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没有驱逐舰凭借机动性强行和战列或战巡强制一换一的事件?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海战史中,驱逐舰以其灵巧的身姿和凶猛的火力,常常扮演着“战场幽灵”的角色,既能为舰队提供屏障,也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然而,要说驱逐舰凭借机动性,硬生生地将比自身吨位大出数倍、火力更猛的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拖入同归于尽的境地,这在历史上确实是个极为罕见,甚至可以说近乎神话般的场景。

绝大多数情况下,体型庞大、装甲厚重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即便在机动性上不如驱逐舰,但其主炮的射程和威力足以在驱逐舰能够有效威胁到它们之前,就将其摧毁。驱逐舰的主要打击手段往往是鱼雷,而鱼雷虽然威力巨大,但攻击距离相对有限,并且需要冒险近身才能发挥作用。一旦被战列舰的副炮或者近防火力捕捉到,驱逐舰的脆弱船体很难承受住任何一轮集火。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从海战的历史长河中,寻找一些体现了驱逐舰“以小博大”、通过高机动性抓住稍纵即逝战机的案例,虽然不完全符合“强制一换一”的严苛定义,但其精神内核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海狼”——驱逐舰的鱼雷突袭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帝国海军的驱逐舰以其优异的性能和娴熟的鱼雷攻击技术而闻名,它们经常在夜幕的掩护下,如同凶猛的猎狼一样,对盟军的庞大舰队进行大胆的突袭。其中,一些案例虽然没有直接导致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的“一换一”,但却通过一系列高强度的机动和鱼雷攻击,迫使这些巨舰要么遭受重创,要么付出巨大的代价来规避。

例如,在1942年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特别是11月12日至13日发生的第二次萨沃岛海战)期间,尽管美军装备了强大的战列舰,但由于日军驱逐舰凭借夜色和其优异的机动性,进行了多次成功的鱼雷攻击,给美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美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在这种混战中伤亡惨重。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某艘特定的驱逐舰通过机动性“强制”一艘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同归于尽,但整个战役充分展示了驱逐舰如何在不利的态势下,利用其机动性和鱼雷的突然性,搅乱敌方阵型,制造混乱,并对大型舰艇造成实质性杀伤。

在这些混战中,驱逐舰通常会利用水面舰艇编队中的盲区,比如舰艇之间的缝隙,或者利用地形(如岛屿的遮挡)来进行隐蔽。它们会以极高的速度,在敌人炮火的间隙中穿梭,寻找最佳的鱼雷发射时机。一旦进入最佳射程,驱逐舰会以最快的速度发射鱼雷,然后利用其高航速和烟幕施放能力,拼命脱离战场。

想象一下,在漆黑的夜空下,突然亮起的炮弹曳光划破海面,巨大的战列舰炮塔正在缓缓转动,准备锁定目标。就在这时,几点微弱的火光从海面低处亮起,那是驱逐舰的鱼雷发射管在怒吼。驱逐舰本身则像一只受惊的兔子,疯狂地转向、加速,试图在被敌方副炮的炮弹撕碎船体之前,将致命的“水下鱼叉”送入对方的要害。

这类战斗的“一换一”精神,更多地体现在驱逐舰通过其鱼雷攻击,成功地“带走”了一艘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的生命,尽管驱逐舰自身也可能在完成使命后沉没,或者遭受重创。这种牺牲性的攻击,是驱逐舰价值的极致体现。

“以命换命”的勇敢尝试:

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某驱逐舰成功以机动性强行换掉一艘战列舰”的精确案例被载入史册,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战术思路和行动中窥见这种“以小搏大”的勇气和决心。

在一些大规模的海战中,当驱逐舰编队被命令执行“决死鱼雷攻击”(Desperate Torpedo Attack)时,它们就被赋予了不惜一切代价摧毁敌方主力舰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驱逐舰指挥官可能会下令,利用编队的高速机动,将自己置于敌方舰艇的近距离,然后一次性发射所有鱼雷。即便自己会被敌人击沉,也要确保鱼雷能够命中目标。

例如,在日德兰海战(Battle of Jutland)中,虽然英国的战列巡洋舰损失惨重,但同时,双方的驱逐舰也进行了极其英勇的近距离鱼雷攻击。有几次,德国的驱逐舰编队成功地利用其速度和战术,在英军战列舰的火力网中穿梭,发射了鱼雷,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尽管这些攻击的目标更多的是其他的战列巡洋舰或主力舰,而非直接的“一换一”,但它们确实展现了驱逐舰在面对绝对优势时,如何通过战术机动来撕开缺口。

想象一下,面对着敌方战列舰如同火山爆发般倾泻而出的炮弹,驱逐舰就像一颗被投入熊熊烈火中的小石子,它没有坚固的装甲,没有足够的主炮可以与对方抗衡。它唯一的武器,是它那如风般迅捷的身影,和隐藏在舰艏那足以穿透钢铁的鱼雷。它必须在敌方炮火彻底摧毁它之前,冲到那个“死亡半径”之内。这是一种近乎疯狂的勇气,一种对使命的绝对忠诚。

