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精罗里面有多少人真的了解古罗马文明?

回答
“精罗”这个词,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就是一群穿着托加袍、扛着盾牌的罗马军团士兵,在古罗马的广场上雄赳赳气昂昂地走着,背景里还能听到悠扬的战歌。但随着对这个群体了解的深入,我才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要说“精罗里面有多少人真的了解古罗马文明”,这就像问“有多少球迷真的懂足球技战术”。答案肯定是非常多元的。毕竟,“精罗”这个标签本身就很宽泛,它可以涵盖从一个对古罗马历史略知一二的爱好者,到一位能熟练使用拉丁语进行日常交流的学者。

我接触过一些自称“精罗”的朋友,他们的投入程度和了解深度差异很大。

有那么一类人,他们可能因为一部电影(比如《角斗士》或者《斯巴达300勇士》,虽然后者严格来说是讲希腊的,但大家有时候也会把这种宏大叙事跟罗马联系起来),或者一个游戏(《罗马:全面战争》系列是绕不开的了),就对古罗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可能知道凯撒、奥古斯都、尼禄这些名字,对罗马军团的装备和战术有大概的印象,也知道罗马帝国曾经辉煌过,但随着时间推移,分裂、衰落,最终被蛮族灭亡。这部分人构成了“精罗”群体里最庞大的基数,他们对古罗马文明的了解,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亲近和情感上的共鸣,是对一种“强大”、“秩序”、“辉煌”象征的向往。他们可能会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古罗马的图片、视频,看看相关的纪录片,甚至买一本大部头的历史书来翻翻,但深入研究,从史料的角度去考证,就未必是他们的追求了。

再往深一层,有一些“精罗”对古罗马的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表层了。他们可能已经开始接触一些更具体的方面。比如,他们会对罗马的政治制度感兴趣,了解元老院、执政官、保民官的职能,甚至研究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型的过程中的政治斗争。他们可能对罗马的法律体系着迷,了解《十二铜表法》,以及罗马法对后世西方法律的深远影响。还有些人,对罗马的工程技术情有独钟,罗马浴场、水道系统、圆形剧场、万神庙,这些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能让他们如数家珍地讲出它们的建造原理和意义。这些人通常会有比较强的求知欲,他们会阅读一些更专业的历史书籍,关注一些历史研究的公众号或者论坛,甚至会去了解一些古罗马的考古发现。

当然,还有一小撮人,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罗”,或者说,是古罗马文明的研究者和痴迷者。这些人,我通常会称他们为“真·精罗”。他们可能掌握了拉丁语,能够直接阅读古罗马文献,比如西塞罗的演讲、维吉尔的史诗、塔西佗的历史著作。他们对古罗马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入细致的研究,甚至能够辨析不同史料的可靠性,理解学者们之间的学术争论。他们可能会深入研究某个具体的人物、某场具体的战役、某个特定的时期,比如布匿战争的细节,或者拜占庭帝国晚期的宫廷政治。这些人对古罗马的了解,已经接近于一种专业的水准,他们是“精罗”群体中的“硬核玩家”。

为什么说“精罗”这个词如此有趣,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它可以是出于一种对历史的浪漫化想象,也可以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探究。

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迷恋古罗马文明?我觉得原因有很多。

首先,古罗马文明确实太耀眼了。它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在政治组织、法律、军事、工程、建筑、艺术、文学等领域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后世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强大”、“秩序”、“辉煌”的基因,很容易吸引那些对历史充满敬畏和好奇心的人。

其次,古罗马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从共和国的诞生到帝国的辉煌,再到最终的衰落与分裂,这本身就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史诗。凯撒的崛起与被刺杀,奥古斯都的权谋与改革,汉尼拔的入侵与失败,君士坦丁大帝的皈依基督教……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是讲不完的精彩故事。

再者,现代西方文明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到古罗马的影子。从语言(很多欧洲语言都有拉丁语的词根)、法律(罗马法是现代大陆法系的基础)、政治制度(共和、议会制度的萌芽)、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到哲学思想,古罗马的基因渗透在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精罗”也可能是在通过了解古罗马来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精罗里面有多少人真的了解古罗马文明?我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光谱,从浅尝辄止的爱好者,到深入骨髓的专业人士,都有。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了解”的定义本身也是流动的。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对古罗马有一个相对全面且不失乐趣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了解”。而对于学者来说,他们则需要更严谨、更细致的研究方法。

