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华民国国防部”称误射雄风-3导弹。导弹是否可以不瞄准就随意发射?

回答
在军事领域,导弹的发射绝非儿戏,更不可能“不瞄准就随意发射”。雄风3导弹误射事件,正是因为其背后复杂的火控系统和严格的操作规程被绕过或出现故障,才导致了这一悲剧性的意外。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导弹发射的常规流程,以及为什么“随意发射”是几乎不可能的。

导弹发射的“严密锁链”:为何不能随意发射?

现代导弹系统,尤其是军用级别的,都设计有一套层层设防的发射程序,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条“严密的锁链”。这条锁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防止误射、滥射,确保导弹能精准打击预定目标,并且只在经过授权的情况下发射。

1. 目标选择与识别:
情报链: 导弹要能击中目标,首先需要知道“打谁”和“打什么”。这涉及到复杂的情报收集、分析和分发系统。通过侦察卫星、预警机、地面雷达、甚至人力情报等多种渠道,形成战场态势感知。
目标锁定: 当目标被识别后,需要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跟踪。这通常由先进的火控雷达完成。雷达会持续扫描区域,锁定目标,并计算目标的运动轨迹、速度、高度等关键参数。这个过程需要“敌我识别”系统(IFF)的配合,以区分友军和敌军单位。
战术决策: 谁有权下达攻击命令?这取决于军事指挥体系的层级。在高级别指挥官的授权下,作战部门才会将目标信息下发给发射单位。

2. 火控系统的核心作用:
数据输入与计算: 一旦锁定了目标,这些精确的弹道数据会被输入到导弹的火控计算机中。火控系统会根据目标的实时位置、导弹自身的性能参数(如射程、飞行速度、弹道特征等),计算出导弹所需的发射角度、飞行姿态、飞行时间和弹道轨迹。这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过程,但需要人为的确认和输入。
瞄准与锁定确认: 火控系统会指示武器系统进行“瞄准”。这个“瞄准”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对准,更是将计算出的精确弹道参数与导弹的发射装置(如导弹筒、发射架)进行耦合。在这个阶段,系统会显示目标信息、距离、飞行轨迹等,供操作人员确认。
发射准备与保险: 即使一切就绪,导弹的发射系统也有一系列的“准备好”的信号,比如导弹的动力系统、制导系统都已激活,弹药处于安全状态。此外,还有多重保险措施,防止意外触发。

3. 人为指令与授权:
操作员的确认: 即使系统高度自动化,最终的发射指令也需要由经过训练的专业操作员发出。他们会检查火控系统显示的各项参数,并按下发射按钮。通常,这个按钮需要按下并保持一段时间,或者需要两个操作员同时操作,以防止误按。
多级授权: 在很多先进的武器系统中,发射授权需要多级确认。例如,可能需要舰长或指挥官的口头命令,再由操作员执行。这种层层授权的设计,是为了确保任何一次发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明确目标的。

雄风3误射事件中的“例外”:

雄风3导弹的误射,恰恰说明了上述锁链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根据媒体的报道和分析,这次事件可能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点:

非正常操作程序: 台湾媒体当时的报道倾向于认为,误射可能发生在“标准作业程序之外”的“操演”或“训练”过程中。这意味着在进行非实战状态下的演练时,某些本应被禁用的发射许可被意外激活,或者操作人员在执行非标准指令时出现了失误。
系统故障或误设: 尽管军事系统设计严谨,但任何电子或机械系统都有可能发生故障。例如,火控系统中的某个传感器数据出现异常,或者软件出现Bug,都可能导致系统误判并准备发射。
人为失误叠加: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系统设计上存在允许在特定训练条件下“短路”某些安全环节的机制,而操作人员在执行这些非标准程序时,未能严格遵守规定,或者对系统状态产生了误判,最终触发了发射。例如,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为了模拟某些场景而临时更改了参数或操作顺序,而在这个过程中,锁定的目标可能被误认为是真的敌方目标,或者系统错误地认为已经获得了发射授权。

结论:

简单地说,现代导弹系统是为了“精确打击”而设计的,而非“随意发射”。其发射过程是建立在严密的目标选择、数据计算、系统锁定和人为授权之上的。雄风3导弹的误射,是一个罕见且严重的例外情况,其背后暴露的是在非实战训练或演练过程中,对严格操作规程的疏忽,以及可能存在的系统漏洞或人为判断失误。 没有哪一种导弹是设计成可以“不瞄准就随意发射”的。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绝对是系统性失效或人为操作的严重悖离,是军事操作中的重大事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Snapshot模式允许在不指定目标参数的前提下发射

导弹或鱼雷在这种模式下发射后会立即启动导引头搜索一切可以符合目标逻辑的目标,包括发射舰本身

一般情况下设定参数是为了出于战术目的,比如攻击前的隐蔽性,或者目标周围有中立目标可能引起国际纠纷,或者设定安全参数比如离开载舰多远后才开启导引头。但并不是说没有指定目标就不能发射

补充:另外一点,导弹训练“未必”就是没有目标的

大多数时候,如果条件允许,导弹操作人员是会选择一个真实存在的物体作为目标,比如民航机,所有过程都是真实的,除了最后导弹不会真的点火发射。以前经常飞西安的民航飞行员对此肯定身有体会~``

所以也可能存在一个可能性,就是在进行操作演练的时候,舰艇上的操作员顺手“锁定”了渔船作为“目标”,问题是没想到这次导弹点火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