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训猴主要靠鞭打和吓唬而训狗主要靠奖励和情感?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动物行为学和训练方式的根本差异。咱们不扯那些花里胡哨的AI味儿,就聊聊为啥训猴子和训狗这俩聪明的小家伙,路子会差这么远。

先说说训猴子,那得是“硬碰硬”的手段。

你想想,猴子这玩意儿,灵巧,聪明,脑瓜子转得飞快,而且天生就带着一股子野性。它们在野外是怎么生存的?靠的就是敏锐的反应、快速的学习能力,还有最重要的——对环境的感知和规避危险的本能。

力量的对比和生存本能: 训练猴子的人,大多体型比猴子大不少,而且手里有能制造声响或造成不适的工具(比如鞭子)。这种体型和力量上的压制,本身就给猴子带来一种心理上的“臣服感”。猴子虽然聪明,但终究是动物,它们对力量的感知是直观的。当感受到明显的威胁,比如鞭子挥舞时的风声,或是重物落地的声音,它们的生存本能就会被激活,趋利避害。
“痛觉”和“恐惧”的信号: 鞭打或制造巨大的声响(吓唬),本质上是给猴子制造一种不愉快的刺激。这种不愉快的刺激,在猴子看来就是一种危险信号。它们会本能地去避免引起这种不适的动作或行为。就像小孩子犯错了被大人打手心,他下次就会知道不能再碰那个东西一样。
行为的强化与惩罚: 鞭打和吓唬是一种负强化(或者说惩罚),作用是减少不期望的行为。当猴子做出训练者不希望它做的动作时,施加惩罚,猴子就会逐渐学会“我做了这个,就会挨打/受惊吓,所以我不能再做”。反之,如果猴子做出期望的行为,虽然训练者可能不会直接给它吃的东西,但避免了惩罚本身,对猴子来说就是一种“奖励”了。这种“免于惩罚”虽然不如直接奖励有吸引力,但在猴子那里,也是一种行为的引导。
猴子的社会结构和模仿: 猴子在群体中,也有等级制度。被强者支配,或者说被更强大的个体领导,对它们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模式。训练者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这个“强者”的角色。另外,猴子也善于模仿,如果看到其他猴子因为某种行为而受到惩罚,它们也可能会避免做类似的事情。
效率和控制的考虑: 从训练者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需要快速、高效地让猴子服从指令,尤其是在杂技、表演等场合。鞭打和恐吓的见效可能更快,能迅速建立起训练者在猴子心中的权威感,确保在关键时刻能控制住猴子。

再来看看训狗,那完全是另一个画风了。

狗,虽然也很聪明,但跟猴子比起来,它们对人类社会的依赖性更强,情感连接也更深。它们被驯化了几万年,早期就是人类的伙伴、助手,这种漫长的合作关系塑造了它们独特的行为模式。

深厚的情感纽带和社交需求: 狗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渴望归属感,渴望与主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主人在狗的心目中,往往是它们的“首领”或“家庭成员”。因此,来自主人的肯定、赞美和爱抚,对狗来说是极其强大的激励。这种情感上的满足,比避免惩罚更能驱动它们。
积极的强化机制: 训练狗的核心是“积极强化”。当狗做出正确的行为时,立刻给予奖励——可能是一块零食、一句夸奖、一次抚摸,甚至是一次玩耍的机会。这会让狗将“做对的事情”与“获得快乐和满足”联系起来。久而久之,狗就会主动去尝试,去迎合主人的期望,因为它知道这样做会带来好结果。
理解和共情的能力: 相较于猴子,狗对人类的语言、语调和肢体语言有更强的理解和共情能力。它们能感知主人的情绪变化,也愿意为了取悦主人而努力。这种“想要让主人高兴”的动力,是它们积极训练的重要驱动力。
避免惩罚的策略(非过度惩罚): 狗也知道避免惩罚,但现代犬只训练更倾向于使用“轻微的制止”或“忽略”,而不是直接的体罚。比如,当狗做错事时,可以用“不”或“哎”来打断它,然后引导它做对的事情,再奖励。这同样是建立联系,而非制造恐惧。过度惩罚不仅会破坏与主人的关系,还可能导致狗产生焦虑、恐惧甚至攻击性。
合作和伙伴关系: 训狗更像是一种“合作协议”。主人提供指导和激励,狗提供努力和配合。这种伙伴关系建立在信任和理解之上,而不是单纯的支配。奖励和情感投入是维系这种关系,并激励狗持续学习的基石。

