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治疗慢性病的药在国外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得出结论,但是我国打破这一常规,以仅仅36周的超短时间就验证通过了世界首个(据我所知)针对老年痴呆的药物。这使我感到非常骄傲,极大的增强了我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饶毅是这么举报的
“耿美玉号称发明的药物GV971能够通过肠道菌群治疗小鼠的阿尔茨海默症。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
在饶毅举报这件事上,我是相信饶毅的。
“自从2001年7月,国家建立了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起,‘双灵固本散(原名中华灵芝宝)’就屡次登上违法药品广告公告‘黑榜’。据健康时报记者统计,截止到2006年11月15日,在这五年多时间里,绿谷公司生产的‘双灵固本散’累计至少发布违法广告834次!”
也就是说绿谷是一个卖保健品的。卖保健品的来卖药了。
综合上述两个消息,我觉得这个定价很合理的。
因为有研究发现,越贵的东西,其效果越好,哪怕是安慰剂,其效果也越好。
这个套路好熟悉。
第一步:大肆宣传这个药物的神奇有效,忽悠广大群众相信疾病研究真的取得了大突破,产生购买欲望;
第二步:告知"患者可凭医生处方,在各大专业药房购买";
第三步:医药代表进军医院,许以与销量挂钩的提成,鼓励医生开处方。
结果一:医生秉着医者的良心,拒绝开药--
“最近上了个新的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能不能给我家人开一些?”
“这个药不靠谱”
“都上市的药你还说不靠谱?是你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最新进展,还是你诚心不想让我家人康复想继续让他吃维持治疗的药物吸我们的血?”
医生背锅;
结果二:医生的良心不着待见,还不如闭嘴开药省时省力还有钱--
“最近上了个新的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能不能给我家人开一些?”
(闭嘴开药)
(几周后)“这药吃了根本没效果,你们医生就是想骗钱”。
医生背锅。
卖药的却拿着满手的钞票,看着打得不可开交的医生和病人,笑得合不拢嘴。
追责你也追不到--“处方是医生开的,可不管我的事啊!医生给你开个买馒头的处方你吃了没效果能怨馒头治不了病吗?”
那么这个问题责任方究竟在哪儿?
回答:是谁放这种垃圾跑到医药市场里的???
PS:本来就是想吐个槽,结果竟然有这么多人点赞,那就多说几句吧。
觉得我对这个研究成果有偏见的同学,请仔细思考几个问题:
1,如果一个海带提取物真的具有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功效,流行病学家难道不早就能观察到沿海地区阿尔茨海默病分布远低于内陆地区???毕竟海藻类食物在沿海人群中更为广泛地被摄入,然而阿尔茨海默病并无这种地域分布的差异。
2,耿美玉实验室号称九期一是“靶向脑肠轴的药物”。所谓的“脑肠轴”,我查了下是2004年一个老外提出来的说法,基本概念就是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的副交感神经通路,跟肠道菌群之间可能会产生某些机制不清楚的互动。这个概念里,你去外地出差,外地厨师做饭前不洗手,你吃进了他的当地大肠杆菌,扰乱了自己的肠道菌群,致病菌代谢物刺激肠管,信号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你肚子痛,副交感神经激活,肠蠕动加快一通恶心呕吐水样泻,也算是“脑肠轴机制”(其实就是普通的胃肠炎--俗称“水土不服”)。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机制不明的疾病,光比较有名的假说就有四五种,什么beta-amyloid protein, tau protein,到底是疾病的因还是果都还没有定论。然后这个药号称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这些假说中的protein,达到治疗这个疾病的效果。它虽是这么号称的,然而在药物的基础研究中却并没有阐述这之中的具体机制。
我且不说它能不能真的降低那些protein,就假设它真的能降吧,那些蛋白到底是能导致疾病的中枢神经污染物,还是病变造成的产物,都还没定论呢。阿尔茨海默病的基础研究搞了几十年了就是在折腾这些东西,到现在都没个结果。
所有外国专家对耿美玉的研究都是“谨慎乐观”,“期待更长期的结果”,“需要更多证据”,然后这个药竟然就这么拿出来卖了。
顺便提一句,在这种分子机制尚未揭示的情况下,说难听点,敢号称自己是“靶向XXX的药物”,完全就是在混淆临床医学和药学中“靶向”这个词的概念,跟国内外已有的各种经典意义上的,药理分子机制清晰的,免疫学相关的“靶向药物”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按照它这个标准定义“靶向”,那治疗普通胃肠炎的什么双歧杆菌之类的药物,还有一些促进肠道蠕动或者抑制肠道蠕动的药物,甚至是甘油灌肠剂,都应该算是“靶向脑肠轴的药物”;只要你吃喝进去东西都会引起胃肠道功能和菌群的调整,那所有食物简直都可以称作是“靶向脑肠轴的食物”了。
