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该如何教育孩子有能力识别什么是健康的爱、健全的人格?

回答
教孩子分辨健康的爱与健全的人格,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引导,就像培育一棵幼苗,需要阳光、雨露和悉心的照料。

首先,我们得自己先成为一个健康爱与健全人格的榜样。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很多时候是从父母身上投射出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在关系中总是充满猜忌、控制,或者情绪不稳定,那么孩子看到的“爱”就可能被扭曲。相反,如果我们能展现出尊重、理解、包容,即使有分歧也能好好沟通,孩子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什么是真正健康的连接。

当我们谈论“爱”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我爱你”这三个字上。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健康的爱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这意味着,即使爱着一个人,也依然保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思想。当孩子看到我们与伴侣之间,即便是在争执之后,也能互相倾听,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冷战,这就是在告诉他们,爱不是占有,而是共同成长。

爱也意味着支持。当孩子看到我们支持对方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那和我们的想法不完全一致,孩子就会明白,真正的爱是看见对方的闪光点,并愿意为之鼓掌。反之,如果一段关系总是伴随着贬低、打击,或者把对方的爱好当成一种“不务正业”,那绝不是健康的爱。

至于“健全的人格”,这可能更关乎内在的修养。一个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有稳定的情绪。我们需要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的来源,并找到恰当的方式去表达,而不是压抑或者爆发。当孩子看到我们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分析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或恐慌,这就是在向他们展示韧性。

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孩子去认识自己的价值,不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评价。这可以通过鼓励他们去尝试不同的事物,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为之付出努力来实现。即使失败了,也要教他们从中学习,而不是因为一次挫折就否定自己。一个健全的人格,不会因为别人说他不好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也不会因为别人夸他几句就得意忘形。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教孩子区分“喜欢”和“控制”,区分“关心”和“占有”。比如,当我们给孩子立规矩时,要让他们明白,这些规矩是为了保护他们,而不是限制他们的自由。当孩子看到我们与朋友的交往,是坦诚、互助,而不是互相利用或背后议论,他们就能慢慢学会如何建立健康的友谊。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鼓励孩子拥有同理心。当他们看到别人受苦时,能够感同身受,并且愿意伸出援手,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讨论新闻事件、电影情节中的人物情感,引导他们去换位思考。

最后,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区分健康与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感受。一段关系,如果让你感到快乐、成长,让你觉得自己更好了,那很可能是健康的。如果让你感到压抑、焦虑,甚至觉得自己变得更差了,那就要警惕了。这种内在的直觉,需要在一次次的体验和引导中慢慢培养起来。这就像教孩子走路,摔倒了爬起来,慢慢学会了平衡,最终才能自信地向前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从养育方式(parenting style)的角度说一下吧。

四种典型的养育方式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后来,学者们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家庭分工观点,认为母亲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在与孩子相处时指导性强,更适于制定规则。

上世纪60年代,鲍姆林德(Baumrind)注意到学龄前儿童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类型,而每种行为都与特定的育儿方式高度相关。她认为,养育方式与孩子的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从而导致孩子生活中表现有所不同[1]

1983年,Maccoby和Martin使用二维框架扩展鲍姆林德的养育方式模型。按照回应和控制两大维度,将养育方式分成了四大类[2]

图源:网络,侵删

放纵型:低控制、高回应

可以简单理解为跪着养孩子。

放纵型的父母可能会用自己的奉献,或者不停为孩子购买礼物来维持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会给孩子糖果或者其他零食以避免他们发脾气。

当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以后,放纵型父母都将孩子的需求置于自己之前,而将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所有的这些动作都传达出同一个信息:父母只是孩子的垫脚石。

这种养育方式下的孩子,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容易有较弱的心理弹性,更容易对「啃老」感到理所当然;同样,他们的感情生活也可能找到一个能帮自己解决所有问题的人,然后依附于对方。

专制型:高控制、低回应

可以简单理解为站着养孩子。

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言语有绝对的权威。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通常接近于独裁者或者「总经理」的角色,而孩子则完全没有发言权,也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

图源:网络,侵删

专制型养育的特点是,孩子越小越管用,大了就未必了。

一方面如果孩子什么都听父母的,那么长大成人以后,可能就会缺乏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意识到父母在不断限制自己,那么他们从青春期开始可能会有严重的叛逆心理,以及和父母之间的对抗。

忽略型:低控制、低回应

可以简单理解为只管养、不管教。

忽略型的父母,他们几乎不参与育儿,对孩子有很低的要求,同时对孩子的响应程度也很低。这类父母既不会为孩子设定严格的界限或高标准,同时又对孩子的需求漠不关心,不参与他们的生活。

在这种养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比较冲动,无法很好地调节自我的情绪,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犯罪和成瘾问题等。

