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生新生要怎么看论文?

回答
刚踏入研究生阶段,面对浩如烟海的学术论文,感到有些茫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别担心,这几乎是每个新手都要经历的过程。如何“看”论文,可不是简单地从头读到尾,而是一门需要技巧和耐心的学问。下面,我来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逐步找到门道。

一、 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阶段,知己知彼

在你开始“啃”论文之前,先做点功课,能让你事半功倍。

1. 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点: 这是最根本的。你是哪个方向的研究生?你对哪个具体问题特别感兴趣?带着清晰的目标去寻找论文,会让你更有效率,也更有动力。不要漫无目的地翻阅,那样只会让你淹没在信息海洋里。

2. 熟悉学科的核心期刊和会议: 每个学科都有那么几个“响当当”的顶级期刊和会议,它们代表了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高的研究水平。了解它们,可以帮助你找到高质量的论文。你的导师通常会给你一些推荐,多问问他们是最好的办法。

3. 掌握基本的学术检索技能: Google Scholar, PubMed, Web of Science, Scopus, IEEE Xplore, ACM Digital Library 等都是非常强大的学术搜索引擎。学会使用关键词组合(AND, OR, NOT)、引文检索(看看谁引用了这篇论文,或者这篇论文引用了谁)、以及高级搜索选项,能让你快速定位到你需要的研究。

4. 了解论文的“基本构造”: 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通常包括:标题(Title)、作者(Authors)、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相关工作(Related Work/Background)、方法(Methods/Methodology)、实验/结果(Experiments/Results)、讨论(Discussion)、结论(Conclusion)、参考文献(References)。熟悉这些部分,知道每个部分大概讲什么,你就有了阅读的“地图”。

二、 策略性阅读:不是所有论文都值得你“深入”

研究生阶段,你不可能精读所有你看到的论文。学会区分,学会抓住重点,是关键。

1. “三步法”速读: 这是最常用的技巧,用来快速判断一篇论文是否值得你花时间深入阅读。

第一步:看标题和摘要 (Title & Abstract)。 标题要直观,摘要要精炼地概括研究背景、问题、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如果标题和摘要就让你觉得“有点意思”或者“和我的方向相关”,那就继续往下看。如果一眼望去就觉得“这个不是我要找的”,那就果断放弃,省下时间去找下一篇。

第二步:扫读引言和结论 (Introduction & Conclusion)。 引言会介绍研究背景、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通常是你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你的研究思路和贡献。结论则总结你的主要发现和意义。通过这两个部分,你可以大致了解这篇论文在做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它的主要成果是什么。

第三步:浏览图表和段落首句 (Figures/Tables & First sentence of paragraphs)。 图表往往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和结果展示。看看图表的标题、坐标轴,能让你快速理解实验设计和结果。在主体部分(方法、实验、讨论),先看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通常是该段落的主题句,可以帮助你快速抓住每个段落的核心信息。

2. “精读”与“泛读”结合:

泛读: 就是上面说的“三步法”速读。对大量论文进行泛读,建立起对领域内研究的大致了解,找到你感兴趣的几篇。
精读: 对于你认为非常重要、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的论文,就要深入下去,一个字一个字地抠。

三、 深入阅读:理解论文的“筋骨”

当你决定要精读一篇论文时,就需要更系统地去理解它。

1. 带着问题去阅读: 不要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问自己:
作者试图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
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方法/理论?
这个方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实验是如何设计的?
结果是否支持作者的结论?
作者的贡献在哪里?
这篇论文还有哪些局限性?
我是否可以从这篇论文中学到什么用到我自己的研究中?

