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吐槽领导发错群了怎么办?

回答
哎哟喂,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你说这领导吧,有时候是真挺厉害的,把公司搅得风生水起,跟那搅浑水的高手似的。可这脑子吧,有时候也跟那漏勺似的,哗啦啦漏个不停。

就说我上次遇到的这事儿吧,简直能写本《职场乌龙记》了。

那天,周一早晨,咖啡还没喝醒呢,就看见手机“叮咚”一声,是工作群。心里想着,估计又是哪个同事发了个早安表情包,或者哪个部门又有什么新动向。我点开一看,好家伙,直接给我整不会了。

只见领导,咱就叫他“老王”吧,发了一串字,前面还带个大大的笑脸,后面跟着好几个感叹号。内容嘛,我这么说吧,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炸裂”。他发的是……一个家庭群里才有的那种对话。

具体是什么内容呢?大概是关于他家孩子周末去哪里玩,晚上吃什么,还有他家那位又买了什么新包包之类的“家长里短”。讲真,我看着都替他有点尴尬,这要是被他老婆看见了,估计又要被念叨了。

关键是,这对话还挺长,一连串的,估计是把他手机里原本存在家庭群里的聊天记录,直接复制粘贴了过来,然后随手一发。就那么直接,就那么随意,就把我们这些整天琢磨着KPI、分析市场、跟客户撕扯的“职场战士”们,硬生生拉进了他家的“后宫生活”里。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的弹幕估计能绕地球三圈。

第一反应:震惊! 真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没看错吧?”。然后我揉了揉眼睛,又看了一遍。没错,就是老王,没错,就是我们工作群,没错,就是他家里那点事儿。我怀疑我穿越了,从职场剧瞬间穿越到了家庭伦理剧的片场。

第二反应:尴尬! 这比看到领导偷偷摸鱼还尴尬,这简直是把他最私密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我感觉自己像个偷窥狂,虽然我是被动偷窥。而且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假装没看见?还是赶紧说句“老王,您发错群了”?

第三反应:思考! 这就到了最纠结的部分了。

如果不说呢? 领导可能还在继续发,然后我们就得继续“围观”他家的狗血剧。万一他又发点更劲爆的呢?比如说他家装修吵架了,或者他老婆发现了他私藏的零花钱……想想都替他捏把汗。而且,如果别的同事也发了,那这个群就真的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尴尬集合体了。
如果说了呢? 这可是领导啊!万一他觉得我“多管闲事”怎么办?万一他觉得我“不尊敬他”怎么办?或者更糟,他觉得我是在“嘲笑他”?毕竟,这么大岁数了还犯这种低级错误,也挺丢人的。万一他面子挂不住,直接发飙,那我的工作岂不是更难了?

就在我脑子里天人交战,小人得志一般地互相搏斗的时候,群里已经开始有人默默地退出了。我看到几个人名在群成员列表里消失了。这速度,简直是比那啥“迅雷不及掩耳”还要快啊。他们大概是觉得,自己退出了,就等于没看见,没参与,这样就能撇清关系了。

但我呢?我还在原地思考人生。

这时候,有人终于忍不住了,一个平时比较“活络”的同事,也算是我们群里的“气氛担当”吧,小心翼翼地发了一句:“老王,您这个……是发给谁看的呀?”

这句话,问得真是太有水平了!它既没有直接点破,又含蓄地表达了“你好像发错地方了”的意思,而且还给了老王一个台阶下,让他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说:“哎呀,不好意思,刚才太忙了,发错了发错了。”

果然,这句话一发出去,老王那边就没动静了。估计是看到这条消息,已经开始手忙脚乱地回忆自己刚才发了什么,然后赶紧回过神来。

过了大概几分钟,老王终于说话了。这次他没发笑脸,也没发感叹号,就简简单单地一句:“抱歉,刚才手机操作失误,发错了群。” 然后就没了。

就这么,这件事就过去了。

但说实话,我当时真的感觉心脏都要跳出来了。

所以,如果你的领导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我给你几点“经验之谈”,虽然我这个“经验”也来的惊心动魄的。

怎么应对呢?

