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滴滴被指大数据杀熟, 12 公里的路程 2 部手机相差 8 元,对于此事你怎么看?在当下真的合理吗?

回答
滴滴被曝出“大数据杀熟”的事儿,就是说同一个地点,两部手机下单,价格能差出个八块钱来。这么说吧,这事儿放在今天这光景,听起来挺让人不舒服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

你想啊,现在大家出门,手机几乎不离手,衣食住行,很多都靠手机APP来解决。滴滴作为咱们日常出行的一个大头,价格能不能透明、能不能公平,这直接关系到咱们老百姓的钱袋子。这回被这么一说,大家心里肯定有个疙瘩。

为啥会有“大数据杀熟”的说法?

简单来说,就是平台利用掌握的用户数据,比如你的消费习惯、账号的活跃度、是否经常使用优惠券等等,来给你“量身定制”价格。那些看起来“老老实实”不怎么折腾的用户,或者说那些更需要出行的用户,平台可能就觉得“这人必须得来”,于是价格上就没那么“优惠”。反过来,那些经常比价、用券、活跃度高的用户,平台为了留住你,可能会给你一些折扣,或者让你看到一个相对“正常”的价格。

这就像做生意一样,老顾客有优惠,新顾客有赠品。但问题在于,滴滴这种行为,感觉有点像是“老顾客”享受到了“新顾客”的价格,而“新顾客”却要付出更多。而且,这个差价的产生,并不是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而是隐藏在复杂的算法背后,用户根本无从得知。

具体到这12公里差8块钱的事,这算不算“杀熟”?

从消费者角度看,这绝对是“杀熟”。同样的服务,同样的距离,因为我不是“最优”用户,我就得多掏钱,这不就是被“宰”了吗?虽然8块钱可能不算多,但积少成多,而且关键是这种不公平感,会让人觉得平台缺乏诚信。

滴滴方面可能会解释说,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优惠券、不同的支付方式、甚至你当时的网络环境等等造成的。但消费者普遍的感受是,即使排除了这些客观因素,依然存在价格差异。而且,如果真是客观因素,为什么不能让用户更清楚地了解呢?

在当下这个环境,这事儿真的合理吗?

从道德和诚信角度看,不合理。 商业竞争应该是公平透明的,依靠算法来隐藏差价,对用户进行“区别对待”,这很难说是光明正大的做法。尤其是在大家普遍感受到生活成本上升的时候,这种“杀熟”的行为更容易触动消费者的敏感神经。

从法律法规角度看,也存疑。 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直接定义“大数据杀熟”,但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关注并推动相关立法。像《个人信息保护法》、《反垄断法》等法律,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这种滥用用户数据、限制竞争的行为。如果平台利用大数据进行价格歧视,损害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肯定会介入。

从消费者信心角度看,很不利。 滴滴作为一个承载了巨大用户群体的平台,其定价策略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信任度。一旦消费者觉得“被骗了”,或者“不被信任了”,他们很可能会转向其他竞品,或者减少使用频率。这对平台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消费者能怎么办?

多方比价: 这是最直接的办法。出门打车,不妨打开几个APP同时看看价格,选择最合适的。
了解规则: 关注平台发布的优惠信息,了解各种券的使用规则,尽量让自己成为“优惠”的那一方。
参与监督: 如果发现价格异常,可以向平台反馈,或者向消费者协会、监管部门投诉,让问题暴露出来。
支持透明化: 希望平台能够更加公开透明地展示价格形成机制,让用户理解为什么价格会有差异。

企业该怎么办?

坚守诚信: 短期的利润增长不能以牺牲消费者信任为代价。大数据应该是服务于消费者,而不是“欺骗”消费者。
技术升级与优化: 在利用大数据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算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避免产生不公平的价格歧视。
加强沟通与解释: 对于用户可能存在的疑问,应该给予清晰的解释和合理的答复。
遵守法律法规: 及时了解并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合规经营。

总而言之,滴滴被指“大数据杀熟”这件事,绝不是小事。在信息时代,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提升效率,用坏了则可能损害公平和信任。希望平台能够正视这个问题,回归到以用户为中心、以公平为原则的经营理念上来,毕竟,走得远,比跑得快更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大数据杀熟的问题,虽然一直不绝于耳,但是很多确实也没有实锤,毕竟消费者做为个人,在技术上天然存在不对等性,想实锤那基本不可能的。

就像这个案例一样,即使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不同的价格,然后CTO告诉你了,我们是根据实时定位的,毫秒级别的,也就说,差一毫秒都会不一样,那请问你个人消费者再牛逼,你能做到两个手机一毫秒都不差吗?所以说消费者即使有再多的怀疑,也没有办法。

