眼前时,他们反而更容易做出决定。你今天可能想吃汉堡,明天可能想吃炸鸡,这两家店都能满足你。这种“两手准备”的策略,比只有一家店,让顾客的选择更丰富,也更能留住人。
相互“带”流量: 想象一下,一个顾客本来是冲着麦当劳来的,但路过肯德基时闻到了炸鸡的香味,或者看到了特价套餐,就可能顺道进去看看,甚至改变主意。反之亦然。他们虽然是竞争对手,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对方“吸引人流”的一个潜在因素。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像在同一个屋檐下,一起为“吸引顾客到这个区域来”这个大目标做贡献。只不过,他们各自的目标是把顾客“拽进”自己的店里。

再来,是“降低成本”和“分散风险”。

共用基础设施: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大型购物中心、机场、车站等地方,这些地方通常会有统一的配套设施,比如中央厨房(虽然麦当劳和肯德基有自己的供应链,但某些加工环节可能允许共享设备)、公共休息区、垃圾处理系统等。如果能和竞争对手一起入驻,可以分摊一部分公共区域的租赁费用和运营维护成本。
提高知名度: 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确实有这种效应。在一个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有很多好吃的快餐”的认知下,消费者会更愿意前往。这就像一个集市,大家知道集市里有好东西,所以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虽然大家都在里面卖自己的东西,但集市本身的热闹程度会吸引更多人来。

还有,是“市场成熟度”和“消费者习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麦当劳和肯德基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都已经非常成熟。消费者对这两个品牌已经非常熟悉,也形成了固定的消费习惯。在一个消费者习惯于在同一个地方同时看到这两个品牌的区域,再开一家,他们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进行消费决策。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个地方只有麦当劳,而你更想吃肯德基,你可能需要跑很远的路。但如果这两个地方开在一起,你就可以省事很多。这种便利性,是他们“扎堆”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别忘了“数据分析”和“精准选址”。

这两家公司都有非常强大的数据分析团队。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数据,比如人流量、消费水平、竞争对手的选址情况、当地的居民习惯等等。当他们根据这些数据分析认为某个区域有潜力时,他们就会选择在那里开店。而当竞争对手也看到了同样的数据或者看到了对方的动作,他们也会做出类似的判断。所以,这种“不谋而合”的出现,往往是基于对市场深刻的洞察和精准的预测。

总的来说,麦当劳和肯德基“总是开在一起”,是一种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聪明的商业策略。它们既是竞争对手,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共生”的关系,互相吸引人流,分摊成本,并且迎合了消费者便利化、多样化的需求。下次你在街上看到它们又挨在一起,就知道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开的,而是经过了仔细的算计和周密的布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最先回答的知友提到了商圈效应的解释,其实不仅仅这么简单,如果从game theory(博弈论)的角度来看,这里存在着一个类似于海滩占位博弈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同一条街上两家超市经常会开在一起,你在沙滩游玩的时候,也往往能发现两家冷饮店相依为邻——这跟肯德基麦当劳经常比邻开店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当肯德基首先在市中心某条街的某位置布下它的商业网点时,所选定的位置一定是经过周密的人流量计算和目标市场精心调研后的结果,所以这个网点是选址上的最优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接下来开店的麦当劳,它如果想设立新的网点,它的最优结果就一定是肯德基的那个位置——离肯德基的店面越近,则结果越接近最优解

我们假设某条1000m长的街道为AB,街道的最左端的起始点是A,最右端的终结点是B,那么对顾客而言最理想的商店位置是怎么样的呢?以街道1/2处为中心点,显然是麦当劳和肯德基其中一家在街道1/4 处开店,另一家在街道3/4处开店,这样既方便了这条街上任何一个地点的顾客,又能确保麦、肯各自包揽一半顾客的生意。

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麦、肯两家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同质性,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它们都不会甘心这种平均主义,他们都想比对手得到更多客流量,一旦其中一方先扩张,另一方势必会做出应对策略—— 这就构成了一个博弈问题。

我们假设麦当劳和肯德基一开始选址的距离是1000m,即为他们分别在街道两端A、B设店。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同时假设顾客均匀分布在这长约1000m的线性空间上,而且顾客是理性人,他们的选择是没有偏好的,也就是说他距离哪家店近就选择哪家。

第一次博弈:

最开始麦当劳和肯德基都能分得(1000 ÷ 2=) 500m范围的顾客。 这个时候,麦当劳发现如果它向中点移动100m,即从最开始的A点向右挪100m,他就能够独得100m范围的顾客,并且同时能跟肯德基瓜分剩下的(1000-100=)900m,这时麦当劳的顾客范围就变成了(100+ 900÷ 2=)550m.肯德基也马上发现了这个规律,于是它也从B点向左也移动100m,这样结果是双方都还是只能分到500m的顾客范围(自己独占的100m,共同分享中间剩下的800m,100+800 ÷ 2=500m)。

第二次博弈:


麦当劳继续朝右挪动100m,这时它离最左端的A点已经距离200m了,此时它可以分得550m的顾客(自己的200m,和KFC分700m,200+700÷ 2=550m),肯德基像上次那样做出了再次左移100m的应对策略这样一来,双方还是只能分得各自的500m(自己独占200m,共同分享中间剩下的600m,200+600 ÷ 2=500m).

第N次博弈:

以此类推,最后的情况就是双方都到了中点处,都分得了500m范围的顾客。

拓展延伸

实际上不仅仅是商业活动中有这类现象,政治生活中也很常见。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了争取更多的中间客户最终选址越来越趋同,就像民主党和共和党为了拉拢中间选民而最终导致政治政策越来越趋同一样。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保守党看到工党的某些主张为人们所认可,在重新执政后便把工党大搞国有化和社会福利的主张接手了过来。同样,工党对保守党那些饱受中间选民支持的主张也毫不客气地实行「拿来主义」。为反映这一特点,人们索性把保守党理论家巴菲勒和工党领导人盖茨克尔的名字拼在了一起,称为「巴茨克尔主义」。

《孙子兵法》有一句话叫「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诚然,先一步下手固然可以获得一定的优势,但在现实世界的博弈游戏里,抢占先机并不总是好事,因为你一旦率先出手,你也就有了被对手观察和效仿甚至找出破绽的可能。每次博弈都是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纳什均衡里的双赢,当然也有可能是卖力不讨好的两败俱伤。

最后,如果没学过game theory的知友有需要,我明日再把我写的博弈模型中的数学收益函数以及用到的参考文献po上来。

写到这好饿,突然想吃吮指原味鸡了。

user avatar

自古英雄间惺惺相惜,相爱相杀。

它们之间的情谊不是既生瑜、何生亮,而是“只有你配得上与我争锋”。

无论在什么样强度的商圈内,这两个快餐品牌的门店差距都控制在10家以内。“除了你,别人都不是我的对手!” 在2公里×2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深圳的东门-人民南商圈共有12家肯德基和9家麦当劳,这些门店之间大多相距两三百米,其中最近的是麦当劳光华分店和肯德基新园餐厅,只有174米。


真正的死对头品牌,必定是两个势均力敌的同类品牌。


这世界上,有一些品牌的名字,只要一提起,你就会想到它的竞争对手。这也是二位选手之间心照不宣的一种默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