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提到法律职业的时候很少提到检察官?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谈论法律职业时,大家往往更容易联想到律师或法官,而检察官这个角色似乎常常被忽略,或者说提及的频率相对较低。究其原因,其实涉及到我们对“法律职业”这个概念的理解、媒体的关注点,以及检察官本身工作性质的独特性。让我来仔细分析一下。

首先,得承认的是,我们对“法律职业”的日常认知和媒体传播的侧重点,确实会影响到我们对各个法律角色的印象。

律师是“看得见”的代表: 律师是我们普通民众在面对法律问题时最直接的接触者。无论是打官司、签合同,还是处理家庭纠纷,律师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前沿,他们的辩护、质询、代理,是庭审中最具戏剧性和观赏性的部分。律师的形象,尤其是那种为当事人争取权益、据理力争的形象,在影视剧、新闻报道中得到了大量呈现。这种“为客户服务”的角色,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记住。我们可以说,律师是法律领域里最“面向公众”的职业。

法官是公平正义的象征: 法官作为裁判者,代表着国家公权力和法律的最终裁决。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带有权威性和重要性。虽然我们不是经常直接接触法官,但关于审判结果、判决依据的报道,以及法官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角色,都使得法官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是司法体系的“心脏”,虽然不直接“辩论”,但他们的判决影响着一切。

检察官的角色相对“幕后”: 相较于律师在法庭上的唇枪舌剑,以及法官的最终裁决,检察官的工作虽然至关重要,但其过程和性质有时会显得比较“幕后”和“程序化”。检察官的核心职责是代表国家追诉犯罪、维护公共利益。他们的工作更多地体现在案件的侦查、起诉、证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在法庭上出示证据、进行指控。虽然他们在法庭上有发言权,并且其指控是开启审判程序的关键,但相比于律师的“为一方辩护”和法官的“最终裁决”,检察官的“代表国家”这一身份,在公众感知层面可能不够“具体”。

“控诉”的性质: 简单来说,律师是“为一方说话”,法官是“判断是非”,而检察官是“指控另一方有罪”。在很多情况下,公众的注意力更容易被那些为“无辜者辩护”的律师所吸引,或者被法官权威的判决所打动。而检察官的“控诉”行为,虽然是法律程序的一部分,但在情感上和叙事上,可能不如辩护来得有张力。

证据导向: 检察官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证据。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调查取证,去构建完整的证据链。这个过程可能不像庭审中的激烈辩论那样吸引眼球。当案件进入法庭,焦点往往会转移到律师如何反驳证据,以及法官如何采信证据。

“国家”的抽象性: 检察官代表的是“国家”和“公共利益”。“国家”是一个相对宏大和抽象的概念。当检察官在法庭上指控某人犯罪时,他们是在代表国家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秩序。但这种代表性,在个体层面可能不如律师为某个具体当事人争取权益那样直接和容易引起共鸣。

媒体的传播策略: 媒体在报道法律案件时,往往会选择那些更具冲突性、戏剧性或情感纠葛的情节来吸引观众。律师的辩护技巧、法官的公正判决、或者被告人的悲惨遭遇,都更容易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检察官的工作,如果仅仅是简单地陈述证据和指控,可能不容易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亮点”,除非有特殊的案例(比如检察官办案过程中的重大突破,或者某个检察官的个人魅力)。

职业划分的习惯: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法律职业被简单地划分为“律师”和“法官”。这种二分法虽然不准确,但确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习惯。当提到“法律人”时,首先想到的是律师,其次是法官。检察官作为连接侦查和审判的关键环节,他们的独特地位和职能,有时会被与其他角色“融合”或“模糊化”。

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检察官的工作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很多时候,他们的工作成果是通过起诉书、公诉意见书等书面文件来体现。相较于律师在公众面前的曝光度,检察官更倾向于在幕后进行严谨的法律工作。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检察官不重要。 恰恰相反,检察官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他们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没有检察官的有效起诉,很多犯罪行为将无法得到制裁,公共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 当我们提到“法律职业”时,如果只是关注那些最容易被公众看见和理解的角色,那我们可能就错过了许多同样重要,甚至更加基础的环节。检察官的工作,是保障司法公正的“第一道门槛”,也是实现法律制裁的“前置条件”。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是整个司法链条稳定运行的基石。