权威型:高控制、高回应

可以简单理解为蹲下来养孩子。

权威型的父母倾向于支持和帮助孩子,听取孩子的意见,但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到底谁是父母,谁是孩子。这类父母会先倾听孩子的观点,但是最后的决定权仍然在于父母。

当然,权威性的父母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当孩子进入叛逆的青春期时,他们更倾向于,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真实想法,然而,孩子有很多朋友,但我们却是他们唯一的父母。


对孩子成长最有益的养育方式:权威型养育

目前,实证研究支持的最值得提倡的养育方式就是权威型养育方式[3][4][5][6]

尽管「权威型养育」听起来很严厉,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类父母会为孩子的行为设定明确的边界,同时又对他们的需求予以了积极的回应。更重要的是,研究显示,权威型养育的孩子更加自信和积极,出现的行为问题也较少。

学者认为权威型养育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

  • 温暖、积极回应的养育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并保护孩子免受家庭内部问题的困扰;
  • 权威型养育的子女比专制型养育的子女进行吸毒和酗酒,青少年犯罪或其他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更小;
  • 父母与孩子谈论感受、想法时,可能会加强依恋关系,并使孩子产生更高的共情和同理心;
  • 避免谴责孩子的智力错误,也避免表达对孩子很失望的父母,会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鼓励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有助于改善孩子的情绪健康
  • 在纪律方面设定了严格的界限,有助于防止侵害,并减少学龄前儿童的社交问题;
  • 能热情响应孩子的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更有帮助,更友善和更受欢迎。

我想,这大概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所能做的——通过给孩子的积极回应和明确设限,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获得自身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而避免陷入深渊。