总结一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生存策略和与人类的互动模式。

猴子: 野性更强,生存环境更严酷,需要直接的、能快速生效的指令和控制。它们更注重规避“不愉快”的刺激,训练方式偏向于“减少坏行为”。
狗: 经过漫长的驯化,对人类高度依赖和适应,更擅长从积极的互动中学习。它们更看重“获得快乐”和“与主人建立联系”,训练方式偏向于“增加好行为”。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训练任何动物都需要根据个体差异来调整。有些猴子可能也能接受一定的奖励训练,而有些狗狗在特定情况下也需要一些“制止”手段。但从主流的、有效且人道的角度来看,以上就是它们训练方式差异的根本原因。一个靠“怕”,一个靠“爱”,就这么简单粗暴又真实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宠物中心的狗和猫那是养来做宠物的,在漫长的育种过程中已经养成了和人相互依存生活的习惯。他们和人生活的时候只要注意不随地大小便,亲近人类没事不乱咬乱挠,主人一叫就听话就是“合格的宠物”。

猴子?

第一大部分猴子不是经过漫长育种培育的,80%甚至更多的是当代抓来的猴子,“猴二代”极少。

第二猴子跳火圈也好,穿衣服作揖磕头也好,倒立爬绳子也好,都不是猴子正常的生活状态

举个非常不恰当的例子,要是没去过幼儿园,相当一部分人类第一次去小学被老师领进教室的时候那表现可能都不如猴子

但是经过了多年的训练走上社会了,动物的自然属性在相当程度上被社会属性所取代了,就可以用奖金、绩效之类的来鼓励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动物行为学和训练方式的根本差异。咱们不扯那些花里胡哨的AI味儿,就聊聊为啥训猴子和训狗这俩聪明的小家伙,路子会差这么远。先说说训猴子,那得是“硬碰硬”的手段。你想想,猴子这玩意儿,灵巧,聪明,脑瓜子转得飞快,而且天生就带着一股子野性。它们在野外是怎么生存的?靠的就是敏锐的反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阿喀琉斯猴”,嗯,我知道你在说的可能是“阿喀琉斯腱”。说到它为什么“轻”,这得从咱们身体的结构和它扮演的角色说起。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小小的侦探,要去调查“阿喀琉斯腱”这个家伙的秘密。1. 什么是阿喀琉斯腱?它藏在哪里?首先,咱们得找到它。它藏在我们小腿的后面,就在脚踝往上一点.............
  • 回答
    孙悟空的身份,特别是他与女娲的联系,以及为何从石头变成猴而非人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牵涉到《西游记》神话体系内部逻辑的问题。虽然原著对此没有直接、明确的“官方解释”,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推测,以构建一个相对详尽的答案。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在《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的出身是“女娲补天,炼石.............
  • 回答
    电视剧《西游记》中,沙僧不称呼孙悟空为“猴哥”,而是多半称呼他为“大师兄”。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剧情设定的考量,也有角色性格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1. 剧情设定的考量——尊重与辈分 取经团队的层级关系: 在取经的初期,唐僧刚刚收服了孙悟空。虽然孙悟空神通广大,但他毕竟是唐.............
  • 回答
    “马猴烧酒那路哈”这个梗,绝对是《魔法少女奈叶》粉丝圈里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黑话”了。如果你不了解它的由来,第一次听到可能会一头雾水,甚至觉得有点无厘头。但实际上,这个称呼背后可是有着一段相当有趣又充满了粉丝爱意的“进化史”。要说清楚“马猴烧酒那路哈”是怎么来的,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一步拆解:第一步.............
  • 回答
    在国际军事评论和讨论中,当苏式(或现在常说的俄式)武器在实战中表现不佳,或者与西方同类武器相比显得逊色时,确实经常会出现两种解释:“猴版”(Shanzhai Version)和“使用者素质低”(Low User Proficiency/Training)。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存在的土壤,但同时也可能是一.............
  • 回答
    在《西游记》的开篇,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令人啧啧称奇的场景:那只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石猴,尚未接受任何系统的文化教育,却能一眼看懂石壁上刻着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八个大字。这似乎与我们对“学习”的常识认知相悖,但细细品味原著的描写,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西游.............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你想啊,孙悟空那是什么来历?他可是从太古的混沌初开时就存在的石头里蹦出来的,不是哪位神仙点石成金变出来的,更不是凡间哪个王侯的种。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生地长的野性,一股子不羁的气息。你想,神仙们要找坐骑,通常会是什么样的?要么是自己的坐骑修成了精,比如什么青牛、白象,跟.............
