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老百姓会给皇帝起什么外号?

回答
古代老百姓给皇帝起外号,这事儿可不是件小事,里头门道儿可多了。你想想,那时候普通老百姓跟皇帝那可是隔着十万八千里,平时见都见不着,哪儿来的机会给他起外号?再说,就算心里有想法,也得掂量掂量脑袋上的脑袋袋子够不够结实。

所以啊,老百姓给皇帝起外号,那多半不是当面就喊出来,更多的是私底下,或者是在一些有压力的环境下,比如造反的时候,或者是在传唱的歌谣里。这些外号,往往是老百姓对皇帝统治时期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有的是讽刺,有的是戏谑,有的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外号的来源和类型,大致可以分成这么几种:

一、根据皇帝的出生或身世:

这算是一种比较温和的,甚至带点亲切感的外号。毕竟老百姓对“自家”出来的人,多少会有点感觉。

“乞丐皇帝”朱元璋: 这个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年轻时候确实吃过很多苦,当过和尚,要过饭。所以在他当了皇帝之后,民间就流传着一些称呼,虽然不能直接叫“乞丐皇帝”,但意思都在歌谣和戏文里体现出来。比如有些歌谣会唱他如何从底层爬上来,这本身就带着一种“从泥巴里滚出来”的意味。这种外号,一方面是对他过去经历的印证,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他能理解百姓疾苦,至少理论上如此。当然,后期他严刑峻法,这个“理解”也就打折扣了。
“傻子皇帝”的传闻: 有些皇帝因为某些原因,比如继位不稳,或者性格怪异,民间就容易给他安上“傻子”之类的标签。这其实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疏远。当皇帝显得“傻”或者“无能”的时候,老百姓反而觉得他构不成太大的威胁,或者觉得他的命令不用太认真。这算是把皇帝“妖魔化”或者“低智化”的一种方式,让他离那个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形象远一点。

二、根据皇帝的统治风格和政策:

这是最常见也最有代表性的一类外号。直接戳到老百姓的痛点,又或者是一种辛辣的嘲讽。

“守财奴皇帝”或“吝啬鬼皇帝”: 如果皇帝特别抠门,不愿意花钱赈灾,或者把钱都花在宫殿享乐上,老百姓自然会给他贴上这样的标签。比如,要是遇到灾荒年,皇帝一声令下拨几两银子,老百姓心里会怎么想?那肯定觉得他比自己还穷。这种外号直接批判了他不体恤民情、贪婪吝啬的本性。这种说法传开,对皇帝的声望打击可大了。
“暴君”或“杀神”: 凡是杀人如麻、动不动就株连九族的皇帝,百姓在背后绝对不会叫他“英明神武”。可能最直接的比如“杀人狂”,但更隐晦的,比如流传下来的歇后语:“皇帝下诏——又添新坟。”这种把皇帝的行为和死亡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最血腥的外号。就算没有直接的词语,但凡是能让百姓想起死亡、恐惧的,都算这类外号的延伸。
“酒色鬼”或“昏君”: 沉迷酒色,荒废朝政的皇帝,百姓的评价也不会高。这种外号直接揭示了皇帝的个人品行问题,并且将国家衰败的责任归结于他。可能叫“醉鬼皇帝”太直白,但如果歌谣里唱他“日日笙歌,夜夜饮酒,朝政荒芜,民不聊生”,意思就非常清楚了。
“文弱皇帝”或“傀儡皇帝”: 如果皇帝身体不好,或者大权旁落,被权臣控制,老百姓也会给个外号。比如在一些戏曲里,可能会把他描绘成一个“只知舞文弄墨”、“不谙世事”的形象。或者说他是“纸上谈兵”,根本不懂实际的治国之道。这种外号是在揭露皇帝的无能,让他失去统治的合法性。
“好大喜功”或“浮夸皇帝”: 那些喜欢劳民伤财搞面子工程,比如大修宫殿、运河,或者发动不必要的战争的皇帝,也会被百姓私下议论。外号可能直接点出他“好大喜功”的毛病,比如将他比作“爱炫耀的孔雀”,或者说他“建庙拆庙,劳民伤财”。

三、根据皇帝的长相或特点:

这种相对少见,但也是存在的。

“独眼龙皇帝”: 如果皇帝确实有这样的生理缺陷,又不能掩饰,百姓自然会注意到。不过这种外号非常不敬,一般只会在极少数情况下出现,比如战败逃亡时,或者在一些特别黑暗的年代。
“驼背皇帝”: 同理,如果皇帝有驼背,而且非常明显,也会被民间注意到。这种外号是对皇帝身体特征的直接描述,但同样非常不尊重。

四、根据皇帝的名字或称谓的谐音:

这是一种比较狡猾的讽刺方式,通过谐音来达到攻击的目的。

比如,如果皇帝姓“李”,又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可能会编出一些与“离”相关的谚语,比如“李家天下,离我们不远了。”(暗示王朝要灭亡)。这种手法比较隐晦,但流传开来杀伤力极强。

