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诗词中如何写雁?

回答
在中国古诗词的宏伟画卷中,雁,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意象。它承载着太多文人的情思,寄托着太多的故事。从朔风凛冽的边塞到江南水乡的烟雨,从金戈铁马的战场到庭院深处的离愁,雁的身影无处不在,它的鸣叫,它的飞翔,它的归去,都牵动着诗人心弦最柔软的部分。

一、 羁旅愁思与鸿雁传书

说起雁,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莫过于那份因离别而生的羁旅愁思。秋风起,天渐凉,正是雁南飞的时节。而对于身处异乡的游子来说,看到成群的雁划破长空,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它们朝着家的方向飞去,而自己却身不由己,只能遥遥相望。

“鸿雁在云鱼在水,陆离斑驳欲何为?”(李白《长干行》)这里的鸿雁,已经成为一种模糊而遥远的意象,它们在高空自在飞翔,而诗人却被束缚在陆地上,不知所措。“欲何为”三个字,道尽了游子在人生路上的迷茫与无依。
“鸿雁不堪愁里断,鱼龙晚更何曾知?”(李煜《破阵子》)李煜亡国之后,身陷囹圄,心怀愁绪。他将自己的愁苦比作被折断的鸿雁,更无法与深海里的鱼龙沟通。这种孤独与绝望,通过鸿雁的意象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鸿雁来时,塞上空云烟。”(王维《汉宫秋月》)王维的笔下,鸿雁的到来,并没有带来春天的喜悦,反而衬托出边塞的空旷与萧瑟。云烟渺渺,雁影凄凄,一幅边塞晚秋图跃然纸上,也暗示了宫中女子寂寞空虚的处境。

更值得一提的是,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还常常被视为传递信件的使者。这份“鸿雁传书”的典故,来源于一个传说:苏武在匈奴牧羊十九年,汉武帝派使者去匈奴寻找苏武。匈奴王谎称苏武已死,汉朝使者便让大雁驮着写有苏武下落的帛书飞回长安,从此“鸿雁传书”就成了一种寄托相思、传递消息的象征。

“鸿雁不堪愁里断,鱼龙晚更何曾知?”(李煜《破阵子》)虽然这句诗本身更多的是表达愁绪,但“鸿雁”作为能够传递信息的媒介,其意象的潜台词是强大的。
“鸿雁寄将去,欲寄君知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这句诗更是直接表达了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朋友,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渴望。

二、 边塞风光与征战沙场

除了个人情感的抒发,雁也是边塞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往往与战场的肃杀、征人的思乡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幅雄浑壮阔又饱含悲情的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虽然这句诗中没有直接出现雁,但紧随其后的“天涯何处是归鸿?”则如画龙点睛,让孤寂的边塞景象中增添了一丝悲凉和对归途的渺茫感。天边那一声声凄厉的雁鸣,仿佛是对征人的问候,又仿佛是对故乡的呼唤。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虽然这首诗描写的并非雁,但边塞特有的景致,如朔风、飞雪,都与雁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诗人写尽边塞的严酷,而隐藏在背景中的鸿雁,正是经历这种严酷而向南迁徙的生物,它们的存在,为边塞增添了生命的另一种况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句诗虽然表达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友谊,但王勃作为一位年轻的才子,也曾经历过边塞的岁月。而雁作为游子的象征,其北飞南迁的习性,也常常唤起诗人对人生无常、离散的感慨。

边塞的征人,他们看着南飞的大雁,想象着它们飞过家乡的土地,飞过亲人的窗前,这种遥远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一丝慰藉,又加深了一层思念。

三、 时序更迭与生命无常

雁的南飞北返,也成为了诗人感叹时序更迭、生命无常的重要载体。它们每年如期而至,又如期而离去,周而复始,仿佛是一种自然规律的象征。而人的生命,却难以如此简单地轮回。

