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合弓纲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内含氮废料,而蜥形纲则以尿酸的形式排出?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涉及到动物体内氮代谢和排泄方式的根本差异,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经过漫长演化、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结果。简单来说,合弓纲(也就是我们哺乳动物的老祖宗和我们自己)选择尿素,蜥形纲(爬行动物和鸟类)选择尿酸,主要是为了解决“水的利用效率”和“毒性”这两大核心问题。

咱们先从“含氮废料”说起。蛋白质是生命必需品,我们摄入的食物里都有。当蛋白质被身体利用后,就会产生一些“副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氨(NH₃)。氨这种东西,对细胞来说可是挺“毒”的,因为它会扰乱细胞正常的生化反应,尤其是影响细胞膜的电位,对神经系统影响尤其大。所以,身体必须尽快把它处理掉。

为什么是尿素而不是直接排氨?

直接排氨其实也是一种方式,比如鱼类就这么干。但鱼类生活在水里,有的是水可以稀释氨,而且它们不需要担心身体脱水,所以直接排氨是个高效且省力的方法。

但是,对于陆生脊椎动物来说,直接排氨就不太行了。原因有两个:

1. 氨的毒性: 氨虽然毒,但它很容易溶于水,也容易扩散。如果想靠它排泄,就得用大量的水来稀释,这样会导致身体大量失水。这对陆生动物来说是个致命伤。
2. 水的宝贵: 陆地环境不像水里那样到处都是水。对陆生动物来说,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资源,每一点水都弥足珍贵。所以,演化出一种能够减少排泄时水分流失的机制,是生存的关键。

合弓纲的“尿素策略”

合弓纲,就像我们哺乳动物,选择把氨转化成尿素((NH₂)₂CO)。这个转化过程发生在肝脏,非常巧妙。氨先被转化为氨基甲酰磷酸,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结合两个氨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生成尿素。

为什么尿素是个好选择?

毒性较低: 相较于氨,尿素的毒性要低得多。这意味着身体可以用更少的水来稀释它,从而减少水分的流失。
溶解性好,但不如氨: 尿素也溶于水,方便被肾脏过滤,然后通过尿液排出。它的溶解性介于氨和尿酸之间。
能量消耗: 转化成尿素是需要消耗能量的(ATP)。这对动物来说是一种“成本”,但为了节约宝贵的水,这种成本是值得的。

所以,合弓纲通过肝脏将氨转化为尿素,然后通过肾脏将尿素过滤出来,与水结合形成尿液排出。哺乳动物的肾脏功能非常强大,能够高效地重吸收水分,使得排出的尿液浓度很高,进一步减少了水分的损失。

蜥形纲的“尿酸策略”

再来看看蜥形纲,爬行动物和鸟类。它们选择的是尿酸(C₅H₄N₄O₃)。这个选择更加极致,也更加“费力”。

尿酸是氨和二氧化碳通过更复杂的生化途径(鸟嘌呤核苷酸等)转化而来的。这个过程发生在肝脏,消耗的能量比生成尿素还要多。

为什么尿酸这么“受欢迎”?

极低的毒性: 尿酸的毒性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极低的溶解性: 这是尿酸最关键的优势!尿酸在水中溶解度非常非常低。这意味着,当它与排泄物混合时,可以直接以固态或半固态晶体的形式析出,伴随着粪便一起排出。
最大限度节水: 由于尿酸几乎不溶于水,所以排泄尿酸基本上不需要带走太多水分。爬行动物和鸟类通常只排出少量高度浓缩的尿液(如果它们还有“尿液”的话),很多时候尿酸就直接跟粪便混合在一起,呈现出白色或乳白色的泥状物。