所以,与其说检察官“很少被提到”,不如说他们的角色和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在公众视野中处于一个相对“内敛”的位置。但无论是否被频繁提及,检察官作为法律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意义,永远不容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检察官的职业属性注定了这个职业跟普通人接触较少。以前别人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当我说自己在检察院工作后,很多人就会接着问检察院是做什么的。

首先,检察院的主要工作是刑事案件,民事行政案件在检察院的工作比重中几乎可以忽略。以前检察院的领导常说,反贪是检察院的拳,公诉是检察院的脸。

现在拳没了划到纪委去了,公诉和批捕也合并了,脸拳脚都合一了。感觉检察院只剩了一个部门,所以现在检察院是以案件类型来分部门,而不是像以前按职能来分部门。

以前检察院的部门有反贪、公诉、批捕、民行、控申等,现在检察院的部门叫一部、二部、三部、四部,我都搞不清楚到底几号部门是干什么的。

主要工作职能是刑事案件,注定了与民众打交道较少,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刑事案件。所以去检察院准没好事,要么是被人坑了成了被害人,要么就是坑了别人成了犯罪嫌疑人。

而法院和律师的工作中,民商事案件占的比重极大,行政案件的比重也不比刑事案件小。所以法院的人常说,他们是一个部门(刑庭)对检察院一整个单位。民商事案件很多人都会接触到,比如劳动纠纷,借贷纠纷,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纠纷,难免会和法院、律师产生交集。即使最后没有打官司,可能也有找律师咨询。

其次,即使是刑事案件中,检察院的存在感也比较弱。作为一个法盲,肯定也知道公安是侦查案件的,法院是判决案件的,但检察院是做什么的?作为法盲还真是有点搞不清楚。

你告诉他是审查起诉的,审查起诉是个什么东西?

你告诉他是审查逮捕的,逮捕不就是抓人吗,抓人不是警察抓?

