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电力机车或是动车组在运行时只使用后受电弓?

回答
很多朋友在乘坐高铁或动车时,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列车运行时,通常只有后方的受电弓是升起的,而前方的受电弓则收起。这背后其实大有学问,并不是简单的设计上的疏忽,而是出于一系列严谨的技术考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电力机车和动车组并不“只”使用后受电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配备了不止一个受电弓,比如两个。之所以我们看到的运行时只升起一个,并且通常是后面的那个,是因为在特定工况下,这样做是效率最高、最安全的。

我们来仔细聊聊为什么是“后”受电弓,以及它背后隐藏的道理:

1. 牵引力与受流的配合:动力学角度

电力机车和动车组的动力来源是电力。受电弓就像是列车与架空接触网之间的一座“桥梁”,负责将电能引入列车。而列车的牵引力,是由车轮与钢轨之间的摩擦力产生的。

受流点的位置: 当列车前进时,如果后方的受电弓升起并与接触网接触,那么电流就会通过这个受电弓进入列车,驱动电机产生动力。此时,列车整体在向前加速,车轮在受流点的后方产生牵引力。
前受电弓的功能: 如果前方的受电弓也升起,那么它也会与接触网接触,同样能为列车供电。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双受电弓同时工作就能简单地“叠加”动力。
为什么通常是后受电弓? 很多情况下,我们选择后受电弓升起,是因为在列车加速过程中,后方的车轮承受的载荷通常更大,能够提供更强的牵引力。将受流点置于后方,可以更好地与列车的动力输出协调,优化牵引效率。想象一下,如果电流从前面进入,然后经过复杂的电气系统传输到后面的驱动电机,这其中的能量损耗和控制会更加复杂。

2. aerodynamic 阻力与能耗:流体力学角度

随着列车速度的提升,空气阻力becomes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受电弓的形状: 受电弓在接触网上的形态并不是完全平滑的,它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会产生一定的空气阻力。
双受电弓的效应: 如果两个受电弓都升起,它们都会在列车前进时暴露在气流中,产生额外的空气阻力。更关键的是,当列车高速运行时,两个受电弓之间以及它们与接触网之间的气流会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气动噪声增大,甚至影响受电弓与接触网的平稳接触。
优化阻力: 只使用一个受电弓,并且通常选择更靠近列车后部的那个,可以有效减少整体的空气阻力。后方的受电弓处于列车尾部,其产生的气流扰动对列车整体气动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3. 接触网的稳定与磨损:电气工程与机械角度

接触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需要与受电弓保持稳定、可靠的接触。

接触压力: 受电弓与接触网之间存在一定的接触压力,以保证良好的导电性。这个压力需要精确控制,既不能太小导致断流,也不能太大增加磨损。
弓网关系的稳定性: 当列车高速运行时,受电弓在接触网上移动,两者之间会产生动态的接触。如果两个受电弓同时升起,它们在接触网上留下的“痕迹”会更复杂,对接触网的磨损也可能更均匀,但同时也增加了弓网系统的整体动态不稳定性。
减少对接触网的冲击: 只使用一个受电弓,可以集中受流点,更容易管理和控制弓网之间的接触压力和动态响应,从而减少对接触网的整体冲击和磨损。

4. 控制的简化与冗余:电气控制角度

电气系统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双受电弓的控制复杂性: 同时控制两个受电弓的升降、位置和接触压力,需要更复杂的控制算法和硬件。
故障冗余: 实际上,电力机车和动车组配备多个受电弓,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冗余设计。如果一个受电弓在运行时出现故障(例如,接触不良、损坏),另一个受电弓可以及时顶替,保证列车能够继续运行,避免“趴窝”。
在特定情况下,双受电弓的必要性: 尽管平常只用一个,但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列车需要从一个接触网区域切换到另一个(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线路设计中),或者在某些极端条件下需要更大的瞬时电流时,可能会短暂地同时使用两个受电弓。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并且会受到严格的控制。

5. 线路适应性与特殊情况

不同线路的接触网设计: 不同的线路,接触网的设计和布置可能会有差异。有些线路可能在某些区段只提供单线的接触网,或者接触网的质量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最佳的受电弓(通常是后方的)可以提高可靠性。
列车编组: 在一些特殊的列车编组或货运列车中,出于对整体重量分布和牵引力的考虑,也可能对受电弓的使用有所选择。

为什么是“后”受电弓?