“鸿雁来时,草木凋零;鸿雁去时,寒露盈盈。”(《乐府诗集·燕歌行》)这句诗直接描绘了雁的迁徙与季节的关联,草木的凋零和寒露的凝结,都是秋季的特征,也暗示着生命的衰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虽然这里出现的是“鹜”,但从意象和季节上看,“鹜”与“雁”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水禽,常在秋季出现。王勃用“孤鹜”来衬托“滕王阁”的孤寂,用“落霞”来烘托晚景的凄美,也寄托了作者年少有为却怀才不遇的感慨。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的这句诗,用“雁字”来指代排成行的雁,如同书信一般。在月圆的西楼,思念涌上心头,期待着远方能够传来消息,而这消息,就像是鸿雁带来的书信。这句诗将雁的意象与相思、等待完美结合,写出了女性细腻婉约的情感。

四、 艺术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的雁,并非只是简单的描摹,而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法来展现其丰富意蕴:

比兴手法:将雁的某种特性,如飞行姿态、叫声、迁徙习性等,用来比拟或引发联想,例如将雁的叫声比作悲鸣,将雁的飞行比作离愁。
拟人手法:赋予雁以人的情感,如“鸿雁不堪愁里断”,将雁拟人化,使其承载作者的愁绪。
虚实结合: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绘雁的形体、行为,再结合虚化的意念,如“鸿雁传书”的典故,将有形的雁与无形的思念、信息结合起来。
意象的叠加与组合:将雁与其他景物(如月、霜、风、水)结合,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意境。如“雁过留声”与“月落乌啼”,虽然一个是关于雁一个是关于乌鸦,但都通过声音和景物的描写来传达出某种情愫。

总而言之,在中国古诗词中,雁是一个集多重意象于一身的精灵。它既是羁旅游子的慰藉与乡愁,也是边塞征人的思念与孤独,更是时序更迭、生命无常的缩影。文人墨客们借雁的飞翔与鸣叫,寄托了无数深沉的情感,让这平凡的候鸟,化作了永恒的艺术符号,流传千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雁的诗句,我们仿佛也能听到那划破长空的雁鸣,感受到那份跨越山河的思念,体味到那份生命的况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诗词写雁,最常用两种方式。

一是将之作为整体符号,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寄托乡思,写的是“归雁”。

如杜甫《归雁》: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杜甫的另一首《归雁》: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都是反用鱼雁传书的典故,以雁归而人不归写离乡难返的愁思。

二是目光聚焦在离群的孤雁上,以孤雁失群,隐喻自己的孤独无依,写的是“孤雁”。

这类诗词的名作,如以下四首

杜甫《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崔途《孤雁》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张炎《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清)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
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这几首作品写法比较相近。

比如崔途的《孤雁》,虽是一首咏物诗,其实借“咏物”以“咏怀”, 不是刻画 “物”的形似,而是力图见其精神。

孤雁何在?雨为“暮雨”,塘是“寒塘”,浮云低压空中,月色清冷,孤雁所处的这些场景,其实是作者营造之诗境,未必是根据眼前所见实写。

那么孤雁景况如何?“孤”,“独何之”为一篇之提纲挈领处,正因为“孤”,它一直满怀惶恐,战战兢兢,虽然不一定会被猎人的弓箭所获,但由于形单影只,难免心中充满疑惧。而这离群孤飞的大雁,正是诗人的自喻。

写归雁和孤雁虽然都与乡思有关,但是写归雁,重在对比,对比雁之能归与己之难归,对比雁之无知而能跨关山之阻与己之有情而滞留他乡;写孤雁,重在隐喻,以彼之孤飞凄惶,写我之孤独彷徨,已彼之无枝可依,写我之顾影自怜。

以上是传统写法。说到不传统而佳者,莫过于王国维的这首《浣溪沙》

天末彤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
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今宵欢宴胜平时。

