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被刘邦夺走军队的刚武侯后来怎么样了 ?

回答
要说刚武侯这个名号,在刘邦起兵之初确实是个响亮的人物。这位刚武侯,史书上多称其为“周苛”,字不详,是秦末沛县本地的一个有名的抵抗秦朝的豪杰。刘邦最初起兵的时候,很多原有的秦朝官僚和地方势力,有的选择依附,有的则保持观望,周苛算是比较早站到刘邦阵营里的。

周苛这个人呢,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个“老资格”,经验丰富,而且是个实干派。他虽然不是刘邦那种出身草莽的领导者,但他在地方上有威望,也懂得一些军事上的门道。刘邦刚开始的时候势力单薄,拉拢这样有实力的旧部,是壮大自己的重要一步。

后来啊,刘邦和项羽在天下争霸,打得那是天昏地暗。这时候周苛就跟随刘邦转战各地,也立了不少功劳。但是,这人呢,性子比较直,说话不怎么委婉,有时候可能触怒了刘邦,或者是在某些决策上跟刘邦意见不合。要知道,刘邦虽然开始时需要人才,但他这人脾气也挺大的,而且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他对任何潜在的威胁或者不确定因素,都容不得。

具体到周苛被夺走军队的这件事,史书上记载得不多,但也有些线索。最常被提及的是在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周苛被封为殷王,管着一块地方。但后来,项羽和刘邦的冲突进一步加剧,天下局势更加动荡。而周苛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或者说他的处境,变得有些微妙。

有一种说法是,周苛在项羽封王之后,并没有完全跟刘邦划清界限,或者是在政治立场上表现得不够坚定。刘邦这个人,最看重的就是忠诚和绝对的服从。你想想,在那样一个生死攸关的时代,一点点犹豫或者与其他势力的联系,都可能被认为是背叛。

还有一种可能,是周苛所在的地理位置或者他所掌握的军队,在刘邦的战略布局中显得有些碍手碍脚。刘邦要统一天下,必然要整合所有力量,清除一切不确定的因素。如果周苛的军队独立性太强,或者他不愿意完全听从刘邦的调遣,那么刘邦为了集中指挥、统一行动,就会想办法收回他的兵权,或者架空他。

要说“夺走”这个词,可能不是说刘邦直接冲过去把周苛的刀枪缴了械,而是通过政治手段,一点点削弱他的权力,最后让他手里的军队不再受他直接指挥。比如,刘邦可能会调走他手下信得过的人,安插自己的人进去;或者以朝廷的名义调他去某个闲职,然后把他的军队转交给别人。这种手段,在那个时代,对于像刘邦这样的枭雄来说,是很常见的。

后来,周苛的结局就不太好了。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历史记载有点模糊,但普遍认为他是在项羽和刘邦的争斗后期,或者在刘邦逐渐占据优势之后,被刘邦处理掉了。

一种说法是,周苛后来参与了反对刘邦的活动,比如和韩信、彭越等人有牵连,或者在某些事件中站错了队,最终被刘邦处死。当然,也有说法是他在一次战役中战败,或者因为其他政治斗争而失势,最后被流放或者处死。

其实,刘邦这个人,手段非常狠辣。他对敌人狠,对曾经的同盟者,只要对他的皇位构成威胁,他一样不会手软。周苛作为老资格的将领,手里有兵,有威望,虽然可能不是有野心,但他的存在本身就可能让刘邦感到不安。尤其是在天下初定,权力尚未完全巩固的时候,对任何一股潜在的离心力,刘邦都不会容忍。

