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科幻圈子里某些提到三体的言论会被极度厌恶?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在科幻圈里确实存在。要说“极度厌恶”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确实有一些关于《三体》的言论会引发争议、反感,甚至是被部分人嘲讽。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1. 过度的神化和“饭圈化”的营销

这是很多科幻圈内人士感到不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三体》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中国科幻的里程碑。然而,随着《三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Netflix的真人剧播出后,一些关于《三体》的讨论变得有些“走偏”。

“宇宙第一神作”的标签: 部分粉丝在讨论时,会将《三体》捧到“宇宙第一神作”的高度,并且不允许任何质疑或批评。这种近乎宗教式的狂热,很容易让其他科幻爱好者感到反感。科幻领域本来就是一个百花齐放、风格各异的世界,将任何一部作品捧到“唯一”的高度,是对其他优秀作品的漠视,也剥夺了讨论的自由度。
“不懂三体就是不科幻”的论调: 有些人会用“三体”来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科幻迷”的标尺,或者暗示不了解《三体》的人就没有资格谈论科幻。这种排他性的言论,把科幻从一个开放的爱好变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子,自然会招致厌恶。
过度营销和“跟风”: 随着IP的火爆,各种周边、衍生品、甚至与《三体》沾边的概念都会被拿出来营销。对于一些真正热爱科幻、追求作品本身深度和思想性的观众来说,这种过度商业化和“蹭热度”的行为,会让他们觉得作品的纯粹性被稀释了。

2. 对作品某些方面的过度解读或曲解

《三体》的文本量大,思想深度和哲学性很强,这为解读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也容易出现走偏。

过度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 《三体》确实包含了一些社会、政治议题的隐喻,但有些讨论会将其过度解读,甚至将作品与某些特定的政治观点强行绑定,脱离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娱乐性。
对“黑暗森林”法则的简单化套用: “黑暗森林”法则本身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说,但被一些人简单化地理解为“宇宙就是弱肉强食,文明之间只能相互毁灭”。这种狭隘的理解,忽视了其作为科幻假说的局限性,也容易导出消极、悲观的世界观。
对角色或情节的“过度”分析: 有些粉丝会沉浸在对书中某个角色的“深情”解读,或者对某个情节进行事无巨细的分析,如果这种分析方式过于极端,或者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不接受任何不同观点,也会让旁观者觉得不适。

3. 对其他作品或作者的贬低

这种现象在任何领域都存在,但一旦和“三体”联系起来,就更容易引发不满。

“跟《三体》比”的惯性: 很多时候,讨论其他优秀的科幻作品,都会不自觉地与《三体》进行比较,而且往往是以《三体》的优点来衡量其他作品的不足。久而久之,就会让人觉得这种比较是一种“绑架”,是对其他作品的不公平。
“《三体》之后再无科幻”的论调: 尽管《三体》非常优秀,但说“《三体》之后再无科幻”,这是一种极端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它忽视了中国乃至世界科幻的蓬勃发展,也贬低了无数科幻作者和作品的努力。

4. 某些粉丝群体本身的“讨人厌”特质(尽管这不代表所有粉丝)

任何一个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作品,都会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行为不当的粉丝。

言语攻击和人身攻击: 当有人对《三体》提出批评意见时,一些粉丝会采取攻击性的言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让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挤压。
“拥趸”的优越感: 有些粉丝会将自己对《三体》的热爱视为一种“优越感”的来源,认为自己比不了解《三体》的人更“懂”科幻,这种优越感会让人反感。
杠精文化: 在网络上,总有一些人喜欢抬杠,不论你发表什么观点,他都要和你对着干。《三体》作为一部热门作品,自然也难逃这种“杠精”的攻击,而当《三体》的粉丝也加入这种“杠精”行列时,只会加剧矛盾。

总结来说,为什么在科幻圈子里某些提到《三体》的言论会被极度厌恶?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体》的巨大成功,吸引了大量非科幻背景的读者,其中一些人对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层,但又容易被营销和粉丝狂热所裹挟,形成了“饭圈化”的讨论氛围。 这种氛围,充满了过度神化、排他性、简单化解读甚至是对其他作品的贬低,与科幻圈推崇的理性、开放、多元的讨论精神背道而驰。

