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巴比伦的辉煌,是怎样一步步沦为现在这样战乱萧条的?

回答
古巴比伦的辉煌与衰落,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千年史诗,其间交织着文明的璀璨、帝国的兴衰、信仰的变迁,以及外部力量的入侵与干预。要理解它为何从一个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伟大摇篮,沦落到如今许多地区饱受战乱与萧条之苦的境地,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历史脉络。

辉煌的基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开端

首先,我们要明白,“古巴比伦”这个概念的起点。它并非一开始就以“巴比伦”的名字闪耀于世。我们所说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是指其位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而巴比伦城本身,在早期只是美索不达米亚众多城邦中的一员。

在巴比伦城崛起之前,这片土地上已经孕育了苏美尔文明。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建立了城市国家,发展了灌溉农业,在数学、天文学和法律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留下的文学作品,如《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人类最早的文学瑰宝之一。

紧随其后的是阿卡德帝国,他们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地区,并将闪族语(阿卡德语)推广开来。虽然阿卡德帝国的统治相对短暂,但它为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巴比伦的崛起:汉谟拉比时代的光芒

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年公元前1595年)的第一个高峰,无疑是汉谟拉比王时期(公元前1792年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并非一开始就统治巴比伦,而是通过一系列精明的政治和军事手段,逐渐将巴比伦从一个不起眼的城邦,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军事扩张与统一: 汉谟拉比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利用外交手段分化敌人,然后抓住时机发动战争,逐一征服了周边强大的城邦,如埃什农纳、亚述、拉尔萨等,最终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南部统一在他的统治之下。
法典的颁布: 汉谟拉比最著名的成就是其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它标志着法律的进步,确立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虽然并非适用于所有阶层),对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典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宗教和家庭状况。
城市建设与宗教中心: 汉谟拉比大力发展巴比伦城,使其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他尊崇巴比伦的主神马尔杜克,并将其提升为国家至高神,这为日后巴比伦在宗教和文化上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巴比伦的庙宇、宫殿和灌溉系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汉谟拉比时期的巴比伦,是古代近东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文明的辉煌,体现在法律、建筑、文学、科学等各个方面。

短暂的独立与外部压力

然而,辉煌的帝国往往难以长久。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国开始走下坡路。内部的王权继承问题、地方势力的反叛以及来自外部的威胁,都削弱了王国的实力。

赫梯人的入侵: 大约在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一个来自安纳托利亚的强大民族)突袭巴比伦,洗劫了城市,并最终导致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灭亡。这次入侵标志着古巴比伦王朝的终结,也开启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权力真空的时期。
喀西特人统治: 赫梯人离开后,喀西特人(一个来自扎格罗斯山脉的民族)趁机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并统治了巴比伦长达数百年。尽管喀西特王朝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巴比伦的文化,但他们并没有重现古巴比伦时期的辉煌,这一时期相对平淡。

新巴比伦王国的复兴与最后的辉煌

在经历了亚述帝国的统治和短暂的独立时期后,巴比伦在公元前7世纪末迎来了它的第二次辉煌,这就是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年公元前539年)。

亚述帝国的衰落与解放: 亚述帝国在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逐渐衰落。迦勒底人(一个闪族部落)在巴比伦地区崛起,并在那波帕拉萨尔的领导下,与米底人联手,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了亚述的首都尼尼微,并随后推翻了亚述帝国。巴比伦再次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中心。
尼布甲尼撒二世的鼎盛: 新巴比伦最伟大的君主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年公元前562年)。在他的统治下,巴比伦帝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军事征服: 他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并在公元前586年摧毁了耶路撒冷,将犹太人掳往巴比伦(“巴比伦之囚”)。这使得巴比伦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影响力。
宏伟的城市建设: 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巴比伦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他建造了壮观的伊什塔尔门,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空中花园”(尽管其真实性仍有争议,但反映了当时对奢华和工程技术的追求),以及宏伟的庙宇、宫殿和城墙。巴比伦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宏伟、最繁荣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万国之城”。
文化与科学: 新巴比伦时期,天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观测记录非常详细,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文学和艺术也继续发展,展现了高度的文明水平。