3,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慢性病,病程一般3-8年,最长生存期可达20年左右。因为机制不清,到现在这个病都没有特效药,都是用一些干预神经递质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比如donepezil,rivastigmine,memantine之类的。
国际上各大药厂谁都瞅得见这商机,故在推进机制研究和开发新药上没少砸钱。这个投入是非常惊人的,而每一种“新药”,都因为阿尔茨海默病漫长的病程,需要进行严格的对照实验严密随访观察好几年才能知道有效没效。
这个实验,尤其是在患者身上的三期临床试验,是最耗钱时间最长的,因为大批量的患者凭什么吃你一个不知道有没有用的药,就是因为公司得花钱让他吃,吃坏了公司还得管赔呢。
在这种标准下,阿尔茨海默病近20年就没有新药通过过。
然后这个九期一,以一个这么不靠谱的机制,在一个病程好几年的疾病上用这么短的时间,竟然就通过了三期临床证明“有效”了,评判有效无效的指标还仅仅是一些认知行为量表。36周哎,36周轻度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一些病人本身症状都不见得有变化哎,用那些主观性很强的量表评估疗效,评分有波动本来就很正常,就确定是吃你九期一吃的?切开取脑片了?
更严峻的问题是,这么不严谨的流程之后,这药就被药监局放出来给患者花钱买了,还说什么观察进入市场的疗效反馈,这不胡扯呢吗?患者看门诊开药一个5分钟然后药店买上药了,这期间谁登记信息谁分组谁随访谁统计啊?有人定期给患者打电话追问效果吗?有定期的返院提交治疗效果信息吗?入组患者有死亡后的尸检确认药物在人脑标本中的效果吗?花钱雇人专门管这些事了嘛?没人管怎么观察疗效反馈,靠患者吃了没用家属拍着医生桌子骂街吗?
这就敢让人家花小1000块钱买你的药了?这是“处方药”啊,我就暂且假设多吃点海带提取物大概没啥危害(谁知道呢?动物肝脏吃多了还维生素A中毒呢),但“药”不是“保健品”,确定有效才能投放市场啊!这么短期并且模糊的证据就敢拿出来卖,还弄成处方药让医生给你背书???
卖药的和批药的良心被狗吃了啊!
说这么多,这破玩意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作为一个自信医学知识相对过关的人,我不信。而且我也绝不会让我周围的人吃,有效无效且不说,我还怕吃出毛病来呢。
可能是我比非专业人士稍微多学了点东西,那些神乎其技的字眼诈唬不住我吧。
到时怕是又要借某部门的头头一用。
中药是这个价钱啊,没毛病啊
这是用于老年痴呆症的患者长期服用的慢性口服药,
同志们,划重点,这是口服药啊,它不是静脉注射,不是肌肉注射,不是直接打到血管里啊。
这种药,患者吃了不会感到呼吸困难,不会出现过敏性皮疹,不会出现抽搐昏迷,更不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况且这是要长期服用的药哦,895元每盒,一个月3800左右,几年下去十几万就出去了。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讲良心讲医德的中国好药,它只要钱,不要命。
更重要的是,这种药可以有效的保护医生!
众所周知,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医患纠纷,都是因为医生开了某某注射液,给患者输入到血管后,患者很快就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从轻微的抽搐到严重的昏迷甚至死亡。。。
从而让愚昧无知卑鄙下贱肮脏丑恶的患者家属对医生产生误解,认为是医生开错药造成的,从而产生纠纷,甚至造成悲剧。
而这款中国原创药呢?
患者吃了,如果有效,家属觉的医生是神医,要跪谢的,要送“悬壶济世”的横匾给医院的,老年痴呆症是世界级难题,全世界都解决不了的我们解决了,不是神医是什么。。。
患者吃了,如果没效,吃药前什么样吃药后依然什么样,没昏迷没休克没恶化,家属也不会责怪开药的医生,毕竟美帝针对这病研究了几十年,十几亿美元都打水漂了呢,全世界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凭什么要求我们解决。。。
一来不伤及患者的性命,
二来保护开药的医生。
三来能够让患者或患者家属长久的可持续性的购买。
四来给中国的众多药界同行做了一个好榜样。。。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一类的原创新药必将蓬勃而出,造福广大中国的患者。
最令人自豪的是,这可是仅限于中国老人才能享有的独家福报哦。。。
只是可惜了国外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受当地的法律制度所限,他们没这个福气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