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国务院印发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文件并没有引发什么舆论。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广大群众确实离得太远。
但对有些人来说,这份文件不亚于旱地惊雷。
意见指出,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对失去清偿能力的要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鼓励债务人、债权人协商处置存量债务,切实防范恶意逃废债,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坚决防止风险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
2015年,地方债、城投债在各地轰轰烈烈展开。大量五年期、七年期地方债券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对外发行。
那几年,地方政府手头一下子宽裕不少。各种投资项目遍地开花,多干快上。甭管地方多偏,先开干再说。
贵州那栋烂尾的天下第一楼,就是这时候破土动的工。
据统计,截至今年1月,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高达26万亿元。
时过境迁。2020年,已经有大量地方债开始到期;今年,各地债务还本支出还会进一步加大。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好日子里借的钱,现在要开始还了。
支付宝上,被花呗套牢的用户们有一个深刻体会:花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
这句话,并不仅仅只针对个人。
正常思路,地方债务必然要靠地方财政。但地方财政赤字逐年增加,20年比15年增加快一倍,赤字接近1.2万亿。还钱时的财政比借钱时还要差,怎么指望靠财政?
还是只能继续借。19年开始,地方政府借债规模稍减,但借债结构大变。5年期、7年期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10年期乃至30年期。
借新还旧,借长还短。这就是时间换空间。
如果实在换不来空间,还剩下最后一条路:违约。
城投非标违约,2018年是23起,2019年是58起。2020年,城投非标违约多到算不上新闻,具体数量未披露,但一定远超2019年。
两个佐证,一方面,城投债通报风险的案例数量超过往年;另一方面,国企的违约也在迅速增加。
怎样去还债,文件很明确:坚决剥离,绝不逃债。意思是先把政府摘出去,然后该清算的清算,该破产的破产。
清算破产,将是未来几年地方融资平台的主旋律。无数地方债权灰飞烟灭,化为政府报告中的四个字:共克时艰。
另外,本次发布的意见,还有一个异常严厉高调的措辞:
把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作为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
地方债务风险,不是经济或者财政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地方债务问题搞不好,那就是破坏政治规矩。看看有这句结论的官员,现在都是什么下场。
中央决心之大,是因为心知肚明:政府债务不强力介入,只会越滚越大。
大洋彼岸的美帝,可以做个对比。
这是美帝的政府债务增长曲线。12年开始,直线向上,没有尽头。疫情之后,更是飙升。
曲线上有一些横杠杠,那是不同时期国会给政府定的债务天花板。意思是到了债务上限,不能再借。
而债务天花板屡屡被突破,没有一次能顶住超过一年。
当然,美元有全球铸币权,所以美帝可以肆无忌惮。人民币离霸权还很远,我们的地方债务别无他法,只能共克时艰。
依靠财政,难上加难;时间换空间,终归有限;违约,更是破坏政治规矩。
地方债已经成为所有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烫手山芋。很多人巴不得视而不见,你还想提?