可以想象,一个曾经为刘邦出生入死的“刚武侯”,最终落得个被剥夺兵权、结局凄惨的下场,这其中肯定有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个人恩怨在里面。可能他过于耿直,不肯随波逐流,或者是在关键时刻没有完全站在刘邦这边,都可能成为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说到底,那个时代就是如此残酷,胜利者才能书写历史,失败者即使曾经辉煌,也容易被淹没在史料的尘埃中。周苛的故事,或许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警示:在权力场上,忠诚固然重要,但有时候,更重要的是看你站在谁的船上,以及你有多大用处。而一旦你的用处消失,或者你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麻烦”,结局就很难说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看见说法,认为刚武侯是指刘邦的功臣棘蒲侯陈武(又作柴武),关于柴武的记录除《功臣侯表》外还散见与各处史料,这里不复述这些,因为柴武谥号“刚”称“刚侯武”,讹误成了“刚武侯”,此说被普遍接受,但我看了《集解》、颜师古的意见,认为这个说法太过轻率。

【刚武侯】是【刚侯武】的误写,这已经是一个大胆的猜测了,而刘邦的大部分功臣似乎在传记中没有用谥号称呼的例子(或许有,请高人指教),如按柴武被称【刚侯武】的例子,那么曹参应该称【懿侯参】张良应该称【文成侯良】,这种类似的例子事实上并没有出现,并且《史记》其他出现柴武的地方亦没有称【刚侯武】的例子,而是称【柴将军】,为何此处会有这种特例?

