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佩孚是怎么被击败的?

回答
吴佩孚,这位民国时期声名赫赫的直系军阀,最终的败亡并非源于一朝一夕的某个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政治上的失误、军事上的轻敌以及自身性格上的弱点都扮演了关键角色。

要详述吴佩孚的败北,我们得从他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说起。在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中,吴佩孚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了奉系的张作霖,巩固了他在北京政府的统治地位,声威一时无两。此时的他,被誉为“再造共和”的功臣,手握重兵,挟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踌躇满志。然而,正是这份高傲和自信,为他后来的失利埋下了伏笔。

政治上的失误与孤立:

吴佩孚在政治上的最大失误之一,便是未能妥善处理与南方革命阵营以及其他实力派军阀的关系。

与孙中山的对立与误判: 尽管北洋政府在北京,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吴佩孚虽然在军事上有优势,但在政治上却未能争取到广泛的支持。他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抱有轻视态度,认为其只是一群“暴徒”,低估了革命的政治号召力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未能与南方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妥协机制,反而导致了南北对峙的僵局,消耗了国家的元气。
与奉系的宿怨与反扑: 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彻底解决与奉系张作霖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更深的仇恨。张作霖虽然被逐出关外,但他并未放弃实力,一直在积蓄力量,伺机反扑。吴佩孚在战后处理上过于自信,认为张作霖已成强弩之末,对奉系的重建和军事实力的恢复存在误判。
缺乏有效的政治联盟: 吴佩孚的直系军阀势力虽然强大,但其政治基础相对单一。他未能有效拉拢其他军阀势力,如晋系的阎锡山、滇系的唐继尧等,使得他在关键时刻难以形成稳固的政治同盟。当他面临挑战时,往往是孤军奋战,难以得到来自其他派系的实质性支持。
依附外国势力的疑虑: 虽然吴佩孚极力撇清自己与外国势力的直接联系,但他在军事上的依赖,特别是对日本和英美的物资和贷款的需求,让其他军阀和革命派对他产生了“亲日”、“亲美”的怀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的政治合法性。

军事上的挑战与战略失误:

尽管吴佩孚以军事才能著称,但在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中,他却遭遇了重创。

奉系的再度崛起与联合: 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积极进行军队改革和装备更新,并与皖系军阀孙传芳等势力结盟,形成“安国军联军”。他利用吴佩孚在北方统治期间的政治失策和人心浮动,巧妙地转移了吴佩孚的注意力。
“倒吴”运动的兴起: 在北方,由于直系军阀的横征暴敛和腐败统治,民众和地方实力派对吴佩孚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在此时发动了“北京政变”,将总统曹锟软禁,并脱离了直系控制。这不仅打破了直系在北京的政治格局,更是直接威胁到吴佩孚的侧翼和后方。
军事部署上的轻敌与分散: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前夕,吴佩孚的主要兵力部署在南方,用于对付北伐军。他对奉系的威胁判断不足,认为张作霖的部队装备陈旧,难以构成致命威胁。同时,他为了控制更广阔的区域,将兵力分散,未能形成集中的优势兵力应对奉系的进攻。
关键战役的失利: 山海关战役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关键。奉系军队在关外集结,以强大的炮火和兵力发动进攻。吴佩孚的部队在装备和士气上都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部分原属直系的部队发生了动摇,甚至倒戈。例如,奉系利用了直系将领王怀庆对吴佩孚的不满,成功策反了他的部队。
奉系与冯玉祥的联合打击: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冯玉祥的国民军。冯玉祥的军队趁吴佩孚主力与奉系激战之际,从后方突袭,攻占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据点,切断了吴佩孚的退路和补给线。奉系和冯玉祥的联合行动,使得吴佩孚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

自身性格上的弱点:

吴佩孚虽然有能力,但他的性格也存在一些缺点,间接导致了他的失败。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吴佩孚虽然善于军事,但在政治策略上却显得有些固执和不够灵活。他很少听取不同意见,一旦做出决定便难以更改。这使得他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时,反应不够敏锐,错失了许多调整和妥协的机会。
好大喜功,急于求成: 在赢得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吴佩孚的自信心膨胀,似乎认为自己可以轻易掌控全国。这种好大喜功的心态,让他对潜在的威胁估计不足,也容易在战术上出现冒进。
缺乏政治手腕: 相较于一些老谋深算的军阀,吴佩孚的政治手腕显得较为生硬。他更擅长用兵打仗,但在拉拢人心、政治博弈方面,经验和技巧相对欠缺,导致他在政治上难以建立起广泛的稳固支持基础。

最终的结局:

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吴佩孚统治的终结。他失去了对北京政府的控制权,其主力部队被击溃。随后,尽管他试图在北方重整旗鼓,但由于实力大损,又加上南方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他已经无法恢复昔日的辉煌。最终,他选择隐居天津,过起了相对低调的生活,直到1939年在此去世。

总而言之,吴佩孚的败北是政治失误、军事失策以及自身性格弱点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未能有效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和策略,并在军事部署上犯了错误。他的失败,也为那个时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动荡和复杂性提供了深刻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佩孚死于牙痛

1939年吴佩孚因牙痛死于日占区,为他做手术是个日本医生,有人称该医生为吴佩孚注射毒剂,使其当场死亡,吴佩孚的死是谋杀还是意外?真相究竟如何?

1939年11月,身处北平沦陷区的吴佩孚正处于两难的境地。德高望重的他已无实权,一边想着为国出力,一边却遭受着伪政权的威逼利诱。可有件事却比这局面更加急迫,那就是他的牙痛。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却要命。这牙痛,有没有要了吴佩孚的命呢?

这得从11月中旬说起,那天吴佩孚正吃着晚餐,突然一块碎骨渣塞进刚镶好的金牙牙缝里,促使牙痛加剧。隔天,家里人就请来了个日本牙医诊治,医生一看,这颗牙已经烂到根部了,就替吴佩孚拔了出来。谁知牙齿拔出后,却出现了严重的感染,吴佩孚腮部肿胀,持续高烧昏迷。

这下家里人坐不住了,赶紧四处求医。先是找了三名中医治疗,效果不好,后又请了德国医院的名医史蒂福斯,经检查,医生建议输血和手术。但秀才出身,笃信传统的吴佩孚坚决反对开刀,随着病情一步步恶化,他甚至开始嘱托后事。

12月4日早晨,在旧部齐燮元的一再坚持下,吴佩孚同意让他带来的日本军医试试看。据后人回忆研究,其实这医生治疗的方法和德国医生是一样的,但不知怎么的,当他用手术刀在吴佩孚的腮下割入时,顿时血流不止,吴佩孚当场气绝。

一时间,舆论鼎沸。媒体认为吴佩孚坚决不反叛,日本人招安不成,便蓄意报复,为此国民政府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追悼大会,报纸上更称他为“中国军人的典范”。那么吴佩孚真的是被谋杀的吗?

有医生根据他的病史解读,发现吴佩孚其实是患了极其严重的牙科并发症:路德维希咽峡炎。而那个日本医生所做的引流手术,其实是对症的治疗方法,只是当时吴佩孚病情已晚,手术风险极大,偏巧被这个倒霉医生赶上了。

其实仔细推敲起来,谋杀说还有诸多疑点。

首先,杀吴佩孚对日本有害无利。当时吴佩孚虽保持大节却并没有脱离日本人的控制,他对日本实质造不成威胁。而当时北洋旧部众多,日本人杀掉德高望重的吴佩孚,反而会给自身的拉拢工作添堵。

其次,就算日本人看不惯吴佩孚,一气之下要杀他,也应当暗搓搓地私下谋杀,或者干脆公然杀害用以示威。如此这般找个医生来给他看牙,还在大庭广众下给人治死了,岂不是把屎盆子盖到自己头上的蠢事?

