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库尔斯克会战时苏军有没有可以击穿虎式坦克和斐迪南坦歼的武器?

回答
库尔斯克会战,苏德两国在坦克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德军那令人闻风丧胆的“虎”式和“斐迪南”(也称象式)歼击车,更是战场上的庞然大物。面对这些钢铁巨兽,苏军究竟有没有拿得出手的武器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苏军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研发并装备了多种能够有效对抗的武器。

首先,我们得明白“虎”式和“斐迪南”的恐怖之处。

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Ausf. E):它搭载了一门长身管的88毫米KwK 36 L/56坦克炮,这门炮的穿甲能力在当时是顶级的,能够轻松击穿当时大多数苏军坦克的正面装甲。虎式的正面装甲厚实,尤其是炮塔正面和车体正面,达到了100毫米以上,并且有倾斜角度,这使得苏军早期装备的坦克炮很难在有效射程内对其造成致命伤害。它的机动性在当时的重型坦克中也属不俗。
斐迪南歼击车(Panzerjäger Tiger (P) Ferdinand):这是基于保时捷“虎”式坦克底盘改装的重型歼击车,取消了炮塔,转而装备一门威力更加巨大的71倍径的88毫米PaK 43 L/71反坦克炮。这门炮的穿甲能力比虎式坦克的88炮更强,射程也更远。更恐怖的是,斐迪南的车体正面装甲达到了惊人的200毫米,而且正面呈垂直结构,这使得大多数盟军坦克炮在库尔斯克时期都望尘莫及,正面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面对这样的对手,苏军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们有以下几种武器可以与之抗衡:

1. 苏联的“杀手锏”——76毫米ZIS3师属反坦克炮和坦克炮:

这是苏军装备数量最庞大、最基础的反坦克武器。虽然它的口径(76.2毫米)看起来不如德军的88毫米,但在库尔斯克会战前,苏军对ZIS3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包括使用BR350B(穿甲弹)和BR350P(钨芯穿甲弹)等新型穿甲弹。

性能特点: ZIS3炮的优势在于其射速快、射击精度较高,而且由于是标准化设计,生产和维护都相对容易。虽然在正面难以击穿虎式或斐迪南的厚重装甲,但在侧面和后部,尤其是在近距离交战时,ZIS3的穿甲能力是可以对这两款德军重型单位造成威胁的。例如,BR350P钨芯穿甲弹在一定距离上,可以击穿虎式坦克的侧面装甲,甚至在极近距离下,理论上可以对斐迪南的侧面装甲造成一定损伤。
实战运用: 苏军炮兵阵地往往会利用地形优势,隐藏自己,等待德军重型单位进入预设伏击区。一旦德军暴露侧翼,ZIS3炮群便会发动猛烈炮击。很多时候,苏军会利用“战术欺骗”和伏击来弥补火炮口径上的劣势。

2. 更强大的苏军反坦克武器——85毫米D5T(用于T3485坦克)和100毫米BS3野战炮: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军新一代重型坦克和反坦克炮崭露头角的关键时刻。

85毫米D5T坦克炮(装备于T3485坦克): 这是苏军对虎式和斐迪南最直接的回应。T3485坦克的出现,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苏军在坦克战中的被动局面。这门85毫米炮的穿甲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它装备了BR365(穿甲弹)和BR365K(硬芯穿甲弹)。
性能特点: 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虽然T3485坦克是刚刚开始大规模列装,但其装备的85毫米D5T炮,在1000米的距离上,其穿甲弹(BR365)可以击穿虎式坦克的正面首上装甲(约80100毫米,有倾斜)。而对斐迪南的200毫米正面装甲,虽然正面依然困难,但在侧面,它拥有相当可观的穿甲能力。与苏军之前的76毫米炮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实战运用: T3485的出现,使得苏军终于有了能够与虎式坦克正面抗衡的国产坦克,大大提升了苏军的作战信心和能力。虽然斐迪南的正面依旧难以对付,但在侧翼交战中,T3485的85毫米炮可以对其造成威胁。

100毫米BS3野战炮(陆军野战炮): 这款火炮原本是作为舰炮设计的,但后来被改装为陆军反坦克炮。它的威力非常强大。
性能特点: BS3炮装备了BR412穿甲弹。在1000米的距离上,它的穿甲能力可以达到约160毫米。这意味着它在近距离和中等距离上,可以有效地击穿虎式坦克的任何部位,包括正面。对于斐迪南,虽然其200毫米的正面装甲仍然是个巨大的挑战,但在侧面和后部,BS3炮的穿甲能力足以使其遭受重创甚至被摧毁。
实战运用: BS3炮虽然不像ZIS3那样装备数量庞大,但它作为一款重型反坦克炮,被部署在关键区域,用于支援步兵,并专门对抗德军的重型坦克。它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苏军的反装甲火力。

