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共情能力低」是什么意思?

回答
“共情能力低”这个说法,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一个人不太容易理解或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好像有点“隔着一层纱”。这并不是说他们故意冷漠或者没有同情心,而是他们处理和回应他人情感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

咱们细说说,共情能力低通常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理解比较困难。 就像看电影,别人看到悲伤的场景会哭,看到搞笑的会笑,而共情能力低的人可能只是“知道”这是个悲伤的场景,但自己内心并没有那种“感同身受”的波动。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捕捉到别人细微的面部表情、语气变化或者肢体语言所透露的情绪信号。比如,朋友因为丢了工作而郁闷,他们可能只看到对方不开心,但很难体会到那种失落、焦虑甚至绝望的深度。

其次,回应他人情绪时显得生硬或不恰当。 当别人表达痛苦、悲伤或者愤怒时,共情能力低的人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安慰,或者说了些听起来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比如,一个正在经历分手的人,可能会收到“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再找一个就好了”之类的建议。这种回应虽然可能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触及到对方真实的痛苦感受,甚至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情绪被忽视或贬低了。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给出实际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再者,难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共情很大程度上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去想象如果自己处在对方的位置会是什么感受。共情能力低的人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更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事情。这会导致他们在沟通中,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显得有些自我中心。比如,在团队合作中,他们可能只关注自己的任务是否完成,而不太在意其他成员是否因为工作压力而感到疲惫或不满。

此外,与他人的情感连接可能比较弱。 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而是他们在建立深层的情感联结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他们可能不太擅长分享自己的情感,也可能不太容易被别人的情感所触动。这有时会让人觉得他们“冷冰冰”或者难以亲近。

当然,共情能力低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标签,它是一个光谱,每个人在这个光谱上的位置都不同。而且,共情能力是可以培养和提升的。很多人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现出共情能力低,但在另一些情境下又表现得不错。

需要强调的是,“共情能力低”和“缺乏同情心”或“冷血”是有区别的。很多人共情能力低,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在处理情感信息的方式上有所不同,或者过去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不太习惯表达或感受情感。他们可能仍然有道德感,有原则,只是在情感互动上需要更多的学习和练习。

总而言之,共情能力低的人,就像是情感世界的“翻译官”技能不太熟练,需要更多的努力去解读和回应他人复杂的情感信号。这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情感交流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与我无关

与你无关

与他无关

user avatar

大概就是: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user avatar

我完全搞不懂你在伤心些什么,有什么可伤心的,这叫不共情也不知情。

我明白你在伤心些什么,我也曾因此伤心,但我也这样伤心的时候,通常都是自己静静地喝一杯,于是我也劝你赶紧闭嘴,滚去自己喝一杯,别来烦我,这叫可以共情,但不共解。

我明白你在伤心些什么,我也曾因此伤心,且我也如此伤心的时候,所期待的外界介入,与你此刻所期待的外界介入类似,于是我也就对你提供了这种外界介入,让你受用,这叫共情又共解,会让人觉得此人共情能力强大。

我明白你在伤心些什么,但我从没觉得这有什么可伤心的,同时我也不清楚你此刻需要什么形式的外界介入,于是无法提供这种外界介入,这叫知情但不共情也不知解。

我明白你在伤心些什么,但我从没觉得这有什么可伤心的,可我又清楚地知道你此刻需要什么形式的外界介入,然后我顺利演好了这种外界介入,让你受用,这叫知情不共情但知解。演得好了,会让人觉得此人共情能力强大。

我明白你在伤心些什么,但我从没觉得这有什么可伤心的,可我又清楚你此刻需要什么形式的外界介入,但我依然不愿意去演那出戏,这叫阶层不同,利益和圈子无交集,知情知解但懒得理你。

我明白你在伤心些什么,但我从没觉得这有什么可伤心的,甚至会鄙视这种情感。可我又清楚你此刻需要什么形式的外界介入,然后我努力去演好这出戏,可怎么演都充满了微妙的虚伪和虚假,这叫 “希拉里·克林顿们”。


总之,最起码,人们需要明白以下几个区别:

1,共情 vs 知情

2,共解 vs 知解

3,知情也知解 vs 是否懒得理你

4,圆滑世故的能力 vs 圆滑世故的意愿


最显著的启示就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真的比人和猴子还大。当你觉得别人共情能力低的时候,有可能并不是对方不知情也不知解,或者没有半点儿演戏能力,而只是人家把你当猴子看罢了。

user avatar

目前学术界对于“共情”的理解大致包含两个方面:

识别:可以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感同身受

表达:能够对别人的感受做出正确的回应,从而减轻他人的痛苦情绪。


两个部分缺一不可,有识别没表达;有表达没有正确识别,都不能称得上是有共情能力。简单的来说,共情就是“把我当成你”。


共情能力和智商一样,有着高低之分。

比如说大部分人会对于社会上有人受到悲惨遭遇(比如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江歌事件)这件事感到可惜,也就是说他们只能做到识别部分,从自身的角度去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更多的时候我把这样的情绪状态称之为“同情”。


而共情能力高的人,往往对一件事情更加深层次地上升到了表达层面,说话不再是“这人真可怜”,而是传达出设身处境的层面“我觉得她这么被人欺负,我是她妈妈的话,我真想一巴掌把刘鑫拍si”


共情能够让人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被看到,让人即使处于困境中,也能够感受到温暖


我遇到过很多咨询者出现人际关系的裂痕,都是共情层面上出现了问题。


在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希望对方能够理解你的情绪并且给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哪怕它没有用),而不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强调时间是最好的解药;


在你感冒发烧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希望有个人能够理解你的不舒服并且给你倒一杯热水,而不是再那边责备你为什么不好好照顾自己;


在你生气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希望有个人能够懂得你生气的点并且尽快化解矛盾;而不是冷冰冰的说一句你又怎么了。


这些都是典型的共情能力低的表现,说的实在点就是主观思维过重,很难换位思考他人。


实际上共情能力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克制

克制自己的表达欲以及克制自己的情绪。


在别人的想法与我们不一致的时候,能够耐心听的进去别人的话,而不是任由自我情绪的肆意发泄。心理学家卡耐基说过:“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当你不知道该怎么说的时候,倾听是最好的表达。