外号的传播方式和禁忌:

老百姓起外号,大多是口耳相传,或者通过歌谣、戏曲、歇后语来传播。这些都是当时最接地气的文化形式。

歌谣: 这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很多歌谣会在市井街头传唱,或者在节日庆典时出现,把对皇帝的评价巧妙地融入其中。
歇后语: 比如“皇帝不急,太监急——自作多情。”这种直接将皇帝的某些特质抽象化,然后用一种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戏剧: 戏曲是另一大载体。虽然戏曲不能直接骂皇帝,但可以通过影射的方式,比如在戏里安排一个昏庸的君主,或者一个残暴的统治者,让观众自己联想到当朝的皇帝。
口头传说: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在酒馆、茶馆、田间地头,人们会私下议论,形成各种小道消息。

但是,给皇帝起外号,绝对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 一旦被发现,轻则流放,重则杀头。所以,绝大多数老百姓,即便心里有意见,也不敢轻易开口。这些外号,更多的是在特定群体中流传,或者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候,才可能大规模出现。

因此,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关于皇帝外号的记载,往往是经过层层过滤的。很多时候,史官会隐晦地记载“民间有歌谣云……”或者“时人以此讽刺之……”来表达老百姓的态度,但具体的外号可能不会直接写出来,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总而言之,古代老百姓给皇帝起外号,是他们表达不满、讽刺挖苦、甚至是一种生存智慧的体现。这些外号,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皇帝的功过是非,以及那个时代百姓的心声。它们虽然隐晦,却也力量巨大,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皇帝的认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统治的根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垣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朝议以国计不足,暂借民间房租一年,于是怨声沸京城,呼崇祯为重征。犹海刚峰疏内呼嘉靖为家净,谓家家俱净也。

还正好都是年号的谐音,人民群众的想象力果然是无穷的。

user avatar

当然有

帖木儿帝国的开创者帖木儿大汗的瘸子外号是百姓起的,叫他为瘸子汗。

察合台汗的外号是骂人用的,qanxor qalmsq吸血卡尔梅克。

叶尔羌汗国的第二位汗王热师德汗擅长弹杜塔尔,也被百姓取了 杜塔尔 的外号。

叶尔羌汗国的阿布都拉汗是苏菲派的忠实追随者,十分认同远离今世的世俗享受,追随跟道士一样的生活,所以被百姓叫 dervish xan 道士大汗。

阿帕克和卓是苏菲派的ishan,是教主,他登上汗位后被百姓叫作 ishan xan,ishan是苏菲派上层的宗教头衔。

东察合台汗国的阿黑麻汗多次征伐入侵北疆的瓦剌人,他不接受瓦剌人的投降一律肉体上的消灭,所以瓦剌人称作“阿剌扎汗”,意为“嗜杀之汗”。

维吾尔人给葛尔丹取了个叫taqir qalmaq光头卡尔梅克的外号,也叫taqir xan。

清朝番部哈密回王国九世回王沙莫胡索特亲王年少时在山区给人放牧,加上养父母家里穷看不起病而且营养不良导致满头头癣。所以被百姓取了“taz vang/xan”秃子王/汗。