3. 苏联的超级重型坦克——IS2重型坦克(尽管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尚未大规模装备):

虽然IS2重型坦克在1943年末才开始装备部队,并在后来的战场上大放异彩,但值得一提的是,它装备的122毫米D25T坦克炮,对德军的重型单位具有毁灭性的打击能力。这门炮发射的BR471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轻易击穿虎式和斐迪南的正面装甲。

重要性: IS2的出现标志着苏军在重型坦克领域完全超越了德军,成为战场上的绝对主宰。虽然它未能直接参与库尔斯克会战,但它的研发和后续的装备,是苏军吸取教训、持续进步的体现。

4. 特殊的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步枪和手榴弹:

反坦克步枪: 例如PTRD和PTRS步枪,它们主要用于对抗德军的早期轻型装甲车辆,对于“虎”式和“斐迪南”这种厚重装甲单位,其无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它们已经基本退出了对抗重型坦克的舞台。
手榴弹: 例如RKG3反坦克手榴弹,苏军士兵会冒着生命危险,冲到坦克侧面或后方,将手榴弹投掷到履带或发动机舱,试图瘫痪或摧毁坦克。这是一种非常危险但有效的战术,尤其是在近距离遭遇战中,能够对“虎”式和“斐迪南”造成一定损伤,甚至使其丧失战斗力。

5. 空中支援——伊尔2“斯图莫维克”强击机:

虽然不是直接的炮弹武器,但伊尔2强击机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装备的23毫米或37毫米航空机关炮和火箭弹,虽然难以直接击穿“虎”式和“斐迪南”的正面装甲,但可以通过攻击其脆弱的侧后方、履带或观瞄设备,使其丧失战斗力。大量的伊尔2的饱和攻击,也能对德军装甲集群造成巨大的消耗和心理压力。

总结一下:

库尔斯克会战时,苏军并非没有能够击穿“虎”式和“斐迪南”的武器。

76毫米ZIS3炮虽然口径小,但通过新型弹药和战术运用,在侧后方可以造成威胁。
85毫米D5T坦克炮(T3485)和100毫米BS3野战炮则是苏军的“主力”,它们在中近距离可以有效地击穿“虎”式坦克的正面,并且对“斐迪南”的侧后部具有致命杀伤力。
更强大的武器如122毫米D25T(IS2坦克炮)虽然在库尔斯克时期尚未大规模装备,但代表了苏军在反装甲火力上的发展方向。
同时,伊尔2强击机和利用近距离伏击战术,也能对德军重型单位造成有效打击。