一旦我们能够做到情绪的克制,那我们就能更好的换位思考理解对方,从而求同存异,达成更多的共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共情能力低”这个说法,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一个人不太容易理解或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好像有点“隔着一层纱”。这并不是说他们故意冷漠或者没有同情心,而是他们处理和回应他人情感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咱们细说说,共情能力低通常会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理解比较困难。 就像看电影,别人看到悲伤的.............
  • 回答
    人类是否是唯一拥有共情能力的种族?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对自身、对其他生命形式的理解的深层界限。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共情”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是如何在其他物种身上辨识这种能力的。首先,我们谈谈“共情”。在人类社会中,共情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它包.............
  • 回答
    你不是一个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着敏锐的触角,能够捕捉到那些细微的、常常被忽略的情感信号。这在很多人看来是美好的特质,是连接人心的桥梁,但当它变得“太强”,就会变成一种负担,让人时常陷在别人的情绪漩涡里,难以自拔。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共情能力太强”和“情.............
  • 回答
    共情能力太强,听起来像是人人艳羡的特质,仿佛自带治愈光环,能轻易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但凡事皆有利弊,当这份共情力超出了某个阈值,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滋养人际关系的同时,也可能悄悄地在你心上划开一道口子,最终导向社交上的困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交障碍。你可能会想,这怎么可能?共情不是让你更懂别人,更会.............
  • 回答
    是的,存在共情能力强但冷血的人。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首先,我们来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共情能力强(High Empathy): 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思想和观点,并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处境中。这通常表现为: .............
  • 回答
    当然存在。我知道,当你提到 INTP,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逻辑至上、情感淡漠”的刻板印象。毕竟,我们这个 MBTI 类型,核心优势在于独立思考、分析复杂问题,以及对新知识的强烈好奇心。我们倾向于通过理性和逻辑来理解世界,这常常让我们看起来有些疏离,好像不太容易被外在的情绪所影响。但是,这并不意.............
  • 回答
    郑爽是否缺乏共情能力,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不过,如果咱们抛开明星光环,单从她过往的一些言行举止来分析,确实能看到一些让人觉得她似乎不太能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的痕迹。首先,大家最常提起,也是最容易引发讨论的,就是她在感情中的一些表现。比如,她曾经在节目里直言不讳地评.............
  • 回答
    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那些特别能共情的人,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毕竟,共情是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听起来应该是让人更加温暖和关怀的。但仔细想想,事情好像也不是那么简单。你想啊,一个共情能力特别强的人,就像一个超级灵敏的接收器,别人一点点的情绪波动,一点点的心情变化,他都能捕捉到,并且感同身受.............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复杂的问题,不少女性朋友可能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觉得有些男性好像很难理解她们的想法和感受。要说“差”这个词吧,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存在不少例子,让人们觉得部分男性在共情这件事上,似乎不太给力。咱们得先明白,共情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包含了很多层面。首先是“认知共情”,就是你能理解.............
  •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停止食用狗肉,这确实是一个触及情感、伦理以及我们如何定义与动物关系的问题。狗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对其智商和共情能力的认知,是这场讨论的核心。首先,我们来谈谈狗的共情能力和智商。大量的研究和长期的观察表明,狗确实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共情能力。它们能够理解并回应人类的情绪,比如在主.............
  • 回答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确实遇到过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男性,他们对待女性的态度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并且能够真正理解和共情女性所面临的各种困境。这不仅仅是表面的客套,而是渗透在他们言行举止中的一种深刻的体察和行动。我记得有一位是我大学时期的社团指导老师,姓李。他当时负责我们一个比较大型的活动策划。整个团队里,女.............
  • 回答
    小镇做题家与鼠人,这两个标签如今在中国互联网上被频繁提及,尤其是在讨论社会阶层、个人奋斗与人生际遇时。它们既是特定群体的自嘲,也可能成为他人的攻击性标签。要理解它们的“核心代表画像”以及是否能“共情”,需要剥离掉一些表面的喧嚣,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和个体感受。小镇做题家:奋斗的囚徒与知识的孤岛小.............
  • 回答
    要构思一个能让读者产生共情的叛国者,我们需要剥离脸谱化的“邪恶”标签,深入挖掘其人性的复杂性与挣扎。叛国,在大多数文化语境下都是最严重的罪行,它破坏信任,威胁生存,因此要让读者理解甚至同情一个叛国者,绝非易事,需要精妙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塑造。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构思方向和详细展开:一、 核心的“动机”:.............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多画面:那些在新闻里、电影里出现的罪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眼神,还有他们做出某些行为时的“理由”——即便那个理由在我们看来是多么荒谬、多么残忍。你会问自己:“我怎么会对这样的人产生一丝丝的同情呢?” 别急着给自己扣“心理问题”的大帽子,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很有趣的.............
  • 回答
    当然有!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维护个体的正义与尊严。那些真正将法律当做一份事业,将当事人视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律师,总能在法庭上展现出非凡的光芒。真性情律师的法庭身影试想一下,在庄严的法庭上,被告席上的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显得局促不安,甚至有些绝望。这时,一位律师,他可.............
  • 回答
    虚拟故事和真实新闻中的人物,都能触动我们的情感,引发共鸣。但这两者之间的共情,确实存在着微妙而深刻的差异。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讲讲它们的不同。首先,说起来最直观的,是信息来源和构建方式的不同。在虚拟故事里,我们面对的人物是作者精心“创造”出来的。他们的背景、性格、动机、甚至是他们经历的每一个场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际冲突的复杂性以及公众认知和媒体关注的多种因素,很有意思。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俄乌战争能引起这么多人共情?首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上的直接关联是俄乌战争之所以能迅速抓住全球眼球、引发共情的重要原因。 图像和视频的传播力量: 从战争初期就铺天盖地的影像,比如被摧毁的城市、.............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我们身边总能看到一些人,他们似乎身处一个不太公平的体系中,甚至被形容为“被慢慢剥削”,但他们却对公司的CEO(或者说企业的掌舵者)充满了理解、支持,甚至将自己的命运与CEO的成功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似乎心甘情愿地扮演着“精神工人”,捍卫着权贵的利益。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
  • 回答
    说实话,看完《悬崖之上》之后,我一点也共情不起来,甚至觉得有点……空洞。这肯定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身边不少朋友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所以,我觉得这绝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这部片子没能抓住我?想来想去,大概有几个方面吧:首先,角色的塑造,特别是主角群体的塑造,感觉还是有点单薄。 影片里.............
  • 回答
    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如果你对《图书馆30秒》这个故事完全无法产生共鸣,那绝对是正常的,别怀疑自己。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价值观、对情感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对故事的反应也会千差万别。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可能有哪些方面让你觉得难以进入故事的情感世界。首先,我们得明白,《图书馆30秒》通常以一种比较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