爬行动物和鸟类的不同排泄方式

爬行动物: 很多爬行动物(如蜥蜴、蛇)的排泄系统结合了排泄尿酸和粪便。它们通常有一个泄殖腔(cloaca),尿液和粪便都会先汇集在这里,然后一起排出。它们的肾脏也能重吸收一部分水分,所以排泄物相对浓缩。
鸟类: 鸟类为了飞行,减轻体重,它们的排泄方式做得更加极致。它们的肾脏结构比较特殊,并且它们几乎不储存尿液,而是将尿酸以半固态的形式随粪便一同排出。泄殖腔在这里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

合弓纲(尿素): 是一种平衡策略。通过肝脏将氨转化为毒性较低但仍需一定水量稀释的尿素,再通过高效的肾脏重吸收水分,能够在陆地环境中有效地管理氮废料,同时也能保持一定的生理机能灵活度。这种方式可以适应各种陆地环境,包括相对湿润的到半干旱的地区。

蜥形纲(尿酸): 是一种极端节水策略。通过消耗更多的能量转化成极低毒性、极难溶于水的尿酸,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泄时的水分流失。这对于那些生活在极度干旱、水源稀缺环境中的爬行动物(如沙漠蜥蜴)和需要减轻体重以利于飞行的鸟类来说,是压倒性的优势。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把氨比作一个“很活跃、需要好好照顾”的孩子,尿素就是“稍微乖巧一点,能自己待着,但还是需要一些管束”的孩子,而尿酸则是“非常乖巧,几乎不需要怎么管”的孩子。处理“很活跃”的孩子(氨)需要很多资源(水),所以鱼类就这么干。而陆生动物要省钱(水),所以合弓纲选了“稍微乖巧”的尿素,蜥形纲则选了“最乖巧”的尿酸。

所以,这两种排泄方式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各自在演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其生存环境,所做出的最佳“资源分配”和“风险管理”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尿素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许多单细胞生物就有尿素循环了,排泄尿酸较为少见,一般认为出现在“氮代谢过程中使用的水比较少”的物种身上。

这些区别在根本上来自演化过程中常见的基因丢失与假基因化:

  • 细胞失去了过去依靠的特定基因,不得不另找办法应付;
  • 应付的手段若能维持生存繁殖,便可能作为新的可遗传性状传给后代。

动物演化过程中,参与嘌呤代谢和含氮废物排出的酶对应的基因屡次丢失,相关代谢途径多次简化。水生动物排泄的含氮废物主要是氨,其毒性较高,排泄过程需要大量的水来稀释[1]陆生动物丢失了尿素酶[2]基因,将尿酸、尿素之类排出是另找的办法,并各自有一些优点。

题目所说的“感觉完全不如”的感觉是不准确的:

  • 排泄尿酸比排泄尿素需要更多的能量,其优点在于尿酸低毒、在水中的溶解度低,可以浓缩成少量的白色糊状物,节约排泄使用的水;
  • 一些两栖类和大部分哺乳类排泄尿素所用的尿液,其实也比排氨节水得多[3],而且可以在排泄尿素的同时送出更多的肌酸酐等代谢废物、送出一些电解质来调节身体的电解质平衡;
  • 斑点狗主要排泄尿酸,而不是尿素,因为其尿素循环所需的一个转换酶基因意外损坏。该犬种的排泄系统并不比其它犬节约水,还更容易发生尿酸盐结石型的肾结石(尤其多见于十岁以上的雄性犬),你由此可以预期“哺乳类在当前的肾构造下突变成排泄尿酸,并不能算有利性状”;
  • 非人哺乳类通常靠尿酸氧化酶将血中的尿酸转化为5-羟基异尿酸,该物质与过氧化物反应形成尿囊素,可进一步转化为尿囊酸、乙醛酸、尿素等,有效地排出体外,基本上不会发生痛风。
  • 相比之下,鸟类、大多数爬行类的尿酸排泄能力较为有限,人养殖的鸟类和爬行类宠物有时会出现痛风发作,一些恐龙化石上也有痛风留下的痕迹。