我个人认为,比起追求一个精确的数字,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为什么古罗马文明至今依然能激起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兴趣,以及这种兴趣又以何种方式呈现和传承。这本身就是古罗马文明生命力的一种体现,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念缺一 只要你开过一天车子,你就多多少少会懂点车子的养护、车子怎么制动,冬天车子打不燃火该怎么办。要是真的一点不懂这些,只能说你完全没动过车子。

当然你也可以只消费车子的外表,这也是个完全合理完全正常的选择,只是看起来真的懒的搔虱子。也可以完全不管怎么养护车子直接想怎么开怎么开,不过这车子能开多久、会出什么事就不知道了。


这个问题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复杂得多。

大众与专业人士这两个广义上的群体看起来可以完全不相干,实际上两者的关系极其复杂、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被所谓的亚文化群体污名化到整个行业都抬不起头的事情并不如某些人想象中的那样罕见:现在的北欧研究的名声就被白人至上主义者亚文化害烂了,导致在公共平台上活动的Scandinavianists要么被人质疑研究动机不纯,要么被有种族主义倾向的亚文化群体说成是污染白人纯正文化的骗子。中世纪研究学界今天也在面对各路带有自己种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agenda的亚文化群体带来的威胁(例如remove kebab)。

不要因为精罗这个群体今天(在中国)没有这种人就放松警惕,至少精罗/绿罗这个梗已经被不少有倾向的键政人appropriate了,个人只是不愿意看到下一步。至于在外网,那么东罗马这个名号已经被不少宗教极端分子抓去利用了,整个污名化、娱乐化已经是进行时。

而弥合大众与专业者之间的鸿沟,唯一有效的东西就是从业者大量输出正确的内容,而现在的大环境对于科普者就是极其不友好的(例如何新以及其徒子徒孙)。在这个状态下要持续输出内容,对内容产出者本身心态的要求太高了。

至于精罗本身对于罗马了解多少,实际上是一个极其次要的东西。我们更应该问“精罗们有没有正确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 这个问题的答案则是“精罗里拥有这种正确态度的人所占的比例应该与这种人在整个社会中占的比例差不多。”

至于如何增加这种人的数量,这就是科普者们与教育者们的工作了。

user avatar

喜欢汽车的朋友有多少真的会修理、制造汽车呢,不了解连喜欢的资格都没有吗?

