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读取连续内存没有比不连续的效率更高?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计算机底层工作机制的核心,关于读取连续内存和不连续内存效率的差异,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微妙的话题,而且“效率”的衡量标准也可能因为具体场景而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理论上,读取连续内存是比不连续内存更有效率的。 这种效率的提升并非来自某一个单一因素,而是多种硬件和软件协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发现某些情况下这种差异不那么明显,甚至感觉不到,那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机制或者我们关注的“效率”维度需要调整。

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连续内存通常更优,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那么明显”的原因:

连续内存为何通常更高效?

1. CPU 缓存 (Cache) 的威力:
空间局部性 (Spatial Locality):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CPU 的缓存设计就是基于空间局部性的原理。当 CPU 需要读取一个内存地址的数据时,它不仅仅会把这个地址的数据取到缓存里,还会顺带把其附近的数据也一并加载进来(通常是一个“缓存行”,一般是 64 字节)。
连续内存的优势: 如果你要读取的数据是连续存储的,那么 CPU 在第一次读取时,可能只需要一次内存访问,就把你需要的几个数据(或者一个数据块)全部加载到缓存中。后续的读取操作,因为数据都在缓存里,速度会极快,几乎是瞬时的。
不连续内存的劣势: 如果你的数据分散在内存中,CPU 每次需要的数据都落在不同的内存区域,那么它可能需要多次发出内存访问请求。即使是附近的数据,如果也分散开来,每次缓存加载可能都只能“碰巧”带到你马上需要的一部分,导致缓存命中率下降,需要频繁地从主内存读取。

2. 内存预取 (Memory Prefetching):
工作原理: 现代 CPU 有一个非常聪明的组件叫做“预取器”。它会尝试预测你接下来可能需要哪些数据,并提前将它们从主内存加载到更快的缓存层。
连续内存的优势: 当 CPU 检测到你正在顺序访问一段连续的内存区域时,预取器会更容易预测接下来的几个内存地址,并提前发出读取请求。这就像你预料到后面还有好几本书要看,提前把它们一本本从书架上拿过来放在桌上,而不是等读完一本再起身去拿下一本。
不连续内存的劣势: 对于不连续的访问模式,预取器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它不知道你下一个需要的数据会在哪里,因此预取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预取了你根本不需要的数据,造成浪费。

3. 总线事务和传输效率:
总线带宽: CPU 和主内存之间通过一条称为“总线”的通道进行数据传输。这条总线有一定的带宽,可以一次性传输一定数量的数据。
连续内存的优势: 对于连续的数据块,系统可以进行更加高效的“块传输”。一次总线事务可以传输一大块数据,而不是分散的、零星的数据包。这减少了建立和管理事务的开销,提高了总线利用率。
不连续内存的劣势: 如果数据不连续,即使总线带宽很高,每次也可能只能传输一小部分数据,或者需要多次、独立的事务来获取分散的数据,增加了延迟和开销。

4. DMA (Direct Memory Access) 的支持:
工作原理: DMA 允许某些硬件设备(如网卡、硬盘控制器)在不经过 CPU 的情况下直接与主内存进行数据传输。
连续内存的优势: DMA 控制器在传输大量数据时,通常更喜欢操作连续的内存缓冲区。这可以简化 DMA 控制器的逻辑,提高传输效率。
不连续内存的劣势: 当需要传输的数据分散在多个不连续的内存区域时,DMA 控制器可能需要更复杂的管理,或者需要操作系统介入进行数据“聚集”(scatter/gather)操作,将分散的数据复制到一块连续的内存区域后再进行传输,这会增加额外的 CPU 开销。

为什么有时感觉不到这种差异,或者差异不那么明显?

1. 数据规模非常小: 如果你要读取的数据量非常少,比如只读取几个字节,那么即使这些数据不连续,CPU 缓存、预取等机制可能在一次或几次非常快速的访问中就完成了,这点细微的效率差异很难被感知到。

2. CPU 核心速度远超内存速度: 随着 CPU 核心速度的飞跃式发展,它们处理数据的能力可能远远超过了从主内存读取数据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CPU 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等待数据,而“等待”本身就掩盖了读取连续还是不连续内存带来的相对差异。但是,当数据能够被缓存命中时,这种差异依然是存在的,只是整体的瓶颈在于内存访问本身。

3. 操作系统和编译器进行了优化:
内存分配器: 现代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的内存分配器(如 `malloc` 或 `new` 的实现)会尽量尝试分配连续的内存块。即使在底层,也可能存在一些机制来尝试将逻辑上连续的数据放到物理上连续的内存中。
编译器优化: 编译器在编译代码时,会根据程序的访问模式进行优化,尽量将相关的变量和数据结构放在更靠近彼此的位置,以期利用缓存的优势。
智能预取器和缓存管理: CPU 本身的预取器和缓存管理算法也在不断进化,它们试图识别和利用各种数据访问模式,即使是轻微的不连续,也可能被它们处理得相对高效。