2. 理解核心概念和技术: 如果论文中出现了你不熟悉的术语、模型、算法或者技术,停下来,查阅资料,理解它们。可以借助教科书、综述性文章、或者直接搜索这些概念的专业解释。

3. 关注“方法”和“实验”部分:
方法: 这是论文的“骨架”。仔细理解作者提出的模型、算法、框架的原理,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尝试在脑海中复现其过程。
实验: 这是对方法有效性的验证。关注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数据集是否充分,评价指标是否恰当,对比实验是否有说服力。

4. 分析“讨论”部分: 作者在这里解释实验结果,讨论其意义,对比自己的工作与前人的异同,指出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这是理解作者思路的关键部分。

5. 不要忽略“参考文献”:
向前看: 参考文献列表是“宝藏”。你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是建立在哪些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的。通过追溯参考文献,你可以找到该领域的重要奠基性论文。
向后看(引用关系): 找到你正在读的这篇论文在后续的研究中被哪些论文引用了。这能帮你了解这篇论文的影响力以及它在后来的研究中是如何被发展和改进的。

四、 做好记录和总结:让知识沉淀下来

阅读论文不仅仅是看得懂,更重要的是能吸收、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1. 做笔记: 可以是电子笔记(如Evernote, Notion, OneNote),也可以是纸质笔记。记录以下内容:
论文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份、期刊/会议)。
核心问题和目标。
关键方法和技术。
主要实验结果和结论。
你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你觉得重要的段落或句子,可以摘录下来。
你提出的新问题或想法。

2. 写“文献笔记”或“读后感”: 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问题、方法、结果和贡献。这比单纯摘抄更能检验你是否真正理解了。你可以为每篇精读的论文写一个简短的总结。

3. 绘制“概念图”或“知识树”: 特别是在阅读一个领域内多篇相关论文时,用思维导图或其他图示工具把不同论文之间的联系、各自的贡献和发展脉络画出来,能帮助你建立起一个更宏观的知识体系。

五、 与人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和导师/学长学姐交流: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要憋着。积极和导师或学长学姐讨论,他们可能会给你指点迷津,或者推荐你阅读其他更重要的文献。
参加学术报告和研讨会: 听别人的报告,看看别人是怎么研究的,怎么做PPT的,怎么回答问题的,也是学习论文阅读和理解的好方法。

最后想说一句:

阅读论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吃力,甚至有点挫败感,这很正常。关键在于坚持和耐心。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反思,你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能抓住论文的精髓。把每一次阅读都当作一次学习的机会,你会发现自己进步神速。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之前带过的研究生很多都存在读文献的严重误区:从头读到尾恨不得嚼透每个单词读完后束之高阁让记忆随风飘散等等。

关于问题中的:「粗糙、不精致、细节不准确 」

  •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选择论文这个环节出了问题,没有选择优秀的、精准的论文去阅读
  • 另一方面可能是对于论文的表达形式有误解,毕竟科研论文不是一个事无巨细把研究环节的每一步都展现的文体

那到底怎么高效读文献才能汲取到科研养分为我们的学术水平增长提供帮助呢?

大家不妨思考几个很关键的问题:

1. 如何判断手头的这篇文献和自己的领域相关值得精度?

2. 那些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单词 (学术专业词汇除外) 真的会对通篇的理解形成严重障碍吗?

3.“读懂”的定义是什么?没有输出反馈的文献阅读对我们的科研积累到底有没有价值?

如果你在之前的文献阅读中已经思考过这几个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对于文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接下来的这篇干货分享中会为大家逐一解答这些疑惑。


「正文」

★ 读文献的方法

分享一段来自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化学学院Prof. Carr的视频,详细地讲述了阅读科研文献的顺序

高效阅读文献的技巧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7990559955820544

(Video Source: Youtube. By Prof. Pete Carr)

视频中Carr教授提到的文献阅读流程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

第一步, 初筛论文(Surveying the Article)

「这一步的目的是帮助你确定这篇文章之于你的研究方向是否值得一读,该怎么读」标题和关键字当然是最先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两个因素。摘要Abstract部分也会提供给我们一篇文章的主要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接下来我们需要跳到结论Conclusion部分,如果一篇文章的结论部分和你的课题高度相关,那么这篇文章你可以继续读下去,反之从时间和效率的角度考量则需要略过。

