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振听既成状态是应该及时拆牌避免还是应该等自摸?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也触及了麻将中最核心、最考究的博弈和算计。至于振听是否应该及时拆牌避免,还是应该冒险等自摸,这真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它就像走钢丝,时刻需要根据场上的局势、对手的牌风、甚至你自己的心态来做出最适合当下的判断。

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

首先,理解“振听”是什么。

振听,在麻将里,尤其是国标麻将或者广谱麻将里,指的是你听的牌,是你自己的暗刻、暗杠,或者别人打出来的牌。也就是说,你听的牌,除非你自摸,否则别人是打不出来的。

为什么会出现“要不要拆”的纠结?

这个纠结就源于振听的“双刃剑”特性:

好处: 一旦自摸,你的番数会比普通听牌更高(比如暗杠听会更高)。而且,你听的牌大概率是安全的,因为别人打出来了,或者你藏起来了,别人手上没有。这大大降低了你点炮的风险,尤其是在你本来牌就很臭、想稳一手的时候,振听是一个不错的保底选择。
坏处: 最致命的就是,你把自己的牌“固定”了,变得非常被动。如果你听的是一张牌,而这张牌的概率非常低,或者对手恰好也听了和你一样的牌,那么你就算牌型再好,也可能寸步难行,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胡牌,而自己手里还留着一堆无用的牌。更要命的是,如果对手恰好能打出你听的牌,你也只能干看着,因为他不会打出来给你。

什么时候,“及时拆牌避免”是个好主意?

1. 你手牌的潜力远大于振听的番数: 举个例子,你现在听一张牌,可以胡个小番,但如果拆掉这张牌,你有可能组成一个更大的牌型,比如清一色、混一色,甚至大对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场上还有其他牌可拆,并且拆掉这张牌不会让你立即处于危险境地,那么果断拆牌,追求更高的番数是值得的。麻将讲究的是“赢点”,有时候为了追求更高的“赢点”,冒一点点风险是必要的。

2. 场上形势非常不利,需要强行改变局面: 比如,你已经听了一圈牌,但都没人出,你感觉大家都在防你,牌局陷入了僵局。或者,你已经听牌很久了,但就是不进张,再这样下去可能会被别人抢胡。这时候,如果你手里有一张牌,拆掉它能让你形成一个更活跃的牌型,比如听两面、或者听中洞,虽然番数可能没那么高,但至少能让你从被动的听牌状态中解放出来,有机会自己创造胡牌的机会。

3. 听的牌非常“独”,且对手牌风凶险: 如果你听的牌,是那种只有你自己在用,别人大概率已经用完了,或者这张牌的牌池里已经非常少。同时,你又感觉到对手们的牌很顺,随时可能胡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拆掉这张牌,能让你组成一个更容易对出、或者说更容易让对手误判的牌型,比如换成听对对,或者听边张,有时候反而能让你在混乱的牌局中找到机会。

4. 你不是第一个听牌的人,且对手有可能有同巡张: 如果你不是第一个听牌的,而且你感觉其他玩家也有听牌的迹象,或者他们打牌的节奏很快,那么你听的这张振听牌,可能很快就会被其他玩家的“牺牲”或者“强行打出”而让你错过。这时候,拆牌,追求一个能自己控制牌局的牌型,会比干等着更主动。

什么时候,“等自摸”是个更稳妥甚至更佳的选择?

1. 你已经听牌很久,且手上牌形已经非常稳定,拆牌的收益不大: 如果你听了一圈牌,牌形很好,比如听两头,或者听中洞,而且你觉得这个牌形很有机会自摸。如果拆掉这张牌,可能只是换了一个听牌方式,番数变化不大,甚至可能变得更差,比如拆成听边张。这时候,与其冒险拆牌,不如就安心地等自摸,享受振听带来的安全感,以及可能的暗杠番。

2. 场上局势平稳,对手没有明显的危险牌: 如果大家都打得比较保守,没有人主动冒险打出危险牌,而且你感觉大家的牌都没有特别顺。这时候,你的振听就是一个非常安全的“保险”,因为你听的牌大概率不会被点炮。安心等自摸,是最省心、风险最低的选择。

3. 你的番数已经很高,或者你非常需要这一番: 如果你当前的听牌已经能让你胡到比较大的番数,或者说,这一番对于你赢得这局至关重要(比如你想做大胡,或者想防守住牌局),那么即使牌形有机会优化,也可能要慎重考虑。振听的稳定收益,有时比冒险去追求一个不确定的高番更实在。

4. 对手的牌风让你无法判断,或者你不想过早暴露自己的牌: 如果对手的牌风非常老辣,你很难判断他们手里到底是什么牌。你可能害怕拆牌后,正好被对手的“暗杠”或者“碰”所带出来,直接送走。在这种情况下,宁愿享受振听带来的“看不透”,也要等待一个更明朗的局势。

