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赛百味没有像麦当劳或肯德基那样在中国火起来?

回答


赛百味(Subway)作为美国的连锁快餐品牌,虽然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相对缓慢,未能像麦当劳(McDonald's)和肯德基(KFC)那样广泛普及。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涉及市场策略、消费者需求、竞争环境、文化差异以及品牌定位等方面。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品牌认知度与市场渗透不足
历史发展时间短:赛百味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较晚(1999年进入,2004年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相比之下,麦当劳和肯德基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已在中国市场扎根多年,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品牌忠诚度。
品牌曝光度低:麦当劳和肯德基通过全球化的广告投放、明星代言和社交媒体营销,形成了高度的品牌认知。而赛百味的广告策略相对保守,未能在本土市场形成足够的声量。例如,赛百味的广告多聚焦于“健康饮食”和“高品质食材”,但未能有效传递其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价值。
消费者信任度不足:中国消费者对国外快餐品牌存在一定的“信任门槛”,尤其是对欧美品牌。麦当劳和肯德基通过长期的本土化运营(如推出符合中国口味的套餐、调整菜单等)建立了稳定的消费者信任,而赛百味的“健康”定位可能被部分消费者误认为是“高价格、低性价比”的代名词。



2. 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产品结构单一:赛百味的核心产品是三明治,而中国快餐市场更倾向于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如汉堡、炸鸡、米饭、炸鸡翅等)。麦当劳和肯德基通过“套餐+主食”模式满足了消费者对快速、便捷、高性价比的需求,而赛百味的“三明治+沙拉+饮料”组合在价格和口味上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价格敏感度高:中国消费者对快餐价格非常敏感,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定价策略(如“5元套餐”)能够覆盖中低收入群体,而赛百味的三明治价格(约1020元)在一线城市可能显得偏高,尤其是在外卖和便利店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本地化不足:赛百味在菜单设计上未能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例如,中国消费者更喜欢辣味、重口味的食品,而赛百味的沙拉、蔬菜三明治等产品在口味上可能缺乏吸引力。此外,赛百味的“全麦面包”“低脂肉饼”等健康定位可能与部分消费者对“高热量、高油脂”的快餐需求相冲突。



3. 市场竞争环境激烈
本土快餐品牌竞争:中国本土的快餐品牌(如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以及快餐连锁(如外婆家、老乡鸡、喜茶等)已形成强大的市场格局。赛百味在与这些品牌竞争时,缺乏明显的差异化优势。
外卖与便利店的冲击:中国外卖平台(如美团、饿了么)和便利店(如711、全家)的兴起,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赛百味的门店密度和配送效率可能无法与这些新兴渠道竞争。
消费者习惯差异: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在工作日午间或晚间选择快餐,而赛百味的门店分布和营业时间可能未能覆盖这些高峰时段,导致消费者转向其他品牌。



4. 文化与消费习惯的差异
家庭聚餐与社交需求:中国家庭更注重聚餐和社交,而赛百味的“单人餐”模式可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相比之下,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家庭套餐”(如全家桶)更符合中国家庭的消费习惯。
饮食文化差异:中国消费者对“快餐”的定义更广泛,包括米饭、面食、炸鸡等,而赛百味的三明治可能被部分消费者视为“不正宗”的快餐。此外,中国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与赛百味的定位有一定契合,但这种理念需要更长时间的市场教育和推广。
食品安全与质量标准:虽然赛百味以“健康”为卖点,但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敏感度较高,而赛百味在本土市场可能因供应链管理、食材标准等问题受到质疑。



5. 市场策略与运营问题
门店扩张速度慢:赛百味在中国的门店数量长期处于低位(截至2022年,中国门店约1000家,远低于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数万家)。这可能与赛百味在华的投资力度、市场风险评估以及本土化策略的不足有关。
营销投入不足:赛百味在华的营销活动较少,未能有效利用本土媒体(如电视广告、社交媒体)和KOL(关键意见领袖)进行品牌推广。相比之下,麦当劳和肯德基通过“全球品牌+本土化”策略,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数字化与线上渠道不足:赛百味在移动支付、外卖平台合作、线上订餐等数字化运营上可能落后于竞争对手。例如,麦当劳和肯德基已全面接入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而赛百味的线上渠道覆盖范围有限。