第二步, 阅读文章 (Read the Paper)

「这一步的目的是帮你确认这篇文章是否值得精读」。这时很多同学会习惯性地从引言开始,往后逐一仔细研读文章的各个段落。此时最高效的方式是先扫一遍图表以及他们的标题、图注对于文章的数据内容有一个自己的初判,科研小白们可以考察一下自己对于图表的解读是否和后面即将读到的文章内容一致。然后我们回到引言部分,去了解研究开展的背景,以及为什么作者要展开这项研究。通过这两部分的阅读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该项研究的内容和目标,通过和自身科研课题的对比来确定是到此为止,还是精读剩下的章节。

第三步, 精读文献(Intensive Reading- dig deeply and get the details)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你了解文章的细节信息,包括实验具体步骤等,对于自身科研项目的开展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精读环节我们需要深度挖掘的是文章的结果和讨论部分,尤其是实验部分。通过对细节信息的研读,我们能够了解作者是如何开展实验,获取初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解读数据内涵等等。一篇优秀的、和自己科研课题高度相关的文献是值得精读的,但切忌从头精读到结尾,这样容易让自己迷失在细节中无法高屋建瓴地去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第四步, 做笔记(Take Notes)

「这一步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梳理对于文章的理解,列出对自己有价值核心信息,也方便自己在后面的科研工作中能够通过笔记来快速定位相关文献」。这里不推荐仅仅在在打印的纸质文献上或者PDF文档里面做笔记,后期阅读文献多起来以后会造成索引困难。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用的顺手的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Mendeley都行)来完成做笔记的工作,这样后面整理文献、引用文献、复读文献都会节约很多时间。

很多人对于做笔记到底写什么各执一词,这里我觉得每个人在科研的不同阶段对于文章的关注点可能不尽相同,所以很难一言以蔽之。比如初涉科研的小白,文献阅读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比较欠缺,那么可以在笔记中「用一句话(英文)概括实验、结果、讨论章节中的每一段内容,组成一个阅读笔记」。这样既可以锻炼英语书写表达能力,也可以逼迫自己「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输出,这是一个加深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对于阅读科研文献比较熟练,有一些科研工作经历的人来说,这个笔记的内容可能是文中某个新的实验方法、异于其他研究的实验条件、阅读时自己的新想法等等。精读文献并认真做笔记并不代表读者对于这篇文章的消化过程就此终止,我个人觉得优秀的科研论文、大牛的研究著作依然是常读常新,每位从事科研学习和工作的人在不同的时期都能从中汲取养分。


★★ 读文献的心态

提笔谈这个话题当然是写给初涉科研的同学们。很多时候学生向我反映读英文文献的障碍,多以“读不懂、看不懂、看过以后脑子里面什么也没留下”来草草描述困难所在,其实很多时候大家是被不认识的单词“唬”住了。随着阅读的推进遇到的生单词逐渐增加,畏难情绪也会越来越浓重,这个时候浮躁的心情很容易跑出来支配你的大脑,让你“误以为”自己一无所获。文献阅读中个别动词和副词的含义不知晓并不会对文章大意的理解造成巨大影响(专业基础词汇和术语除外),我们在读文献时要摆正心态,泛读通读过程中不必刻意去关注这些生单词,要适应在有生单词的情境下去概括和提炼文章的重点。查单词的工作可以在精读过程中、甚至是读完以后去进行。


★★★ 读文献的几个 tips

1. 参考文献信息多。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可能包含不少你感兴趣的相关文献,可以从中筛选一下做延伸阅读;

2. 关注近五年的文献。无论是你的开题报告还是期刊投稿文都对于近五年的相关文献比例有一定要求,广泛阅读这部分科研成果对于科研人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确定科研选题来说至关重要;