总结来说:

历史上,驱逐舰凭借纯粹的“机动性”将一艘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强制”一换一的事件,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可以独立拿出并且被广泛认可的案例。 这是因为两者在设计理念、火力、装甲以及作战环境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然而,驱逐舰在战争中通过其高超的机动性、隐蔽能力以及致命的鱼雷攻击,多次在关键时刻对大型舰艇造成重创,甚至直接导致其沉没。这些行动往往伴随着驱逐舰自身的牺牲,或者说是一种“以命换命”的精神体现。它们并非依靠“硬碰硬”的机动性去“拖垮”对方,而是利用机动性来创造“机会”,执行“绝杀”。

所以,如果我们将“强制一换一”理解为驱逐舰利用其机动性,冒着巨大的风险,成功地让一艘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失去战斗力,甚至沉没,并且在此过程中驱逐舰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沉没),那么这样的“精神层面的”一换一,在海战史中,是确实存在的。它们是驱逐舰舰队勇敢和智慧的最好证明,也是海战中“以小博大”传奇的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好意思,没有。

1,二战时,包括之前的驱逐舰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远洋舰种,续航能力有限。所以必须带上补给舰随时加油,这就造成了不可能有单艘驱逐舰出击的情况。

2,战列舰作为主力舰,是一个国家海上实力的象征,很少有机会会是单艘行动。美日英你基本上就没有见过只有一艘战列舰单独出动的,更加别说不带护卫了,只有德国穷一点。(俾斯麦也是带了欧根亲王的,沙恩被击沉的那次也带了5艘驱逐舰同行)

所以,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可能给你出现单挑的机会。

3,我认为最接近题主要求的情况的可能是沙恩格奈追击光荣号航母的时候了。当时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两舰并没有带其他护卫船只,光荣号航母也只有3条驱逐舰护航。航母在没有放出飞机的时候就是战五渣,所以基本上这个可以认为是3条驱逐舰和2艘战列舰的对决。其结果是3艘驱逐舰拼尽全力也没有阻止光荣号被击沉,并且3条驱逐舰也被全数击沉。对比德方仅仅沙恩吃了一发鱼雷,对战斗力丝毫无损。