6. 品牌定位与市场差异化不足
“健康”定位的局限性:赛百味的“健康”理念在欧美市场可能具有吸引力,但在中国,消费者可能更关注“价格”和“口味”,而非“健康”标签。此外,中国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更多是“减脂”或“减肥”,而赛百味的三明治产品可能未能满足这一需求。
缺乏差异化竞争:在快餐市场,赛百味的三明治产品与其他品牌相比缺乏显著的差异化。例如,肯德基的炸鸡、麦当劳的汉堡、外婆家的私房菜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市场定位,而赛百味的“三明治”模式未能形成足够的市场壁垒。



7. 风险与市场环境变化
疫情对餐饮业的冲击: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餐饮业造成严重打击,赛百味的门店经营面临更大挑战,而麦当劳和肯德基通过线上外卖和配送服务迅速适应了市场变化。
政策与监管环境:中国对餐饮行业的监管(如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可能对赛百味的本土化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赛百味可能未能完全适应中国的监管环境。



总结:赛百味在中国市场未成功的原因
1. 品牌认知度不足:赛百味的市场推广和品牌传播未能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2. 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三明治模式未能满足中国消费者对多样化、高性价比快餐的需求。
3.. 竞争环境激烈:本土品牌、外卖平台和便利店的冲击使赛百味难以脱颖而出。
4. 文化与消费习惯差异:中国消费者更注重家庭聚餐、重口味和价格,而赛百味的健康理念未能有效传递。
5. 市场策略与运营问题:门店扩张缓慢、营销投入不足、数字化运营落后等。
6. 本地化不足:菜单、定价、服务等未能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的特点。



未来可能的突破点
尽管赛百味在中国市场未能取得显著成功,但若能加强以下方面,仍有可能扩大影响力:
深化本地化策略:推出符合中国口味的套餐(如辣味三明治、米饭套餐),调整价格策略。
强化品牌传播:通过社交媒体、KOL营销和本土明星合作提升品牌认知。
拓展线上渠道:加强外卖平台合作,推出线上订餐和配送服务。
差异化竞争:突出“健康”与“高品质”的卖点,吸引注重饮食健康的消费者群体。

总之,赛百味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受限于多方面的因素,而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成功则源于长期的本土化运营、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全球连锁门店最多的餐厅,不是麦当劳也不是肯德基,是赛百味。

截至 2017 年 6 月,赛百味全球门店约有 4.5 万间,分布在 100 多个国家。论门店数,无论是从全球层面,还是单看美国大本营,赛百味都稳坐全球第一。

然而,和赛百味全球地位相比,赛百味在中国的位置一直很尴尬,那些在西方适用的标签来到中国后都失效了。而与国内如今已成日常的汉堡、炸鸡、披萨等的西式快餐相比,在 1995 年已在中国开出第一家店的赛百味,似乎还没能让中国人爱上三明治。

赛百味在中国为什么火不起来?

消费者无爱

在国外,赛百味的定位一直比较清晰:健康和便宜,但在中国,这两点都说不通

1. 口味定位模糊,既不符合国人习惯也无法做到健康

除了因为三明治有更多蔬菜(与汉堡和炸鸡相比)和肉类烹制方式更健康外,赛百味在市场宣传方面也具有很有说服力的代言人——Jared Fogle

Jared Fogle 曾因爱吃垃圾食品,又不运动而痴肥。后来,通过一个主要包含赛百味三明治的减肥餐单,减掉了 200 磅(91kg),并因此成为了赛百味宣传健康概念的代言人,直至他的恋童丑闻曝光

(图自 N4BB

但在中国,未经烹饪的生蔬菜,可不符合大多数中国人连水都得喝温开水的健康理念。

(大部分中国人还是爱吃暖的食物,图自养生网

只有少部分健身、要算卡路里的人会认同赛百味几款低热量三明治。但是,店里的碳酸汽水、高糖曲奇以及薯片的搭配,也是让为健康吃赛百味的人看不懂。

(图自 Media Dump

2. 价格高

除了 Jared Fogle,赛百味另一成功营销策略就是 “$5 footlong”,也就是,五美元就可以买到一个一英尺(12 英寸)、有肉有菜的三明治,算是美式快餐中相对健康又实惠的选择了。