这位亲王虽然有点残暴,多次加大农牧民税负加大负担,血腥镇压农牧民起义,但是登基后一直出资开班学堂拱穷人孩子接受教育,收养孤儿。


清代的各地伯克们都有外号,和田的叫igiz eriq 高渠。英吉沙伯克祖先是杀牛羊的,所以被百姓取了叫 qassap屠夫的外号。



其他的想起来了在继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老百姓给皇帝起外号,这事儿可不是件小事,里头门道儿可多了。你想想,那时候普通老百姓跟皇帝那可是隔着十万八千里,平时见都见不着,哪儿来的机会给他起外号?再说,就算心里有想法,也得掂量掂量脑袋上的脑袋袋子够不够结实。所以啊,老百姓给皇帝起外号,那多半不是当面就喊出来,更多的是私底下,或者是在一些有压.............
  • 回答
    在解读古代政治语境下“暴君”与“昏君”对百姓的损害和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虽然两者都导致民不聊生,但其根源、方式以及对国家灭亡的“贡献”上,存在微妙而关键的区别。暴君:以力量为基石的压榨与恐惧暴君,顾名思义,是以其绝对的武力或权力为后盾,对臣民进行无情的压.............
  • 回答
    要说古代老百姓更恨明还是清,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你生活在哪儿,是什么身份,什么时间点。不过,如果让我这个(假装的)老百姓掰扯掰扯,我心里头呐喊的,恐怕是这两朝都各有各的不是,但要硬说哪个更扎心,那得细细品。先说说明朝吧,那些年,咱老百姓的日子可真是不好过。首先,税赋这玩意儿,明朝是出.............
  • 回答
    说起来,这个问题搁我这样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可不是件小事。说不定就关系到咱家祖孙三代的生计。明朝?清朝?这俩朝代,名头听着都挺响亮,但真要选,我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想想。我先想想这明朝。我听书里、街头说书先生嘴里,明朝那会儿,好像是挺热闹的。、磁器,还有那海上的丝绸之路,听着就觉得这国家挺有钱的。咱老.............
  • 回答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然而,说儒家思想“没有让中国古代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一定片面性的论断,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以及儒家思想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角色:一、 儒家思想的根本目标并.............
  • 回答
    古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用“苦”字来形容,可能还有些轻描淡写。那是一种深入骨髓、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艰辛,即便是在相对安定的时期,也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生存的压力: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1. 看天吃饭的绝望: 古代农业是主要经济来源,而技术手段落后,生产力低下,老百姓的生活几乎完全受制于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时代的变迁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古代百姓对行刑的热衷,和现代人对类似场面的避讳,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是社会、文化、经济、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古代行刑,百姓为何趋之若鹜?首先得明白,古代社会的“娱乐”方式远没有现在丰富多样。电影、电视、网络、游戏……这些现代人习以为常的消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一些古装剧,里面描绘的古代百姓生活,虽然偶尔也有点儿粗糙,但仔细想想,他们吃的东西,咱们现代人真的能习惯吗?说实话,我觉得大部分,估计够呛。首先,口味上的差异是最大的一个坎。古代老百姓,尤其是穷苦人家,他们的烹饪方式和调味品,跟咱们现在比起来,那叫一个“朴实无.............
  • 回答
    要回答“古代普通汉族老百姓穿的衣服,属于汉服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然后才能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汉服”这个概念的由来和演变。现在大家谈论的“汉服”,更多的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指的是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汉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穿着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风格的服饰的总称。它强调的是.............
  • 回答
    关于古代皇帝要求文武百官和普通百姓磕头这一行为,如果放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或许会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甚至触及我们对“人性”和“尊严”的理解。然而,将古代的制度和行为简单地用“变态”二字来概括,未免过于武断,也忽略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古代中国,皇帝的地位并非仅仅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认知偏差。其实,之所以很多人不相信老一辈人或古代人在力量和耐力上会“超过现代人许多”,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一、 媒体塑造的现代人形象与个体经验的局限性首先,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塑造的。现在的媒体,无论.............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动员,可不是咱们现在说走就走就能拉起队伍的。那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古人是怎么把老百姓们弄上战场的,还有那些不乐意上战场的人,又会面临些什么。一、从“农耕社会”到“兵农合一”,动员的基础要讲动员,得先明白古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大部分时间.............
  • 回答
    古代那种“一人犯错,全家、全族甚至全村遭殃”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而且看上去非常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残酷。你问得非常对,这种做法很容易激起民愤,丧失人心,那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却被普遍采用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惩罚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统治者在设定刑罚时的核.............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不能一概而论,说什么“中国古代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那就太绝对了。得看具体是什么朝代,什么地区,更要看具体的那个“百姓”是谁。你想啊,中国古代那么漫长的历史,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都不一样。就像现在,你也不能说全国人民都一样过日子吧?古代更是如此。要是说普遍情况,尤其.............
  • 回答
    古代科举能够“考到老”,而现代公务员考试却有年龄上限,这其中固然有历史变迁、社会需求和考试制度设计上的根本不同,但若要深究其缘由,还得从这两个制度的“灵魂”说起。古代科举:“敲门砖”的延时效应与“学而优则仕”的理想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科举的核心目的。它并非仅仅是为了选拔官员,更是一种社会阶层流动的渠.............
  • 回答
    在那个时代,当人们提及“百姓”,朝廷想到的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盘庞大的棋局中,最复杂、最关键的棋子。百姓,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而且这份“意味着”是实实在在,关乎着王朝的存亡和统治者的权柄。首先,百姓是税赋的源泉,是王朝运转的经济命脉。 任何一个朝代,都需要钱粮来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战争的胜败问题,以及军队维持的根本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讨论空间的历史议题。简单地说,认为中国古代军队“老是输”对外战争,或者军队维持的“主要目的”是对内镇压,可能过于片面和简化。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历史的多个侧面。对外战争的胜败并非一边倒首先,中国古代王朝并非在所有对外战争中.............
  • 回答
    你说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好像这些尘封已久的宝藏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重现天日。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西方古代典籍”是怎么来的。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某个时代,甚至是多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载体多种多样,从泥板、纸.............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不过,关于“汉服是否代表民族文化”以及“古代只有贵族穿汉服”的说法,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回应和反驳的。别担心,咱们好好聊聊,把这个说清楚,让那些认为汉服只是贵族专属的人哑口无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汉服”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称谓。很多人一提到汉服,脑子里就立刻蹦出那些飘逸.............
  • 回答
    说起古人迁徙和交流,我们脑海里常常浮现出战乱、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或者海军远航的帆影。但仔细想想,这其中还有个容易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动植物的迁移。你想得没错,古人确实“老是把各种植物和动物运来运去”,而且你担忧的“生物入侵”问题,他们也并非完全没有考虑,只是他们的“考虑”方式和我们今天所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