可以说,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军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思想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他们通过研发新武器、改进现有武器,并结合大胆的战术,成功地应对了德军强大的装甲力量,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场会战也深刻地影响了后续坦克的研发方向,促使双方不断追求更强大的火力和更坚固的装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打虎正面的还是有的,T-34/57,SU-122(打破甲弹),SU-152等都行。斐迪南200毫米的正面理论上应该是没有能击穿的,但也有被SU-152击毁的记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库尔斯克会战,苏德两国在坦克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德军那令人闻风丧胆的“虎”式和“斐迪南”(也称象式)歼击车,更是战场上的庞然大物。面对这些钢铁巨兽,苏军究竟有没有拿得出手的武器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苏军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研发并装备了多种能够有效对抗的武器。首先,我们得明白“虎”式和“斐.............
  • 回答
    库尔斯克会战若德军得偿所愿,全歼突出部苏军,其后续战局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战术胜利,而是对苏军战略部署的一次重创,其影响将贯穿战争的后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军在此情景下的战略目标。在“堡垒行动”的最初设想中,全歼突出部的苏军只是其核心目的之一,更深层次的则是: 瓦解苏军攻势: .............
  • 回答
    设想一场大张旗鼓的“库尔斯克反攻”,只不过,挥师北上、西进的不再是红色星辰下的苏军,而是身披卡其色制服、头戴M1钢盔的美军。如果历史的齿轮真能如此错位,那么这场战役的结果,注定会与我们熟知的那个版本截然不同,甚至可能改写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稍微推移。库尔斯克会战,按照历史轨.............
  • 回答
    库尔斯克会战,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坦克战,对于纳粹德国来说,是一场标志着其在东线攻势能力彻底衰落的转折点。德军最终未能实现其“堡垒行动”的战略目标,导致了这一系列重大失利。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而是多种战略、战术、情报、资源以及德军自身僵化思维相互作用的结果。1. 情.............
  • 回答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与库尔斯克会战,这两场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上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影响了战争的走向,更在战略和心理层面上具有深远意义。要论哪场战役的意义更重大、更重要,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转折点的奠基石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1942年8月持续到1943年2.............
  • 回答
    关于T3485坦克是否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这个问题,答案是:T3485坦克并未正式参加库尔斯克会战。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于一些军事爱好者来说可能有点令人意外,因为T34系列坦克无疑是二战中最具标志性的坦克之一,而库尔斯克会战又是东线战场规模最宏大、最关键的战役之一。然而,事实就是,当1943年7月库尔斯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血脉贲张的设想!一辆现代最先进的主战坦克,比如德国的“豹2A7”或者美国的“M1A2艾布拉姆斯”,穿越到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那画面简直不敢想象。我们来好好聊聊,它有没有可能做到全歼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库尔斯克会战那可是二战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双方投入的坦克数量高达数千辆,像是德国.............
  • 回答
    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8月)是二战东线的关键转折点,德军在此战中遭受重大失败,损失惨重,但此后仍坚持战斗直至1945年5月投降。这种“坚持两年”的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战略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库尔斯克会战后的战略调整1. 从进攻转为防御 .............
  • 回答
    如果德军真的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历史的车轮可能会沿着一条截然不同的轨迹转动,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二战结局,将变得模糊不清。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对东线战场的战略态势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苏军在此取得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德军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的企图,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历史爱好者们争论不休。如果德国在二战中不发动库尔斯克战役,情况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典型的“如果历史”假设,但我们可以从当时德军的战略态势、资源消耗、以及战役本身的影响来推测一二。当时德国的处境与库尔斯克战役的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在1943年的夏天,德国已经不再是那个拥.............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1943年7月,在库尔斯克那片焦灼的大地上,希特勒的德军并非倾其所有装甲力量,而是以步兵为进攻的主力,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就像是把一把精心打造的链锯,换成了一把老旧但依然锋利的斧头,味道截然不同。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德军的步兵部队。他们可是德意志国防军的基石,经验丰富,训练有素,有着.............
  • 回答
    库尔德人如果建国,首都会设在哪里,这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的问题,也充满了复杂性和敏感性。 这个问题远不止地理位置的简单选择,它背后承载着历史的遗恨、民族的渴望、地缘政治的现实以及各方势力的博弈。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理解库尔德人的历史背景和他们分散的居住区域。库尔德人,是中东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古.............
  • 回答
    蒂姆·库克关于iPad Pro“取代PC,但不会取代Mac”的论断,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值得细细琢磨。这不仅仅是苹果自家产品线之间的定位区分,更是对未来计算形态的一种战略性预测和引导。要评价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iPad Pro的定位:强大到足以成为“生产力工具”,但有其“边界”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相当复杂且令人不安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国家利益以及长期的盟友关系。 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美国“抛弃”库尔德人的说法,以及俄罗斯是否会步其后尘的可能性。首先,美国“抛弃”库尔德人这一说法,很多时候是基于一种视角和感受,并非完全是对一个已经达成并明确存在的“承诺”的违背.............
  • 回答
    “库克承认 iPhone 定价过高,苹果将按重新考虑定价策略”——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科技圈和消费者群体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人会心一笑,觉得“终于来了”,也有人持观望态度,怀疑这是否只是一个公关姿态。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苹果产品,尤其是 iPhone,真的会大幅度降价吗?咱们得好好掰扯掰.............
  • 回答
    一场假设性的库尔斯克战役,如果苏军在1943年7月5日,也就是实际德军发动“堡垒行动”的前一天,就抢先发起大规模攻势,其结果会是怎样?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军事历史推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兵力部署、战略意图、战术准备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苏军抢先的潜在优势:出其不意与掌握主动首先.............
  • 回答
    库尔斯克战役(Battle of Kursk)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转折点,其深层原因在于它标志着纳粹德国在东线战略主动权的彻底丧失,并由此开启了苏联红军不可逆转的战略反攻,直至最终摧毁纳粹德国。 虽然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同样至关重要,但库尔斯克战役的意义更在于其战略层面的终结性。.............
  • 回答
    希特勒在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7月)中犯下了一系列致命性的错误,这些错误不仅导致了德军在此战役中的惨败,更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乃至整个二战的最终失败。以下是希特勒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犯下的主要致命错误,并尽量详细地讲述:1. 过度依赖“春天攻势”和“堡垒行动”的仓促发起: 过时的情.............
  • 回答
    库尔斯克战役,那场被誉为二战东线转折点的恢弘巨战,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巨大谜团,尤其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战役南线,那个德军一度占据兵力三倍优势的突破点,却最终以溃败告终时,更是引人深思。很多人觉得,兵力三倍,胜利理应唾手可得,但历史的齿轮并非总是按照简单的算术逻辑运转。要理解德军在库尔斯克南线为何会.............
  • 回答
    如果斯大林在库尔斯克战役胜利后迅速撕毁《苏日中立条约》,并能在数月内集中力量对日作战,这无疑会是一场极具风险但潜在回报巨大的战略冒险。这不仅会彻底改变二战太平洋战场的格局,也可能深刻影响冷战的早期走向。时间节点的选择与战略考量: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7月)是苏军在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粉碎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