然而到了中国,一个大多成年男性都吃不饱的 6 寸三明治,价格就要去到 15 至 30 元左右,真算不上廉价。

于是乎,赛百味在西方市场引以为荣的两大优势,来到了中国,都成为了说不通的故事。在华经营 20 多年,赛百味也似乎还没想到解决方法。

加盟商和店主累觉不爱

赛百味得以成为如今全球最大的连锁品牌,很大原因在于其几乎采取全加盟模式的运营方式,在中国市场也是如此。

和麦当劳起步投入价格高达 200 万美元不同,赛百味在一家门店整体投入只需要 80 万人民币左右。虽然后者加入门槛更低,但持续性的抽成却占营收 12.5%(8% 抽成 + 4.5% 宣传费用),麦当劳则为 4%。

因此,当市场疲弱时,营收压力更多被转移到加盟商身上,这也可能是促成近几年赛百味在西方市场大批量关店的原因之一

此外,大批量快速开店的加盟方式也会导致门店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如星巴克、必胜客等外来餐饮品牌都会选择全直营或大部分直营的形式来保证品质。

因此,虽然店里的材料都一样,但还是会出现 “这家赛百味比那家好吃” 或是 “赛百味某门店用过期面包” 等出品不稳定情况。在国外,部分赛百味门店曾出现过卫生安全问题

最开始将赛百味引入中国的美国商人 Jim Bryant 在接受 CNN 采访时,也曾表示,经过在华艰苦经营 10 年赛百味后,他已经感到很疲倦。

因为他不喜欢 “巡查店铺和将温度计插到肉丸里” 这类看不到头的监控工作,而是希望可以 “播下种子,静观树木成长”。

但这对原本就缺失产品认知,并且跳过了 “先做直营来摸清发展模式,再做加盟复制模式” 的中国市场来说,似乎太困难了。

雪上加霜的是,在迫切需要面向消费者教育的中国市场里,赛百味能腾出来做品牌宣传的经费并不多。

在美国大本营,从 2012 年至 2016 年来,赛百味每年都花费超过 5 亿美元来做宣传广告

(赛百味在美国市场的宣传资金,图自 Statistic

然而,赛百味在中国市场虽然设有全国广告基金,但经费都是从全国们门店营收抽取的,相当有限,只能投放少量广告。

每个区域也会设有广告基金,但也是从区域门店营业额抽取。由于和地域营收挂钩,因此也会出现本来生意不好的地方,宣传就更少,并而陷入因宣传推广做得少,营业额也越难提上去的恶循环。

赛百味中国官网也非常简陋,基本只有对产品和公司的简略介绍,相比之下,关于加盟的信息更多。

社交网络方面,赛百味的官方微博也只有两万多粉丝。而中国官方微信公众号情况稍微好些,不定时的推送图文平均有一万左右的阅读量。但足够吗?

面对中国市场,赛百味的努力有用吗?

一直沉迷于快速扩张门店,并以此为荣的赛百味,在产品创新上显得滞后。

(赛百味全球门店数与开店计划,图自界面

中国市场作为位于新加坡亚太总部的下行组织,并不拥有太多决定权,产品上,更多是跟着新加坡市场走。

不过,到了近几年来,赛百味中国似乎终于要推一些本土化新品了。

进入中国 20 多年,赛百味在 2016 年的国庆才推出了一款至今仍在菜单上的中国化三明治——川香麻辣鸡三明治。这款新品虽然和健康扯不上什么关系,但至少口味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图自享优惠

除此以外,赛百味似乎终于要处理一下,中国消费者吃 6 寸三明治不够饱(12 寸又太多),但又不习惯用曲奇或是薯片 “加料” 这个问题,推出了三款以原有材料组成的小吃。

(图自赛百味

意图是好的,但这油腻的培根加芝士,以及由肉类浇上高热量的酱汁做成的小吃,让赛百味离 “健康” 两字越来越远。所幸在于,这几款小吃目前仅限于广州地区发售。

近几年来,在更注重健康的中国消费者群体里,逐渐涌现出将沙拉当主食的消费趋势。形形色色带着不同故事的国内沙拉品牌,也开始出现在白领的午餐菜单中。

从某个层面来看,这次的沙拉风潮,也暗示了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对沙拉这类由未经烹饪蔬菜组成的餐饮品类,是有接受能力的,只是需要教育和宣传。

(成罐销售的甜心摇滚沙拉,图自米娜时尚网

甜心摇滚沙拉卖 “食色”、好色沙拉派走的是健身路线、米有沙拉则以各国风味主食为卖点……

但由于沙拉是一种对食材保险情况要求很高的餐饮品类,因此,在 2016 年,因质量问题,这个风潮就已迎来第一波关店潮

而原来就一直有卖沙拉,但并不作为主推的赛百味,在这次消费趋势中,只是为门店增添了一张介绍沙拉的菜单板,而没有围绕这次健康风潮,升级品牌健康形象。

接下来还能顾及中国市场吗?

