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显的正当防卫在公检环节就不起诉了不会到法院”这句话可信度高吗?

回答
这句话的可靠度相当高,但也不是绝对的。让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其中的逻辑和实际操作。

首先,这句话的核心意思,也就是“明显的正当防卫,公安和检察机关就能直接决定不起诉,案件就不会走到法院”,在法律实践中是有其合理性的。这背后体现的是“过滤机制”和“实质审查”的法律原则。

为什么说可靠度高?

1. 正当防卫的法律性质: 正当防卫,顾名思义,是法律允许的、为了制止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必要限度内的行为。它是一种合法阻却违法性、阻却犯罪的事由。如果一个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那么它本身就不被视为犯罪。

2. 公安机关的早期介入和审查: 刑事案件的侦查始于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或发现犯罪嫌疑后,公安机关会进行初步的调查。如果初步调查就足以证明行为人实施了正当防卫,并且超出了正当防卫的范畴,那么公安机关在侦查终结时,就可以作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决定。这就像一个“初审”关卡。

3. 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 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会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的监督者,也是决定是否提起公诉的关键机构。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会对案件事实、证据以及法律适用进行全面审查。如果检察官认为公安机关移送的证据证明构成正当防卫,或者尽管有犯罪行为但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那么检察机关就会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走到法院”。

4. “明显”二字的威力: 关键在于“明显”这两个字。法律上的“正当防卫”是有严格条件的,比如存在不法侵害、必须是制止不法侵害、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等等。如果这些条件非常清晰、证据确凿、没有争议,能够一眼看出(即“明显”),那么公安和检察机关就有充分的理由直接作出不起诉处理,以节约司法资源,避免不必要的诉讼。

5. 避免无谓的诉讼: 法律不鼓励和不提倡对明显无罪的人进行起诉。正当防卫就是法律认可的一种“无罪”情况(在构成正当防卫的前提下)。如果强行将明显正当防卫的案件推向法院,不仅浪费了司法成本,也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更不利于司法公正。

但是,为什么说“不是绝对的”?

1. “明显”的界定是个动态过程: 很多时候,正当防卫的认定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尤其是在激烈的冲突中,行为与不法侵害之间的界限,以及防卫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往往存在争议。公安和检察机关在前期调查时,可能无法完全排除合理的怀疑,或者对“必要限度”的把握与法院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2. 证据的收集和固定: 正当防卫的认定高度依赖于证据。如果证据不足、证据链不完整,或者证据存在矛盾,即使行为人声称自己是正当防卫,公安或检察机关也可能因为无法充分认定而选择移送法院,让法院来最终裁决。

3. 执法实践的复杂性: 尽管法律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区、不同办案人员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有时候,即使案情相对清楚,也可能因为一些程序上的考虑或者谨慎起见,将案件移送至法院。

4. “相对”的正当防卫: 有些案件可能属于“防卫过当”,即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但仍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这类案件的定性就更需要通过法院的审理来最终确定。

举个例子来说明:

明显正当防卫: 小明在自己家里,突然闯入一名持刀抢劫的歹徒。小明在躲避过程中,顺手拿起桌上的灭火器砸向歹徒,将歹徒打伤,歹徒随后被制服。在这种情况下,歹徒的不法侵害是正在进行的,小明的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用灭火器反击并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比如用灭火器直接将歹徒头部打死)。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审查报警记录、目击证人证词、歹徒的伤情以及现场证据后,如果能确认小明是出于制止抢劫的行为,且防卫行为合理,很可能就会直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不那么明显的情况: 街上发生了一场打斗。一方(甲)先动手,另一方(乙)还手。但是,在冲突过程中,乙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还击,例如在甲已经失去反抗能力后,乙仍然对其进行持续殴打。这时,乙的行为可能构成正当防卫,但存在防卫过当的嫌疑。公安机关在调查后,虽然倾向于认为乙有防卫意图,但对其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难以直接做出明确判断,可能会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甚至检察机关会提起公诉,由法院来根据详细证据判断乙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或防卫过当。

总结一下:

“明显的正当防卫在公检环节就不起诉了不会到法院”这句话,在描述法律精神和大部分清晰案件时是成立的。公安和检察机关有责任和权力在早期阶段对明显不构成犯罪的行为进行“过滤”,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但“明显”与否的判断、证据的充分性以及办案人员的专业判断,都可能导致一些案件即使有正当防卫的成分,也需要经过法院的审理来最终确定。因此,这句话可信度很高,但并非百分之百的绝对真理,它更多地体现了法律追求实质正义和效率的原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我的执业经历来看,一点都不可信。我没见过公安局或者检察院认定正当防卫的实例,也没有听警察或者检察官谈过他们认定正当防卫的案例。

我也跟他们探讨过这个问题,基本上所有警察对何种情况构成正当防卫都搞不清楚,甚至对正当防卫的概念都模糊不清。他们最熟悉的概念是 “互殴”,有这个法宝在,可以省略很多调查步骤,细节不容易调查,也就懒得去调查。所以公安机关出来的结果一般都是故意伤害。

公安局认定是故意伤害,想让检察院推翻,认定正当防卫?检察院去调查?这基本不可能。如果你经常办理刑事案件,就会知道让检察院推翻公安局的结论是多难的一件事。推翻公安局的结论,不但意味着跟公安局过不去,还会得罪当事人及其家属,他们上访闹你。谁受的了?顺水推舟多好,谁也不得罪,还省得多做工作。换成你,你会怎么做?