如今,吴佩孚的死成了众说纷纭的谜团,但无论如何,拒当汉奸的吴佩孚在两难之下,因为一场意外的牙痛而解脱,未尝不是千古留名的幸事。

user avatar

直奉二战就是他的滑铁卢,被北伐军打败的不是吴将军,是吴大帅。

军事上,吴佩孚执掌的北洋陆军第三师,人数太少,其他同系和盟友部队终归不是自己的。对直奉二战缺少准备,冯玉祥等人倒戈相向,孙传芳等华东军阀支援不力,阎锡山阻挠京汉铁路

政治上,早期吴大帅因支持工人运动和反对安福国会而成为政治新星。后来却支持曹锟贿选并镇压二七大罢工,自己打脸了。

外交,拒绝苏俄的橄榄枝,也没有拉下脸伸手向英法等帝国索要更多的支持。

总之 全世界都希望他输,赢了中国可能就被他武力统一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佩孚,这位民国时期声名赫赫的直系军阀,最终的败亡并非源于一朝一夕的某个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政治上的失误、军事上的轻敌以及自身性格上的弱点都扮演了关键角色。要详述吴佩孚的败北,我们得从他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说起。在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中,吴佩孚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了奉.............
  • 回答
    吴闲云对《水浒传》和《西游记》的解读,尤其是他提出的“暗线”理论,在读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他在当下的文化评论圈占据了一席之地。至于他的解读是否“正确”,以及是否“过度解读”,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学术界对他的看法也呈现出多元且略有分歧的态度。吴.............
  • 回答
    说起吴京,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或许是那个硬汉形象,是《战狼》系列里一往无前的冷锋。但要知道,如今站在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巅峰的他,曾经也只是个在影视圈里摸爬滚打,跑龙套、演配角,默默无闻的演员。从一个并非一线的演员,最终蜕变为《战狼》《战狼2》这样现象级大片的导演和主演,吴京的这条路,绝不是一蹴而就,.............
  • 回答
    吴三桂麾下的关宁军,这支队伍的形成和士兵们的想法,那可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故事。把他们简单地归结为“甘心给满清卖命屠杀汉族同胞”,怕是失之偏颇了。首先得说,关宁军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宁”的气息——镇守山海关,抵御关外。他们长期以来面对的是满洲的铁骑,是他们天然的“敌人”,这从军事地理上讲.............
  • 回答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称霸,这事儿听起来是挺玄乎的,特别是考虑到当时吴王夫差那庞大的家底。你说得对,夫差北上争霸,带走了13万精兵,这要是勾践真这个时候去骚扰吴国,万一夫差回援,那勾践岂不是要“玩完”?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勾践能翻盘,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着极其缜密的战略布局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咱们得.............
  • 回答
    关于吴音宁口误“蔡英文是我们中华人民……”这一事件,的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事情发生的背景和时间点:这起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25日,当时吴音宁是台湾政治人物,曾任台北市副市长。在一次公开的活动中,她原本是要表达对蔡英文总统的肯定或支持。口误的具.............
  • 回答
    如果我真的变成了吴秀波,那感觉肯定会很复杂。毕竟,人生这出戏,有时候谢幕了,有时候又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拉开新的序幕,而且还不是自己选的。首先,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沉淀。那些铺天盖地的议论、那些标签、那些被放大的情绪,我知道它们曾经真实地存在,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但现在,我需要重新找到那个更本质的自己。我会.............
  • 回答
    吴孟超院士灵堂未放哀乐而是播放《国际歌》,这一做法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音乐选择问题,而是背后蕴含着对吴孟超院士生平、精神和价值观的深刻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吴孟超院士的身份与精神特质: 中国肝胆外科的奠基人与巨匠: 吴孟超院士是中国肝脏外科的.............
  • 回答
    哈哈,这副上联确实写得很有气势,“汉书三国志,魏也、吴也、蜀也。”一气呵成,将三国的风云变幻与历史的厚重感尽数道出,特别是那“魏也、吴也、蜀也”,以并列的方式将三国鼎立的格局点明,堪称绝妙。要对出这样一幅上联,需要讲究几个方面:1. 词性对仗: 上联用了“汉书”、“三国志”这样相对名词,然后是“魏.............