在美国,当初由赛百味带起的 “新鲜” 和 “健康” 潮流,已经涌入了更多如 Jimmy John’s、Jersey Mike’s 等细分餐饮品牌,他们更懂得现在的年轻人想要什么,引进了更时髦的食材,配上了更让人有分享欲望的包装。

而一直不愿接受改变的赛百味,自 2014 年来,经营状况一路下滑,甚至在 2016 年首次出现门店数量负增长的情况。

(图自界面

危难当前,赛百味在 2016 年推出了全新的 logo,并逐渐对门店设计进行了升级改造,甚至还推出了一款基于聊天应用 Facebook Messenger 的点餐聊天机器人,力图在大本营美国挽回失地。

连原来最稳妥的本土市场,如今都自身难保,谁又能来帮助一路尴尬的大中华区市场打破困局呢?


作者:方嘉文 编辑:郑晓冬 @巫冬
麦当劳和肯德基也是我们熟悉的连锁快餐。搜索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后台回复「嫩牛五方」,看看麦当劳和肯德基 30 年来怎样争夺中原洋快餐霸主。
user avatar

火起来?

以前被拉着吃了几次赛百味,感觉这玩意能在中国还没死,都是奇迹了,还指望火起来?

一片面包加点肉酱蔬菜,卖二三十,抢钱啊。

比肯德基贵,没肯德基饱,还他么大多数没有坐的地方。

说比汉堡健康,沙拉酱一点也不少。

花这个钱,

坐在开封菜金拱门吃吃喝喝不好吗?

肉夹馍没有沙拉酱更健康

煎饼果子来一套有肉有菜还有酱,还杂粮呢

现在卖肉夹馍煎饼果子的也是窗明几净的

而且取食时间比赛百味还短

开封菜金拱门早餐有咖啡有粥有汉堡有玉米的

而且还能坐下吃

赛百味这种店要是火了,真就没天理了。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消费者了

幻想着把美国的经营方式原封不动的转移到中国,还想着像八十年代的肯德基或者后来的星巴克一样,赚超额利润或者实现品牌提升,单纯依靠一个美式健康就能吸引人的想法,只能说赛百味的管理人员只关注短期业绩和自己的奖金了,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压根不在乎。

而且,美式食品在中国,怎么样和健康挂得起钩来呢?

user avatar

除了凉和贵之外补充的 1.大多数人不太习惯自主选择。初次选面包 菜 酱之类的时候比较尴尬 不如肯德基麦当劳的固定搭配来得有安全感。 2.坑太多。比如把金枪鱼泥当成沙拉酱 服务员问要不要的时候说了要 于是高达四十块的六寸三明治出现了。 3.六寸和十二寸的选择完全就是一步娘炮两步扯蛋的真实写照。

user avatar

中国食材比美国便宜,店铺租金和店员也比美国便宜

你为啥定价上要和美国看齐呢?

不知道赛百味的没听说过里面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而且没一个好吃的。还把美国特色腌黄瓜带来了。中国人蔬菜摄入量那么高,需要吃你这美国腌黄瓜?