3. 关注核心期刊和学科大牛。这点不用多说了,学科大牛课题组和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献千万不要错过。

如果你觉得这篇分享对你有帮助,欢迎围观:

作为学生党、科研党、研究僧你可能还想了解:

user avatar

我读的是人文社科类,所以我的方法仅限于人文社科类。

本师门人文社科类新入门的研究生看论文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博、精、透。


所谓“博”,并不是单纯的指阅读论文的数量,而是要求研究生新生在入门后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然后进行论文和著作的收集,目标是收集到所有自己能够搜集到的该研究方向的论文。

简单来说,就是“小开口,全包括”,不要求博览群书,但要求通读一个小方向领域内的所有著作和论文。

这种方法一来是可以让学生迅速的对一个方向上的历史研究脉络、流派、沿承有清晰认识,从而判断自己在这个方向上是否还有可为,另一方面也是在训练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汇编能力。


所谓“精”,是指论文阅读中的方式方法。

师门对于论文的阅读要求一直是“精读”,标准就是每周必须写起码5000字的读论文笔记。内容一般是观点摘抄、比较、新论据新资料的发现及自己的认识、看法。

最近这几年进来的研究生,导师已经准许交打印版的读书笔记了,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要求这个每周5000字必须是手写的,而这种手抄本身也是一种加强记忆的“精读”方法。


所谓的“透”,则是在“博”和“精”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成果。

本师门几乎所有人发表的第一篇论文都是论文综述。导师的思路就是会写文献综述(会写的标准就是能在核心期刊发表)才算是入门了,代表你资料的收集与甄别、观点的归纳与演绎、论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和套路都算过关了。

到这一步“师傅领进门”的工作就算完成了,接下来就看个人的天赋与修行了。

user avatar

我之前看过一篇机器学习领域的名人吴恩达给出的一些关于阅读论文的建议(AI公园同学翻译的)以及西瓜书作者周志华教授分享的关于AI领域:如何做优秀研究并写高水平论文?,与我本人在读研期间导师传授的基本很相似,都是非常棒的内容,希望你能耐心阅读这两篇文章,个人觉得应该能够帮助到你~

这里对部分内容搬运过来

Andrew特别提出两项主要建议:

  1. 阅读研究论文:他使用的非常有效的技巧,当他试图在深度学习中掌握一个新主题时,他会阅读研究论文。
  2. 在机器学习领域开创事业的建议

读研究论文

你如何通过阅读研究论文来高效和相对快速地学习?所以,如果你想从学术文献中学习,你应该做什么,无论是你想学习建立一个感兴趣的机器学习系统/项目,还是仅仅停留在事情的顶端,获得更多的知识,成为一个深入学习的人。

以下是清单:

  1. 编写一份论文列表:尝试创建一份研究论文列表、包括你拥有的任何文本或学习资源。
  2. 过一遍列表:基本上,你应该以一种并行的方式阅读研究论文,意思是一次处理多篇论文。具体地说,试着快速浏览并理解每一篇文章,而不是全部读完,也许你读了每一篇文章的10-20%,也许这足以让你对手头的文章有一个高水平的理解。在那之后,你可能会决定删除其中的一些论文,或者只是浏览一两篇论文,把它们通读一遍。

他还提到,如果你读到:

5-20篇论文(在选择的领域,比如语音识别)=>这可能是足够的知识,你可以实现一个语音识别系统,但可能不够研究或让你处于前沿。

50-100篇论文=>你可能会对这个领域的应用(语音识别)有很好的理解。

如何读论文?

