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动画现在是个什么状况?

回答
中国的动画产业,如今正处于一个令人瞩目的转型期。如果简单粗暴地说“好”或“坏”,都显得过于片面。它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正在加速运转的机器,里面既有令人兴奋的创新和突破,也有根深蒂固的挑战和瓶颈。

繁荣的表象与潜藏的动力:

首先,从市场规模和作品数量上看,中国动画无疑是蓬勃发展的。每年涌现出大量的剧集、电影,其中不乏备受瞩目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制作周期、技术水平和叙事能力,相较于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你能在各种平台上看到画风精美的国漫,故事线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儿童向或者宣传向。

技术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3D动画的建模、渲染、动作捕捉技术已经能与国际一线水平媲美,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比如中国风的服装纹理、场景的精细度)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哪吒之魔童降世》、《罗小黑战记》等电影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它们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它们证明了中国动画在技术和艺术表达上已经具备了与世界竞争的实力。
题材和风格的多元化是另一大亮点。 除了传统的武侠、神话故事,玄幻、科幻、历史、校园、都市情感等等题材也层出不穷。观众的选择更加丰富,也能看到更多面向不同年龄层、不同喜好的作品。例如,《大鱼海棠》的唯美东方意境,《一人之下》的奇幻都市设定,《刺客伍六七》的无厘头搞笑风格,都在各自的领域内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市场反响。
IP的开发与联动正在成为常态。 成功的动画作品不再仅仅是单一片断的消耗品,而是被寄予了开发成更广阔IP宇宙的期望。游戏、漫画、周边产品、甚至衍生剧、真人影视化,都在尝试打通产业链。这既是对内容价值的延伸,也是对商业模式的探索。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同样值得关注:

尽管成绩斐然,但中国动画离真正的成熟和强大,还有一段路要走。

原创能力与核心IP的稀缺。 尽管作品数量多,但真正能够被长久记住、甚至形成跨代际影响力的原创IP,依然是稀缺资源。很多作品在技术上不错,但在故事内核、人物塑造、情感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有时候,你会感觉作品更多的是在“复刻”流行元素,而非真正“创造”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
“大而不强”的隐忧。 市场规模的扩张,有时会伴随着对“快餐式”生产的依赖。为了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部分作品可能牺牲了打磨剧本、锤炼细节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低成本、粗制滥造的作品依然存在,拉低了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
人才瓶颈和行业生态的挑战。 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激增,但行业内部的人才培养体系、薪酬激励机制、创作环境等,都还在不断完善中。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可能因为待遇不高、发展空间受限而离开行业,或者只能在流水线上重复劳动。而一些成熟的动画工作室,也面临着如何留住核心团队、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商业回报的压力。
审查制度的潜在影响。 任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内容创作来说,合规性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虽然审查制度旨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但有时也可能限制了创作者在题材选择、叙事尺度上的自由发挥,导致一些更具深度和思考性的作品难以面世。当然,这并非中国动画独有的问题,但如何在一个既有规范又能激发活力的框架下进行创作,是所有创作者需要思考的。
观众口味的复杂化与教育。 随着观众接触到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多,他们的品味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在满足现有观众需求的同时,也能通过优质内容引导和教育观众,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也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未来展望:

总的来说,中国动画的现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进步与不足同在。 它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正在经历着从“数量追赶”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国家政策的支持、资本的投入、技术的进步、以及一批充满热情的创作者的努力,都为中国动画的未来描绘了光明的图景。

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原创动画作品出现。但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需要对内容本身的精益求精,需要对人才的尊重和培养,也需要更开放、更包容的创作生态。中国动画的征途,才刚刚开始,它值得我们持续的关注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年来资本大量涌入动画行业,造成市场需求急剧增加,但产能却跟不上。