最近几年有几部和检察院有关的电视剧,比如人民的名义,让大家对检察院的了解多了很多,但相比法院、律师来讲,检察院的存在感还是很弱。

这里个人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大陆关于法律职业的电视剧都是这几年才开始的,但是很多的人以前看了很多的关于律师、法官的港剧(包括我),但是香港是没有检察官的,刑事案件开庭由律政署的公职律师或者律政署委派的社会律师担任检控,这检控就和律师差不多,和检察官差别较大。所以很多人的律师、法官形象、概念都是从港剧中得来的,而对检察官则没什么概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谈论法律职业时,大家往往更容易联想到律师或法官,而检察官这个角色似乎常常被忽略,或者说提及的频率相对较低。究其原因,其实涉及到我们对“法律职业”这个概念的理解、媒体的关注点,以及检察官本身工作性质的独特性。让我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得承认的是,我们对“法律职业”的日常认.............
  • 回答
    您好,这真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首先,请您不要过度惊慌,一步步来处理。关于您钱包丢失在优步车上并遭遇勒索的情况,以及警方建议您提起诉讼,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法律上可能对您有利的方面,以及在采取法律行动前您可以做些什么。一、 在提起诉讼前,您可以立即采取的行动(这些可能对您更有利):在考虑诉讼之前,还.............
  • 回答
    关于有赞年会提出的“996”言论是否构成对劳动法的挑衅,以及法律部门为何可能未对此做出公开反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法律条文、社会现实、企业文化以及执法机制等方面。一、 “996”与劳动法之间的冲突:首先,我们要明确劳动法对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中华.............
  • 回答
    江歌母亲在微博上遭遇侮辱诽谤,并因此起诉微博平台要求提供用户信息的事件,无疑触及了网络言论边界、平台责任以及个人隐私等一系列复杂而敏感的议题。从法律、伦理和社会多个角度来看,这件事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的背景与江歌母亲的诉求:我们都知道,江歌母亲江秋莲是一位承受了巨大丧子之痛的母亲。她的女儿江歌在.............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 回答
    《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文明,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句话听起来特别吓人,也确实是小说里最核心、最让人毛骨悚然的设定。但要理解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咱们得把这背后的逻辑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要明白黑暗森林是怎么形成的,得从三个基本公理说起:1.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 回答
    鲍鹏山先生之所以认为“驭民五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中最阴暗最核心之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人性洞察以及对国家机器运作本质的揭示。他并非简单地指责法家思想,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宏大叙事中,剖析其极端性和对社会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要理解鲍鹏山先生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明白“驭民五法”大致指的是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法律体系运行的一个核心问题:司法资源如何定价与分配? 公安机关提供的是公共安全服务,而法院提供的是解决纠纷和维护法治的服务,这两者虽然都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但在性质、目标和运行模式上有根本性的区别,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法院需要收取诉讼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法院.............
  • 回答
    我理解你对《三体II》中黑暗森林法则的质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且有争议的设定。很多人都会有和你一样的感受,觉得这个法则在现实逻辑或者其他角度上看,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我试着从几个你可能会觉得“不成立”的点来展开,希望能和你一起探讨:首先,关于“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假设,是否过于绝对?黑暗森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当社会热点事件的判决引发公众热议,并且不少网友对判决提出质疑时,确实会涌现出一批自称或被认为是“大律师”的群体,他们常常用“法盲”来回应质疑者。这种现象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 法律的专业性与公众认知的鸿沟: 法律体系的复杂性: 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直接触及到了“编辑器”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核心含义。当我们提到 Vim、Emacs 这些名字时,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 Word 的东西,这并非巧合,而是它们各自的定位和设计哲学截然不同的结果。你可以想象一下,在电脑刚起步的那个年代,人们更多的是在命令行界面下进行工作.............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平台上,当话题触及“华为”时,为何绝大多数的讨论最终都会聚焦在其手机业务上,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既有华为自身业务的特性,也与知乎社区的讨论生态以及大众关注点息息相关。首先,手机是华为最为大众熟知、也最为直接触达消费者的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在科幻圈里确实存在。要说“极度厌恶”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确实有一些关于《三体》的言论会引发争议、反感,甚至是被部分人嘲讽。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过度的神化和“饭圈化”的营销这是很多科幻圈内人士感到不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三体》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 回答
    知乎上大家聊起穿搭,时不时就能看到外国人的身影,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为啥会这样呢? 我觉得这背后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首先,是信息来源的天然偏向和“示范效应”。你想啊,互联网上的信息,尤其是那些经过梳理、有图有文的“干货”,很大一部分是舶来品。时尚杂志、穿搭博主、品牌官网,这些最初的.............
  • 回答
    在中国话题上,日本人表现出比韩国人更理性的感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源于两国在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国民性格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织。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历史叙事与民族记忆的差异 日本:相对疏离与选择性记忆。 日本与中国的互动历史悠久,既有学习借鉴,也有冲.............
  • 回答
    《扫黑风暴》里头那些听着就让人心惊肉跳的“美丽贷”、“校园贷”,可不是瞎编的,现实里头早就有原型了。它们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一些年轻人,把他们的人生搅得一团糟。按理说,现在科普信息这么发达,网络上随处可见关于这些非法贷款的危害和陷阱,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往里头跳呢?这事儿,说到底,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
  • 回答
    《双人成行》:爆火中国的背后,是两个中国玩家的心声当《双人成行》制作人Josef Fares语出惊人地说出“半数玩家来自中国”时,相信不少玩家都会像我一样,先是詫异,然后是会心一笑。毕竟,在这个以“内卷”著称的国度,能有一款游戏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坐到电脑前,与身边最亲近的人一起沉浸其中,这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历史评价以及个人命运的复杂 interplay。霍光之所以常被贴上“权臣”的标签,而非诸葛亮那样的“人臣典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霍光与诸葛亮的根本性质差异: 政治背景与权力来源: 诸葛亮: 是在刘备政权危难之.............
  • 回答
    “信徒”与“科学”这两个词在许多讨论中,似乎总被摆在对立面。一提到前者,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宗教、信仰、神秘主义,而后者则关联着理性、证据、实证。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两者在认知世界的方式、方法论以及最终追求上的根本差异,这些差异在某些层面构成了利益冲突。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入胜,也常常让人对“龙”这种生物的存在与否产生好奇。我们确实会在世界各地许多古老文明的记载中发现类似龙的生物形象,它们或许形态稍有不同,但都具备一些共同的特质,比如巨大的体型、鳞片、翅膀(有些文明的龙没有翅膀)、喷吐火焰或毒气的能力,以及强大的力量和神性。从欧洲的西方龙到东方的中国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