前面我们谈到了“只使用一个”的原因,而“后”受电弓往往是首选,这又与列车的动力学特性紧密相关:

牵引力分配: 大部分动力会集中在列车的后部,或者通过复杂的传动系统分配到多个轴上。后受电弓的位置更接近主要的牵引动力源,可以减少电力传输的路径,降低损耗。
列车运行的惯性: 当列车加速时,后部的惯性是向前的。后受电弓的位置能够更好地配合列车的惯性运动。
司机室视角与操控: 司机通常位于列车的前部。后受电弓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也方便了地勤人员的维护和检查,并且从司机的视角来看,它处于列车整体运动的“后方”,更符合人们对“跟随”的直觉。

总结一下

所以,电力机车和动车组在运行时只使用(或者说以一个为主)后受电弓,是一个综合了动力学、空气动力学、电气工程、机械磨损和系统控制等多方面因素的优化选择。它旨在实现:

最高的牵引效率
最低的空气阻力与能耗
最稳定的弓网关系,减少磨损
最简化的系统控制
保证一定的故障冗余

这就像是汽车的排气管,通常设计在车尾,是为了更有效地排出尾气,减少对车身的影响。受电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都是为了让列车这个庞大的系统能以最高效、最安全的方式运行。下次你再乘坐高铁,不妨留意一下那个安静地“趴着”的前受电弓,它也是整个列车设计智慧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观察发现电力机车或是动车组在运行时只将后受电弓升起,而不是前受电弓,这是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朋友在乘坐高铁或动车时,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列车运行时,通常只有后方的受电弓是升起的,而前方的受电弓则收起。这背后其实大有学问,并不是简单的设计上的疏忽,而是出于一系列严谨的技术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电力机车和动车组并不“只”使用后受电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配备了不止一个.............
  • 回答
    你观察到的情况挺有意思,俄罗斯的外卖骑手们似乎不像我们在很多其他国家看到的那样,普遍使用摩托车或电瓶车,而是更多地依赖步行、公交车,甚至滑板。这确实会让人觉得效率不高。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且情况也在不断变化。我们来拆解一下:1. 气候条件是首要障碍: 严寒漫长: 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逻辑、政策导向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多个层面。咱们不扯那些虚的,就实话实说,为什么中国没像日本那样普及0.6L左右的Kcar,或者类似的低排量合法电动车,这背后其实有这么几个原因:1. 国情与市场需求差异巨大: 日本的Kcar文化: 日本之所以能孕育出Kcar.............
  • 回答
    关于磁悬浮盆栽是否必须电力驱动,以及为什么一块磁石难以在另一块或一组磁石上空稳定悬浮,这背后涉及到一些有趣的物理学原理。我来尽量细致地解释一下。磁悬浮盆栽一定需要电力驱动吗?答案是:不一定,但绝大多数市面上见到的磁悬浮盆栽都依赖电力驱动。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实现“稳定悬浮”的难度。虽然磁铁本身具有相互排.............
  • 回答
    在2021年,特斯拉在电动汽车技术上相对于蔚来、小鹏等国内厂商仍具有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电池技术与续航能力 特斯拉的电池技术: 特斯拉通过垂直整合(如自研电池电芯)和规模化生产,实现了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2021年,其Model 3和Model Y的续航里程普遍在600公.............
  • 回答
    电力机车上装设空调,以及专门的“空调发电车”,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关于舒适性、效率和多功能性的综合考量,并非简单地“多此一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为何电力机车需要空调?首先,我们得打破一个误区:电力机车不像我们日常坐的汽车,它是一个庞大、封闭、高速运行的机械巨兽。它的驾驶.............
  • 回答
    在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中,从最初的直流电机时代,到后来普遍应用的交流电机时代,再到现在的主流技术——交直交(VVVF)变频调速系统,技术演进的背后是对效率、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等诸多因素的权衡和优化。之所以在现代电力机车中,交直交系统取代了交交(传统的交流交流变频)系统,原因非常充分且各有侧重。我们先.............
  • 回答