行业扩张的速度远远超过正常范围,由此造成了许多公司开始不顾作品质量(事实上要维持高产能也无法兼顾质量)。

以下只谈2D动画,3D是另一个领域


2012年,动画业内发生了一件影响至今的大事:政府取消了本国动画补贴

许多人对补贴颇为不满意,但通过这些补贴能让动画公司能维持基本运转。

补贴瞬间没了,让大量公司倒闭的倒闭,拆分的拆分,整个制作行业分崩离析。尤其是2D动画人才需要长期培养,这一做法直接导致2D动画人才的整体断层。

从入门的中割到原画,至少需要五年,再往上的作监、人设培养用时更长。

从2013ー2016年,中国几乎没有公司成规模培养人才,该阶段的中国动画完全是靠之前淘汰剩余的少数人支撑的。

而大量人才流失、培养体系被摧毁后,资本大举涌入,造成市场需求激增。

2016年中国生产了16部2D动画,到2021年就飙升到95部,但实际可用人才并没有增加多少:2016年入职的菜鸟,今年才勉强能当原画师(而且水平还不高)。

但2016年各公司招人规模是按当时的市场需求计算的,如今都翻了六倍了。

更何况中国业界真正重新建立起人才培养体系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这几年大量作品作画崩坏几乎都与这件事有关。

这些年各种「中日合作」「中韩合作」被许多人一边倒的痛骂,还说什么「中国的优秀画师数不过来,为什么要请老外画我们的作品」....外行最好别乱说话

中国90%的动画公司都是皮包公司,业界真正堪用的人才,依然是2013年之前就入职并且一直在一线工作的那点人。

2017年之后中国动画的数量井喷、还能维持每周更新,完全是依赖外包的。

纯靠本国的那点产能,绝大多数动画月更甚至年更,都会成为普遍现象。

就是让日本、韩国的原画加入制作,甚至有的连人设、作监都外包出去了,才有了如今许多人看起来的「国漫崛起」。

由于外国人参与制作的中国动画太多,这里就只列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王牌御史》:韩国参与