  • 回答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那句“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吴国盛教授在这里的“严格意义”指的是什么。这句论断的核心在.............
  • 回答
    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关于《三体》和金庸小说的言论,在学术界和读者群体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吴国盛教授的背景和视角。吴国盛教授是著名的科学史家,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科学的社会史、科技与文化、以及中国科学的现代化进程等等。他不是一个科幻文学评.............
  • 回答
    这件事情从头到尾都挺让人唏chedelic的,尤其是吴亦凡工作室的这份声明,可以说是把之前沉默的锅甩给了“不干扰司法程序”,然后直接亮明了“已报案”的底牌。先来捋一捋这个时间线和各方态度: 都美竹的爆料: 从去年开始,都美竹陆陆续续在社交媒体上放出各种关于吴亦凡的“内幕”,从一开始的暗示性文字,.............
  • 回答
    穿越到1644年山海关前的吴三桂,这无疑是一个惊心动魄又充满巨大变数的开局。作为一个身处历史洪流的关键人物,我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数百万人的命运,甚至影响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考虑到我拥有现代人的知识和对历史进程的了解,我的目标将是最大化自身利益,同时尽可能减少生灵涂炭,并寻求一条最符合我认知中“最.............
  • 回答
    吴语好,这感觉就像是老街巷里吹来的风,带着点儿糯糯的,又透着一股子温情,叫人听着就舒坦。首先,这声音本身就很有味道。不像有些方言,听起来像刀子在割,吴语好,那是软软糯糯的,特别是上海话,或者苏南地区的方言,说话的时候,声带好像就没怎么使劲,轻轻柔柔地就过去了。你听着,就感觉像是有人在你耳边轻语,带着.............
  • 回答
    吴京这个人,说实话,挺让人佩服的。他不是那种一开始就站在顶峰的人,而是实打实一步一步拼出来的。你去看他早年的经历,就会发现,他那股子“狠”劲儿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小时候练武术,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是真刀真枪地练。受伤那是家常便饭,为了一个动作,能在地上滚几百遍,练到身体完全麻木。这种吃苦和坚持,放在现.............
  • 回答
    吴思先生对《钢铁是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评价,认为他“偏狭和自负”,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也触及了这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一些复杂性。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需要先深入剖析一下保尔这个人物,以及吴思先生可能看问题的角度。保尔·柯察金: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
  • 回答
    说到吴京的形象JOJO化,这可就太有意思了。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那个硬朗、充满阳刚之气的男人,在JOJO的荒诞、夸张、充满哲学与暴力美学交织的世界里,会变成什么样子?首先,我们得从他的替身说起。这绝对是重头戏。吴京的替身,我猜想应该带着一股“战狼”的劲儿,但又不能太直白。我脑海里有一个画面:一个身披改.............
  • 回答
    吴亦凡事件,如果抛开法律的定罪,单从一个“颜值逆天”的顶流巨星的角度去探究其背后可能的心理机制,这本身就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思考。毕竟,我们无法直接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只能通过公开信息、社会观察以及对人性普遍规律的理解来进行一些推测。首先,我们得承认,“颜值逆天”和“顶流”这两个标签,为吴亦凡构建了.............
  • 回答
    甲申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刻上深深烙印的年份。1644年,当山海关的炮火撕裂了原本就不太平静的辽东天际线,吴三桂的抉择如同投入历史洪流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至今仍在荡漾的涟漪。如果,这个“如果”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巨大而迷人的假设,如果吴三桂在那一刻没有选择“弃关”,没有背负“汉奸”之名,历史的走.............
  • 回答
    若罗贯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吴吹”,《三国演义》这本千古奇书的面貌怕是要被他翻个底朝天,改头换面了。别的不说,那“七分实三分虚”的说法,在他这儿大概要变成“七分虚三分实”,而那“虚”的部分,十有八九都得是为了歌颂咱们江东才俊而添油加醋,移花接木。首先,曹操和刘备的出身,怕是要被他笔下的“吴吹罗贯中”贬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