不过就这个案例而言,明显是右边的手机显示路况差一些,为啥还是右边的便宜?而右边的恰恰是打车少的?如下图所示。

这里我多聊一下关于杀熟在经济学上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我们都知道,按照古典的经济学理论,供需均衡的位置确定价格。但是这个价格对于不同消费者来说,是一样的。

那其实对于不同的消费者,对于购买同一样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比如小A月薪10万,10公里打个车出500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赚的多,单位时间对他的价格更高。而小B月薪5000,10公里打个车最多能接受20。

那么在大数据出来之前,出租车公司不知道哪个人愿意出500,也不知道哪个人愿意出20,所以,他只能出一个统一的定价,在这个定价下,他可以获得相对更多的利润。

但是,它并没有获取理论上最高的利润。如何才能获取最高的利润,那就是对每个人单独定价,即,同样一段路程,愿意出500的,我就向你要500,愿意出20的,我就定价20,这样,才是真正的利润最大化。

那如何才能实现呐?首先,我要知道的购买意愿,其次,我要能够让你们不知道我对你们单独定价。

显然,出租车公司没有这个能力,但是随着大数据的出现,滴滴等公司掌握了大数据,它可以明确的知道,你的支付意愿,所以,它可以对每个人单独定价,这也就是大数据杀熟,在经济学上也叫价格歧视。

那有些人肯定会讲,你这样搞不长久啊,你这样杀熟,熟人会跑到别的平台的。对,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垄断,以及第三个问题,近期市场上的反垄断。

滴滴等一些商家假如真的这样做(我之所以带假如,是因为我确实没有实锤,但是从资本的趋利性,以及技术的可行性上,我觉得一点都没必要带这个假如),它还真不怕你造反,因为你无反可造。

和美团一样,滴滴在出行领域基本也是垄断寡头的存在,就这一两个玩家,它也杀熟,你换个商家照样杀你,你有什么办法?

