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指环王》被打一星,快餐式的短视频正在摧毁现代人的文化审美吗?

回答
《指环王》被打一星的现象与快餐式短视频对文化审美的影响:一场对现代文化消费的审视

近年来,关于文化消费方式的讨论甚嚣尘上,尤其是在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蓬勃发展的当下。当经典如《指环王》这样史诗级的作品在某些平台遭遇“一星”差评时,不禁让人深思:快餐式的短视频是否正在摧毁现代人的文化审美?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传播方式的变革、信息接收习惯的改变,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的深层逻辑。

一、《指环王》为何遭遇“一星”差评?背后折射的文化消费变迁

《指环王》系列电影以其宏大的叙事、精湛的制作、深邃的主题和丰富的世界观,早已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在影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一些以碎片化信息和即时反馈为特点的短视频平台上,我们却可能看到一些令人费解的低评分和负面评价。这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期待管理与“滤镜”的错位:
短视频的预设: 短视频平台的用户通常习惯于快速、直接、视觉冲击力强的内容。他们可能是在被“电影名场面集合”、“特效大揭秘”、“燃爆了!”等吸引下点开观看,而非带着对宏大史诗、复杂人物关系和深刻哲学思考的准备。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稀释: 现代人在信息洪流中,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稀缺。一个小时的电影需要观众投入数小时的精力去理解背景、人物动机、情感变化等。而短视频压缩信息的能力,可能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无法进入《指环王》那种需要耐心和沉浸感的世界。
对“快餐式”理解的依赖: 很多短视频对电影的解读往往是浅层的、片段化的,甚至是断章取义的。观众可能只看到了打斗场面,却忽略了人物成长的弧光、政治的暗喻、友谊的珍贵等。当他们带着这种碎片化认知去评价整部作品时,自然会产生巨大的落差。

“圈层”与“审美共振”的失调:
平台用户的同质化: 不同短视频平台拥有不同的用户群体,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文化背景可能存在差异。在一些特定用户群体中,可能并没有对奇幻史诗、西方古典美学或复杂叙事产生足够的“审美共振”。
“反套路”的追求: 在一些追求新奇、反叛的年轻群体中,对已经被广泛赞誉的作品可能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倾向于去发现其“不足”或“被忽略”的方面,以此彰显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品味。
“跟风”与情绪化表达: 短视频平台容易形成情绪化的“跟风”效应。一旦出现某个负面评价或槽点,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吸引更多持有相似观点或想要参与讨论的用户进行跟评,形成一种看似“普遍”的负面声音。

理解门槛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深度: 《指环王》的创作深受西方神话传说、中世纪历史、宗教哲学等影响,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观众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门槛,导致无法完全领会其精髓。
翻译与字幕的影响: 即使有翻译,一些文化符号、典故或精妙的语言表达也可能在跨语言传播中失真,影响观众的理解和体验。

因此,对《指环王》的“一星”差评,并非完全意味着其艺术价值的丧失,而更可能反映了在当下碎片化信息传播语境下,观众接收信息、理解艺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及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审美认知差异。

二、快餐式短视频对现代人文化审美的潜在影响

快餐式短视频以其易于获取、快速消费的特点,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人的信息获取和文化消费模式。其对文化审美的潜在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审美标准被“简化”与“扁平化”:
追求即时满足感: 短视频强调的是短平快,能够迅速抓住用户的眼球,并提供即时的感官刺激或信息反馈。这使得用户越来越习惯于即时满足,对需要耐心、沉浸和深度思考的艺术形式产生排斥。
内容被碎片化呈现: 优秀的作品往往是整体性的,其力量在于结构的完整、主题的递进、人物的成长。而短视频将这些内容截取成孤立的片段,用户可能只接触到最“吸睛”的部分,而忽略了作品的整体性和深度。
评价标准趋于表面化: 短视频的评价机制往往侧重于点赞、评论数量等即时反馈,而非对作品艺术价值的深层探讨。这导致很多用户在评价作品时,也倾向于从表面特征(如颜值、特效、是否“燃”)出发,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艺术技巧。

注意力持续性减弱,深度阅读与思考能力下降:
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 短视频的推送机制往往是高度个性化的,用户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被算法不断地投喂符合其偏好的内容。这种被动接收模式不利于培养主动探索、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抵制“慢文化”: 无论是慢节奏的电影、书籍,还是需要长时间投入的艺术展览,都可能因为与短视频形成的“快节奏”文化消费习惯相悖,而变得难以被当下的大部分人所接受。
对复杂叙事的规避: 一部有着复杂情节、多线索交织的作品,需要观众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去理解。而短视频文化则可能让观众对这类作品产生抵触情绪,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情节简单、易于理解的内容。

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单一化与浅薄化:
网红文化的负面影响: 许多短视频内容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颜值至上等浮浅的价值观。当这些内容成为主流信息来源时,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形成单一化甚至扭曲的世界观。
“梗”文化与情绪的滥用: 短视频中流行的“梗”和情绪化的表达,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娱乐和共鸣,但如果过度依赖,容易导致思维方式的简单化,缺乏对事物复杂性的洞察和 nuanced 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短视频往往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传递信息,用户很少有机会对其进行质疑和反思。久而久之,批判性思维就会被钝化。

