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主张保护地方语言的人似乎大多来自南方地区?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但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说,主张保护地方语言的人并非“大多来自南方地区”,而是地域文化和历史因素导致在某些区域,对地方语言的保护声音更为响亮和活跃。 尤其在中国,当我们提到“南方地区”,往往会联想到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方言群体庞大的地区。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1. 语言多样性的地理分布:

北方和南方语言多样性的差异: 从宏观上看,中国的方言地图显示,南方地区往往比北方地区拥有更多、更复杂的方言分支。北方官话虽然在历史上影响力巨大,但其内部的同质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南方,特别是中国东南部,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地理隔绝(山川河流)、不同民族的融合等因素,形成了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小区域方言。
语言的“生命力”: 语言的生命力与其使用群体的大小、文化认同的强弱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方言分歧更大的南方,每个方言的独立性可能更强,使用者对其的认同感也可能更深。当这些方言面临被强势语言(如普通话)边缘化的风险时,保护的呼声自然会更强烈。

2. 历史与文化因素:

南方作为文化发源地和交流中心的历史地位: 许多南方地区,如江南、岭南等地,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区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这些区域孕育了独特的文学、戏曲、音乐等地方文化,而语言是这些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这些地方文化受到威胁时,对其语言的保护也随之提上日程。
南方独特的历史进程:
大规模的移民潮: 中国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不少移民目的地是南方。这些移民带来了各自的语言,与当地原有语言交流融合,产生了新的方言。
民族融合: 南方地区民族构成相对复杂,不同民族语言的互动也促成了语言的多样性。
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认同: 一些南方地区形成的地域文化认同感,也包括对当地语言的认同。这种认同感促使人们在文化传承中重视语言的保护。
北方官话的推广与影响: 自明清以来,北方官话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逐渐确立并得到推广。尤其在近代,随着国家统一和教育体系的建立,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得到了大力推广。在北方,虽然也有方言,但由于北方官话本身在语言结构上的影响力以及更广泛的通用性,方言的生存压力可能相对南方地区的一些小语种来说要小一些。

3. 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冲击:

城市化与人口流动: 现代化的进程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在城市中,使用普通话交流更为便捷高效,许多年轻人为了工作和生活方便,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导致在家乡使用方言的机会减少。
教育与媒体的影响: 学校教育主要使用普通话,媒体传播也以普通话为主,这在客观上加大了方言的传播难度。在一些方言使用群体相对较小的地区,这种影响可能更为显著。
经济发展与地位: 一些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由于其现代化的程度高,同时又保留了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更容易引发人们对文化遗产(包括语言)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方言消亡论”的忧虑: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语言多样性面临普遍的威胁。这种“方言消亡论”的担忧,在那些方言本身更具特色、更易受到冲击的地区,往往会激起更强烈的保护反应。

4. 保护主体的特点:

文化学者与研究者: 许多语言学家、历史学者、民俗学者等,他们是研究和记录语言多样性的主体。他们的研究往往指向那些最具研究价值、最有可能消失的语言,而南方地区丰富的方言多样性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田野。
地方文化倡导者: 在一些地方,有热心于保护地方文化和传统的民间组织、社区团体或个人。他们往往基于对家乡语言的深厚感情和文化自觉,积极组织推广活动,发声呼吁。
方言使用者自身的认同感: 当一个方言群体的内部凝聚力强、对自身文化有高度认同感时,他们就更可能主动去学习、使用和传承自己的语言,并抵制其被边缘化。

总结:

所以,与其说“主张保护地方语言的人大多来自南方地区”,不如说“南方地区由于其语言多样性的特征、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现代社会冲击下更明显的语言变迁趋势,使得对地方语言的保护呼声和行动更为活跃和突出。”

这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北方地区就没有人主张保护地方语言,只是在某些特定语境下,南方的声音可能更为响亮。

理解这一点,需要跳出“南方就一定比北方更重视语言保护”的简单判断,而是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即语言本身的地理分布特点、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现代社会变迁对不同区域语言生态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故意挑起矛盾的所谓问题,见一个灭一个。

user avatar

因为绝大多数北方人缺乏方言自豪感,内心深处会认为口音式方言是落后的表现,不自觉地会去回避,很少在外人面前展示其独特性。

反过来设想,深藏于太行山间褶皱小盆地的长治、阳泉等地,生活富足,有着深厚的诗书传统,风俗领一时之先,核聚变的发祥地,人工智能研究的渊薮,那么他们的诘屈聱牙就会成为一种自信的自动体现,自豪的自然流露。