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的巴比伦,是古代文明的璀璨明珠,其成就至今仍令人惊叹。

帝国坍塌的种子:内部隐忧与外部威胁

然而,任何一个帝国都无法逃脱盛衰的规律。新巴比伦王国的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继任者的软弱: 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他的继承者们往往能力不足,统治不稳定。短短几年内,王位频繁更迭,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
经济负担: 持续的军事扩张、庞大的城市建设和奢华的生活,无疑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虽然早期通过战争掠夺和税收能维持,但长期的消耗是难以承受的。
宗教与文化上的孤立: 巴比伦虽然是文化中心,但其强大的民族宗教(马尔杜克崇拜)和固有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为与其他民族融合的障碍,尤其是在面对强大的外部文化冲击时。
崛起的波斯帝国: 最为关键的外部因素,是位于东方的波斯帝国的崛起。居鲁士大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统一了波斯各部族,并开始向外扩张。

波斯帝国与希腊化的冲击

波斯帝国的征服: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居鲁士大帝轻易地攻占了巴比伦城。据记载,巴比伦城内发生叛乱,波斯军队从幼发拉底河干涸的河道进入城市,并最终占领了巴比伦。新巴比伦王国就此灭亡。
波斯统治下的巴比伦: 在波斯帝国统治下,巴比伦虽然不再是独立王国,但仍然是帝国的一个重要省份和经济、文化中心。波斯人继承和尊重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并允许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巴比伦的城市风貌在波斯时期也得到了一定的维护。
亚历山大大帝与希腊化: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帝国,包括巴比伦。亚历山大曾计划将巴比伦作为其帝国东方的首都,并开始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然而,他的英年早逝,使得这个宏伟的计划未能完全实现。
塞琉古王朝与巴比伦的衰落: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分裂。巴比伦落入了塞琉古王朝的统治之下。塞琉古一世为了将帝国首都迁往更东方的塞琉西亚,开始大规模地将巴比伦居民迁移到新建立的城市。虽然巴比伦在塞琉古时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但其政治和经济地位开始下降。随后,帕提亚人、萨珊波斯人相继统治这片土地,巴比伦逐渐失去了其作为主要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伊斯兰征服与文明的流转

伊斯兰教的兴起: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巴比伦城在此时已经衰落,并且被洪水和时间侵蚀得不成样子。新的伊斯兰城市,如巴格达,成为了该地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被遗忘的遗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辉煌的巴比伦城逐渐被泥土和黄沙掩埋,成为了历史的遗迹。虽然古代的学者和旅行者们曾提及过它的存在,但它的精确位置和规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确定。
现代考古的发现: 直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Robert Koldewey)开始了对巴比伦的系统性发掘,才让这座失落的城市重见天日,我们才得以窥见其昔日的辉煌。

战乱与萧条的根源:历史的循环与现实的挑战

将“古巴比伦的辉煌”与“现在这样战乱萧条”联系起来,需要理解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以及地区地缘政治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地理位置的诅咒与祝福: 两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的沃土,但其开放的地形也使其成为各种游牧民族和帝国扩张的必经之路和目标。巴比伦的崛起和衰落,很大程度上与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紧密相连。
帝国兴衰的规律: 任何帝国都无法永久维持其辉煌。内部的腐败、权力斗争、经济枯竭以及外部的军事压力,都是帝国衰落的常见原因。巴比伦经历了多次的帝国更替和统治者的变化,每一次的征服都可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文明的断裂。
近代殖民与民族主义: 到了近现代,中东地区成为了欧洲列强的争夺之地。奥斯曼帝国的瓦解、边界的划分、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兴起的民族主义和宗教冲突,都导致了该地区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伊拉克共和国成立后,虽然有石油财富支撑,但长期的政治动荡、战争(如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内战以及外部干预,使得许多曾经繁荣的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受阻,社会秩序混乱,从而出现了“战乱萧条”的局面。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现实挑战: 虽然我们今天通过考古了解了巴比伦的辉煌,但很多古代文明遗址,包括巴比伦遗址本身,也面临着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威胁。现代的战乱更是让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处于危险之中。

总结:

古巴比伦的辉煌并非一日之功,它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晶,经历了苏美尔、阿卡德、古巴比伦、新巴比伦等多个文明阶段。其衰落也不是单一事件造成的,而是帝国周期性规律、内部治理问题、经济压力以及外部军事入侵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而“现在这样战乱萧条”的景象,则是这片古老土地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帝国更替、征服、殖民、民族主义运动以及近现代的持续冲突后,所呈现出的复杂而令人痛心的现实。将古代巴比伦的辉煌与当今的某些地区联系起来,固然能够引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近现代的战乱与萧条,更多是近代以来的地缘政治、民族矛盾和人为冲突的直接后果,而非古代王朝兴衰的简单延续。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厚重,也经历了太多现实的磨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巴比伦很辉煌吗?
没觉得
下图是两河流域部分地区城镇变化。
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两河流域大聚落顶峰的时候一般并不是古巴比伦时代,而是巴比伦时代之前的乌尔第三王朝。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古巴比伦时代,实际上聚落规模是呈断崖式下降的。
而大聚落崩溃的同时,小聚落却在增加。早王朝末期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住在大于40公顷的城镇里。而到了巴比伦时代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了。
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上古时代的逆城市化