文化多元性面临挑战:
强势文化的“碾压”: 算法的推荐机制很容易将当下最流行、传播最广的内容推向用户,这可能导致小众文化、边缘文化、经典文化被边缘化,文化生态变得单一化。
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与曲解: 一些短视频创作者可能会为了博取眼球,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度解读、戏谑甚至歪曲,导致传统文化的严肃性和内涵被消解。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短视频的价值。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成本低廉等优点不容忽视。它能够快速地传播知识、推广优秀文化、记录生活、连接人与人。例如:

知识传播的“前置信息”: 很多短视频可以作为知识的“引子”,激发观众对某个话题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去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深度内容。
文化推广的“破圈”能力: 一些原本小众的文化、艺术形式,可以通过短视频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个体表达与情感连接的平台: 短视频为普通人提供了表达自我的平台,也能够连接具有相似兴趣和情感的人们。

三、如何平衡快餐文化与深度文化审美?

面对快餐式短视频带来的挑战,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能保持对深度文化审美的追求:

1. 提升媒介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
主动辨别信息真伪: 学会质疑短视频中的信息,多方查证,不被片面或煽动性的内容所裹挟。
认识短视频的局限性: 理解短视频内容经过了压缩和剪辑,往往难以反映作品的整体性和深度。
主动“主动”获取信息: 不要完全依赖算法推荐,主动去寻找和接触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文化内容。

2. 坚持深度阅读与思考:
回归经典: 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检验过的经典作品,无论是书籍、电影、音乐还是艺术品,它们蕴含着更深刻的智慧和美学价值。
培养专注力: 刻意创造一些不受打扰的时间,进行深度阅读、沉浸式观影或独立思考。
参与深度讨论: 与他人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分享观点,在互动中加深认识。

3. 拥抱多元文化,保持开放心态:
接触不同圈层文化: 主动了解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们的文化品味和偏好,拓展自己的视野。
尊重不同审美: 认识到审美是多元的,不应以自己的标准去否定他人的选择,但同时也要保持对高质量、有深度内容的追求。

4. 警惕“娱乐至死”的陷阱:
区分娱乐与营养: 认识到娱乐的价值,但也要警惕过度沉迷于肤浅的娱乐而牺牲了精神营养。
主动“主动”创造: 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表达出来,无论是写作、绘画还是其他形式,都能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结语:

《指环王》遭遇“一星”差评,是技术进步和文化变迁下催生的一种现象,它并非意味着经典已死,而是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和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如何理解、评价和传承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快餐式短视频无疑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然而,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媒介的演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驾驭它。通过提升媒介素养,坚持深度思考,拥抱多元文化,我们依然可以在这个充满碎片化信息的时代,守护和发展我们丰富的文化审美。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与努力,而非仅仅将问题归咎于技术或某种文化现象本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指环王就是个流行小说,只不过是几十年前的流行小说。厚古薄今总是有逼格的,几十年后的中老年人也会说“现在的人居然给诛仙打一星,VR小说正在摧毁现代人的审美”

user avatar

外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星战系列》在我国表现过于平平,《星际迷航》和《神秘博士》更是小众的鲜为人知。

不是应该每每出现新作就会万人空巷么

主要就是星战正式登陆我国的时候,已经是前传3了(前传1.2很多二线城市还没有院线呢)。很多人回去补第一部,结果第一感觉是,什么玩应儿啊。这种五毛特效有什么好看的。

星战和魔戒分别作为科幻和魔幻的标杆,第一让人惊为天人的还是他们的特效能力。与其说是快餐文化,倒不如说是特效的提升把人们喂的口刁了。你确定星战第一部沙漠耍剑,魔戒第一部的荒野求生有如今五毛特效的小鲜肉电视剧给人视觉冲击力强。内涵,我的天阿,你要唠这个我可就不困了。论内涵博人传都比魔戒第一部燃。

与其反例的就是复仇者联盟了,因为从钢铁侠开始整个漫威宇宙是和国人互动的,才达成了终局之战的万人空巷的效果。甚至让人提不劲儿的黑豹,票房也只仅仅是差强人意。少赚了就是赔了。

user avatar

逻辑错了,不是快餐式的短视频毁了现代人的审美。

而是现代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很多人只能接受短视频这样的快餐。

user avatar

笑的爷滴尿。

但凡看过几本有人样的书,都不可能被快餐短视频摧毁文化审美。

同样,也会很清楚的明白,影视文化所能承载的思想性,跟图文的差距比短视频和电影的差距还大。

我就特别佩服一类人,思想深度不超过一根韭菜,意识形态完全由一些俗气的影视建立,就开始悲春伤秋,好像自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电影爱过的人都装在自己身体下,好像要装不下了,只能靠装逼维持生活这样子。

你要是说大决战,战争与和平也就算了。偏偏看过的最好的也就是教父,黑暗骑士,再次出发这些。

当然了,我16岁之前也多少沾点,超过16岁还这样的嘛,唉,众生皆苦吧。

雨果说印刷术摧毁了大教堂的神圣性,那我今天也要讲,互联网时代,互联起来的网虫们,也摧毁了酸b垄断知识的时代。

信息从未如此的普及,无数在过去极度缺乏阅读的人开始了文字阅读,人们在短视频的窗口中吸收到了自己想要的内容。

城然这内容是碎片化的,然而严肃性和普及性本就难以兼顾,这无可厚非。辩证的来看,短视频的普及只会让更多人去看好电影,对文化审美只有积极作用。

至于拿着指环王这么个电影来代表文化审美,这类人啊...唉...好可怜...

