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起名之后为什么还要起“字”?

回答


在古代中国,起名之后还要起“字”(即表字),这一习俗源于礼制、社会等级、文化传统以及个人修养的多重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礼制与社会等级的需要
1. 名与字的区分
名是出生时由父母所取,具有强烈的个人标识性,通常与姓氏结合(如“孔子”“李白”),用于家族内部或私人场合。
字是成年(如二十岁行冠礼)后由师长或长辈所取,是公开的社交用名,用于正式场合,如书信、礼仪、官场等。
礼制要求:古代社会讲究“名正言顺”,名用于私密场合,字用于公事,避免直呼其名(如“某人”)可能显得轻佻或不敬。

2. 避讳与身份象征
避讳名讳:若某人名字中含不吉利或敏感的字(如“死”“恶”),或与尊长同名,需用字替代,以示礼貌。
身份区分:字往往体现个人的志趣、品德或家族期望,如“子瞻”(苏轼)象征文采,“子安”(王勃)寓意安泰,而“太白”(李白)则因李白的诗才被后世尊为“谪仙人”。



二、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的体现
1. 字的象征意义
道德与志向:字常寄托对个人修养的期许,如“慎行”(谨慎行事)、“明德”(彰显德行)、“清白”(廉洁自律)。
文雅与格调:字多选用文雅的词汇,避免粗俗,如“子骏”(才智出众)、“子墨”(文采斐然),与“李”“王”等姓氏搭配,形成雅致的气质。

2. 士人阶层的规范
士人身份:古代士人(士大夫)需通过“字”体现其文化修养。例如,孔子“仲尼”(字)源于其排行(仲),且“尼”有“贤”的含义;苏轼“子瞻”(字)既指其才华,也暗含“瞻望未来”的期许。
官场礼仪:官员在公文中需以字自称,如“某官”“某公”,以示尊重。



三、社会交往与礼仪的需要
1. 社交场合的正式性
书信往来:古人书信中常以字称呼对方,如“某公启”“某子见”,以示礼貌。
礼仪场合:在祭祀、宴会、婚丧等仪式中,需用字以示庄重,如“某氏子”“某公”。

2.实在场合的避讳
避免直呼其名:在正式场合,直呼其名可能被视为不敬。例如,君主与臣子之间,臣子需以字称呼,如“某公”“某子”。
避免重复:若家族中多人同名,需用字区分,如“李子高”与“李子安”(字)。



四、历史演变与文化传统
1. 从“名”到“字”的发展
先秦时期:名与字并行,但字更多用于贵族阶层。
汉代以后:随着士人阶层的扩大,字成为士人身份的标志,如《汉书》中记载“司马相如,字长卿”。
唐宋以后:字的使用更普遍,成为文人雅士的标配,如“柳宗元”(名),“子厚”(字)。

2. 字的文学性
字的创作:字常由文人雅士精心挑选,如“苏轼”(名)与“子瞻”(字)的搭配,既符合儒家“文以载道”的理念,又体现个人志趣。
字的隐喻:字往往含蓄而富有哲理,如“王维”(名)与“摩诘”(字),“摩诘”源自《维摩诘经》,象征其佛学修养。



五、现代意义与延续
1. 文化传承
尽管现代社会中“字”已不常见,但其文化内涵仍被保留,如文人雅集、书法题跋中仍可见“字”的使用。
“字”也作为个人修养的象征,如“子曰”“子曰”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 避讳与尊重
在正式场合,仍需注意对长辈、尊长的称呼,如“某某先生”“某某公”,以示尊重。



总结
古代起“字”的习俗,是礼制、社会等级、儒家文化、个人修养与社交礼仪的综合体现。名是私密的标识,字是公开的象征,二者共同构建了古代社会的礼仪体系与文化品格。这一传统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身份、道德、礼节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名正言顺”“文以载道”的深层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人为什么要有“字”,这其实和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禁忌(或者说是一种原始巫术)有关。

在人类社会早期,几乎所有的种族都有过“呼名禁忌”。在原始人心中,人的名字是有魔力的,别人可以通过名字来对你诅咒或者进行其他巫术,因此对名字的使用,必须慎之又慎。——这个禁忌,弗雷泽在他的《金枝》一书中有过论述。

这个禁忌虽然产生在远古的蒙昧时代,但它的遗存在我们今天还都能看得到。举个例子,你如果读网络小说,就会知道,在西方奇幻小说中有个基本设定,就是神、魔(包括魔鬼和恶魔)、龙的真名具有魔力,必须隐藏起来,如果真名被人得知,就可以通过真名来窃取他们的力量或杀死他们。