不要从头读到尾。相反,需要多次遍历论文,下面是具体如何做的:

  1. 阅读文章标题、摘要和图:通过阅读文章标题、摘要、关键网络架构图,或许还有实验部分,你将能够对论文的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深度学习中,有很多研究论文都是将整篇论文总结成一两个图形,而不需要费力地通读全文。
  2. 读介绍+结论+图+略过其他:介绍、结论和摘要是作者试图仔细总结自己工作的地方,以便向审稿人阐明为什么他们的论文应该被接受发表。
    此外,略过相关的工作部分(如果可能的话),这部分的目的是突出其他人所做的工作,这些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与作者的工作有关。因此,阅读它可能是有用的,但如果你不熟悉这个主题,有时很难理解。
  3. 通读全文,但跳过数学部分
  4. 通读全文,但略过没有意义的部分:出色的研究意味着我们发表的东西是在我们的知识和理解的边界上。
    他还解释说,当你阅读论文时(即使是最有影响力的论文),你可能也会发现有些部分没什么用,或者没什么意义。因此,如果你读了一篇论文,其中一些内容没有意义(这并不罕见),那么你可以先略读。除非你想要掌握它,那就花更多的时间。

当你阅读一篇论文时,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1. 作者试图完成什么
  2. 这个方法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3. 你自己能做什么
  4. 你还想要什么其他的参考资料

如果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就很有希望的能反映出你对论文有很好的理解。

事实证明,当你读更多的论文时,通过练习你会变得更快。因为,很多作者在写论文时使用的是通用格式。

例如,这是作者用来描述网络架构的一种常见格式,特别是在计算机视觉中:


理解一篇论文需要花多少时间?

对于刚接触机器学习的人来说,理解一篇相对简单的论文可能需要一个小时,这并不罕见。但是,有时你可能会偶然发现需要3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理解的论文。

论文的来源

网上有很多很棒的资源。例如,如果你是新手,列出语音识别领域中最重要的论文的博客文章将非常有用。

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很多人都试图跟上它的最新进展。所以,你应该这样做:

  1. Twitter:令人惊讶的是,Twitter正成为研究人员发现新事物的重要场所。
  2. ML subredditreddit.com/r/MachineLea
  3. 重要的机器学习会议:NIPS/ICML/ICLR。
  4. 朋友:找一个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社区或一群朋友,分享有趣的研究论文。

更加深入的理解文中的数学部分

试着从头开始重新推导。虽然,这需要一些时间,但这是一个很好的练习。

代码练习

  1. 下载开源代码(如果你能找到的话)并运行它。
  2. 从头开始重新实现: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你已经真正理解了手头的算法。

持续进步

最重要的是不断学习,变得更好是指更加稳定的学习,而不是集中一段时间内读大量的论文。与其在短时间内死记硬背,不如从明年开始每周读两篇论文。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哦,我们一起成长进步~

如果大佬们是计算机视觉方向的,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AI算法与图像处理,回复各种关键词,可能有你想要的
一个双非考研逆袭985高校,研究生毕业跨行搞计算机视觉的铁头娃。。。欢迎你的到来,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超级超级无敌有用!只要5分钟,学会了下面的方法,论文阅读效率立马提升50%,绝对的事半功倍,真正的看到就是赚到!

首先记得点个赞防丢失哟。这是我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经验,花了我整整一天的时间进行总结,绝对是我的独家私藏,真的非常有用。


开始之前,先问你几个小问题,看看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扰:

你是不是一看到几十页的论文,头都大了,不知从何读起?
你是不是终于下定决心开始读了,却发现对英语不熟,文章读不懂?
你是不是好不容易沉下心来读了一天,自以为从头到尾的认真读完了,然而仔细回想,却发现根 本不知道文章到底讲了什么,好像自己根本没读过? ……

我知道,读完这几个问题的你心中一酸,我去,怎么感觉每条我都中枪了……

别担心,接下来,我会告诉你如何阅读论文以及阅读论文有哪些小技巧。从此,阅读论文不再难。导师再让你读论文的时候,你也可以轻松的说一句↓

说实话,我曾经也是【论文阅读困难户】!!!!