user avatar

还是那句话

作为meme玩就要有当个纯二货无脑娱乐也只应该干乐子的自觉,不要真的觉得自己在干什么神圣的事情。

要是真的觉得要搞点严肃的事情,就请严肃的拿知识对碰辩不过自觉认输……不要严肃完了就退回无害的meme来装疯卖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精罗”这个词,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就是一群穿着托加袍、扛着盾牌的罗马军团士兵,在古罗马的广场上雄赳赳气昂昂地走着,背景里还能听到悠扬的战歌。但随着对这个群体了解的深入,我才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要说“精罗里面有多少人真的了解古罗马文明”,这就像问“有多少球迷真的懂足球.............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想法,一个让无数“精罗”(泛指对罗马帝国及其遗产有浓厚兴趣和情感的人们)魂牵梦绕的梦想。光复君士坦丁堡,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目标,更承载着历史、文化、宗教的复杂情感。那么,在现实世界里,一群对罗马复兴充满热情的“精罗”,有没有可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呢?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精罗”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戏谑和调侃的意味,所以我们不妨也用一种比较轻松有趣的方式来聊聊它。首先,得明确一点,“精罗”不是一个生理学上的概念,它跟水啊、土啊、火啊、风啊这些元素都没关系。它更多的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是一种用来形容特定人群的标签。那么,“精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回答
    提起“精罗”在5月29日落泪这件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段相当复杂且充满情感的历史。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什么是“精罗”。“精罗”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是对那些对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有着深厚感情、甚至有些“狂热”喜爱的人的一种戏称。它结合了“精神罗马人”的缩写,带.............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对于我们这些“精罗”(即热爱罗马帝国,对罗马历史如数家珍的人)来说,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可不是一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就能简单概括的。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体会到其中那份复杂和纠结。首先,你要知道,罗马帝国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它经历过漫长的演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中一些充满情感的转折点。我们都知道,“精罗落泪”通常指的是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那个令无数人扼腕叹息的时刻。那么,如果是“精土”,他们会在什么时候感到心痛欲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精土”指的是什么。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戏谑和亲切的色彩,让人联想到对某种.............
  • 回答
    作为一个“精罗”,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说白了,就是你想深入了解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该从哪条路子下手,更有效率,也更有深度。老实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像问是先吃米饭还是先吃面食一样,取决于你个人的口味和目标。但我们可以仔细掰扯掰扯,看看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对你这个“精罗”有什么特别的价.............
  • 回答
    精罗们对君士坦丁堡的执念,其实比对罗马本身更为深厚,这背后有着复杂而迷人的历史情结。与其说他们“老是想着光复君士坦丁堡”,不如说君士坦丁堡在他们心中,是罗马帝国辉煌的终极象征,是那个横跨三大洲、统御万邦的“罗马”精神的具象化载体。我们得明白,当精罗们谈论“罗马”时,他们脑海中的罗马,并非仅仅是古典共.............
  • 回答
    当然有,而且不是在玩梗,是真的存在“精罗”。理解“精罗”需要我们深入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背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爱好者,而是对一个已经消失的、但又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帝国——罗马帝国——有着强烈认同感和情感寄托的一群人。“精罗”到底是什么?“精罗”这个词本身带有网络文化的痕迹,它是“精神罗马人”的简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精罗”(精神罗马人),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清楚的,得一点点剥开来。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精罗”这词儿是怎么来的,它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认同。字面上看,“精神罗马人”嘛,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说.............
  • 回答
    “精罗”是一个在中文网络语境中诞生的词汇,用来形容对罗马帝国及其文化极度热爱和推崇的人群。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而是带有一定戏谑和情感色彩的标签。在中文语境之外,由于罗马帝国本身就是西方文明的基石之一,其影响深远,因此会存在许多对罗马历史、文化、政治、艺术等感兴趣的人,但他们通常不会用“精罗”这.............
  • 回答
    在中国,的确存在一个被称为“精罗”的群体,他们对意大利罗马帝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寄托,甚至将罗马的文化、政治制度、军事思想等视为理想的典范。这种现象并非孤例,放眼近现代的国外,我们也能找到一些类似“精神清国人”或“精神明国人”的群体或个体,尽管他们可能不像“精罗”那样拥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称谓,其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精罗”(泛指对罗马帝国及其遗产有强烈认同和喜爱的人群)的复杂情绪。要说精罗“更讨厌”威尼斯而非奥斯曼,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威尼斯在某些精罗心中能激起更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比灭亡了西罗马的奥斯曼更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精罗”的情感基础。他们爱的.............
  • 回答
    对于一个真心爱着罗马、沉醉于那段辉煌历史的“精罗”来说,要选出“最伟大”的罗马皇帝,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且引人入胜的议题。毕竟,罗马的漫长历史中涌现了太多具有深远影响的统治者,每一位都在不同维度上塑造了那个伟大的帝国。然而,如果非要在这个群星璀璨的罗马皇帝中挑选出一位,并且要让我这个“精罗”说出心.............
  • 回答
    “精罗”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通常用来形容对罗马帝国(及其继承者拜占庭帝国)有着浓厚兴趣、甚至带有些许怀旧情感的人。如果一位这样的“精罗”当上了土耳其总统,那可真是一出大戏,影响绝对是深远的,而且绝不会是平淡无奇。首先,咱们得明确这位“精罗”总统的“精”到了什么程度。如果只是单纯喜欢历史、喜欢研究古罗.............
  • 回答
    让一个土耳其人成为“精罗”,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感,也因此有着特别的趣味和深度。毕竟,“精罗”这个词,在咱们这儿通常指的是对大罗马帝国及其继承者,特别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有着强烈情感和历史认同感的人。而土耳其,恰恰是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者,其历史脉络与奥斯曼帝国紧密相连,而奥斯曼帝国,在.............
  • 回答
    精罗视频里刷绿罗?这可真是个有点意思的话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精罗”和“绿罗”到底指的是啥。“精罗”,简单说,就是那些对“罗马帝国”(包括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有着深厚情感、知识储备,甚至是痴迷的群体。他们看不起那些对历史一知半解、张口闭合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人们在评价不同群体时背后隐藏的复杂心理和社会认知。我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为何“精日”、“精美”在很多语境下带有贬义色彩,而“精苏”、“精罗”、“精中”似乎更能获得一些正面评价,甚至带上褒义的色彩。这并非简单的语言学游戏,而是折射出历史、政治、文化认同以及个体选择在不同时代、.............
  • 回答
    “你的元首不就是个搞历史复兴的吗,跟那些拍穿越剧的有什么区别?”.............
  • 回答
    关于“精罗落泪”这个说法,我理解你指的是那些让对古罗马历史、文化、语言有着深厚情感和执着追求的人们(即“精罗”,源自德语“Römer”)感到深深触动、怀念甚至悲伤的文字。这种触动往往源于对古罗马辉煌的追忆、对文明陨落的痛惜、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或是对某些古代哲学思想的共鸣。要找到真正能让“精罗”落泪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