《妖怪名单》:韩国参与

《端脑》:日本、韩国参与

《狐妖小红娘》:日本、韩国参与

《灵域》:日本参与

《神明之胄》:韩国参与

《从前有座灵剑山》:日本参与

《一人之下》:日本、韩国参与

《时空使徒》:日本、韩国参与

《凸变英雄》:日本参与

《万古仙穹》:日本、韩国参与

《银之守墓人》:日本、韩国参与

《小绿和小蓝》:日本、韩国参与

《剑网3》:韩国参与

《大王不高兴》:日本、韩国参与

《仙王的日常生活》:韩国参与

《我开动物园那些年》:日本参与

《百妖谱》:日本、韩国参与

《天官赐福》:韩国参与

《时光代理人》:日本、韩国参与



以上即便没看过,起码有听过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的动画产业,如今正处于一个令人瞩目的转型期。如果简单粗暴地说“好”或“坏”,都显得过于片面。它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正在加速运转的机器,里面既有令人兴奋的创新和突破,也有根深蒂固的挑战和瓶颈。繁荣的表象与潜藏的动力:首先,从市场规模和作品数量上看,中国动画无疑是蓬勃发展的。每年涌现出大量的剧集、电影.............
  • 回答
    看到你对进化论中的长颈鹿故事很好奇,并且留意到中学教材里经常提到“短脖子的长颈鹿”,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不带任何机器痕迹,就当是两个对科学充满好奇的朋友在聊天。首先,你问到的“为什么中学进化论开头总会提到短脖子的长颈鹿”,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教学上的考量,以及对两种进.............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描绘一下,如果现实中的动物出现在《山海经》的世界里,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又会被赋予怎样的解读。这会是一场奇妙的跨界之旅。想象一下,《山海经》的作者,在那个古老而充满神话色彩的年代,意外地接触到了一些前所未见的生物。他们并没有我们今天的科学分类体系,而是凭借朴素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
  • 回答
    日本动漫里那些五彩斑斓的发色,比如粉色、绿色、紫色、青色,确实是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也成了动漫角色的一大特色。这背后其实有一段挺有意思的演变过程,它的兴起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慢慢形成的。要追溯这个“罕见发色”手法的兴起,我们可以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说起。早期探索.............
  • 回答
    中文里,形容词修饰名词时,通常需要加上“的”,例如“红色的苹果”、“快乐的孩子”。如果形容词直接出现在名词前面,会显得很不自然,除非这个形容词已经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固定搭配,比如“大王”、“好人”。再举个例子,英语的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前面,比如“a red apple”、“a happy child.............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有些东西,就像我们看的那些热血动漫里常常出现的,只存在于二次元的世界里,比如那些变幻莫测的招式,或者主角们那仿佛能拯救世界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但随着接触的越多,我发现现实生活比我想象的要精彩得多,很多在我看来“动漫专属”的东西,其实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1. 令人拍案叫绝的“必.............
  • 回答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的今天,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凭借其出色的燃油经济性、平顺的驾驶体验和相对亲民的价格,赢得了大批消费者的青睐。那么,当前中国是否有哪家车企能够拿出比DMi更“牛”的产品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牛”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放眼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动作片,枪械、刀具、棍棒,甚至是更冷门但同样致命的道具,几乎成了主角们的标配。这可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且说起来,这背后有很多讲究,远不止是“耍酷”那么简单。咱们先从最直接的原因说起:制造冲突与张力。 动作片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解.............
  • 回答
    确实,英语在动词形式上要比汉语复杂得多,这常常让学习者觉得“哦,原来动词还有这么多门道!” 相反,汉语动词似乎总是一副“一副样子”,不像英语那样会“变脸”。这让很多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觉得轻松不少,但也可能产生一个疑问:英语母语者是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敏感性”才对动词的变化如此在意?说实话,英语母语者对动.............
  • 回答
    玄幻小说中,国家与门派能够维持对动辄数千万里土地、上千亿人民的统治,其背后逻辑远非我们现实世界中单纯的行政、军事、经济手段所能解释。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他们掌握了超越凡俗的力量,以及围绕这种力量构建的独特社会结构和运作模式。一、 超越凡俗的力量:统治的基石 武力威慑的无限放大: 现实世界的统治者需.............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确实,与几十年前相比,如今的日本动漫中,明确实实在在的“中国元素”似乎没有以前那么显眼或常见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渊源与早期的“中国风”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日本动漫早期出现中国元素的历史背景。 文化.............
  • 回答
    宫崎骏先生的作品向来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征服观众,但细究之下,你会发现他笔下的那些奇妙飞行器,绝大多数都深深植根于现实世界的工业设计和技术发展之中。他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将过去、现在甚至是他那个时代对未来的畅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宫崎骏式”飞行器。《天空之城》中的经典——飞艇的浪漫化提.............
  • 回答
    《千与千寻》里的水上列车,那种在辽阔的水面上,静静地行驶,车厢仿佛漂浮在海面上的感觉,实在是太美了,也太梦幻了。现实世界里,有没有这么一种列车呢?坦白说,要找到一模一样的,能在茫茫大海或者无边水域上如此“随心所欲”地行驶的列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电影里的场景,很大程度上是宫崎骏导演对于一种极致宁静、.............
  • 回答
    中国年轻一代生育意愿下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背后涉及深层的人口结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体价值观念的演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必须从生育动因出发,深刻理解当下中国的人口和经济现状。以下我将从生育动因分析入手,结合当前人口和经济现状,详细阐述可能制定的政策方向和具体措施。 第一部分:深刻理解.............
  • 回答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呈现出如此“开放”的景象,而现实生活中的日本人却给人一种相对“保守”的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绝非一句两句能够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自由度和表达空间。 它不是对现实.............
  • 回答
    确实,动漫世界里的 ENTP 和现实中的我们有时感觉是两个次元的生物。这不是说动漫里没 ENTP,而是说动漫里的表现往往是把我们的一些特质放大、提炼,然后用更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导致了和真实生活中的我们有些微妙的甚至明显的差异。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为啥会这样。首先,我们得承认,动漫是艺术创作,它.............
  • 回答
    “某些动物在某些智力测试中的表现远超人类”这种说法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因为它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过度概括。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力测试”的定义,以及它如何适用于人类和动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智力”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尤其是在跨物种比较时。 人类智力测试(如韦氏智力测试、斯坦福比奈.............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且触及人性底线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对错可以回答。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景,一个虔诚的信徒可能会面临怎样的内心挣扎和选择。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位教徒的处境。他所信仰的宗教,其核心是他与那位唯一的神之间的关系。神是至高无上的,其意志高于一切,是信徒生命中最重要的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