知道你的知道你在美国就是比街边餐车稍微好一点的东西,街边餐车加个固定铺面。连魏家凉皮都比你要上档次。

也就是忽悠忽悠中间那些没去过美国又慕洋的人的智商税……但这种人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少了。

user avatar

路走偏了,我们要的三明治不是这个:

而是这个:


现在这个生态位已经被山姆和开市客的牛肉卷占领,我看赛百味是彻底没戏了。

user avatar

去年发现义乌开了一家赛百味,于是带着女朋友去尝试了一下

面包挺有嚼头的,肉的量基本是跟同等价格的麦当劳差不多,口感也挺好的(我点的牛肉),酱汁还行,个人只喜欢番茄酱

我女朋友就喜欢赛百味里的曲奇饼干,三明治可以不吃,曲奇一定要啃两个,口感脆,但是很甜,不是我喜欢的

但是店很小很小,大概只有6张还是7张桌子,而且门头也小,不仔细看都看不见

我过去经常会看到老外来吃,但是国内的人来的很少,估计跟广告和门头不大有关,感觉这家赛百味就是为了来义乌做生意的老外准备的

user avatar

做为赛百味在中国长江以南第一家店的店长,貌似没人比我更适合答了。

西方三大主食———汉堡,披萨,三明治。其实很多人是分不清汉堡和三明治的区别的。区别在于——汉堡主要吃肉,面包里夹的,主要是肉,大多是圆形。三明治蔬菜会多很多,主要是长型。

汉堡和披萨都在国内有了很成功的公司运作,但三明治,明显差了很多。作为全球三明治的领军品牌,赛百味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有些问题。

第一.我在2002年,以见习店长的身份, 开了长江以南的第一家门店,也就是深圳蛇口店。当时赛百味在中国没有一家直营店,也就是说全部是加盟店。在特许经营行业,正常的模式是开出直营店,做到盈利,然后开发加盟商,做加盟店。所以,我认为这是最致命的伤,从根本的战略布局上无法跟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去一争长短。关键在于赛百味当时在美国还在疯狂扩张吧,当年7<6系统的三明治,正在风靡欧美,成为很多人的减肥菜单,根本无暇顾及发展中国家。而其他的汉堡和披萨,面对近乎饱和的美国市场,只能押宝新世界。

第二.subway总部,对中国的发展,支持特别薄弱,对加盟商的利益不够重视。

我记得,我只见过subway公司的一个人,东北亚区区域经理,香港人,负责中国 韩国的加盟商开发和管理及支持。他每次来去匆匆,虽然非常专业,但确实也帮助有限。我记得,开业几个月后,我们有大约50箱的冷冻面团,过了保质期,在丢弃之前,老板让我拍照。我问干嘛?他说,他要跟subway公司反馈,由于冷冻面团中国区只指定了一家供应商,导致物流链漫长,为平衡运费,增加了货量,造成了这些损失。他认为subway公司,对加盟商的利益不够重视。供应链的管理不善(除新鲜蔬菜外,所有其他食材,耗材全部有subway公司指定,基本都是独家供应),也导致中国国内的原材料方面,成本较高,从而零售价比汉堡明显高出不少。

第三.冷食及产品开发。

中国人很难接受冷食,这是我做店长最深刻的体验。因为三明治里有大量蔬菜,所以面包一定要放冷才能做三明治,因为热面包的弹性差,口感差,而且影响蔬菜的口感(脆度),所以除meatball以外,其他所有三明治都是凉的。如果再加上一杯标配的冰可乐,确实不符合中国人,喜欢热食的习惯。很多顾客反应,吃了后肚子里冷冰冰的,不舒服。蛋黄酱从化学成分上分析,基本上就相当于猪油,也直接涂在蔬菜上和调配金枪鱼。这些做法都100%的美式原汁原味。subway公司,没有任何针对中国市场的改进和新品研发。所以,会看到有老外,每周过来买六只12寸三明治,打包回家。(打的一个小时过来)但更多的是中国人的不适应。

最后,2002年的时候,subway已经是世界餐饮特许经营500强里,排名第一了。我相信随着销费观的改变,市场的成熟,会有越来越多人,会喜欢上赛百味,毕竟确实比汉堡更健康。

user avatar

这一题瞌睡遇到枕头。

我一个近两年几乎不吃快餐的人(以前996007吃太多),昨天在subway等人,于是买了这么一个吃一下。

我记得我在国内也点过这个,觉得不好吃。我还清楚的记得我吃完以后又去买了个煎饼果子。有那么一段时间中午我老跑那家店,试了几种排列组合,反正都不怎么样,要不是中午也没人不用排队,我肯定是不会去的。

但是泰国这个就挺好吃的。我一边吃还在纳闷到底哪不一样了。鸡肉不就是正常烟熏鸡肉么,菜也不存在不一样,酱料我没要。唯一区别可能在于面包上了。

烘培这个事情奥妙很多了,稍微哪里差一点这个口感差太多。

我猜想应该是中国门店太少,销量不行,撑不起一个新鲜面包日配的关系。

以上就是猜想。希望行业大佬能指点为什么他就能不一样。

user avatar

因为赛百味丫的搞不清楚状况

我在国内买12寸的,他居然告诉我这是两个,这倒是无所谓

最可恨的就是定价

你赛百味在美国一个卖十来美元倒是小事

你来中国直接算汇率卖的呗???