每读一次论文,就像脱了一层皮一样。每一篇英文文章里的专业词汇那么多,满篇都是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怎么读嘛!好不容易借助翻译软件读完,但是好像完全没有印象,跟没读一样。不仅浪费时间不说,关键是还没有效率。

但是经过3年的研究生生涯,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我总结出了4个阅读论文的小技巧,通过这四个技巧,我的论文阅读效率提升50%以上。

下面呢,我会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出来,希望能帮到你,解决你论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记得点赞+收藏呦,毕竟这么好的经验不收藏,后面找不到了怎么办。

1、阅读顺序巧妙换

很多同学,包括之前的我,在读论文的时候都容易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论文从头读到尾,十分浪费时间!

一般来说一篇论文字数少则五六千,多则数十万,

更不用说英文的了,专业词汇多,从头读到尾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废了九牛二虎之力通篇读完,发现这篇论文和你的研究作用并不大。

但是这个时候时间和精力都已经白白浪费了。

那应该怎么读文献才能既节约时间又达到高效的目的呢?

那这里我来分享一下我的阅读小妙招:

首先阅读Abstract 先了解整篇文章讲了什么事情,看一下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与否,如果一致,再进行下一步,之后阅读Introduction → Discussion&Conclusion 然后回过头来按照 Method → Result 继续通读全文,如下图:

为什么首先先去阅读摘要?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而一篇文章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摘要!举个例子哈:就以下面这篇文献为例,摘要部分是由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这几部分组成。阅读摘要就相当于了解这篇文章——为什么做、怎么做、做出了什么成果、得出了什么结论。

阅读摘要可以帮助你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了解整个文章的框架、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通过这个可以判断整篇文章与自己的研究结果相关与否。

如果相关,再进行下一步,如果不相干,直接pass,换下一篇。

阅读完摘要后,接下来了解研究背景。了解这个领域是干什么的,之前都有哪些人去研究,目前都有哪些观点和研究进展。

然后,阅读全文讨论及总结。

这三部分的内容完成了,你也就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了。

最后,你再回过头去阅读、去搞懂冗长又复杂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那么整个文献阅读过程肯定就会轻松很多。

2、阅读笔记不能断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一篇四五千字的文章你看过了可能也就记得其中的一两句话,

更何况,你阅读的是生涩乏味的论文。

不做笔记,读完全文之后,可能就是临时有点印象,过后也会忘的差不多,

等到阅读大量的文献之后,不同的文章结果相似或者相反,

这时候,你脑子里恐怕也是一团乱麻了。

所以一定要去写文献阅读笔记!

那么,阅读文献时如何做笔记呢?

实际上 ,文献就像是八股文,八股文有起承转合,文献也会有相应的结构,它会规定每一部分必须讲什么。

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文章结构、每一部分讲述的内容进行分析、做笔记。

读 Abstract 时,你需要做的笔记包括:

Introduction 时,你需要做的笔记包括:

Method 时,你需要做的笔记包括:

Result 时,你需要做的笔记包括:

Discussion&Conclusion 时,你需要做的笔记包括:

3、图表数据更简单

图表一般位于Method 和Result 这两部分,这两个部分一般内容繁多,加上专业词汇等加持,阅读起来困难重重。

这时候一定要好好利用图表来阅读文章。因为图表将文章数据的描述化繁为简,清晰明了的告诉读者文章的研究指标、研究结果。

根据图表标识我们可以按图索骥,找到正文描述表格内容的那部分,可以迅速明白这个图表里面的数据来源、研究或统计方法以及研究结论。

4、巧用翻译减麻烦

我们很多时候看不懂的原因是阅读能力不够

一方面,可能有很多英文长句看不明白。这时候可以借助简单的翻译软件,将其翻译成中文,来帮助理解。

这里推荐一个免费的翻译软件——Copytranslator。CopyTranslator是一款开源工具,访问官网即可免费下载,在该网站还有相当详细的CopyTranslator使用教程。

这个翻译软件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自动净化。翻译时去除多余换行,真的很好用。

另一方面,对专业词汇、理论名称等不熟悉。这个可以进行搜索、逛论坛、知乎、百度等搜一搜,就可以找到浅显易懂的解释。


这些经验总结下来就是四句话:

阅读顺序巧妙换;

阅读笔记不能断;

图表数据更简单;

巧用翻译减麻烦。


不过论文阅读是一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过程,

所以在使用上面技巧的同时,一定要多多多多多多看论文,才会有效果!