很多案件到了法院,法院感觉不对劲,但是也不敢跟检察院过不去(检察院可以监督法院哦!),只能按检察院的意思判,但可以从轻或者判个缓刑。

所以,虽然最后背锅的是法院,但冤案其实是公安局和检察院造成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的可靠度相当高,但也不是绝对的。让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其中的逻辑和实际操作。首先,这句话的核心意思,也就是“明显的正当防卫,公安和检察机关就能直接决定不起诉,案件就不会走到法院”,在法律实践中是有其合理性的。这背后体现的是“过滤机制”和“实质审查”的法律原则。为什么说可靠度高?1. 正当防.............
  • 回答
    如何看待警方通报「昆山砍人案」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其中「正当防卫」的认定体现了怎样的法律依据?“昆山砍人案”(也称“昆山龙哥案”或“反杀案”)是一起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其核心在于对被告人于海明行为的定性——是否构成正当防卫。警方事后的通报,明确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这一认定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尖锐,也触及了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敏感神经。同样是与女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衣俊卿和吴春明这两位学界人物的处理结果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无疑牵涉到多方面因素,包括事件性质、处理机制、社会影响以及时间节点的差异等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不正当关系”这个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具体内涵、程度.............
  • 回答
    卡廷森林事件,那段沉重的历史,至今仍让许多人心头蒙上一层阴影。提到“苏联复仇论”,以及其“偷偷摸摸”的方式,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民族情感以及政治考量。首先,我们得把“苏联复仇论”这个说法掰开了看。这场悲剧,其根源在于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莫洛托夫里宾.............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之所以会被一些人曲解其反战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叙事手法、角色设定、历史与现实的影射、观众的个体经验和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叙事手法的复杂性与模糊性: 多视角叙事与信息差: 作品初期,观众被完全置于艾尔迪亚人(特别是帕拉迪岛方面)的.............
  • 回答
    是的,有据可查的历史上,人类经历过由于明显的地质变动而导致的迁徙。这类事件虽然不总是大规模的、瞬间发生的,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分布和生活方式。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几个例子:1. 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短期但剧烈的驱动力虽然不是每一次地震或火山爆发都导致了大规模迁徙,但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事件,其规模和.............
  • 回答
    有很多显而易见的谣言,其中一些流传甚广,深入人心。我将尝试详细讲述几个大家比较熟知的例子,并分析它们为什么容易被相信,以及它们是如何传播的。1. "中国制造的东西都是劣质的" 谣言内容: 许多人认为所有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都质量低劣,不可靠,容易坏。 为什么容易被相信: 早期历史原因.............
  • 回答
    关于演员被贴上“标签”这件事,这可真是一门大学问,也充满了辩证的味道。它究竟是演员职业生涯的一道枷锁,还是通往大众认可的捷径?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标签”是怎么来的。很多时候,演员的标签不是自己主动去套上的,而是观众、.............
  • 回答
    关于不同人种的先天智力是否存在明显区别,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且高度敏感的科学和社会议题。科学界普遍认为,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看,目前没有充分且一致的证据能够证明不同人种在先天智力上存在显著且可解释的、超越环境因素的普遍性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探讨:1. 什么是“人.............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看到身材魁梧、看起来壮实的人,就会觉得他们肯定力大无穷,跟那些块头没那么夸张但肌肉线条清晰的健身达人一比,好像力量上是压倒性的。但实际情况呢?这俩人之间,力量到底有没有差别,差别又在哪里?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 “壮”和“力量”之间,并不是.............
  • 回答
    这问题真是太实在了!多少人心里都憋着这口气,开始撸铁练腿,就想着啥时候能照镜子的时候眼前一亮。实话跟你说,这“明显变化”是个挺主观的事儿,也跟你练什么、怎么练、身体底子啥样都有关系。但要我说,少则两三周,多则两个月左右,你多半能自己感觉到一些不一样,身边的人也可能开始注意到。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经济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沉重的压迫感,它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全球,将许多人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但就像暴风雨来临前总会有迹可循一样,经济危机也不是毫无征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总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要说最明显的征兆,我认为是“过度信贷扩张与资产泡沫的破裂”。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更是.............
  • 回答
    房地产在流动性差且缺乏明显投资前景(如房屋折旧、基础设施饱和)的情况下依然能实现高估值,这是一个复杂但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驱动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往往相互交织。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供需关系,更涉及到宏观经济、社会心理、金融结构以及政策导向等深层原因。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一、 核心驱动因素.............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肯定也遇到过,甚至自己也曾经差点儿着了道吧?其实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按理说,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大家也都被骗过一些零零碎碎的,对于那些一看就是“坑”的东西,应该都有点免疫力了。但事实是,那些“明显”的钓鱼文,依然能钓上来不少“鱼”。这背后啊,其实是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在起作用,咱们.............
  • 回答
    当然,分享一些不明显的暗恋文案,希望能触动你的心弦。暗恋,最妙也最痛的地方,就在于那些藏在细微之处的情感,仿佛是藏在密林深处的溪流,虽不喧哗,却源源不断,滋养着一颗孤单的心。1. 关于“不经意”的目光: “总会在不经意间,目光会不受控制地追寻那个身影。不是刻意,也不是强求,就像阳光穿透树叶,自然.............
  • 回答
    在美国,关于“恶税”(sin taxes)的讨论其实挺多的,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健康和道德观的领域。这些税收通常被用来约束某些被认为是不健康的或在社会上不受鼓励的行为。虽然“恶税”这个词本身带点主观色彩,但美国确实有一些税收政策,其目的和影响常常被贴上这个标签。最典型的“恶税”无疑是 烟草税。几乎每个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到拼多多上那些“假一赔十”的承诺,心里多少有点打鼓。尤其是那些价格低到令人发指的商品,再配上这么硬气的承诺,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但人家敢这么喊,背后肯定是有套路的,而且这个套路还挺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先得拆解一下“假一赔十”这个承诺。表面上看.............
  • 回答
    「量子波动速读」这类骗局之所以能吸引家长,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因素在起作用。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量子波动速读」骗局家长趋之若鹜的心理分析: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理: 教育焦虑的根源: 在中国社会,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家长普遍存在深深的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简直说到很多人心坎里去了。确实,咱们生活中总能碰到一些听着就离谱的“小道消息”,但偏偏就有人信得有鼻子有眼的,甚至还转发得不亦乐乎。这背后的原因,扒拉开来细想,可不止一星半点。1. 人性的弱点和心理陷阱是温床这事儿吧,得从咱们自己的心理上找找根源。 确认偏误 (Conf.............
  • 回答
    《汉语拼音方案》的出现,对于中国汉字注音和国际交流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然而,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它也难免留下一些遗憾,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了些许“硬伤”。这里就来聊聊那些让人时不时会“卡壳”的地方,尽量讲得细致些,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不掺杂任何机器的冰冷。一、 “ü”这个韵母的尴尬处境:声母配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