灵长类的祖先在数千万年前丢失了自行制造维生素C的能力,尿酸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ROS清除能力,演化促使灵长类的血尿酸水平升高。

1000万年到2200万前,人类·黑猩猩·大猩猩的共同祖先、长臂猿的祖先各自发生了“尿酸氧化酶基因突变为假基因”的事件,不再能将尿酸代谢为尿囊素,血尿酸浓度变得比过去高3到10倍。这使人科动物比其它生物更容易患痛风。

与此同时,尿酸可以帮助维持血压,并有一定的神经刺激作用和免疫相关调节作用,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科动物变得更适合直立行走、反应更敏捷,并在一定范围内帮助调节免疫功能。

在人身上,除了随尿排出,尿酸转运蛋白还可以将尿酸弄进肠道,让肠道细菌去分解。一些痛风病例的病因是突变引起的尿酸转运蛋白缺陷。

参考

  1. ^ 一般需要500毫升水来排除1克氮
  2. ^ 催化尿素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的酶
  3. ^ 一般需要50毫升水来排除1克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涉及到动物体内氮代谢和排泄方式的根本差异,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经过漫长演化、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结果。简单来说,合弓纲(也就是我们哺乳动物的老祖宗和我们自己)选择尿素,蜥形纲(爬行动物和鸟类)选择尿酸,主要是为了解决“水的利用效率”和“毒性”这两大核心问题。咱们先从.............
  • 回答
    合弓纲之所以得名“合弓”,并非因为它们真的会射箭或者使用弓箭,而是源于它们头骨结构上的一个关键特征:下颞孔(infratemporal fenestra)。要理解这个名称的由来,我们得先回溯一下爬行动物的头骨演化史。在古老的爬行动物(更早的祖先,比如无弓类爬行类)的头骨上,颞部(头骨两侧耳朵后方区域.............
  • 回答
    说到国产能造出世界级的轿车、SUV,甚至是令人惊叹的高性能跑车,大家可能都会心一笑。但轮到弓箭,尤其是用于竞技或者猎用的高性能弓,我们好像就没那么底气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透彻些。1. 历史的断层与传承的缺失:首先得承认,弓箭在中国曾经辉煌过。我们有射声、强弩这些.............
  • 回答
    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冷兵器,追根溯源,背后都隐藏着一场场漫长的技术竞赛与应用权衡。弩与弓,这对看似“亲兄弟”的关系,却在历史舞台上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轨迹。很多人会好奇,弩的射程远、穿透力强、使用还相对简单,为何最终没有彻底将弓“拍死在沙滩上”,成为唯一的远程武器呢?这其中的原因,绝.............
  • 回答
    古代全世界各地都有弓这种武器,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深刻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涵盖了人类的自然禀赋、生存需求、技术发展、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人类作为猎手的本能与早期生存需求: 狩猎是生存的基石: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狩猎采集。为.............
  • 回答
    关于唐代“挽弓当挽强”与明代明军装备的“软弓长箭”之间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弓箭技术、军事战术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先进”或“落后”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唐代的“挽弓当挽强”:力量与荣耀的象征“挽弓当挽强”这句谚语出自《诗经·鲁颂·泮水》,其本意是说做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弓箭和弩之间一个非常关键的差异点。很多人觉得弩既然是“升级版”的弓,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更优越,为什么这“拉距”这一个重要的参数反而比弓短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技术和使用上的考量,不是简单地说哪个更好,而是各有优势,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咱们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拉距”。简单来说.............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而且答案比你想象的要有趣得多!很多人直觉上觉得,箭射出去后可能会往回飞,或者至少有点往弓的方向飘,但实际上,它只会沿着一条预设好的直线(忽略重力和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飞向目标。这背后藏着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在起作用,让弓箭组合成为一个相当聪明的机械装置。咱们得先从“箭是如何被射出去的”.............
  • 回答