城市面积总面积下降了40%,可以说惨绝人寰了。甚至古巴比伦城本身还不到200万平方米(大约同时代二里头的一半大)。尼布甲尼撒二世修建外城之后,巴比伦达到了8平方公里,修建前只有300多万平方米。而这已经是东周了。



所以事实上,古巴比伦并不繁荣,甚至与苏美尔黄金时代相比,可以用大崩溃形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二里头时代。

二里头时代中国聚落崩溃与古巴比伦相比犹有过之。

龙山时代诸如良渚,宝墩,陶寺,石峁等大城市相继崩溃。而新崛起的二里头却以一支独秀的姿态完成了中国文化第一次整合。

这个过程和在混乱中崛起并统一两河的古巴比伦何其相似。而二里头时代正好对应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这似乎是一个全球大灾变的时代。

同时期还发生了印度河谷哈巴拉文明全面崩溃,古埃及第二中间期,米诺斯旧王宫时代崩溃。





那么古巴比伦与二里头相比又如何?古巴比伦事实上并不是苏美尔后裔,更像是五胡乱华时代进入中国建国的蛮夷,这本身又说明了古巴比伦时代汉莫拉比统一前,两河流域是一片战乱的。



而即使到了汉莫拉比之前,古巴比伦5位国王一个世纪的征服,实际统治区域也才60×160公里,大约9600平方公里。

没有找到比较可信的汉莫拉比统治区域,但是此时亚述马里还在,估计不会把整个美索不达米亚统一了,估计十多二十万平方公里。



而在汉莫拉比500年前,陶寺就统治了约3300平方公里土地(同时期,苏美尔霸主城邦拉加什统治区域为3000平方公里)




汉莫拉比以后的二里头则统治了3至5万平方公里(影响大半个中国,不清楚这种影响是否带有政治色彩)。




没有过多久,二里岗时代疆域已经北到河北,南过长江了。
从疆域上看,古巴比伦似乎对中国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再结合考古证据。我们只能说,古巴比伦真没有想象中的强。

那么为什么古巴比伦衰弱呢?

除了上面不知原因的全球大灾变。下面这个应该是重要原因。

农业,巴比伦时代粮食产量只有乌尔第三王朝的一半多点,只有早王朝末期的三分之一。

甚至于在巴比伦时代100年里,巴比伦尼亚北部就下降了三分之二。。。




这才是真正的大灾变,如果粗略带入,可以计算出巴比伦时代单位农田养活人口可能只有早王朝时期三分之一。
为了养活人口只有开垦更多土地,造成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盐碱化。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没有可耕之地,人口减少,城市荒废。
另一方面,环境或许才是罪魁祸首,这次大灾变是全球性的,而此时能造成全球性大灾变是环境变化,全球农业减产,北方人群(如中国石峁,两河的阿摩利人,印度河谷的雅利安人,埃及的喜克索斯迁徙)造成移民潮。
当然,也有可能是印度大神打核战争,摧毁了摩亨佐达罗,造成了全球性核冬天。(手动斜眼)233333

现在看到一片荒凉的伊拉克,曾经也是水土丰美的伊甸园,不过和古巴比伦无关,古巴比伦本身就是战乱萧条。

user avatar

巴比伦(尼亚)如果取中义,即文明意义上的古巴比伦尼亚,从巴比伦-拉尔萨-伊辛三国时代开始,距今也有4000年了。取狭义的“古巴比伦帝国”,那也3800年了

如果取广义上的古巴比伦(尼亚),即地理意义上的巴比伦尼亚,那更是有着6000年的历史,

真的很难说古巴比伦在衰落的过程中,有一个简单的、粗暴的因果导致了现在的局面,比如你在百度历史类贴吧发个帖,问古巴比伦的衰落,,,多半会有人回答“阿拉伯/穆斯林征服“


