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尿素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许多单细胞生物就有尿素循环了,排泄尿酸较为少见,一般认为出现在“氮代谢过程中使用的水比较少”的物种身上。
这些区别在根本上来自演化过程中常见的基因丢失与假基因化:
动物演化过程中,参与嘌呤代谢和含氮废物排出的酶对应的基因屡次丢失,相关代谢途径多次简化。水生动物排泄的含氮废物主要是氨,其毒性较高,排泄过程需要大量的水来稀释[1]。陆生动物丢失了尿素酶[2]基因,将尿酸、尿素之类排出是另找的办法,并各自有一些优点。
题目所说的“感觉完全不如”的感觉是不准确的:
灵长类的祖先在数千万年前丢失了自行制造维生素C的能力,尿酸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ROS清除能力,演化促使灵长类的血尿酸水平升高。
1000万年到2200万前,人类·黑猩猩·大猩猩的共同祖先、长臂猿的祖先各自发生了“尿酸氧化酶基因突变为假基因”的事件,不再能将尿酸代谢为尿囊素,血尿酸浓度变得比过去高3到10倍。这使人科动物比其它生物更容易患痛风。
与此同时,尿酸可以帮助维持血压,并有一定的神经刺激作用和免疫相关调节作用,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科动物变得更适合直立行走、反应更敏捷,并在一定范围内帮助调节免疫功能。
在人身上,除了随尿排出,尿酸转运蛋白还可以将尿酸弄进肠道,让肠道细菌去分解。一些痛风病例的病因是突变引起的尿酸转运蛋白缺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