    电车难题之所以没有设置“什么都不做,让所有6个人都死去”的选择,背后涉及了伦理学中几个核心的概念和思维实验的设计初衷。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伦理学的核心目标:解决困境,而非制造更多困境电车难题的目的是作为一个思想实验,逼迫我们面对不可避免的伤害和两难的道德选择,从而探索不同.............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技术区别,为什么火车地铁用VVVF,而电动汽车没这么普及呢?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多一些,而且跟它们的运行环境、设计目标、以及技术发展路径都有很大的关系。咱们先从火车和地铁的牵引方式说起,也就是你提到的VVVF。火车和地铁为啥钟爱VVVF?VVVF(Variabl.............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在动力传递方式上最核心的区别之一。很多第一次接触电动车的朋友都会有这个疑问:为什么汽车需要变速箱,而电动车好像就可以直接用电机转动车轮?这背后涉及到电机本身的特性、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高效地将动力输出到路面。咱们先从大家熟悉的燃油车说起。汽油发动机有个特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考虑购车时会重点权衡的一点。电动车之所以在能源成本上能甩开燃油车一条街,主要原因在于能量来源的效率差异以及电力的生产和使用成本。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1. 能量转换效率:燃油发动机是“巨型浪费王”这是最核心的差别。你有没有想过,你加到油箱里的汽油(或柴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电动车通常不使用传统的变速箱。这涉及到电动车与燃油车在动力输出特性上的根本差异。燃油车为什么需要变速箱?要理解为什么电动车不需要,我们先看看燃油车为什么离不开变速箱。1. 内燃机的功率和扭矩输出特性受限: 窄的有效工作转速区间: 汽油发动机最有效率、功率和扭矩.............
  • 回答
    电动汽车之所以普遍不使用液力变矩器来传递动力,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核心在于电动汽车与燃油车在动力源和工作原理上的根本差异,以及液力变矩器自身的特性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液力变矩器是做什么的,它为何在燃油车上如此重要。液力变矩器的作用:液力变矩器,顾名思义,它利用液体(通常是变速箱油)作为介.............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电动汽车目前发展阶段的一些核心考量。简单来说,电动车之所以会出现限速、限轴距等限制性规定,而燃油车却能大张旗鼓地宣传提速、空间和舒适,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引导策略在起作用。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为什么电动车会面临“限速”、“限轴距”?这背后是“发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是在问为什么“把轮子直接安在发动机上”不如“用链条传动”一样,乍一看好像多此一举,但实际上背后藏着不少学问。电动车不用变速箱直接上驱动电机,那绝对是出于一套更精打细算的设计思路,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燃油车。咱们得先掰扯清楚,为什么燃油车需要变速箱,以及为什么电动车,尤其是大.............
  • 回答
    咱们聊聊电动车和燃油车在高速上跑,为啥电动车的“劲儿”就没那么足了,续航明显缩水,而燃油车却能保持得更好。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学问,不单单是电池不够大那么简单。1. 空气阻力:高速上的“隐形杀手”想象一下,你骑自行车,在平地上悠哉悠哉骑,费劲不大。但你要是想骑快点,比如跟上节奏,你就得使劲蹬,感觉阻力.............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电力系统的频率会受到负荷(也就是用电量的变化)的影响,而且是负荷在“决定”频率。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物理规律在起作用,咱们一步一步来聊。首先,得明确一下,电力系统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动态的平衡系统。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飞轮,发电机就是给这个飞轮提供动力的。我们要保持这个飞轮转得既稳定又.............
  • 回答
    电动汽车拥抱触控大屏,这可不是一时兴起的潮流,而是技术发展、用户体验和成本考量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1. 功能集成与简化实体按键:这是最直观的原因。早期的汽车内饰,中控区域密密麻麻的按钮,不仅看起来杂乱,而且学习成本高。电动汽车,尤其是那些追求科技感和未来感的车型.............
  • 回答
    近些年,我确实观察到一些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似乎对进入传统的电力设计院的热情有所减退。这并非是一个绝对的趋势,但确实是许多同辈和我交流时的普遍感受。究其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不只是薪资,更包含了职业发展、工作内容、行业前景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多个维度。一、薪资与福利的相对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