《全球通史》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古代文明的衰亡“与”古典文明的崛起“

地理意义上的古巴比伦尼亚,经过4000年的发展,到了公元前后,其文明成果必然已经充分地流向了周边民族,此时的巴比伦尼亚,对周边文明已经形不成优势,它无可避免地被拉入了更大尺度、更大格局的世界文明棋局之中。就地中海来说,古典文明主要是指希腊罗马与波斯,失去文明优势的巴比伦尼亚相继被希腊、波斯征服,其文明特性也在不断地被抹除,变得和周边没有太大不同


土壤盐碱化固然是一方面(两河流域肥力衰退的问题初中地理就教过,感觉题主没好好听课),无天险可守,一波又一波的入侵固然是一方面,但这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外族的入侵,其实也只是古巴比伦尼亚文明地位下降的结果而非原因。


阿拉伯人的入侵给古巴比伦尼亚带来了毁灭吗?并没有,论萨珊帝国时代泰西封的繁华,阿巴斯王朝的巴格达丝毫不让他三分,巴格达的智慧宫当时还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阿拉伯人的入侵反而给这片古老的土地以新的生命力。巴格达的地位再次衰落,不是因为阿拉伯人怎么怎么样,反而是因为波斯人再次吸取了伊斯兰文明的果实,中东文明的重心再次转向波斯与他的辐射范围(中亚、印度、东土耳其)等等。

-----------------------------------------------------------------------------------

老的文明结束了,成为了新的文明的底层,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这个模型如此陌生?

因为我们习惯了大一统的叙事,往往忽略整个”中国“内部的差异性,

最早的中国起于河洛,历经三代,但在战国时期,九州各地的文明就已经不输于中原,虽然汉魏晋依然定都洛阳,但它再也不是唯一了,东晋衣冠南渡,后来更有数百年的长安盛世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中国分裂了,那么河南晋南鲁南所组成的“中原国”必然是东亚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仅好于河西国),到那个时候,楚国、吴越国、巴蜀国的人就会问:夏朝的辉煌,是怎样一步步沦为现在的愚昧与贫穷?

------------------------------------------------------------------------

另外,你是不是对伊拉克有什么误解?