    想搞明白为什么在中国,拿着一张弓或者一张反曲弓满世界晃悠不犯法,但要是换成弩,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那是要吃官司的。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而且得把咱们国家的一些具体规定扒拉出来说说。首先,咱们得知道,咱们国家对“枪支”的定义非常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只要是符合特定条件,能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古代战场上弩为何没能完全取代弓,而火枪一出现就迅速将两者边缘化,这背后有技术、战术、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慢慢捋一捋。一、 弩的优势与局限:为什么没能“完杀”弓?首先,得承认弩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弓更“先进”。 易于上手,训练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弩这玩意儿,你说它效率高,威力大,瞄准方便,怎么就不直接取代弓了呢?其实,这背后有着挺复杂的考量,就像很多发明出来之后,老技术并没有立刻消失,而是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空间一样。首先,咱们得承认,弩确实有它的优势。弩的“硬核”之处: 省力是关键: 这是弩最大的卖点。拉弓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中国枪支管理和管制器具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要理解为什么复合弓和反曲弓能公开买卖,而复合弩和反曲弩却被列为禁止品,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背后的历史、法律以及社会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弓和弩,虽然都是利用弓臂弹性储存能量的射击工具,但它们在历史发展、使用方式以及潜在的危险性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而且是很多新手弓箭手都会遇到的困惑。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作怪,也不是你的箭有什么问题,而是射箭动作过程中一些非常关键的物理原理在起作用。咱们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接地气一些。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想想箭在离弦那一刻的状态。箭在搭在弓弦上,并且你已经拉满.............
  • 回答
    迪卡侬的反曲弓是不是“神弓”?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坦白说,如果以传统弓箭手或者竞技射箭爱好者的标准来看,直接称迪卡侬的反曲弓为“神弓”可能有些夸张了。但如果站在入门级爱好者、家庭娱乐、户外体验的角度,迪卡侬的反曲弓绝对可以说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性价比极高的入门选择,甚至在某些方面,它的设计理念和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军事技术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从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为什么弩和弓的命运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技术、战术、经济以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弩与火门枪:直接被淘汰的“近亲”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弩和火门枪(也叫火銃、火绳枪的早期形态)的本质区.............
  • 回答
    很多朋友在乘坐高铁或动车时,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列车运行时,通常只有后方的受电弓是升起的,而前方的受电弓则收起。这背后其实大有学问,并不是简单的设计上的疏忽,而是出于一系列严谨的技术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电力机车和动车组并不“只”使用后受电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配备了不止一个.............
  • 回答
    我国高铁和动车在高速行驶时,车顶的电弓之所以不会因为与接触网(电线)的摩擦而轻易蹭断电线,这是一个集成了多方面精巧设计的系统工程。这背后并非仅仅依靠“不会断”这么简单,而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保证安全稳定地供电。首先,我们要理解,电弓和接触网之间并非简单的“刮蹭”。高铁接触网并非一条孤零零的普通钢丝.............
  • 回答
    英格兰长弓,这把曾让法国骑兵闻风丧胆的传奇武器,在百年战争的硝烟散尽后,确实如同退潮后的礁石,逐渐隐匿于历史的记载之中。这并非意味着长弓的终结,而是其在军事舞台上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被更适合时代需求的武器所取代。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军事战术和.............
  • 回答
    高铁采用接触网受电弓受电,而不是轨道受电,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工程考量和技术权衡,绝非仅仅是“铺设电杆浪费”这么简单。实际上,轨道受电的方式存在着一些高铁无法克服的固有弊端,而接触网系统虽然看起来“碍眼”,却能提供稳定、高效且安全的高速电力供应。为什么轨道受电行不通?——高速运行下的致命缺陷首先,.............
  • 回答
    弓道的护胸,又称“胸当て”(むねあて),顾名思义,是用来保护射手胸部的重要装备。然而,细心的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弓道护胸,都不会设计成全方位无死角地覆盖整个胸部,特别是心脏区域。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出于保护自身安全的考量,也有弓道这项运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我们要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