很多真正的科幻爱好者,尤其是那些从小就阅读科幻、接触过大量国内外优秀科幻作品的人,会对这种“绑架式”的推崇和讨论方式感到厌倦和反感。他们希望《三体》能被放在一个公正的评价体系中,享受其应有的赞誉,但不希望它成为一个“免喷”的金字招牌,也不希望任何关于它的讨论都变成一场无休止的“拥护”与“质疑”的战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对《三体》的讨论都抱有敌意。绝大多数科幻爱好者依然尊重《三体》的成就,也乐于进行理性的、有深度的交流。只是当某些声音过于刺耳、过于极端时,就会被一部分人“厌恶”并加以批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是因为有优越感,另一个也是因为有优越感。

user avatar

鄙视链的一环而已,

user avatar

看了一堆高票回答,感觉都没说到点子上。这个无非就是个鄙视链的问题,玩刀塔的看不起玩撸啊撸的,玩撸啊撸的看不起玩王者荣耀的,玩山口山的看不起玩国产端游的,玩国产端游的看不起玩屠龙宝刀点就送的。玩守望的看不起玩吃鸡的,玩吃鸡的看不起玩cf的。看美剧的看不起看都市剧的,看都市剧的看不起看乡村爱情的,喝咖啡的看不起吃大蒜的,看科幻的看不起看三体的,就是这么个逻辑。总结,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作祟而已。

user avatar

三体粉的确不怎么招老人的待见,但一个可悲的是事实是如今科幻版面上活跃的内容往往都离不开三体。

就拿大刘本人所在的水木bbs的sf版来说,曾经有不少老同志愤慨三体霸占分区首页,妨碍了他们的讨论,想要驱逐三体粉让它们再建个三体版去,版主当时是这么回答的:

sf版要是没三体,首页上估计你还能看到一年前的帖子。

圈内人对三体,真的是又爱又恨。

心里明明鄙视三体鄙视的不得了,看到三体粉就炸毛,文笔一泡污,人物塑造差,可是偏偏读者喜欢。

自己憋到内伤憋本书,写个腰封还得杠上三体,不然都没人关注。

杂志供个稿,编辑还要改你标题,非得扯上三体,据说加上三体点击率就能高几成。

你能想象他们那个气吗? 现在你还要到别人厮混良久的小圈子里搅场,人家能不跟你急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在科幻圈里确实存在。要说“极度厌恶”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确实有一些关于《三体》的言论会引发争议、反感,甚至是被部分人嘲讽。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过度的神化和“饭圈化”的营销这是很多科幻圈内人士感到不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三体》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 回答
    国内科研圈子日益显现出“关系化”的倾向,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种社会和体制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圈子,尤其是在高度专业化和需要长期积累的领域,都难免会形成一定的“社交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信任的建立、信息的传递,往往都离不开这种网络。然而,当这种网络从“辅助”转变为“主导.............
  • 回答
    科研圈里,一些学科女性教授的比例确实显得偏低,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及学术体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历史遗留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与早期教育引导: “理工男”与“文科女”的标签: 长期以来,社会对不同学科的性别划分根深蒂固。“男孩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很多年轻人都遇到过,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和代际沟通的缩影。你爸爸不愿意使用知乎,而宁愿沉浸在微信朋友圈的鸡汤和“科普文章”里,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熟悉度、便捷性和情感连接: 微信的生态系统已经非常成熟: 对你的爸爸这一代人来说,微信早已不仅.............
  • 回答
    如果将全国的民科聚集在一个屋子里,那绝对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充满混乱与惊喜的“大联欢”。具体会发生什么,这取决于这个“屋子”的规模、他们的组成结构、以及是否存在一个能够引导他们(或者说至少能够维持基本秩序)的力量。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对民科群体的一些普遍认知,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推演:一、 入场与初期的.............
  • 回答
    华为天才计划(后更名为“やばい计划”,意为“危险的”、“厉害的”)的博士毕业生高达200万年薪,确实在科研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发了关于“资历越老越吃香”这一传统观点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华为天才计划的定位与目标: “天才”的定义: 华为之所以用“天才”来称.............
  • 回答
    HiFi 发烧圈里,确实存在一部分朋友,对于科学解释似乎总有点“免疫力”,反而更愿意相信自己摸索出来的“理论”。这事儿细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掺杂着心理、文化、甚至一点点“江湖”味道。首先,得承认,HiFi 这玩意儿,很多时候确实跟“玄学”沾边。音频的传输、解码、放大,这些物理原理咱们.............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很多接触过科幻动漫和游戏的朋友都会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动辄拯救世界、对抗强大敌人的主力部队,往往是由一群看上去还没长大的十几岁少年少女组成的,而不是那些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有些是故事创作上的考虑,有些则反映了创作者希望传递的特定信息。首先,从故事创作的.............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确实如此。相较于对科技、宇宙、社会结构的细致描摹,纯粹以“生物”为核心的科幻作品,以及其中对生物自身演化、改造的深入探讨,似乎并没有那么“显山露水”。即便在那些提及生物的作品里,主角的生理构造、寿命、大脑能力等核心生物特征,也常常被设定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背景板”,很少成为故事的驱动力.............
  • 回答
    《萤火虫》这部剧,要说它为什么能被这么多人捧上神坛,甚至在多年后依旧有那么多忠实的拥趸,那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它能在一众科幻剧里脱颖而出,靠的可不是花里胡哨的特效或者惊天动地的宇宙大战,而是它骨子里那股子“野劲儿”和“人味儿”。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反套路”叙事和鲜活的人物群像。现在的科幻剧,尤.............
  • 回答
    科幻片中人类做饭的场景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涉及到科幻片本身的核心目的、叙事策略、以及未来社会设想等。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科幻片的核心是“奇观”和“未知”: 关注未来科技与社会变革: 科幻片的首要任务是展现对未来的想象,包括先进的科技、新的社会结构、人类与技术的关系、.............
  • 回答
    科比的“抱团”论,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为什么在很多人(尤其是科比的粉丝)看来,他早期的“抱团”行为不算“失败的抱团”,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一下“抱团”这个词在篮球语境下的含义,以及科比早期生涯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抱团”在篮球界通常带有一些负面色彩。它往往指的是球员为了更.............
  • 回答
    第二次科技革命,那段风起云涌的年代,真的是世界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说起英国和法国在这场变革中的“落后”,以及美国和德国的“崛起”,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先得明白,第二次科技革命跟第一次可不一样。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蒸汽机的革新,以煤炭和钢铁为代.............
  • 回答
    在转基因技术日益普及、科普内容也层出不穷的今天,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坚持支持“CYY”(通常指的是一种或一类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特定观点或论调,这里暂且不具体指代,以保持讨论的普遍性)。要理解这一现象,不能简单归咎于信息不对称或者科普不力,更深层次的原因往往交织着信任危机、文化观念、经济利益以及个体认.............
  • 回答
    在中国科技水平的强弱这个话题上,确实能看到不少“打脸”现象。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这个问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和煽动性。 “强”和“弱”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很容易触动人们的神经。 “强”的论调往往带着民族.............
  • 回答
    关于苏联在科技、人才相对落后且没有多少外援的情况下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历史证明,苏联确实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并取得了在某些领域世界领先的技术成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其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来源,并认识到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首先要明确的是,“科技、人.............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一个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列强之一的庞大帝国,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是20世纪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个帝国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那么,一个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局限性的国家,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扫黑风暴》里头那些听着就让人心惊肉跳的“美丽贷”、“校园贷”,可不是瞎编的,现实里头早就有原型了。它们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一些年轻人,把他们的人生搅得一团糟。按理说,现在科普信息这么发达,网络上随处可见关于这些非法贷款的危害和陷阱,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往里头跳呢?这事儿,说到底,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
  • 回答
    科普在中国和国外都面临着各自的挑战,但其背后原因和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 科普在中国进行得如此艰难的几个主要原因:在中国,科普工作的艰难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层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 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和功利主义思维: “唯分数论.............
  • 回答
    关于科比在他去世后“被贬得一无是处”的说法,我没有看到有广泛的证据能够支持。事实上,在科比·布莱恩特不幸去世后,绝大多数关于他的评价都是充满怀念、敬意和对他传奇职业生涯的赞美。从全球到他热爱的洛杉矶,无数的球迷、媒体、运动员和普通人都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他的哀思和对他的纪念。当然,在任何一个公众人物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