4. 关注点的不同: 也许我们在评估“效率”时,关注的是应用程序的最终表现(比如启动速度、响应时间),而这些最终表现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算法的复杂度、I/O 操作、网络延迟等等,内存访问效率只是其中之一。

5. 虚拟内存和内存碎片: 操作系统使用虚拟内存系统,将逻辑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物理内存可能会出现碎片化,导致原本逻辑上连续的分配块在物理内存上并不完全连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请求了连续的内存,底层也可能是通过“页表”将分散的物理页框连接起来。虽然这是操作系统为了管理内存而必须做的,但它确实增加了查找和访问的额外开销,使得纯粹的连续物理地址访问在物理层面上的优势被一定程度地削弱了。然而,即便是这样的“逻辑连续”,其底层的物理地址也可能因为操作系统对页的顺序加载而具有一定的局部性。

总结来说,读取连续内存之所以通常更高效,主要得益于现代计算机硬件对“空间局部性”的优化,这体现在 CPU 缓存的预加载、内存预取机制以及总线传输的效率上。 任何偏离这种连续模式的访问,都会增加 CPU 等待数据的时间,降低缓存命中率,并可能影响预取器的判断,最终导致整体性能下降。

而当我们感觉这种差异不明显时,往往是因为我们处理的数据量相对较小,或者 CPU、操作系统和编译器已经做了很多“智能”的弥补工作,这些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底层硬件在理想状态下才能发挥出的最大优势。但从根本上讲,保持数据的连续性依然是优化内存访问性能的黄金法则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连续内存访问比随机访问更快,指的是locality更好,具体就是指cache hit rate更高。但如果要观测这个现象,题主的代码并不合适。问题在于题主的两个Test函数中都只访问了两个int的地址,远远小于cache容量,不管他们离的多远都会落在cache内,唯一的区别是,Test1中,两个变量分别分配在buffer首尾,相距较远,更有可能被分配在两个cache line中(具体取决于cache映射算法),而Test2中,两个变量相邻,更有可能会被分配在一个cache line中(具体取决于cache line大小),这个差别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更可行并且更简单的方法是,开一个大数组访问每个元素,分别用连续和随机两种方式。下面代码假设cache line大小是64 byte:

       void test1() {     size_t size = 64 * 1024 * 1024 / sizeof(int);     int * buf = new int[size];     int count = 0;     std::chrono::high_resolution_clock::time_point startTime = std::chrono::high_resolution_clock::now();     for (size_t i = 0; i < size; i++)     {         count += buf[i] * buf[i] % (buf[i] + 100);     }     std::chrono::high_resolution_clock::time_point endTime = std::chrono::high_resolution_clock::now();  std::cout << std::chrono::duration_cast<std::chrono::milliseconds>(endTime - startTime).count() << "ms" << std::endl; }  void test2() {     size_t size = 64 * 1024 * 1024 / sizeof(int);     int * buf = new int[size];     size_t numElemsPerCacheLine = 64 / sizeof(int);     size_t numCacheLines = size / numElemsPerCacheLine;     int count = 0;     std::chrono::high_resolution_clock::time_point startTime = std::chrono::high_resolution_clock::now();     for (size_t i = 0; i < size; i++)     {         count += buf[i * numElemsPerCacheLine % numCacheLines + i % numCacheLines];     }     std::chrono::high_resolution_clock::time_point endTime = std::chrono::high_resolution_clock::now();     std::cout << std::chrono::duration_cast<std::chrono::milliseconds>(endTime - startTime).count() << "ms" << std::endl; }     