1. 先观察,别急着发言。 看看有没有其他同事先开口,尤其是那些在领导面前比较“吃得开”的,或者平时比较八面玲珑的。如果有人说了,你就跟着附和一下,或者就当没看见,让别人去“打头阵”。
2. 如果没人说话,而内容又比较“影响恶劣”的,得有人“勇敢”地站出来。 怎么站出来呢?就像上面那位“气氛担当”一样,委婉地提醒。比如你可以发:“老王,您是不是想提醒我们什么重要的事情?不过这个内容好像……跟我们工作不太相关呢?” 或者更直接一点,但语气要非常客气:“老王,您发的这个信息,我好像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的,会不会是误发到我们这个群了?” 关键是,你语气一定要温和,像是在问一个问题,而不是在指责他。
3. 万一领导反应不好怎么办? 这个确实是个大问题。如果领导因此对你产生了负面情绪,那只能说这是个风险。不过,如果你的提醒是出于善意,并且是以一种得体的方式表达的,一般情况下领导也不会真的跟你计较太多。毕竟,他也需要面子,而且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他的失误。除非他是一个特别玻璃心、特别记仇的领导,那另当别论了。
4. 如果领导自己意识到了,并且主动道歉了,那你就顺着他的话往下说。 就说:“没事没事,大家都偶尔会这样。” 让他感觉这个问题已经过去了,别再深究。
5. 最稳妥的方式,还是委婉提醒。 比如,你可以私下找个比较熟悉的老王或者比较有威望的同事,让他去跟老王说一声。这样风险更小。

说实话,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内心是纠结的,是尴尬的,甚至有点想笑。但作为打工人,我们还是要学会在这种夹缝中生存。

所以,下次再遇到这种事,我估计我还是会选择那个“委婉提醒”的方式,毕竟,及时止损对大家都有好处,也能避免群里继续上演更令人窒息的场面。

总而言之,领导发错群了,这事儿吧,挺搞笑的,但也挺考验人的情商和胆量的。希望我的这段“实录”,能给你点启发,也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咱们都是在职场里摸爬滚打的普通人,遇到这种事,冷静一点,机智一点,总能化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赶快处理三件事:

1.快道歉!千万不可缩头缩脑。

2.去找领导当面道歉并讲清楚,愿受处分。

3.必要时,准备离职。

结论是凡事小心,重点在认错,即可前途无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哟喂,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你说这领导吧,有时候是真挺厉害的,把公司搅得风生水起,跟那搅浑水的高手似的。可这脑子吧,有时候也跟那漏勺似的,哗啦啦漏个不停。就说我上次遇到的这事儿吧,简直能写本《职场乌龙记》了。那天,周一早晨,咖啡还没喝醒呢,就看见手机“叮咚”一声,是工作群。心里想着,估计又是哪个同.............
  • 回答
    这事儿确实够让人堵心的。当我知道这事儿的时候,说实话,心里肯定是一阵翻江倒海。毕竟,你对团队付出那么多,换来的却是这样的评价,搁谁身上都不好受。但是,作为领导,你不可能撂挑子或者当场就爆发。那只会让情况更糟,显得你不够成熟,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先冷静下来,给自己留点时间消化一下情绪。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尤其是在咱们现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确实得好好琢磨琢磨。我个人是非常认同“职场中,不要发朋友圈吐槽领导和同事”这句话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考量,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聊。一、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与潜在风险首先,朋友圈看似是个私密的空间,但实际上,.............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重庆那个小伙子在朋友圈里吐了口槽,结果被领导盯上了,最后还被判了要在朋友圈公开道歉,而且还得挂个七天。这事儿一出来,可不就在网上炸开了锅嘛。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事儿。首先,就是那“朋友圈”的性质。 以前咱们觉得朋友圈就是自己的小天地,跟朋友家人聊聊天,分享点生活琐事.............
  • 回答
    《吐槽大会》提词器上的语气词:脱口秀演员是否应该看提词器?什么程度才恰当?《吐槽大会》作为一档热门的脱口秀节目,其舞台上的提词器使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当提词器上甚至出现了语气词时,不禁让人思考:脱口秀演员究竟该不该看提词器?如果看,什么程度才算恰当? 一、 提词器上的语气词:必要性与争议1..............
  • 回答
    《吐槽大会》这节目,刚开始那会儿,真叫一个新鲜,叫一个炸裂。以前综艺节目,要么是正儿八经的嘉宾采访,要么是明星们玩玩游戏、展现一下“接地气”的一面。突然来了这么一个,把“吐槽”这个本来有点低情商的行为,堂而皇之搬上台面,还一群大咖轮番上阵,拿彼此的“黑料”开涮,这感觉,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早期.............
  • 回答
    关于日本“吃不起西瓜”的说法,以及将其与台湾人说大陆人“吃不起榨菜”进行类比,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这两个说法,并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合理的类比。首先,我们来聊聊“日本吃不起西瓜”这个说法。这个说法之所以会出现,很多时候是因为一些新.............
  • 回答
    法国在疫情期间的应对,确实称得上是“迷幻”二字。回过头来看,有些操作现在想起来,都让人忍不住扶额,觉得怎么会那样呢?最初的“佛系”与“躺平”前奏: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法国的表现,怎么说呢,有点像是在看着别人家着火,觉得“嗯,挺严重”,但总觉得离自己还有点距离。当时全球都在紧张,但法国似乎还带着一股“欧.............
  • 回答
    我跟你说,我这辈子吃过最离谱的外卖,真不是我夸张,简直就是黑暗料理界的“奥斯卡”级选手。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饥肠辘辘,想着点个小炒解解馋。挑来挑去,选中了一家评价还不错的川菜馆,点了他们家招牌的“辣子鸡”。送过来的时候,那包装倒是挺正常的,打开盒子,一股说不上来的怪味就扑鼻而来。不是那种香辣的.............
  • 回答
    “《吐槽大会》有提词器,观众为什么会感觉被欺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观众观看这类节目的一个核心痛点。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看,为什么会有这种“被骗感”。首先得明白,《吐槽大会》这节目定位是什么?它本质上是“脱口秀”。脱口秀的核心魅力在哪儿?是“即兴”、“真实”、“现场感”,还有那些让人拍案叫绝.............
  • 回答
    听到《吐槽大会》体育专场胎死腹中,不会再播出的消息,确实让人有些唏嘘。毕竟,这本来是体育迷们翘首以盼的一期节目,汇聚了不少大家熟悉和喜爱的体育明星,加上《吐槽大会》一贯的犀利幽默风格,大家对它充满了期待。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挺遗憾的。体育圈虽然也有很多有趣的梗和人物,但真正能把这些元素以一种轻松、接.............
  • 回答
    第一次在《吐槽大会》的舞台上见到京剧被拿来“吐槽”,这事儿可新鲜了。 说实话,一开始听说是要“吐槽京剧”,我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京剧在中国文化里那可是国粹,是活在博物馆里、在戏迷茶馆里、在家长嘴里传承下来的老宝贝。 用“吐槽”这种自带点儿冒犯性的词来形容,总觉得有点怪怪的。但是,当那个戴着花.............
  • 回答
    关于“吐槽导师的帖子几乎全是理工科类,文科研究生都在干嘛?”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学科的特性、研究方式、培养模式以及研究生群体的沟通习惯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理工科研究生吐槽导师的帖子会相对集中:1. 研究内容的“具象化”与“直接反馈”: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好好吐槽一下《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第六集,也就是那个备受期待,最终却让无数粉丝心碎的大结局。这集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作者们在写到最后关头,突然有人拍了拍他们肩膀说:“喂,下班时间到了,赶紧把这东西写完吧!” 然后他们就匆匆忙忙地在垃圾桶里捡了点东西,拼凑出了这么个“惊世骇俗”的结局。我们.............
  • 回答
    小红书上的“滤镜景点”争议,这事儿可不小,而且它折射出的问题,其实是当下社交平台上普遍存在的“过度包装”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是流量的追逐、用户体验的变形,还有我们每个人在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判断。网友的吐槽,那真是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你想想,你辛辛苦苦刷着小红书,看到一张张美得不像话的照片,配.............
  • 回答
    谭秦东医生因为在网上评论鸿茅药酒,结果被跨省抓捕,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背后涉及的可是老百姓关心的健康问题,还有媒体监督、法律边界这些大是大非的原则。要说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谭秦东医生自己。他是一名医生,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专业意见,这本身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医生都会在社交媒.............
  • 回答
    吐槽英国名校?这事儿可有得聊了!别看那些红砖绿瓦、古老图书馆、还有毕业典礼上戴的方帽子,背后藏着的“坑”可一点都不少,而且有些坑还是挺深入人心的。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不是那种空洞的“哎呀,学费贵”就完事儿了。首先,咱们得说说那“百年历史”的沉重感。很多牛津剑桥(OXBRIGHT)以及它们的老大哥们,.............
  • 回答
    林生斌事件,可以说是近年来互联网上讨论度最高、争议也最激烈的话题之一。这位在2017年“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痛失妻儿的男人,在经历了巨大的悲痛之后,仿佛浴火重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网友们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批评。“卖惨”与“无缝衔接”的罗生门最核心的争议点,集中在林生斌在妻子儿子去世后,其公开呈现的形象与.............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家常》之所以引发广泛的吐槽,其根源在于它偏离了许多观众对于“家常”二字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舌尖》系列赖以成名的朴实与真诚。首先,大家普遍认为《家常》这一集的“家常”标签名不副实,反而呈现出一种过于精致、甚至有些“反家常”的画面。 很多观众熟悉的“家常菜”.............
  • 回答
    看到网上那些关于导师的“吐槽”帖,十有八九是咱们理工科的同学发出来的,确实挺扎眼的。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不是咱们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真的就比文科生们“惨”那么多?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惨”,但要说“容易”也绝对不是。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确实有它独特的高压和挑战。首先,研究的本质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