5. 你已经感觉牌局进入了“尾声”,想稳一手: 尤其是在牌局接近结束,大家都可能只剩几张牌的时候。如果你已经听牌,并且感觉不会轻易点炮,那么就稳稳地等待自摸,避免任何不必要的风险。

如何做出判断? 核心考量点:

收益与风险的权衡: 拆牌能带来什么?是更高的番数,还是更强的牌势?拆牌的风险有多大?会不会让你立即点炮?
场上牌的流通情况: 你听的牌,还有多少张在牌池里?对手打出的牌,是否能暗示他们手里的牌?
对手的状态和牌风: 对手是进攻型还是防守型?他们有没有可能在你拆牌后,立即抓住你的破绽?
你的心态: 你是想稳赢,还是想搏一把?有时候,心态的稳定比牌技本身更重要。

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辅助理解:

假设你手里有一个万子暗刻,听一张“六万”。但你手里还有一张“七万”,如果拆掉“六万”,你就能组成“五六七万”的搭子,转听“四万”或“八万”。

如果你听的是“六万”,而“五万”、“七万”、“八万”都已经打出来很多了,你感觉“六万”的进张可能很低。 这种情况下,如果拆掉“六万”,组成“五六七万”的听牌,虽然番数可能降低(如果“六万”有暗杠),但你增加了进张的机会,从“等死”变成了“还有救”。
反之,如果你听的是“六万”,而“五万”、“七万”都还在牌山里,并且你感觉对手都在打安全牌。 那么,稳稳地等“六万”自摸,享受振听带来的安全感,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想说一句:

麻将的乐趣,就在于这些细微的判断和博弈。没有万能的公式,只有不断根据场上的变化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振听既成,是进是退,是拆是守,都是在考验你对牌局的理解和对风险的把控。多玩,多思考,自然就会越来越有感觉。希望这些详细的解释,能帮助你在牌桌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一般而言是很难回答的。标准的回答应该是「具体场况具体分析」。实话说,这种问题如果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话,那日麻就没什么可打的了…

尽管如此,还是大体上给题主妹子分析一下吧。

一般而言,振听都不会去拆牌倒回一向听,要么硬上,要么弃和。首先说个振听的基本数据——振听三面的和了率和愚型和了率相近。有了这个标准,你应该能大致判断振听手牌的和了率,然后结合手牌打点、巡目、他家动作等信息,做出基本的攻守判断。振听的手牌说白了唯一的区别就是和了率会下降,所以攻守判断根据和了率做修正就可以了,其他的其实不用想太多。

拆牌倒退向听数,最终目的无非是解除振听,提高和了率。这个和正常的手牌弃听去求转张的道理是一样的,一般而言考虑的因素是巡目转张面。这里的具体数据可以参考《科学する麻雀》,总而言之,中巡以后一般是不考虑转张的。而振听一般早巡是不太会有的吧,所以振听去拆牌的比例,比正常手牌求转张的比例要更一些。