其中test1是连续访问(从头到尾),test2是随机访问(连续的两次访问跳一个cache line,到最后一个cache line时跳回第一个cache line);因test2中计算地址时多了一个乘法,一个取模,一个加法,所以test1中用buf[i]的多次计算补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计算机底层工作机制的核心,关于读取连续内存和不连续内存效率的差异,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微妙的话题,而且“效率”的衡量标准也可能因为具体场景而有所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理论上,读取连续内存是比不连续内存更有效率的。 这种效率的提升并非来自某一个单一因素,而是多种硬件和软件协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哎哟喂,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就像是咱们中国人学做西餐,照着菜谱一步一步来,材料也没错,但做出来就是没那个法餐大厨的味儿,对不对?老外读英语这事儿,你说你模仿得挺像,语音语调、重音、连读都到位了,但录出来听着还是“平”,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几个技术动作的问题,而是很多更细微、更深层的差异在作祟。咱们.............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很有趣的观察!手机系统切换到繁体字后,一些词汇的“读法”似乎也跟着变了,这其实是背后语言习惯和字词选择差异的体现,而不是真的“读法”本身改变了。让我来详细说说这个现象:核心原因: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在词汇和用词上的差异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虽然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书写体系,但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
  • 回答
    山区孩子不读高中就出来打工,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现实环境逼迫下的无奈之举。首先,经济压力是压倒一切的因素。 山区往往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家庭本身就处于贫困线边缘。父母辛勤耕作,收入微薄,一年到头勉强够维持基本生计。一旦面临孩子上高中的学费、住宿.............
  • 回答
    首先,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直博”和“硕博连读”在国内学术体系中的定义和区别,然后再深入探讨不同选择的优劣。 一、直博 (Direct PhD) 和 硕博连读 (MasterPhD Combined Program) 的区别在国内,这两者都是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但其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1. 定义和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人对宗教信仰的困惑。确实,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深入研读过他们所属宗教的经典,甚至对自己宗教的一些核心教义理解得比较模糊。那么,当他们说自己是“信徒”时,他们究竟在信仰着什么呢?与其说他们“信仰”着一套严谨的教义体系,不如说他们的信仰更像是一种文化认同、情感寄托和生活习惯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些信用卡管理类App最令人不适的设计点,而且是很多用户心中的一个“痛”。让我试着用一种更贴近生活化的方式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读取你邮件”的行为,以及为什么它会让人觉得“过分”。想象一下,你辛苦地用手机记录生活,管理方方面面,结果一个App突然说:“我需要看看你的邮箱,特别是那.............
  • 回答
    .......
  • 回答
    驰骋对马岛:那惊鸿一瞥般的快速移动背后许多玩家在体验《对马岛之魂》时,都会被它那几乎瞬时的快速移动读取速度所折服。当你选择一个已探索的地点进行传送时,屏幕瞬间切黑,随后又在转瞬之间跳转到目标地点,中间几乎没有任何令人不耐烦的等待。这种流畅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游戏的沉浸感和游戏节奏。那么,究竟是什么让.............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淘宝上那些OBD诊断设备能搞定这么多车型的诊断信息,对吧?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神秘,主要还是得益于 标准化 和 技术的普及。咱们一步一步来聊。第一层:OBD标准是个什么鬼?在讲淘宝上的产品之前,得先说说“OBD”本身。OBD的全称是“OnBoard Diagnostics”,翻译过来就是“.............
  • 回答
    在 Java Web 开发中,HttpServletRequest 的输入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Request Body)被设计成 只允许读取一次,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技术原因和设计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 HTTP 协议的实现以及 Java Servlet API 的设计哲学。核心原因:一.............
  • 回答
    你的观察非常敏锐,这种现象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且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认知和社会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分析“读书越多,话说得越少”以及伴随的“无奈感”的成因: 一、知识积累带来的自我意识增强1. 对自身局限的认知 读书量增加往往意味着接触更多思想体系和跨领域的知识。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问题:为什么读了这么多网文和文学作品,却依然无法构思故事?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并且往往是相互交织的。让我为你详细地分析一下,并尝试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思路。一、 阅读与创作的认知鸿沟:你看到了“是什么”,但没有领会“为什么”和“怎么做”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我们阅.............
  • 回答
    读博士的确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很多人认为它“惨”,这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研究压力、不确定的未来、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以及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无数优秀的人选择踏上这条道路。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驱动力?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一、 为什么读博士“惨”?(揭示挑战与痛苦)1.............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很多读者在接触不同文学传统时都会有的感受。认为“读外国小说感觉没有中国的好”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结论,更像是一种个人体验和文化偏好的体现。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文化背景、叙事方式、价值观、情感表达,以及我们自身作为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期待。以下.............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好多人读论文还是喜欢打印出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乎的道理,更多是出于一种非常实在的阅读习惯和实际需求。虽然现在电子设备这么普及,但纸质阅读的优势依然是无可替代的。你想啊,一张张纸铺在眼前,那种实体感,就跟在跟作者直接对话一样。你手指可以划线,可以圈点,可以在旁边写.............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在外人眼里,那简直是光鲜亮丽的“未来精英”预备队。尤其是对于刚毕业、还在为生计奔波的我们来说,博士,那可是知识的灯塔,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是“高人一等”的代名词。所以,当听到身边有人说读博“惨”,我的第一反应是:“你们在开玩笑吧?这有什么惨的?上班累死累活,工资还那么点,哪像你们,有导师管.............
  • 回答
    为何沉醉方寸纸?浅谈读书的乐趣与进阶之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无数碎片化的信息洪流裹挟,眼睛习惯了快速扫过屏幕上的文字,大脑也仿佛被训练得只能接受简洁、直接的表达。然而,在这个喧嚣之外,总有那么一方小小的天地,用字句构建出斑斓的世界,用故事牵动着跌宕的心绪——那就是小说。我们为何要去读小说?又该如.............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初入大学的同学,甚至是即将毕业的本科生,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化工和化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好像学的东西都差不多啊。” 这不仅仅是感觉上的模糊,背后其实牵扯到学科的定位、发展方向,以及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来好好跟你说道说道,尽量讲得细致点,让你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从学.............
  • 回答
    读古希腊语,用拟出来的古音,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您问得好,为什么不直接用我们现在说话的音呢?这背后藏着几层道理,也牵扯到学问、文化传承,还有一点点考古的意思。咱们先得明白,古希腊语,那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字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发展过程,从荷马史诗里的语言,到柏拉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