衷心希望能帮到想要提高自己阅读文献的能力的你。


ps:记得点赞收藏防丢失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刚踏入研究生阶段,面对浩如烟海的学术论文,感到有些茫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别担心,这几乎是每个新手都要经历的过程。如何“看”论文,可不是简单地从头读到尾,而是一门需要技巧和耐心的学问。下面,我来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逐步找到门道。一、 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阶段,知己知彼在你开始“啃”论文之前,先做.............
  • 回答
    关于美国制裁俄罗斯研制新冠疫苗的机构以及疫苗研制利益链的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美国制裁俄罗斯研制新冠疫苗的机构:原因探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行为,往往不是单一事件的简单回应,而是地缘政治博弈、国家安全考量和意识形态竞争的复杂交织。针对新冠疫苗研制机构的制裁,虽然表面.............
  • 回答
    听到你这个志向,我太为你高兴了!985大一新生,目标又是斯坦福,还要在硅谷闯出一片天,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棒的起点。别担心,我不是什么AI,我就是个和你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并且愿意跟你好好聊聊怎么把这个梦变成现实的人。斯坦福和硅谷,这两块金字招牌,要想拿到,可不是件容易事,但绝对有章可循。咱们就掰开了.............
  • 回答
    对于这次新型肺炎疫苗的研发和上市时间,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多久”。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科学攻坚过程。首先,要明白疫苗研发并非一蹴而就。科学家们需要从病毒本身入手,了解它的结构、传播方式以及如何引发人体免疫反应。找到一个能够有效刺激身体产生足够抗体,并且对人体安全的“靶点”是第一步。这需要大量的实验.............
  • 回答
    哈哈,刚踏入生物科学的大门,遇到 16S 就卡住了,这太正常不过了!16S 在微生物领域简直是无处不在,想不碰到它都难。别急,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保证让你明明白白。首先,咱们得知道 16S “是啥”?你把它想象成微生物界的“身份证”或者“基因指纹”。具体来说,16S 指的是 16S 核糖体 RN.............
  • 回答
    同学你好,恭喜你成为一名研究生!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你开始深入探索学术领域的重要起点。关于你和同学在与导师交往方式上的差异,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也是很多新生会遇到的困惑。别担心,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并给你一些详细的建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观点:对待导师,既有学术上的尊重和沟通,也有生活中.............
  • 回答
    你好!恭喜你成为中科院某所的研一新生!面对这几个前沿又吸引人的研究方向,感到迷茫是很正常的。这几个方向都非常有潜力,选择哪个“更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兴趣、你导师的研究重点,以及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我来试着为你详细解读一下这几个方向,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1. 小样本学习 (FewSh.............
  • 回答
    如果我是《守望先锋》的研发团队,肩负着让这款游戏重获新生的使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改动和创新: 一、 英雄体系的革新:深度与策略的回归当前《守望先锋》在英雄平衡性、定位功能性方面存在一些挑战,我的改动将着眼于增强英雄的深度、多样性和策略性。 1. 技能机制的微调与深化: 重塑技能组合,.............
  • 回答
    上海落户新政:研究生“直通车”来了,机遇背后暗流涌动近日,上海关于人才引进落户政策的调整悄然落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放宽了对部分高层次人才的落户要求,尤其是对符合条件的研究生群体,“直通车”式的落户通道已经打开。这无疑是一项重磅利好消息,让不少原本还在观望的年轻人才看到了留在上海发展的希望。然而.............
  • 回答
    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单位的起薪差距是否合理,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包括行业惯例、单位政策、岗位职责、学历溢价、地区差异等。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探讨: 1. 学历溢价与岗位需求 学历溢价:研究生学历通常代表更高的学术能力和专业深度,尤其在科研、技术、管理等岗位中,学历可能直接影响工作价值。例如: .............