再比如,《封神演义》中张桂芳的“呼名落马术”,叫一声“黄飞虎不下马更待何时”,黄飞虎就bia ji一声掉下来。还有《西游记》中的金角大王,拿个紫金葫芦,叫一声“孙悟空”,孙悟空一答应就被吸进葫芦里。

直到清末,阿长给小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那美女蛇也是先叫书生的名字,书生答应后晚上才来吃他。

上述这一切,都是原始时期“呼名禁忌”的遗存。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真名,是有魔力的,是不能让人随意称呼的,否则很可能就会被人诅咒。

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之后,这种带有明显巫术特征的“呼名禁忌”,也被文明化,从“呼名不祥”变成了“呼名不敬”,但核心依旧没有变,就是不能让人直呼自己的名字。

对于神魔皇帝来说,这不是什么难事,我不让你叫就行了。可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就很为难了。因为名字就是个人标识,就是用来让人叫的,现在却不能叫了,那怎么相互沟通?怎么进行社交?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人发明了“字”,“字”是真名的另一种表达(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是:一般情况下,字的含义总是和名相关的),但又不是真名,所以大家就可以愉快的用字来相互称呼了。——当然,字一般是成年后起的,至于没成年的儿童,咱们还有一个乳名。

同理,这也说明了现代为什么字消失了,因为进入现代社会后,“呼名禁忌”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字当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至于字的产生时代,那最迟西周就有了。

user avatar

《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許嫁,笄而字。」——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成人禮),命字。在長輩和上級面前仍稱名。

《禮記·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禮記·正義》曰:「『幼名,冠字」者,名以名質,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爲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人若無名則無從區分,故而人一出生就會得到一個名。等到二十歲成年,已經可以為人父母了。若在子女面前仍被直呼其名,在小孩聽來就很不莊重,會令其生出不敬之心。所以,平輩之間,但以表字相稱——此乃有周一代的通儀。

今人雖不再用表字,卻不代表這種習慣就消亡了。比如用姓氏和職位稱人,而不直呼其名。好比你單位裡有個比你年輕資歷淺的跟你相處很好的同事,大號叫作劉藝卓,你平時在單位裡就叫他「藝卓」,但是在跟客戶開會時,你會說:「這位是我們負責運維的工程師劉藝卓。今後你們使用過程中不管是遇到什麼故障啊,或者有什麼疑問吶,都可以直接找『劉工』來解決。」