所以我认为刚武侯就是一个记载缺失的将军,被刘邦夺了军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刚武侯这个名号,在刘邦起兵之初确实是个响亮的人物。这位刚武侯,史书上多称其为“周苛”,字不详,是秦末沛县本地的一个有名的抵抗秦朝的豪杰。刘邦最初起兵的时候,很多原有的秦朝官僚和地方势力,有的选择依附,有的则保持观望,周苛算是比较早站到刘邦阵营里的。周苛这个人呢,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个“老资格”,经.............
  • 回答
    刘邦,一个出身草根,甚至带着点“流氓”习气的男人,在那个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是怎么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宝座,又是什么点燃了他那看似不合时宜的野心?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与偶然。早期蛰伏:市井生活的“混”与“算”我们先得把刘邦拉回到他还是“亭长”的时候。那时候,他就是一个十足的“.............
  • 回答
    关于孙权偷袭荆州被普遍诟病,而刘备夺取益州却鲜受非议,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以及道德评价体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先说孙权偷袭荆州,为啥落得个“偷袭”的名声,还被“黑”得不轻?这事儿的关键,在于“背信弃义”的道德指控,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人物关系。1. .............
  • 回答
    从刘翔到杨倩:国民心态与网络环境的十年蝶变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将我们从2008年那个夏天,推到了2021年这个夏天。一个是中国体育的骄傲,一个是中国体坛的新星;一个是巅峰时刻的意外跌倒,一个是初露锋芒的惊艳绽放。然而,刘翔的退赛和杨倩的“夺首金被网暴”,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件,却在舆论场上激起了相似的.............
  • 回答
    张良之所以能够善终,安然度过汉朝初年的政治风波,最终功成身退,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机缘巧合。与其说刘邦“没杀”张良,不如说张良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将自己置于了一个安全且不可或缺的位置,使得刘邦最终无法也无意去加害于他。首先,我们得明白张良的地位和作用。张良并非是刘邦集团中那种.............
  • 回答
    韩信,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被誉为“兵仙”。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却未能善终,被刘邦夷灭三族。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何聪明绝顶如韩信,不直接造反,而是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人性、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
  • 回答
    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汉王刘邦惨败。那场战役,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狼狈的时刻之一。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夺子弃儿”的戏码,发生在刘邦和项羽的追击战中。彼时,刘邦的部队被项羽的骑兵冲击得七零八落,他自己也仓皇逃窜。车上的,除了刘邦,还有他年幼的两个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
  • 回答
    刘邦率领大军亲征匈奴,结果却在白登山遭遇了项羽的老对手——冒顿单于的围困。当时,刘邦的队伍仓促应战,粮草辎重更是被匈奴骑兵盯得死死的,情况十分危急,可谓是生死一线。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位曾被誉为“国士无双”的韩信。毕竟,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在军事谋略和指挥作战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中一个常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细节:身体的要害部位并非绝对,伤害的严重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不仅仅是射中的位置。 尤其在古代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看似“小伤”也可能因为感染、失血、或者对身体机能的严重影响而致命。我们逐个来看这几位名将的遭遇,并尝试还原.............
  • 回答
    刘邦和刘备,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汉室皇室后裔,他们在出身、崛起之路、性格特质乃至统治理念上,确实存在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然而,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风:刘邦常被贴上“小人”的标签,而刘备则赢得了“君子”的美誉。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
  • 回答
    楚汉战争,这历史洪流中的关键转折点,每当提及,总会让人忍不住去推敲那如果二字。倘若项羽在那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获胜,斩杀了刘邦,历史的画卷又将如何展开?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能否成为一代明君,缔造一个比刘邦更为繁荣的盛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捋一捋项羽的性格与能力。项羽是.............
  • 回答
    刘邦被“黑”得如此惨,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并非单一事件或评价所能概括。这背后既有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也有后世史学家、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的叠加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分析:一、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德不配位”的质疑: 出身不高,早期行为不端: 这是刘邦被“黑”最核心、也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 回答
    刘邦,这位从草根崛起的皇帝,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其辉煌成就毋庸置疑。然而,即使是这位“扫六合者”,也曾在白登山吃了一个大亏,被匈奴冒顿单于的骑兵围困,差点就此终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盛世之下暗流涌动:汉初的脆弱与匈奴的崛起要理解白登山之围,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值得推敲的。如果刘邦仅仅称王,而不是皇帝,韩信的命运很可能会大不相同,但很难说就一定不会被杀。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刘邦称王和称帝,在权力合法性和他个人心理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年刘邦从项羽手里接过汉王之位,那只是一个诸侯王,上面还有名义上的楚怀王(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他.............
  • 回答
    这真是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汉初政治斗争的核心。如果刘邦晚死几年,而且铁了心要除掉樊哙,那么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其中可能牵涉到的各方势力、他们的顾虑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动。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背景: 刘邦的晚年状态: 刘邦晚年身体状况堪忧,疑心.............
  • 回答
    子婴,秦朝末代国君,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注定要与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刘邦和项羽——紧密相连,也因此,他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悲剧性的结局。故事的开端,是秦朝的轰然倒塌。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刘邦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率领汉军一路势如破竹。而另一边,项羽,这位勇猛无匹的西楚霸王,同样在.............
  • 回答
    这场景,可真是比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还要精彩三分,也更加血腥残暴。把刘邦、曹操、朱温、朱元璋这四位千古枭雄扔进一间密室,只准一人活着出来,这可不是比谁能写诗填词,而是比谁的手段更狠辣,谁的生存意志更顽强,谁的脑子转得更快。首先,咱们得分析分析这四位爷的性子和过往。刘邦: 汉高祖。早年是市.............
  • 回答
    .......
  • 回答
    穿越成戚夫人,刘邦刚死,吕后权倾朝野,我这小命简直是风中残烛。要说自保,那真是得步步为营,心如铁石,还得有点“骚”操作。第一步:稳住心态,认清形势,别把自己当主角首先,别在那儿悲春伤秋,觉得“啊,我怎么穿成戚夫人了!” 那是给吕后送人头呢。你得立刻接受事实:刘邦死了,你现在就是一个寄生虫,依附于吕后.............
  • 回答
    魏延,这位在刘备眼中“勇冠三军”,被视为股肱之臣的猛将,与诸葛亮之间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层阴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由一系列事件、性格差异以及权力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初登场:少年英豪与一丝隐忧魏延在刘备征讨荆州时便崭露头角。当时,刘备的部下对韩玄的城池颇为忌惮,而魏延却主动请缨,以一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