你丫那点玩意,吃一个十二寸三明治跟我要四五十块钱

我吃个煎饼果子不好吗?

我吃个鸡蛋灌饼不想吗?

user avatar

记得刚回国的时候,经过赛百味,都是从马路对面绕过去的。那个味道,就是一家外国食堂 ......

user avatar

感觉楼上大部分说得都不在点上。

肯德基麦当劳赛百味在美国都算是低档餐饮,主要吃的人是穷人(当然也有不穷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去吃,比如开在校园里的赛百味很多学生吃,开在高速路边的麦当劳很多赶路的中产吃,但总体上比较价位和定位妥妥的都是低档餐)。在中国,肯德基麦当劳因为历史的原因,走了十几年高档餐路线,这几年也明显接地气了,价格嘛虽然算不上便宜但是也算亲民了,口味也逐渐本土化了。只有赛百味,还在那里高冷着。

当我看到国内赛百味一个个装修得跟星巴克似的卖着高价的冷sandwiches,which在美国都是最便宜最简单的东西,就是用来填个肚子的,我真心觉得堵得慌。

赛百味在美国的竞争优势是:1便宜;2同等价位算是健康;3店多,满大街都是;4算快;5自主选择,比较适合对食物挑剔,经常这个过敏那个不吃的美国人。这一切的前提是,美国快餐行业已经寡头化,选择非常有限,整个市场趋于集中。赛百味占据了三明治市场,和它竞争的大品牌很少。

在中国,变成了:1不便宜;2没人认可它健康,中餐那么多找个健康的还不容易;3店少;4因为中国人不习惯选,所以一点不快;5中国人不习惯选来选去,对于三明治没有认知的国度是不明白怎么吃三明治的,美国人从小就吃三明治,很熟悉流行搭配,这个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个问题。与此同时,这一切的大背景还是中国餐饮业极度的繁华,选择奇多,赛百味的市场只是西式快餐这一点点。

两相比较,再加上其他回答都提到的:中国人不习惯吃冷餐,不喜欢生蔬菜,等等等等。都是赛百味基因与中国人饮食习惯不合的体现。

和麦肯相比,赛百味最大的失误在于,它没有去用心培育这个市场,中国人从对汉堡一无所知,到吃汉堡变成习惯,是经过麦当劳肯德基十几年的深耕细作,从营销到研发到运营到公关一点点打出的天下。才在中国这个没有汉堡传统的国家自己创造出一套汉堡传统。

赛百味呢?三明治在中国没有传统,虽然美国人认为汉堡其实就是三明治的一种,赛百味经营的长条三明治算是他们采用意大利式烤面包的创新,但这一切对于中国人来说都一无所知,毫无意义。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容上,赛百味经营的食物和麦肯都并不类似。赛百味想在中国做出一番事业,怎么能不用心经营,教育培养自己的消费群体呢?

经过培养,赛百味难道在十三亿人中,还找不到喜欢吃冷食的中国人吗(再说赛百味的三明治在冬天可以烤热,这个在美国非常常见,也不是不能做成热的三明治啊),还找不到喜欢吃新鲜生蔬的中国人吗,还找不到喜欢自选配搭的中国人吗?中国人那么多,找不到才奇怪哩。

可是赛百味没有这样做。没有培养市场的后果就是,市场也不认可你。

我觉得就是这样。赛百味不是输在中国人不喜欢它,而是输在它没有努力去培养中国人喜欢它。

==========

题外话:赛百味这个公司在美国大部分据我了解是加盟店,得到的一个后果就是各店表现参差不齐,管理有时比较混乱,同时这个公司总部又给人以“软弱”、无所作为的印象,不像麦当劳那么霸气,也不像肯德基中国(对,不是肯德基总部)那么身段柔软。这个内部具体怎么回事我就不知道了,我只分享一下作为局外人的感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