以上转载于我的公众号文章:逃不掉的26万亿(有删节)。公众号:摸鱼摸石头。
从1998年房改以后,土地财政逐步成型。
只有少数城市不玩土地财政,而是出卖商业地,招商大企业,炒高二手房。
大多数地区为了财政收入,还是要出卖住宅用地。
在已经形成土地依赖的,在房住不炒的要求下,出台限购限售措施。只能借债。
到2015年,形成库存和债务堰塞湖,放松政策,涨一轮。
问题解决后,重新限购,问题又积累起来。
贸易战,要加大政府采购,提升内需。疫情来了,要花钱,要投基建对冲。都要钱。
谁有钱?老百姓。
房住不炒,大家去炒数字货币,价格上天。数字货币是电力挖出来的,抽头在国外。财政拿不到一分钱。
房住不炒,最大的问题,在于把投资需求隔离居住需求放到一起去。
应该把两者脱离。
应该提供足够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住的问题。到一个城市工作,就可以租赁有基础居住条件(50平方,配套齐全,教育平等(重点学校名额分配到校),租金与当地人均收入匹配(人均收入的20%,夫妻两人各自只要10%),低于市场价。),不买房可以过一辈子。
简单说,就是北京在偏远点的地铁口建大批50平方一套一室一厅的公租房,配车位,只租不卖。
北京社平工资9000元的时候,房子租金1800元。每年跟着社平工资涨,只要你不买房,就可以永远租下去。
夫妻两个人,负担不高。要生孩子有配套幼儿园,小学,中学。
这些人有钱可以买车,买包,旅游,吃馆子,旅游。不用攒钱,不用还贷款。
把能产权交易的房子当做投资品,让有钱人去买卖去炒。逐步拆迁100平方以下的房子。
最后,所有商品房都有比较大的面积,与租赁房明显差异的配套。
这些房子减少交易税费,不限制购买。
政府可以正常高价卖地,吸收社会资金,解决债务问题,同时又不会影响民生,压制消费。
富人可以买很多套,等着升值。
穷人变富裕了,可以退租政府房,购买商品房。
富人钱多,买了商品房,也不会压制消费。
因为风险都打包卖给你们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其一,房地产库存不能用传统的降价来解决,并不像其他商品那样便宜了买的人更多,为什么?金融属性太强,金融属性强的商品往往可以通过涨价去库存来出清产能,产能出清不怕涨怕跌,地方没钱了,只要还有人买房,不管是自住还是投资,就会置换掉地方债,缓解压力,力度有多大呢?我们只能按照容积率和土拍结合明面税收来估算,中大型城市预计多数可以达到一半的水平,也就是你买了一套房300万,150万左右通过土拍和税收形式进入到财政收入里面,一个城市不同区的新房子价格差异很大成本主要来源于地价,很多城市居民杠杆率都超过100%,你举的债很大一部分都去了地方财政的口袋,卖地远比消费税、个税来的快的多,相应的购房者要通过二三十年来偿还债务,不管未来谁投资收益,现在债务风险已经转移到购房者头上,如果你把房子当做消耗品,同等居住条件所要求的劳动时间更长,意味着大家就是成本。
其二,地方债没有偿还能力并不意味着短期内会违约,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你欠了10万按照现在的收入还不起本息,如何不违约呢?倒钱,也就是借新债还旧的利息,以修筑大工程的某贫困县来说,别说还钱,其财政收入全部拿来都不够给欠下的债务结息,地方债崩盘了吗?还是没有,只要能从金融体系获得新的债务输血,违约就不会发生,大多数地方财务也不会烂到这种水平,短期也就更不会违约,我们假设地方银行持续给地方债输血,那么风险是谁的,银行吗? 国有银行在地方的分行破产了也有兜底,根本不怕,也就是有宏观资源兜底,那么宏观资源又从哪里来呢?如果是地方性的金融机构破产呢?那就是地方居民的投资和储蓄兜底。
第三,地方公共支出可能受到影响,如果有钱,当然可以选择来做利好民生的公共支出,比如城市建设、公共福利、教育医疗、招商引资等等,但如果债务压力下要降低支出,最先受影响的是谁呢?会不会出现挪用教育资金和部分部门薪资的情况呢?会不会进一步削减公共福利支出呢?有钱都好说,没钱的时候出现什么削减什么方向的预算都不意外,债都是有利息的,欠的越多,利息滚的越快,公共支出削减不还是地方居民在承担。
所以年轻人选择一个公共福利返还比高的城市是非常重要的,要综合收入房价比,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基础建设、公共福利、政务透明度等诸多因素来做决策,也是现有房地产为地方融资继续做贡献下的最优解,房价低的地方未必划算,有的地方把土地财政的钱以公共福利的形式返还到地方居民头上,加速经济发展,为居民提供更高的就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有的挥霍掉还继续创造更高的债务,至于相关选择的参考,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各个城市的流入流出情况或许是年轻人最现实的参考。
能解决的问题才让你提,提了解决不了就让提问题的人闭嘴。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为了更远大的目标,这只是一个小问题。