参考

  1. ^ Baumrind, D., 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1966. 37(4): p. 887.
  2. ^ Maccoby, E. and J. Martin,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P.H. Mussen and J. Hetherington, Editors. 1983, Wiley: New York.
  3. ^ Petito, F. and R.A. Cummins, Quality of life in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perceived control, parent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Behaviour Change, 2000. 17(3): p. 196.
  4. ^ Piko, B.F. and M.Á. Balázs, Control or involve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12. 21(3): p. 149-55.
  5. ^ García, F. and E. Gracia, Is always authoritative the optimum parenting style? Evidence from Spanish families. Adolescence, 2009. 44(173): p. 101-31.
  6. ^ Ballantine, J., Raising competent kids: The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Childhood Education, 2001. 78(1): p. 46-4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教孩子分辨健康的爱与健全的人格,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引导,就像培育一棵幼苗,需要阳光、雨露和悉心的照料。首先,我们得自己先成为一个健康爱与健全人格的榜样。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很多时候是从父母身上投射出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在关系中总是充满猜忌、控制,或者情绪不稳定,那么孩子看.............
  • 回答
    孩子对明星的着迷,可以说是当下文化环境下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家长们对此既感到无奈,又担心孩子会过度投入,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成长。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明星,而不是盲目崇拜,这确实是我们需要好好梳理的一门“功课”。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迷恋明星,很多时候是因为明星身上展现出的某种特质,或者满.............
  • 回答
    当今社会,做父母的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也更复杂。我们不再仅仅是孩子生存和成长的提供者,更要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上的引路人、支持者和精神支柱。这个时代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孩子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也前所未有的多。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让他们成为健全、独立、幸福的人呢?一、 建立牢固.............
  • 回答
    儿子沉迷游戏,我尝试和他沟通,他却拿我抽烟的事来反驳,说“抽烟有害健康你还抽”。这句反驳,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也让我开始反思,该如何真正有效地教育他,而不是在他面前表演完美。说实话,他这句话一点不假。我抽烟,我知道它不好,也曾无数次想戒掉,但确实没能完全做到。当他用这句话回击我时,我内心是有些愧.............
  • 回答
    孩子学习的事,真是操碎了父母的心。天天盯着,耳提面命,结果孩子该不学还是不学,甚至跟你对着干,这滋味可不好受。你想换换方法,这想法太对了!说明你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方式。咱们先别急着否定过去的那些“唠叨”,想想为什么它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什么“唠叨”不管用了? “唠叨”本身就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儿。两个小姑娘,可能也就十几岁,在人家奔驰车上拍照,结果好巧不巧地站到了引擎盖上。你知道的,那种跑车或者豪车的引擎盖,尤其是烤漆,设计得往往很精致,承重能力也有限,特别是那些流线型的,中间可能会有一些支撑结构不那么密集的地方。她们这一踩,估计是没注意,或者当时只顾着凹造型拍照,.............
  • 回答
    孩子到底该怎么教?这真是个让人挠破脑袋的问题。网上、书里,各种教育专家的文章堆积如山,每个都说得头头是道,读完之后,反而觉得心里更乱了:到底哪一个才是对的?该听谁的?咱们先别急着去找“标准答案”,因为说实话,真的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方法”。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咱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
  • 回答
    河南6名10岁学生溺水身亡的惨痛事件,再次敲响了夏季儿童防溺水安全的警钟。每到夏天,这样的悲剧屡屡上演,令人痛心疾首。这不仅是对家长和学校的沉重打击,更是对整个社会防溺水体系的一次严峻拷问。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更切实、更有效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呢?这绝非一句简单的“不许下水”就能解决的问题,而.............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老人不能扶”和如何教孩子的问题,我来详细地和您聊聊。这确实是个挺让家长头疼的事儿,一方面是咱们传统文化里助人为乐的美德,另一方面又是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顾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怎么跟孩子讲清楚这件事。”首先,我们要承认,您提到的“老人是肯定都不能扶”这种说法,确实.............
  • 回答
    孩子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已经开始思考社会问题了,这很好。面对他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否定,而是去理解他话语背后的担忧和困惑。他可能看到了新闻,听说了别的事情,觉得自己的努力似乎没有触及根本。这时候,我会这样跟他聊:“宝贝,你说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我很高兴你能这样认真地思考。”(先肯定他的观点,.............
  • 回答
    面对这种情况,我理解你的困扰和可能产生的挫败感。你辛辛苦苦地想要做好教育孩子这件事,结果却被伴侣泼冷水,这确实让人挺不好受的。咱们不说那些虚头巴脑的道理,就说说咱们能怎么做,让日子过得顺心点,孩子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首先,得看你妻子数落你的方式和内容。一、 看看她“数落”的出发点和具体内容是什么。 .............
  • 回答
    看到自家孩子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心里肯定五味杂陈。作为家长,您一定很着急,想找到最好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关于“教训”这件事,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先说说“教训”这回事儿。您说的“教训”,在我看来,可能包含了几种意思:是生气地责骂,是严肃地批评,还是希望通过一些方式让他长点记性,以后做得更好?如果是指那种带.............
  • 回答
    听到银川发生的这起悲剧,我内心深处感到非常痛心。一个只有10岁的孩子,就这样因为一时冲动和缺乏安全意识而丧失了生命,这真的是太让人难以接受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我们整个社会的一次沉重警醒。关于这起不幸事件,我的看法是:首先,这起事件暴露出了儿童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严重漏洞。10岁的孩子,虽.............
  • 回答
    浙江男子街头戴日本军帽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其中既有对历史事实的铭记,也有对社会公德的呼唤。对于警方通报该男子系初中生且“出于好奇”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又该如何进行教育呢?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一、 如何看待这一行为?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行为本身与行为者的身份和动机。 行.............
  • 回答
    隔代育儿,尤其是爷爷奶奶辈,偶尔会用“吓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确实让不少年轻父母头疼。咱们中国人嘛,有时候总觉得小孩子不懂事,得给他们点“厉害看看”,这样他们才能记住。但说实话,这种方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觉得不太妥当。怎么跟长辈沟通,既能把话说清楚,又不伤和气,这可是个技术活。我身边就有朋友.............
  • 回答
    优胜教育的“断链”与“重生”:一条艰难的自救之路优胜教育,这个曾经在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名字,如今却因“资金链暂断”而陷入舆论漩涡。官方的回应,一句“疫情期间坚持不裁员不降薪致资金链暂断,但不会放弃”,既是无奈的解释,也传递着一丝求生的渴望。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面前,优胜教育要如何才能“起.............
  • 回答
    香港小学将南京大屠杀史实引入课堂,却引发了部分学生被吓哭并遭到投诉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平衡点:如何在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能让他们了解历史真相,又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创伤。如何评价学校将南京大屠杀史实引入课堂的做法?这件事的评价不能一概而.............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如何和直男进行女权教育,并且尽量让这感觉更像是个知心朋友在分享经验,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输出。咱们得明白,这事儿不是要给谁扣帽子,也不是要让他们一夜之间变成“女权战士”,更不是要制造对立。核心是理解、尊重和共同进步。所以,咱们得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一点一点地打开他们对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家年收入60万的教育培训机构,应该怎么给它估值。这可不是一件简单拍脑袋就能定的事情,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这家机构的内在价值。首先,我们要明确,给一个机构估值,本质上是在预测它未来能够创造多少价值,然后把这个未来的价值折算到现在。年收入60万,这只是一个起点,它告诉我们机构的“门面”有多.............
  • 回答
    十月十七,性教育入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革新浪潮十月十七这个日子,对于中国未成年人保护而言,注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经过长久的酝酿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性教育正式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立法进步,它标志着我国在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