user avatar

总之,一旦进入人口衰退期,

“工业魔怔人”就会逐渐灰飞烟灭。

很多社会都有过这样的时代,后面就是,人口/产业变迁专治不服。


原本“工业魔怔人”还试图把汉服打成“封建落后、破坏团结”,

现在已经失败,未来失败的会越来越多。

因为他们最爱的“工业、科技”直接锁死人口、反而持续在消解他们对未来的想象。

现在汉服已经不用去搭理那些恶意言论了。


当然从现实面来说,地方语言最起码要有现代艺术作品的积累,才会产生最基本的“传承意识”。

所以那些“四川话说唱”一定是对传承有用/有意义的,而你要去贵州某个山村传承“蔡家话”就做不到,只能编写字典/制作音档来“保存”。

更现实来说,如果不想地方语言在2070-2080只在养老院才听得到,还需要在本地小学教育中找到国语/地方语言的共存之道,这个我是不持乐观态度的,交给台湾闽南语/大湾区粤语去带给我们答案。

如果他们能,其他地方语言“或许也能随之找到一些路径,但本地家长没兴趣就没办法了”,而本地家长的兴趣/意识又是取决于现代艺术作品的。


工业高速时代,会有很多魔怔人,他们仇视各地传统文化,恨不得灭之后快,但下面这些潮州府和台湾府的人们,压根不知道工业魔怔人“是什么鬼”。

工业魔怔时代很快就会过去,但英歌和宋江阵依然代代相传。

英歌——潮州府 潮阳 谷饶镇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h411h7v8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5068087498530817

宋江阵——台湾府 台南 官田乡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5068535298330624

user avatar

争夺话语权的一种手段罢了,没什么新意

不过很多南方人好像搞错了原因,方言的式微并不是推普造成的,事实上,中国的推普力度是全世界最弱的,所以过去几十年推普效果并不好,但最近十几年,推普效果却大幅度提升。

原因嘛,非常简单,因为互联网时代让造词速度急剧提升,每年都有大量网络词汇被创造并发扬光大,而普通话作为唯一全国通用语,几乎包揽了所有新增词汇的载体任务。

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如果你使用方言,在网络社会里,几乎连基本的表达都很困难,就算你跟你老乡沟通,也一样会遇到大量无法表达的网络词汇,所以,只能被迫使用普通话。

看到了吧,不是推普让你的方言式微,而是互联网词汇的大爆发让你的方言逐渐丧失了基本的语言交流功能。除非你拔掉网线,只在现实中遨游,否则,只要你进入网络,普通话是唯一可以正常使用的语言。对于捍卫方言的老古董们,可能还会为了所谓的尊严强行承受这种痛苦的折磨,但对那些未成年的少儿,他们会承受这种吗?不可能的,与全国朋友交流远比捍卫你们老掉牙的方言重要得多,久而久之,少儿的口语自然也普语化了。

而且这个过程还在不断加速,当网络普及到每个人时,方言存在的最后的土壤也将会彻底消失了。

user avatar

列举清朝的四个公立学校,你自己去体会。

一、雍正年在广东、福建两地,设立两所“正音书院”,由驻防旗人教授北京内城话。

二、咸丰年开办“京师同文馆”,相当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只有旗人有资格入学。同治年在上海开办“广方言馆”,相当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汉人也有资格入学。

就是说,相对于旗人的“正音”,连英语、法语都是“方言”。

user avatar

个人感觉,相比南方方言,北方方言(特指官话方言)正在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消亡,所以大部分人不去注意。

为什么说是更隐蔽地消亡呢?首先,从纸面数据来看,官话方言的生命力还是比较强的。

我家方言是属于中原官话的徐州话。以我个人的经历而言,父母都是本地人,觉得徐州话跟普通话很像,就算没学过也能听懂,所以就没教我说普通话。我普通话应该是看电视习得的。


那么为什么又说官话方言同样在消亡呢?

由于语言知识的匮乏,人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北方方言不过是变调的普通话”,结果在学校里学了拼音后真就把普通话变个调当成方言了……

我在学校时有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在小卖部,有个女生问:“dà niang,ní zhè yóu tié di chí zi ma?/ ta51 niɑŋ, ni35 tʂə51 iou35 tʰiə35 ti tʂʰɨ35 tsɨ ma /(大娘,你这有铁的尺子吗?)”