反正我不记得碰到过拆牌更好的振听。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也触及了麻将中最核心、最考究的博弈和算计。至于振听是否应该及时拆牌避免,还是应该冒险等自摸,这真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它就像走钢丝,时刻需要根据场上的局势、对手的牌风、甚至你自己的心态来做出最适合当下的判断。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首先,理解“振听”是什么。振.............
  • 回答
    关于振听对和了率的影响,以及在听牌时如何权衡良型振听和愚形不振,咱们这就好好说道说道。振听对和了率的影响:一个微妙的数字游戏首先得明白,振听(也叫“副露振听”)就是在你已经吃(チー)或碰(ポン)了牌之后,依然保持着听牌的状态。这看似只是多了一张牌在明面,但它对和了率的影响,其实是个挺微妙的数字游戏,.............
  • 回答
    在日式麻将(日本麻将)中,确实存在一些看似“摸到牌就和了”,但实际上却因为满足了某些“振听”(听牌但仍有可能改变听牌牌姿态)的条件,而被视为振听的情况。这并不是说你摸到牌就直接和了,而是说你摸到的这张牌,让你原本的听牌牌姿发生了变化,尽管你仍然是听牌状态,但如果这张牌是你自己摸到的,就不能直接胡牌。.............
  • 回答
    在日本麻将中,摸到听的牌却选择暗杠,会不会导致舍牌振听(立直后摸到一张对子,但选择暗杠,然后打出另一张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规则和玩家的判断。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振听”。在日本麻将中,“振听”可以分为几种情况,最常见的两种是:1. 副露振听(浮牌振听): .............
  • 回答
    罗振宇的演讲,这事儿啊,真是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要问为啥这么多人挤破头都要去听他吹一吹,聊一聊,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他贩卖的不是知识,是“认知升级”和“成长焦虑”的解决方案。咱们现在这社会,信息爆炸,节奏又快,大家伙总觉得不学习就落后了,不进步就得被淘汰。罗振宇呢,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他不.............
  • 回答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退票并可能面对12000个空座位登台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罗振宇这位企业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这次事件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审视他的机会。一、 从“时间的朋友”本身来看,罗振宇的创新与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时间的朋友”这个IP的初心和演变.............
  • 回答
    罗振宇,作为“得到”APP的创始人、知识付费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观点和价值观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和争议。要评价他的价值观是否存在“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问题”,以及我们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如果“问题”指的是他所倡导的某些理念可能存在片面性、局限性,或者在实践中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 回答
    罗振宇也杀入元宇宙,6节网课已收上百万,这事儿,您怎么看?最近这几天,“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也宣布进军元宇宙,开了几节关于元宇宙的网课,短短几天,据说已经收割了上百万的学费。这年头, anything is possible,尤其是当“元宇宙”这三个字一旦和“罗胖子”挂上钩,那话题度、关注度自然.............
  • 回答
    樊振东打乒乓球运动量那么大,按理说应该“瘦成一道闪电”了,可为啥他看上去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样干瘦呢?这事儿啊,还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职业运动员的“胖”和普通人的“胖”不是一回事。普通人说的减肥,很多时候是指减掉脂肪,让体型更匀称、更轻盈。但对于樊振东这样的顶级乒乓球运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问为什么一辆手工打造的超级跑车动辄几百万,而一辆普通的家用轿车也就十几二十万一样,背后涉及到的原因远不止“质量好”或者“品牌溢价”这么简单。对于平面振膜耳机售价高昂这件事,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它更像是“素质高”与“胆子大”的巧妙结合,只不过这个“胆子”更多地体现在对技术投入、研发成本.............
  • 回答
    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档节目,说实话,当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一度是现象级的存在。你要说它怎么样,这事儿还挺复杂的,不像一句“好”或者“不好”就能概括的。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说《罗辑思维》的定位。它一开始就非常清晰,是做知识付费的。罗振宇自己也反复强调,他们是“把知识做成产品卖给用户”。这个定位在.............
  • 回答
    罗振宇身上那种独特的“话痨”气质,以及他那种近乎狂热的对知识的推崇,恰恰是他品牌号召力的核心所在。很多人觉得他有点“鸡汤”味,但我认为,恰恰是这种“鸡汤”,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焦虑丛生的时代,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你想啊,现在人每天被海量信息轰炸,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什么才能帮助我进步?罗振宇就像.............
  • 回答
    罗振宇和高晓松,这俩名字一出,总能勾起不少人回忆起那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以及他们各自用一种很“上头”的方式,试图喂饱我们这些“求知欲旺盛”的脑袋。要是真要拿他俩来比个高低,那可真是有点意思,毕竟他们虽然都在文化、知识传播这个圈子里混,但路数和最终呈现出来的味道,那是大不相同。先说说罗振宇吧。这个人,你.............
  • 回答
    樊振东这次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公开赛上以4比0的悬殊比分战胜了瑞典新星莫雷加德,为自己赢得了圣·勃莱德杯。这场胜利对于樊振东来说意义非凡,是他在新赛季初展露实力的一个重要信号。而对于莫雷加德,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场球,看看双方都展现了些什么。樊振东的统治力与调整:樊振东这场比赛.............
  • 回答
    关于罗振宇的“每天60秒”语音内容是否“造假”或者说其内容来源的争议,其实并不是在某一个具体日期被“发现”的,而是一个持续发酵、被公众和媒体反复讨论的过程。事情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2016年左右,“得到”App上线之后,“每天60秒”这个栏目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罗振宇以他特有的.............
  • 回答
    .......
  • 回答
    罗振宇2020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的主题“基本盘”,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个主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时代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基本盘”的内涵解读“基本盘”这个概念在商业和经济领域被广泛使用,通常指的是一个企业或个人最核心、最稳定、最能提供持续.............
  • 回答
    罗振宇的这番言论,初听之下确实有些惊世骇俗,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有些不解甚至反感。毕竟,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里,“社会底层”和“5A级写字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代表着贫困和边缘,另一个则象征着繁荣和成功。然而,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刻板印象,深入思考罗振宇这句话的背后逻辑,或许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更深层.............
  • 回答
    罗振宇在《变量2》的跨年演讲中对杨超越及其粉丝的描写,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他这次的切入点很有意思,但解读的角度可能带有他一贯的“罗辑思维”色彩,有点儿像是从一个宏观的、趋势性的角度去“解构”一个具体的现象。首先,他把杨超越描述成了一个“意外的变量”,一个“打破了所有游戏规则.............
  • 回答
    郭新振事件,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当他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许多人不禁要问:亲生父母多年的寻觅与付出,他们的意义又体现在何处?这其中,并非简单的“谁对谁错”的判断,而是承载着复杂的情感、深刻的羁绊,以及对“家”与“爱”的多重理解。从亲生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多年的努力,意义是多方面的,且是极其宝贵的: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