在4000年甚至6000年的历史中,去找不到50年的中东动乱的原因,真的是太跳跃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巴比伦的辉煌与衰落,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千年史诗,其间交织着文明的璀璨、帝国的兴衰、信仰的变迁,以及外部力量的入侵与干预。要理解它为何从一个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伟大摇篮,沦落到如今许多地区饱受战乱与萧条之苦的境地,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历史脉络。辉煌的基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开端首先,我们要明白,“古.............
  • 回答
    生民无疆对古巴比伦泥版书的质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质疑,我们得先抛开“AI生成”的标签,尝试去理解一个普通人,或者说一个有着特定认知框架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些古老文献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民无疆”这个概念本身所带有的意味。这个名字暗示了一种对生命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我脑子里已经自动生成了好几个版本了,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史学奇葩大会”!先说那帮“古希腊不存在”的论调,这些人通常把古希腊的历史、神话、哲学、艺术,一股脑儿地归到“后人杜撰”、“西方编造”的筐里。他们可能会抓住一些考古证据上的“空白”或者“不确定性”,.............
  • 回答
    仔细想想,一个地方既有“森林资源丰富”的说法,又在建造时“缺乏木料”,这背后肯定有些门道,不是那么简单直观的。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古巴比伦那块地儿,看看这“资源丰富”和“缺乏木料”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古巴比伦所在的“两河流域平原”,指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就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
  • 回答
    “古希腊的辉煌成就都是吹出来的”,这种说法如果当真,那可就真是颠覆历史的胡言乱语了。虽然任何文明的记录和传播都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后世的解读,但将古希腊的哲学、艺术、文学、数学、科学成就一概斥为“吹嘘”,那简直是对人类智慧史的极大贬低。如果非要追究这些成就的“来源”,那绝非简单地归咎于一两个文明.............
  • 回答
    关于“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是否“破绽百出”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人们仍然深信不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历史研究都存在争议和未解之谜,将之简单地归结为“破绽百出”可能过于武断。 然而,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为什么主流历史学界仍然认可这些文明的存在.............
  • 回答
    咱聊聊这游戏里的“老熟人”——古巴比伦和古希腊。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俩地方好像在中国手游里出镜率特别高?像不像咱们平时街上总能碰见几个老乡一样?这背后啊,可不光是设计师们偷懒,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说,这俩文明的“名气”是真的大。你说秦始皇、唐僧大家都认识,那古巴比伦的神话人物,比如汉谟拉比、吉尔伽美.............
  • 回答
    中国文明的悠久和韧性,确实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跌宕起伏中,总能找到延续下去的办法,这背后是无数次生死攸关的考验和变革。要说中国文明“最接近灭亡”的时刻,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提问,因为“灭亡”对于一个有着如此深厚文化传承和地域认同的文明来说,其定.............
  • 回答
    西方龙:从远古神话的恐惧化身到现代文化的百变魔王西方龙,这个身披鳞甲、吐息烈焰的生物,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西方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然而,你是否知道,这个我们今天熟知的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演变,从远古时期令人闻风丧胆的怪物,逐渐蜕变为如今集力量、智慧、邪恶或正义于一身的复杂.............
  • 回答
    古巴,这个加勒比海上的岛国,除了革命、雪茄、朗姆酒这些响当当的名号外,还藏着不少让人意想不到的小秘密。下次有机会跟朋友聊起古巴,你就可以拿出这些冷知识,让他们刮目相看。1. 古巴曾经有只猫王!没错,你没听错。在1950年代,一位名叫“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歌手,他当.............
  • 回答
    告别卡斯特罗时代,古巴的社会主义之路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前途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辞世,标志着古巴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他的政治遗产、古巴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以及由此塑造的国家结构,依然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加勒比海岛国的未来走向。卡斯特罗时代的回顾与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卡斯特罗时代留下的印.............
  • 回答
    南美洲的领导人对古巴的医疗体系青睐有加,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对古巴医疗水平的盲目崇拜,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实际的考量,也包含着政治与情感的联系。首先,古巴的医疗体系的确有着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领域,其性价比和专业性在发展中国家中是相当突出的。在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南美国家,尖端医疗技术往往.............
  • 回答
    古巴,这个加勒比海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自1959年革命以来,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程。要评价古巴的现状,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经济:在改革与制裁的夹缝中求生古巴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因此而来的挑战。国家对绝大多数经济活动拥有控制权,这在一定程.............
  • 回答
    菲德尔·卡斯特罗,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重量,一个充满争议与传奇的政治人物。评价他,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他的一生都与古巴的命运紧密相连,他既是古巴的解放者,也是某些人口中的独裁者。而他身后,留给古巴的,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影响。菲德尔·卡斯特罗:革命的旗帜与集权的象征从一个年轻的律师,到领.............
  • 回答
    当菲德尔·卡斯特罗在2016年去世的消息传来时,迈阿密的古巴裔社区,尤其是那些流亡者,像是炸开了锅。这可不是那种小心翼翼的庆祝,而是压抑了几十年的情绪,瞬间找到了宣泄口。要说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这可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他们不是铁板一块,背后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立场,但总体上,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
  • 回答
    切·格瓦拉离开古巴,确实是一段复杂而充满争议的历史,其中与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关系更是事件的核心。这并非简单的“不合”,而是涉及到革命理想、政治路线、个人野心以及两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必然出现的张力。要理解切的离开,我们得先回到古巴革命胜利后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1959年,卡斯特罗兄弟领导的革命军推翻了.............
  • 回答
    古巴和美国的关系,堪称二十世纪国际政治中的一大“活化石”,其差劲程度和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足以写进厚厚的历史书。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两国之间一系列事件、意识形态冲突、地缘政治考量和国内政治博弈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何两国关系如此糟糕,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20世纪初。黎明前的阴影:美西战争与古巴的“独.............
  • 回答
    听到古巴等国的小米手机被远程上锁变砖的消息,确实让人挺不是滋味的。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的问题相当复杂,也挺让人担忧的。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些。首先,咱们得明确这“远程上锁变砖”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手机制造商或者授权方,通过网络指令,让手机无法正常使用,屏幕黑着,什么都.............
  • 回答
    文明6的巴比伦DLC,带来了汉谟拉比的巴比伦文明,以及一系列颇具特色和深度的全新机制。作为一款以深度策略和历史代入感著称的游戏,《文明6》的每一次更新都备受玩家关注,而巴比伦的加入,无疑为游戏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挑战。核心机制:楔形文字的威力与独特优势巴比伦文明的核心,围绕着古巴比伦的发明——楔形文字展.............
  • 回答
    古巴导弹危机,一场足以让世界跌入核毁灭边缘的惊心动魄的13天,最终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退让”告终。很多人好奇,这位以强硬著称的苏联一把手,为何会在最后关头选择了让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临阵退缩,而是赫鲁晓夫在极端压力下,权衡利弊、审慎决策的结果。导火索:美国的“切肤之痛”与赫鲁晓夫的“战略考量”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