小卖部老板娘听了好几遍,愣是没听懂小姑娘问的啥。最后双方用普通话交流,老板娘才恍然大悟。

老板娘问小姑娘是哪里人,答曰“本地人”。

原来,铁和尺本是清入,在徐州话里该归阴平,念作tiě/tʰiə212/、chǐ/tʂʰɨ212/,结果由于普通话里是上声(第三声),被错误类推成了tié/tʰiə35/、chí/tʂʰɨ35/。一句话最重要的俩字念得不一样,难怪老板娘听不懂了。

要知道,中原官话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清入归阴平。现在清入像普通话一样归派了,真就跟天津话趋同演化了……


另外,在方言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平翘舌对立类型,叫“昌徐型”(昌黎-徐州),其特点是《中原音韵》里的翘舌开口呼归平舌。老派徐州话遂有如下对立:

知zhǐ/tʂɨ212/≠支zǐ/tsɨ212/,

真zhěn/tʂən212/≠榛zěn/tsən212/,

煽shǎn/ʂan212/≠山sǎn/san212/,

烧shǎo/ʂɔ212/≠捎sǎo/sɔ212/,

声shěng/ʂəŋ212/≠生sěng/səŋ212/

周zhǒu/tʂou212/≠绉zǒu/tsou212/

……

而在如今徐州的年轻人嘴里,这几组都是清一色的翘舌。走在徐州的街头,已经很难听到纯正的昌徐型口音了。

user avatar

别保护了,壁垒够高的了。

是不知道方言有多可怕吗?

我曾经和一个河南小姑娘做了个游戏,她说了大概二十个日常用品的名字,用她家乡话说的。

抱歉,没一个能猜出来的。

不是口音问题,是代称懂吗?是纯纯的代称,和我日常理解的这个器物的叫法完全不同的读音。

所以我根本不知道她在说什么呀!

江浙地方有的企业家出来,要带翻译。不是外语翻译,是家乡土话翻译。

如果翻译不来,连他家乡的人也听不懂他说什么,因为虽然距离并不远,但语言已经变了。

所谓十里不同音。

所以不论南北,方言里不缺的都是代称,都是转音,都是变调,还有变语序。

南方方言里还有一些奇特的吞音和语气助词……

你以为东北、河北、四川这些地方说的就是带点儿口音的普通发了吗?

完全不是啊!有的是代称和变语序啊!再加上点口音,同样无解啊。

到了港粤地区,连文字交流的机会都没了,文字都看不懂了啊。看懂单字也看不懂语意了啊!

妈的,救命啊!

我不骗你,我去西安,连当地的猫都有口音。它叫的那个尾音,也是nan~下垂的音儿……

笑尿我了,所以你听见北京猫叫出儿化音,不必惊讶,方言么。


所以,如果大家真的出门都说方言,我保证谁特么也听不懂谁的。

大家围个圈骂人,都不带急的。还会笑。

保护就保护吧,别忘了学点通用语言。

要不,你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难以逾越的墙。


补充一点:

7、80年代时,珠海的菜比较便宜。澳门的洋葡人和土葡人就溜达过来买菜。

他们和卖菜的客家人打得火热,聊天、砍价、买菜。

结果就是,个个学了一嘴半熟的客家话回去…估计他们眼中,这就是纯正的汉语吧。

所以,语言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地域影响力。

方言的存在没有任何对错,存在就是一种合理。

但广泛而复杂的方言的存在,也反证了中国的广阔与丰富的文化交叉性。

也同时证明了标准普通话对文化的串接与联通的重要性。

毕竟中国结串起来才有形状和美感,单独的一段,只是截红绳罢了。

user avatar

你见过广州人大量外出打工了吗?你见过上海人大量外出打工的吗?你见过杭州人大量外出打工了吗?你见过南京人大量外出打工的吗?

南方的经济条件比较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南方的城市生活。说南方的城市方言主要是由当地的户籍人口,而外来人口用的都是普通话(夹带各种口音)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方言。简单说一个广东人到北方,他一定会说粤语口音的普通话而不是粤语,一个东北人在东三省讲的是东北话,但是出了东北之后,他可能讲的是东北口音的普通话。所以对于外来人口而言,普通话是通行的标准,那么他们最大的沟通障碍,来自于坚持说方言的本地人口。

看一组数据,2019广州户籍人口953.72万,常住人口1800多万。这里面900多万的户籍人口在讲粤语,剩下的900多万人口讲各种口音的普通话。讲粤语的广州土著发现身边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开始觉得不习惯了于是就提出了要保护粤语方言,而对于外来人口,一旦城市保护本地方言自然就增加了他们融入这个城市难度,因此也就提出普及普通话废除方言的要求。一来二去双方就怼上了。

有个非常极端的案例就是三亚。30年前的三亚通行的是海南话,今天的三亚通行的是东北话。而在海南岛,其他城市依然是海南话的天下,因为三亚东北人数量远远大于本地人口的缘故。我不认为三亚的东北人支持保护海南方言文化,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把三亚建设成一个东北特色城市,这样才能更好的方便他们融入其中。

等哪一天东北三省的GDP超越广东江苏山东到时候,全国人民都到东三省淘金,那么保护东北话也会被提及。

user avatar
为何主张保护方言的人似乎大多来自南方地区?


这个结论怎么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