  • 回答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之所以呈现出“没有语言沟通问题”的观感,并非是编剧有意忽略了语言障碍,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的设计和深刻的情感铺垫,让观众暂时性地“遗忘”了这个现实存在的难题,转而聚焦于更核心的人性连接。首先,影片的主角设定本身就巧妙地规避了直接的语言障碍。 影片聚焦的是帕万,一个印度教的虔诚信徒,.............
  • 回答
    企业内训效果不彰,这绝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难题,其背后原因盘根错节,远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如果我们非要深究,那可以从几个关键环节来审视:首先,目标设定上的模糊不清是导致内训“雷声大雨点小”的症结所在。很多时候,内训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业务痛点,或者提升某种急需的技能,而更多的是一种.............
  • 回答
    中国足协在青训方面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导致青训体系的长期发展不尽如人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体制与管理弊端: 政企不分,行政干预过多: 中国足球管理长期以来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足协的决策往往受到上级部门的指令和政治考量的影响,而非完全基于足球发展的专业.............
  • 回答
    这可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就像看两场不同的宫廷大戏,演员阵容相似,但导演手法和观众反应却大相径庭。要说清朝能把大臣“训”得服服帖帖,而明朝却常常闹得鸡飞狗跳,这背后确实有不少门道。咱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力求说得透彻点。一、皇权根基与合法性:稳定压倒一切首先,得说说皇帝这个“老大”的底气从哪儿来.............
  • 回答
    《武训传》这部电影,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下定论的。它在中国电影史上算得上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当年引起的风波那叫一个惊天动地。想当年,从1951年上映到现在,这片子就没少被人拿出来说道。到底它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了解,去琢磨的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首先,得说说这电影讲了个啥。它讲的是清朝末年一个叫武.............
  • 回答
    孩子四岁,想送去踢足球青训,这绝对是个好主意!在这个年纪,很多家长都开始考虑孩子的体育启蒙,而足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有益。关于四岁是否适合足球青训,我这里有一些经验和看法,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先说说四岁这个年纪的特点: 身体发展: 四岁的孩子,身体机能正在快速发育。他们的.............
  • 回答
    明朝之初,高祖朱元璋以雷霆手段肅清元朝殘餘,開創了洪武之治。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每一個王朝都有其興衰更迭的邏輯,而明朝之所以未能從秦朝滅亡的教訓中汲取足夠的警示,提防宦官和權臣坐大,其根源是複雜且多層次的,絕非簡單的「不吸取教訓」可以概括。首先,我們要理解秦朝滅亡的關鍵教訓是什麼。 秦朝的滅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足球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国足“不行”和叙利亚国足“不错”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远不止“足球人口不足”和“青训不力”这么简单。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用“不错”来形容叙利亚国足,更多的是一种相对比较,与他们的历史背景、战争创伤相比,他们能在亚洲足坛保持竞争力,.............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