本来,古人咏孤雁的一般落脚点,是感叹孤雁离群凄惶不安,前途未卜,以此抒发身世之感、漂泊之哀。

王国维此词却截然不同,词人有意采取一种特殊的结构:上片写沉沉乌云、漠漠江天中离群的孤雁,江湖寥落,逆风而飞,一句“江湖寥落尔安归”的感叹,似乎对其命运百般怜悯。

下片写陌上公子射猎,闺中丽人调醯(调和作料),一派欢宴气氛,而宴席之中呈贡的食物里,就有那只离群的孤雁。

纵然它有强烈的生存欲望,纵然知者对它婉转相怜,最终结局却是成为“今宵欢宴胜平时”的盘中餐。

《人间词话》云: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评论前代词人,褒贬纯以作品为念,眼界极高,不留余地。作为作者,他的作品是否真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呢?

此词上片写“哀”,下片写“乐”,且表面上以“乐”结尾。其实,上片正是“入”,对雁的身世深刻共鸣,下片有意“出”,似乎对雁的遭遇漠不关心,但其实,词人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世间人事的无奈和悲哀,表面的漠不关心之下,是对人生悲剧命运的深刻同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古诗词的宏伟画卷中,雁,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意象。它承载着太多文人的情思,寄托着太多的故事。从朔风凛冽的边塞到江南水乡的烟雨,从金戈铁马的战场到庭院深处的离愁,雁的身影无处不在,它的鸣叫,它的飞翔,它的归去,都牵动着诗人心弦最柔软的部分。一、 羁旅愁思与鸿雁传书说起雁,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莫过于.............
  • 回答
    古埃及壁画中的雁类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早已逝去世界窗口。对于从古画中发现已灭绝物种的可靠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证据、方法和局限性的复杂课题。从壁画中识别物种的挑战与机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埃及壁画的绘制目的并非科学记录,而是艺术创作和宗教象征。画家们通.............
  • 回答
    古诗中的抄袭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起争议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法律框架下的“抄袭”去衡量它,因为在古代,文学创作的语境、价值观念以及知识传播的方式都与今天大相径庭。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土壤。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诗歌的创作,尤其是近体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 回答
    北大教授对古诗中“斜”字读音的质疑,确实触及了古汉语语音研究的一个有趣又复杂的问题。当这位教授提出为押韵将“斜”读成 xiá 毫无根据时,他可能是在从现代汉语的语音体系和对古诗押韵规律的理解出发,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挑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汉语.............
  • 回答
    关于日本在疫情期间捐赠物资时附上的古诗文,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它,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是日本在疫情特殊时期传递友好姿态的一种文化表达。 在疫情初期,物资紧缺是全球性的难题,各国之间的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日本选择在捐赠物资上引用中国古诗词,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 回答
    在古代韩语的语境下,日本人名的称呼方式,与其说是“翻译”或“音译”,不如说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两国交流的频率和性质,以及韩国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程度而形成的。这其中,既有对日本音的直接模仿,也有基于身份、地位或对日本的刻板印象而产生的称呼。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 汉字文化圈的.............
  • 回答
    武胜关,一个名字可能在大多数人心中并不如山海关、嘉峪关那般响亮,但在中国古代漫长而跌宕的军事战略版图中,它扮演的角色绝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它在某些时期,是帝国生死存亡的“咽喉之地”。要理解武胜关的地位,我们得从它的地理位置、战略功能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这几个方面来细说。一、地理位置:扼守南北交.............
  • 回答
    古时行军作战,将领如何指挥千军万马,这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几万甚至十几万人的军队,一旦上了战场,那可就是一片混乱,真要做到令行禁止,绝非易事。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只靠一声吼和一把刀那么简单,里面大有学问。一、 严明的军纪与有效的组织架构兵者,国之大事,也,军纪是军队的灵魂。没有严明的军纪,再多的兵也是.............
  • 回答