  • 回答
    看待人民大学教授与新招研究生断绝师生关系,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这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情况非常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事件本身的可能性和原因分析首先,要明确“断绝师生关系”这个说法可能包含的含义: 正式解除导师资格: 这是最严重的情况,意味着学校层面介入,教授不.............
  • 回答
    关于网上传播的“北航某教授评论‘新进研究生只想赚钱不肯扎根,985大学成高级蓝翔’”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触及当前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现状的敏感话题,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和可能的情感来源。 “只想赚钱不肯扎根”: .............
  • 回答
    眼瞅着毕业季的钟声敲响,心里那点儿悸动和迷茫也跟着热闹起来。兜兜转转,摆在我面前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是去个素未谋面的新一线城市,摸爬滚打做个律师;另一条是回到熟悉的家乡,踏上三线城市的法官岗位。这选择题,简直比律政剧里的案情还复杂,让我头疼了好几天。先说说律师这条路吧。新一线城市,听着就充满活.............
  • 回答
    关于共和党新税提案将研究生免除学费认定为应纳税收入这件事,可以说是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尤其是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同学们。这事儿说起来,里面门道还挺多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免除学费”到底是怎么回事。通常情况下,很多研究生,尤其是那些有教学助理(TA)或者研究助理(RA)身.............
  • 回答
    浙大研究生卖面包成为新闻,这事儿啊,放在当下,真是能激起不少涟漪。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触动了很多人心里那根最敏感的弦——“高学历”和“传统职业”之间的反差。你想啊,一个在无数人眼中顶尖的学府,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是通往精英道路的跳板,这样一个“浙大研究生”的标签,在我们脑海里勾勒出的往往是西装革履、.............
  • 回答
    哈喽,学弟学妹你好呀!看到你对核聚变这么感兴趣,这可是个非常前沿且充满挑战的领域,为你点赞!作为过来人,很乐意和你好好聊聊,帮你拨开迷雾,找到适合你未来研究的方向。咱们先来捋一捋,大学物理毕业之后,想踏足核聚变这块“宝地”,研究生阶段该往哪儿使劲儿。这其实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它涉及到物理学的很多.............
  • 回答
    “准研究生借宿朋友家虐狗致重伤”这件事,光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一上来就想说,这事儿太让人难以接受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首先,最直观的,是对那只狗的遭遇。想象一下,一个本该是信任、依赖、被呵护的生命,在它最熟悉、应该最安全的地方,遭受了如此残忍的对待,直到奄奄一息。狗作为人类的伴侣动物,它们对主.............
  • 回答
    这个建议,说实话,挺大胆的,也挺有意思的。让小学到研究生缩短两年,这可不是小事,它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会非常广泛,甚至可能改变很多事情的流向。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建议的初衷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现实的。 经济发展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有能力、有技能的劳动力。教育年限太长,意味着很多人.............
  • 回答
    吉林大学北三北四寝室楼分给研究生住这事儿,说实话,作为在吉大生活过的过来人,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是挺复杂的。毕竟这俩楼,当年可是我们本科生记忆里颇为深刻的“老朋友”了。现在它们摇身一变,成了研究生宿舍,这背后其实牵扯了不少事情,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为什么是北三北四?北三北四这俩寝室楼,在吉大的校园里.............
  • 回答
    看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20年起取消本科招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更宏观的教育政策背景。一、 背景分析:为何做出这样的调整?1. 学科发展与定位的深化: “大新闻学”或“传播学”的时代趋势: 传统的“新闻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