不光是在社會上,在家庭裡也是如此。即便在平輩之間,年長的可對年幼的呼名,年幼的則只能以「三嫂、姐夫」之類齒序相稱。當着孩子的面,夫妻之間也不會直呼其名——起碼自幼受過良好家教的人依舊如此。哪怕是「孩他媽、孩他爹」,本質上跟以字相呼並沒有什麼兩樣。你聽着粗俗,禮卻在其中。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代中国,起名之后还要起“字”(即表字),这一习俗源于礼制、社会等级、文化传统以及个人修养的多重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礼制与社会等级的需要1. 名与字的区分 名是出生时由父母所取,具有强烈的个人标识性,通常与姓氏结合(如“孔子”“李白”),用于家族内部或私人场合。 .............
  • 回答
    古文中另起一行且高出原行的文字,这种写法在古代叫做“起首抬高”或“抬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和标准:一、 表示尊崇与敬畏:这是最主要的用法,用于表达对人、事、物的极度尊敬和崇敬。 对帝王(皇帝)的尊称和涉及帝王的事物: 皇帝的姓名、尊号、称谓: 凡是提到皇帝的名字、即位号(如“太祖”.............
  • 回答
    在《斗破苍穹》的宏大叙事中,陀舍古帝玉的重要性无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之一。它不仅是开启古帝洞府的钥匙,更是集齐了上古八大帝炎,是成就斗帝的关键。然而,书中魂族作为曾经的至强者,拥有覆灭万族的实力,为何不在萧炎尚未成长起来,甚至还在弱小时,就派斗圣强者直接出手,将他身边的陀舍古帝玉夺取?这个问题,确.............
  • 回答
    古代蒙古人的名字,就像他们广袤的草原一样,充满了力量、自然和对生活的期盼。他们起名的方式,可不是随便抓阄,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名字的来源,多样而丰富:古代蒙古人的名字,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景物: 这是最常见的来源之一。蒙古人生长在草原,对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 回答
    古代起义造反,的确有一句俗语可以概括:“人多力量大”。当不满情绪在民众中蔓延,尤其是当领袖人物能够汇聚足够数量的人群,并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推翻现有政权时,起义就有了实现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人力资源: 起义者的数量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人多意味着可以形成规模化的军事力量,能够与政府.............
  • 回答
    古代江南士子形象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明确的“何时”就突然改变的,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历史过程。如果非要追溯一个大致的转折点,可以将其放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尤其到了隋唐宋时期,那种纯粹的“古惑仔风”在士人群体中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内敛、注重文采和道德修养的形象。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
  • 回答
    穿越到古代,想带兵起义当皇帝?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就像在迷雾中摸索前进,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我且跟你细细道来,咱们就当是闲聊,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第一步:扎稳根基,活下去再说穿越过去,你不是自带光环的“天选之子”。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适应环境,学习技能: 你会说古语吗?懂古人的礼仪、风.............
  • 回答
    古代中国确实有能力拉起百万大军,而且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规模如此庞大、甚至远超百万的军队。但这并非易事,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能够拉起百万大军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条件:1. 庞大的人口基数: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 回答
    “古代的山东人爱好起义”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历史事实的概括,但并非山东人在古代就天生“爱好”起义,而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文化传统以及历代王朝的统治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山东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起义爆发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回答
    古代老百姓给皇帝起外号,这事儿可不是件小事,里头门道儿可多了。你想想,那时候普通老百姓跟皇帝那可是隔着十万八千里,平时见都见不着,哪儿来的机会给他起外号?再说,就算心里有想法,也得掂量掂量脑袋上的脑袋袋子够不够结实。所以啊,老百姓给皇帝起外号,那多半不是当面就喊出来,更多的是私底下,或者是在一些有压.............
  • 回答
    古代农民起义,其根本原因确实是“吃不上饭”,也就是饥荒、贫困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存危机。那么,当他们揭竿而起后,又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呢?这其中涉及一系列复杂且充满艰辛的过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起义初期的“饥饿生存”与资源掠夺 就近搜刮,抢夺官府和富户: 起义的初期,队伍往往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足够令人琢磨。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是为了防御,把城门彻底砌死,岂不是最安全的选择?可事实并非如此,古代守城为何不把城门砌起来,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现实考量和战略智慧。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核心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通道与交通:城门的根本属性首先,咱们得明白城门的初衷是什么.............
  • 回答
    古代铠甲的防御力,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人可能觉得电视剧里的铠甲就是一套铁皮,刀枪不入,那可就太 সরল化了。实际上,不同材质、不同时代的铠甲,其防护能力是天差地别的,而且它们在战场上的作用,也远非“刀枪不入”这么简单。我们不妨一样样来看:1. 布甲 (Cloth Armor) 构成与.............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对女子家庭教育提出完整要求,并且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为后世女子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 春秋战国:萌芽与初步构想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层面来说。你想啊,古代皇权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皇帝派人来,那就是圣旨,是天命。将军就算再威风,在皇帝面前,他也只是个臣子,是人家赏你吃赏你穿,给你兵给你权。1. 权力根源的绝对不对等:首先,那个太监,虽然是个宦官,但他是皇帝的“眼睛”和“手”。他来,是代表着皇帝的意志,是执行皇帝的命.............
  • 回答
    在语言不通的古代,国家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和平的还是冲突的,都比我们今天所设想的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词语的障碍,更是文化、观念、甚至思维方式的鸿沟。然而,正是这种隔阂,反而催生出了一些非常有趣且富有智慧的外交和战争策略。一、 外交的桥梁:超越语言的沟通当两个古老国度,彼此的语言如同两道不可逾越的高墙.............
  • 回答
    要说古代中国为何在东北这块土地上建立有效控制并非易事,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就多了,绝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它不像中原腹地那样,有连绵的山脉、黄河长江这样的天然屏障巩固统治,东北的地形地貌以及当地的社会结构,都让“有效控制”这四个字变得格外沉重。首先,地理环境是个绕不开的大山。东北这地方,一到冬天那叫一.............
  • 回答
    咱们聊聊,如果早个几百年,老祖宗们就捣鼓出了自行车这玩意儿,那它能不能像现在这样风靡全球呢?我跟你说,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里面门道太多了。首先,咱们得想想,自行车这东西,说白了就是靠人力驱动的轮子,能载人,速度比走快,比马慢点,但胜在灵活和省力。在古代,这玩意儿能不能火,得看几个关键点。一、 啥.............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交通网络,如同中华文明的血脉,跨越千年,连接着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交流。其中,有一些重要的道路,自开通之日起便从未真正中断过,默默地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与人间的往来。1. 京杭大运河:永不停歇的东方生命线如果论及中国古代直至今日仍在使用且一直在工作的交通线路,京杭大运河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杰.............
  • 回答
    拉弗曲线这个理论,虽然是近现代经济学里才提出的概念,但用它来审视古代的赋税制度,确实能给我们一些有趣的启示。特别是你提到的“古代为了打仗苛捐杂税是不是起了反作用”这个问题,用拉弗曲线的思路去套一下,就能看到一些端倪。简单来说,拉弗曲线描绘的是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它认为,在某个区间内,提高税率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