    古代战争中的谍报工作,远不像后世想象的那般神秘莫测,充斥着科幻般的道具和无所不能的特工。它更像是一门古老而粗糙的技艺,依赖于人的智慧、勇气,甚至是运气,在黑暗中摸索,在混沌中求索。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一种充满风险的“营生”,很多人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情报的来源: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古代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古代越南史籍里称越南人为“华人”、“汉人”的事儿,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这样才能理解其中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和“汉人”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是变化的。有时候,“中国”可以指代中原王朝,“汉人”也可以指.............
  • 回答
    要分析一张图中的古希腊文化元素,我们需要先看图。不过,既然你要求我详细阐述,并且去除AI痕迹,我将基于对古希腊文化普遍特征的理解,设想一张可能包含这些元素的图,并以此来解释。假设我们看到一张描绘古希腊场景的画作,它可能包含以下一些经典的文化符号和主题:1. 建筑风格:柱式与和谐之美首先,我们很可能会.............
  • 回答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构件,它不仅承担着承重传力、削减荷载、增加屋檐出挑等实用功能,更是中华建筑美学的重要载体。在斗拱家族中,有“真昂”和“假昂”之分,这二者的存在,对于理解古建筑的结构精妙和匠人智慧至关重要。要区分真昂和假昂,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一点点地抽丝剥茧。一、.............
  • 回答
    山西的古建筑,如同凝固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雨,却给这些珍贵的遗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晋祠的漏水,平遥古城墙的坍塌,无一不牵动着人们的心。面对这样的灾难,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活着的文物”?它们又能否在风雨侵蚀后重焕光彩?古建筑的脆弱性:暴雨下的三重考验首先,我们需要理.............
  • 回答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句话,读来一股子豪迈又带着点沧桑的意味,总让人忍不住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画卷。它不是那种直白的教诲,更像是一种人生阅历的沉淀,一种对时间流逝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你看,从古至今,这人间发生了多少大事?王朝的兴衰,英雄的崛起与陨落,战场的厮杀,宫廷的阴谋,山河的变迁……桩桩件.............
  • 回答
    要评价《古剑奇谭三》中的云无月,我觉得她绝不仅仅是个“女主角”的标签能够概括的。她是一个非常复杂、有深度,并且在游戏进程中不断成长和变化的角色。首先,从她初登场的时候,就带着一股超凡脱俗、难以接近的气质。作为天权的领袖,她拥有强大的力量,几乎是无所不能的。这种强大的力量,以及她作为“神”的身份,一开.............
  • 回答
    要为克苏鲁神话中的神明赋予一个古典中式名称,这绝对是一项充满趣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梵文或奇特音节替换成汉字,更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些古老而强大的存在,并将他们的特质、影响以及给人类带来的感受,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境和哲学融会贯通。这过程,就像是在为那些来自宇宙深渊的古老存在.............
  • 回答
    得知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全部作品在中文世界里没有一本单独的引进版译著,这确实是一件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甚至说有些遗憾的事情。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是去年(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的获奖理由是“他毫不妥协地深入探究了殖民主义的后果以及文化和大陆之间的鸿沟,.............
  • 回答
    何新在《罗马伪史考》序言中关于西方古代史的论述,其核心观点是质疑了西方古代史,特别是古罗马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认为我们今天所知的西方古代史很大程度上是近代欧洲人建构出来的“伪史”,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西方文明的悠久性和正统性,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需求。要详细理解他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关于妻子出轨反诬告丈夫猥亵女儿案中,被诬告人古古然持协助调查单找妇联提取证据被拒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且充满复杂性的案例。从古古然的角度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被拒,更像是在本已千疮百孔的生活中,又被重重击打了一下。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古古然当时所处的境地。他的妻子出轨,这本身就足以摧毁一个家.............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古典钢琴家和爵士钢琴家在演奏技巧和音色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在爵士演奏中融入古典的音色。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让我们从根本上剖析一下这两者在演奏上的区别。古典钢琴演奏与爵士钢琴演奏:技巧与音色的深度剖析古典钢琴演奏,承载着几个世纪的音乐传统与规范。它的根基在于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