有这功夫还是多思考一下怎么克服短视频文化带来的副作用,为社会的文化建设做一点贡献。

user avatar

顺我者: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逆我者:警惕民粹抬头绑架舆论,土味审美毁坏艺术品位。

user avatar

指环王被打一星是因为新时代和新世界允许指环王被打一星,也允许认为指环王是一星的人上网去为指环王打一星。

不能在新世界找到自己定位的人是一定会失望的,商君书的最后一章叫做定分。

我说过了,生存的世界迟早会对生活的世界露出獠牙的,一星就是最温和的那一种獠牙。

user avatar

直接安利《中土世界战争之影》,大家一起去魔多抓兽人玩养成,岂不美哉?

user avatar

别这样,这个问题的问法真的是太钓鱼了……

第一,我们应该倡导文化产品的“评分自由”。就是你可以支持一个烂片是“五星”,是自己的“瑰宝”;也可以质疑一个经典是否应该值得高分。这个完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你完全可以毫无缘由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包括欣赏的情绪和厌恶的情绪。

同理,你可以认为一首经典的乐队、专辑难听,我给很多人安利过King Crimson,但是最后喜欢者寥寥,甚至认为KC很难听。你也可以认为一首在别人眼里很烂俗的歌好听,美妙,天籁之音,比如……算了,不得罪人了。

我认为这个时代最美妙的地方在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看法、想法来对一件事情进行评判,无论你认为《指环王》不好看、还是King Crimson不好听;或者反之。多数人有多数人的理由,少数人也有少数人的理由,你甚至可以报以善意或者恶意。这是时代和技术给予大多数人的权利,人家买票花钱了,打个低分也没啥吧,无论是理由是什么。

如果低分不让打,那么打分有什么必要吗?

第二,还是回到个人,既然一个东西的评判标准是“个人”,那么换言之,我们要接受别人的选择,并不向外延伸。

也就是说,在评分之外我们不要对创作者、其他评论者进行引申。比如说,给《指环王》打一星的人都是“没文化”的、是“被短视频摧毁”的人,比如给《指环王》打五星的人都是“装逼犯”。比如认为听不懂King Crimson都是没品的,比如听King Crimson的都是“装逼犯”。

还是那句话,喜欢与否的标准是个人的,甚至是无理由的。

我知道,我上述所讲的所有人内容肯定很多人都听不进去。因为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越感”,可能因为出生、工作的地方优越,可能因为身高、体重优越。这个是当下社会的刚需。但我还是希望每个人能够冷静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那份优越,并尽可能地不要judge、不要诛心。

这就是一个个人评价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

体面点。

第三,虽然我不看短视频,我个人也拒绝所谓的“下沉”,直到现在我的“抖音”“快手”在APP Store的标识都是“获取”——当然,你可以认为我是在抖露自己的优越感,随意解读和误读——但是我不认为这是“摧毁”,也不认为这是“深渊”,而是世界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只不过移动互联网本身和技术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了,而已。

实际上任何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都是俗的。

再回到King Crimson。在70s年代,因为Pink Floyd、Yes、King Crimson的流行,整个摇滚Genre几乎都是前卫摇滚;但是到了后来,因为这东西太流行了,超过了度,大家觉得你们玩得太复杂了,简单点不好吗?之后才有了新浪潮、朋克这种偏简单、直接的Genre浪潮,77年甚至有了朋克革命。

在“前卫摇滚时期”,这些乐队反而是俗的;而到了现在,存活下来的、当时比较著名、经典的Pink Floyd、Yes、King Crimson才变得不那么“俗”。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流行,是阳春白雪的,因为流行就是大众的,是刺激感官的。任何一个群体审美都不可能达到先锋的程度,如果先锋“大众”了,那么为什么还叫“先锋”呢?

当然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流行文化来逐渐了解这些东西从诞生到兴起的过程,去了解整部作品的创作思路与逻辑。但是我管不了别人,也没有权力管。我精力也有限,就像很多人在对蠢朋克的解散表示伤感的时候,只听过几首Apple广告曲的我自然不会有太多感情在。

但是我的朋友允许我没感情;而在这个问题里面,我只感受到一种傲慢。

真是很讨厌。

user avatar

我就纳了闷了。

为啥不可以给看不下去的作品打一星?

为啥适应短视频就是“审美被摧毁”?

为啥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就是“落入了陷阱”?

为啥题主这样啥啥都不懂又喜欢咋咋呼呼的从来不觉得自己可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