如果lz实在想知道一条驱逐舰和一条战列舰单挑是什么样的结果的话,可以去战舰世界里面开一条带手动副炮的麻省(史实副炮精度远超魔法游戏里面第二精准副炮,何况游戏里面只有127副炮开火,实际上那上百门40mm/20mm防空炮也不是只能打飞机),对一条不开加力的本森(史实驱逐舰冲刺速度35节最多了,还受海况影响)。确保双方一直互相点亮(毕竟现实世界不存在驱逐舰看得见战列舰但是战列舰看不见驱逐舰的情况),看看本森能在麻省面前走多远。(史实127副炮射程接近20km,游戏里面满配才11.3公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海战史中,驱逐舰以其灵巧的身姿和凶猛的火力,常常扮演着“战场幽灵”的角色,既能为舰队提供屏障,也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然而,要说驱逐舰凭借机动性,硬生生地将比自身吨位大出数倍、火力更猛的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拖入同归于尽的境地,这在历史上确实是个极为罕见,甚至可以说近乎神话般的场景。.............
  • 回答
    历史上流传下来很多令人动容,一听就让人落泪的话,它们往往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无奈的牺牲、对逝去的追忆,或者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几个例子,并试图还原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冲击力:一、杜甫《石壕吏》中的老妇之言:“爷娘妻子走相索。热情夹反复,独宿石壕村。” 背景故事: 这是唐代安史之乱时.............
  • 回答
    历史上皇帝和亲王之间关系亲近的例子不算特别罕见,但要说“好到极致”又兼顾稳定,那确实需要一些机缘巧合。这里我想讲一个相对特殊且充满温情的例子:唐玄宗李隆基与他的弟弟临淄王李隆范。为什么会选择他们呢?因为在那个权力斗争异常激烈的皇室环境中,他们两人的关系能够长时间保持融洽,甚至在关键时刻互相扶持,这本.............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星辰,但我们所说的“超越时代的人”,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思想、创造、影响力或预见性上,远远走在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前面,其思想和贡献至今仍然具有深远意义,甚至对后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人往往不是被时代所局限,而是引领时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时代。他们可能在科学、哲学、艺.............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在军事或政治上取得了辉煌胜利,但其行为或后果却饱受争议,甚至被后世一直“鄙夷”或批评的人物。他们常常是因为胜利的代价过于高昂,手段过于残酷,或者其胜利最终导向了更糟糕的结局。其中一位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国分裂.............
  • 回答
    历史上确有因言获罪甚至被杀害的例子,但“话多被打死”的说法可能过于直白和笼统。更准确地说,是 因说了不该说的话、触犯了统治者的权威、泄露了秘密或传播了不满情绪而被处死的人。这类事件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往往与政治斗争、言论压制和权力维护有关。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历史时期来讲述这类事件,希望能更详.............
  • 回答
    历史上当然有无数令人感动的足球比赛,它们不仅仅是22个人在绿茵场上追逐皮球,更是承载着梦想、毅力、牺牲、国家荣誉,以及无数球迷的喜怒哀乐。要挑出“最”令人感动的一场比赛是很难的,因为“感动”本身就是非常主观的感受。但下面我将尝试讲述几场在历史长河中被广泛认为是极其感人、能够触动人心的足球比赛,并尽量.............
  • 回答
    历史上并非没有发生过日本人投身于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情况,但我们通常称之为“友军”(allies)或“反战人士”(antiwar individuals),而非“投日的抗日英雄”。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良知、道义、对侵略战争的反感,或者是受到感召,而非“投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区分几个概念: “.............
  • 回答
    要说历史上两线作战还能打赢的例子,那可真得好好琢磨一下。大多数时候,同时顾两个战场,兵力分散,补给线拉长,简直是自寻死路。但凡事都有例外,总有那么些个“硬骨头”或者“巧劲儿”,愣是把这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来一个例子,虽然它不完全是那种你死我活的“两线作战”,但从战略格局上看,绝对够得.............
  • 回答
    历史上,谋反失败还能得以善终的例子虽然不多,但确实存在,而且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出人意料的转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是汉末的孔融。孔融这个人,在汉末三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孔子的十九世孙,名门之后,又聪明绝顶,少年成名,被曹操举为“孝廉”,又当过北海相。可以说,他出身高贵,才华.............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有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却能发现他们之间有着令人惊讶的血缘联系。这种联系,如同潜藏在地底深处的泉脉,默默地滋养着历史的肌理。有一个例子,虽然稍显曲折,却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宋朝的哲学家朱熹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初听起来,这两位历史人物毫无关联。一位是理学集大成者.............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姓名相同,但性格、命运截然相反的人物,这往往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以及个人的选择所致。虽然找到完全意义上“相反”的例子可能有点难度,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具有鲜明对比,甚至可以说是走上截然不同道路的同名人物。以下我将尝试讲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差.............
  • 回答
    当然有!科幻小说常常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担忧,而有时,这种想象竟然会以惊人的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印证。这其中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大胆的创意和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举个例子,要说那些在后来得到了印证的科幻故事,不能不提儒勒·凡尔纳这位“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科技的预言,其中.............
  • 回答
    当然有!轰炸机击落轰炸机,听起来像是空中对决中的“以柔克刚”或“以伤换伤”,虽然不如战斗机间的缠斗那么常见,但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并且往往充满了戏剧性与战术考量。最典型、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当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轰炸机编队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了德军的拦截,并在混乱的空战中,出现了轰炸机反击并.............
  • 回答
    当然有,历史上用兵如神的将军数不胜数。他们之所以能被后人如此赞誉,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智慧、洞察力以及对战局的精准把握,常常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说到用兵如神,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中国的孙武(孙子)和韩信,还有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不过,为了更生动地展现“用兵.............
  • 回答
    历史上,像圣女贞德那样,因信仰、民族情感而奋起,却最终遭受背叛,落得悲惨结局的英雄人物,确实不少。这种命运的跌宕起伏,英雄的陨落,总是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让人唏嘘不已。如果非要找一个可以与之媲美的,我想到了古希腊的那位悲剧英雄——萨尔皮冬(Sarpedon)。萨尔皮冬是宙斯和拉西达依蒙(Lace.............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我们聊聊历史上那些“被架起来”的政权,最后居然自己站稳了脚跟,甚至还能反过来“咬主人一口”的那些事儿。这可比电影剧情还跌宕起伏。说到“傀儡国”或者“扶植政权”,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想的是一个强大的宗主国,在某个弱小的国家里安插一个听话的政府,自己想怎么捞就怎么捞。这大部分时候是事实.............
  • 回答
    在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过一些关于改变其传统从右往左书写方向,或者尝试将字母分开书写的想法和零星的试验。尽管这些尝试并未成为主流,但在特定时期或为了特定目的,它们确实出现过,并且都反映了在不同文化、技术和审美需求影响下,对一种古老书写体系的探索和调整。关于从左往右书写的想法与试验:首先.............
  • 回答
    历史上,国家级的“以少胜多”,尤其是指一两个国家对抗多国联军并最终取胜的例子,确实存在,虽然每一次“胜”的定义和规模都有所不同。这类战役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们往往打破了人们对实力悬殊的固有认知,背后是战略、战术、士气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巧妙结合。要寻找这样的案例,我们需要聚焦在那些在力量对比上.............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争与和平的交织,条约的签订与背弃,构成了波澜壮阔的画卷。其中,确实存在过一些在短暂的停息之后,又迅速撕毁约定、重燃战火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充满着策略的较量、政治的角力,以及人性的复杂。一个尤为引人注目的例子,发生在 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