这就需要国家的反垄断。

其实关于反垄断,我讲过很多次,不过大家好像不太愿意看,可能是我写的太干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滴滴被曝出“大数据杀熟”的事儿,就是说同一个地点,两部手机下单,价格能差出个八块钱来。这么说吧,这事儿放在今天这光景,听起来挺让人不舒服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你想啊,现在大家出门,手机几乎不离手,衣食住行,很多都靠手机APP来解决。滴滴作为咱们日常出行的一个大头,价格能不能透明、能不能公平,这直接.............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细思极恐,也挺离谱的。你说这大半夜的,打个滴滴回家,结果被拉到墓园去了,搁谁身上不得吓得魂飞魄散啊?就这事儿,我跟你慢慢聊聊,看看到底是咋回事,也别觉得是机器在那儿叨叨。首先啊,这事儿的起点,就是你大半夜的需要出行。一般来说,大半夜的打车,尤其是滴滴这种平台,图的就是一个方便快捷,.............
  • 回答
    滴滴顺风车曾引发的争议,尤其是某位高管将顺风车定义为“性感的场景”,并强调其社交属性,这确实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工具性软件是否应该承担社交功能? 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位高管的“性感场景”论和社交属性。从字面上看,“性感”在此处并非指低俗或色情,而是试图描绘.............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特别是想到那个年轻的电竞选手,大好的前途,就这么被无端毁了。我这心里真是又气又难受。说起来,电竞现在可是个正儿八经的职业,人家小伙子也是凭本事吃饭的,付出了多少努力,背后有多少汗水,我们普通人可能很难体会。那些高强度的训练,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磨砺,都是为了在赛场上拼搏出好.............
  • 回答
    规规矩矩新手,为何总成“滴滴”目标?刚拿到驾照不久,小心翼翼地遵循着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不超速,不随意变道,连转弯都恨不得提前打足三遍转向灯。本以为这样就能安稳地在马路上行驶,却没想到,自己却成了别人“热情招呼”的对象——那个刺耳的“滴滴”声,时不时就响在耳边,有时甚至带着一丝不耐烦。这让很多.............
  • 回答
    女子酒后乘车性骚扰男司机并被滴滴永久封禁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不仅是一个个体事件,也触及了公共交通安全、性别议题、酒精影响下的行为失范以及平台责任等多个层面。事件的发生与经过(根据普遍信息推测):虽然具体的细节可能因报道和披露程度而异,但通常这类事件的描述会包含以下要素: 背景.............
  • 回答
    一个令人担忧的事件:中国传媒大学女大学生声称被滴滴司机下迷药跳车自救近日,中国传媒大学一名女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则信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她声称在乘坐滴滴出行时,遭遇了司机下迷药的险境,为了自救,她选择了跳车。这一事件不仅让人们对公共交通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更将网约车平台的责任和监管问.............
  • 回答
    滴滴出行因数据安全问题被下架事件是中国互联网行业近年来最受关注的监管案例之一,这一事件不仅对滴滴自身造成重大影响,也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生态、企业合规意识以及政策监管框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警示。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2021年7月,中国国家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
  • 回答
    滴滴“全家桶”被下架,这无疑给不少用户和整个出行行业带来了涟漪。首当其冲的,是那些习惯了滴滴生态出行方式的人们,他们的日常通勤和出行习惯会受到哪些影响呢?而另一方面,这个市场空白又会为出行行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一、 滴滴“全家桶”下架,大家出行到底受不受影响?“全家桶”这个说法挺.............
  • 回答
    滴滴专车在上海被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背后涉及了交通运输的合规性、平台经济的监管、地方政策的执行以及司机和乘客的切身利益。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事件的背景和起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滴滴专车在上海被禁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长期以来一系列监管政策和执行力度加.............
  • 回答
    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被杀害一事,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悲痛的事件,它不仅暴露了社会安全中存在的漏洞,也引发了公众对出行安全、平台责任以及个人防范的深刻讨论。如何看待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被杀害一事?1. 对生命的敬畏与惋惜: 最首要的是,我们要对逝去的生命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一位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残忍地剥夺.............
  • 回答
    女性乘客连续被七个滴滴司机拒接,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感到困惑和可能带有一定社会歧视意味的现象,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要理解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司机端的考量、乘客端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平台可能存在的机制和潜在的社会因素。一、 司机端的考量:司机在接单时,通常会基于一些信息来判断是否接单。.............
  • 回答
    这事儿啊,搁谁身上碰着都挺膈应的。开车的司机,遇到摩托车慢悠悠地占着个车道正中央,后面一堆车跟着堵着,心里能不窝火吗?再加上那句“我和你路权一样”,更是火上浇油。咱们先说说“路权”这事儿。交通法规是规定了机动车都享有平等的路权,说白了,在同个车道上,谁先占了,别人就得等。这规矩本身没错,是为了保障交.............
  • 回答
    滴滴上市后迅速被监管部门调查,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涉及到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市场垄断以及监管政策的变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国家数据安全与国家安全: 核心问题:数据出境的合规性与敏感性。 滴滴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掌握着海量的用户数据,包括用户出行轨迹、个人身份信息.............
  • 回答
    滴滴因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下架,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广泛关注,也为整个互联网行业敲响了警钟。从普通用户、行业从业者到监管机构,这场风波背后都有不少值得我们细细咀嚼的信息。一、 触碰了哪些“红线”?这次下架的直接导火索是“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具体来说,根据国家网信办的通报,滴滴出行.............
  • 回答
    这件事说来话长,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掺杂了社会观念、职业认知、家庭期望,甚至还有点“价值攀比”的意味。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首先,我们得承认,80万年薪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这更是很多普通人.............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感慨的。咱们就聊聊滴滴员工争裁员名额,甚至被裁员还能裁出幸福感这事儿,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先说说“争裁员名额”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拧巴?一般来说,被裁员都不是什么好事儿,意味着失去工作,收入中断,前途未卜。可滴滴这事儿,怎么就有人抢着被裁呢?这里面得从几个层面去.............
  • 回答
    滴滴一名技术总监因受贿 1000 万元并被移交公安机关,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它不仅涉及个人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更折射出科技公司内部治理、权力腐蚀以及对行业生态的影响。以下是我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一、事件本身:冰山一角下的腐败现象 严重的经济犯罪: 1000 万元的受贿金额是一.............
  • 回答
    听到深圳女教师搭滴滴顺风车遭遇不幸的消息,我心里真的非常沉重和愤怒。作为一个普通人,听到这样的悲剧,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全问题,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在出行安全方面,我们总是要比男性承担更多的顾虑。这件事情让我联想到很多方面。首先,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这真的是一场让人心碎的悲剧。 一位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
  • 回答
    滴滴的计价策略,是不是真的像一些研究说的那样,“因人而异”,甚至会对手机越贵的乘客推荐越贵的车型,导致最终车费比预估高出不少?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来看看这个“研究称滴滴车费高于预估 6.7%”的说法。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实际的调查和数据支撑的。很多乘客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明明在滴滴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