前几年的地方债是个别地方问题,一个地方出了问题,可以调动其他地方资源来解决。
现在是各个地方都发债,都在大力搞建设,现在大家都是一条船的,谁也没有余闲救别人,要雷一起雷,雷了后面融资难,大家一起难,所以要把地方债降下来基本不可能。
地方债的好处就是各个地方的基础设施的确建设不错,而且还有政绩,第一批拼命搞地方债的领导估计都高升了,成了决策的中坚力量,所以更理性的认识地方债。
地方债降绝对数基本不可能,现在要做的就是保持负债率,保持充足的现金流,地方债成为一个良性债就可以了,世界上没有负债的上市公司基本没有。
负债不可怕,可怕的是恶性负债。
保持或者降低负债率的最好的方法,一方面保持现在负债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保持资产(或物价)价格稳定上涨,资产(物价)涨幅超过负债速度就可以了。其实这也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资产价格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房价,而房价构成中70%左右为土地价格,而也是地方政府还债的主要现金流。
而现在城投的运营模式,就是我先发债,搞建设,基础建设好了、人口就流入;人口多了、土地收入、税收都来了,有钱了继续投入,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这个逻辑也说得通。
美国上世纪发展这么快,主要是美元是世界货币,而美国借钱,是世界来买单,把美国发展好了,很多投资者都去美国投资,催生了他们的繁荣。
而这个月一条重要的消息是我国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也就是让世界认可人民币,也就是我国也可以向世界借钱,而发展国内经济。
地方债的试点,说明整体运行是让我国发展更好,也更强大,像这几年、新能源电动车、互联网、智慧城市、高铁建设都领先世界,也是一个好的机遇。
2021年,不提地方债、去库存,可能大家慢慢习惯良性负债,比起经济的发展,这不算是一个问题!
因为地方债,企业债的最大风险在美国一年半以前还在反复提的加息缩表周期,那时候我们的跟随加息缩表,人民币外流,限制投资规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都是现实问题,但2019年十月美国先绷不住开始Repo,然后扩表,疫情我们先宽松然后美国超级宽松以后,除了个别房企的债务,大多其他债务都比较2019年来说,宽松了太多。现在只要美联储利息不加,倒债和系统性风险就会被通胀逐步掩盖。
中国我不懂,可以看看美国地方债是怎么发展的,借鉴一下。
美国财政收支分为三部分(公共+基金+资本),赤字计算看全口径收支差。这些数据是公开的,联邦财政部官网可以查询具体明细。
顺便说下,美国财政基金预算收入90%都是卖地钱。前一段有个红脖子不知道从哪抄了份房地产财政贡献率10%当个宝到处传谣。那个数据是指公共预算收入房地产直接税占10%,但是基金预算收入占90%,再加上房地产经营类税收,房地产对美国财政整体贡献率不低于40%。这里辟个谣,重点还是讲赤字。
美国的赤字有多高呢?
2012年,5千亿。听着挺高的。
2019年,5万亿。不到十年翻了十倍。
2020年,8万亿。当然这年是有疫情,情况特殊。
就拿疫情前的2019年好了,财政5万亿的赤字,不举债怎么办?美国债务压力好大,地方债要严防死守。你特么收支缺口这么大,卡发债卡得住么?逻辑上就不可能嘛。这没什么复杂的,小学数学就能解释。
重点在于,奥巴马时代还是5000亿;没几年功夫怎么就50000亿了?特朗普一本正经喊的东西很多都是他自己制造的问题,然后甩给历史包袱,甩完还解决不了。也就红脖子这种智商的会相信天降懂王,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一直致力于在推特上、quora上发展红脖子。
有答主说美国不提债务是因为转杠杆成功了,那你还是善良了。转杠杆确实成功了,效果就是赤字没有变成10万亿。根本不够填窟窿,只是没让窟窿更大而已。当然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没这口肉救急真的不可收拾了。所以杠杆还要转下去,甚至不排除加大力度,最近美国房价涨得就挺凶。
美国不提地方债直接原因是疫情,疫情下其实是支持发债的,这点倒是可以理解。但不管提不提这个窟窿可预见未来只会扩大,能实现扩大的速度稳定下降就很好了。
没有啊,解决地方债是今年的重点工作啊,地方政府债务的解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你没看到不代表没有。
不要凡事都阴谋论嘛,不要总是无脑的怀疑政府或者其他人,这没意义啊。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无脑的阴谋论非常有市场,起码在微博上是,目前知乎也严重微博化,无脑吐槽点赞无数,老老实实讲讲道理一堆吐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