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共情能力低」是什么意思?

回答
“共情能力低”这个说法,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一个人不太容易理解或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好像有点“隔着一层纱”。这并不是说他们故意冷漠或者没有同情心,而是他们处理和回应他人情感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

咱们细说说,共情能力低通常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理解比较困难。 就像看电影,别人看到悲伤的场景会哭,看到搞笑的会笑,而共情能力低的人可能只是“知道”这是个悲伤的场景,但自己内心并没有那种“感同身受”的波动。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捕捉到别人细微的面部表情、语气变化或者肢体语言所透露的情绪信号。比如,朋友因为丢了工作而郁闷,他们可能只看到对方不开心,但很难体会到那种失落、焦虑甚至绝望的深度。

其次,回应他人情绪时显得生硬或不恰当。 当别人表达痛苦、悲伤或者愤怒时,共情能力低的人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安慰,或者说了些听起来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比如,一个正在经历分手的人,可能会收到“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再找一个就好了”之类的建议。这种回应虽然可能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触及到对方真实的痛苦感受,甚至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情绪被忽视或贬低了。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给出实际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再者,难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共情很大程度上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去想象如果自己处在对方的位置会是什么感受。共情能力低的人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更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事情。这会导致他们在沟通中,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显得有些自我中心。比如,在团队合作中,他们可能只关注自己的任务是否完成,而不太在意其他成员是否因为工作压力而感到疲惫或不满。

此外,与他人的情感连接可能比较弱。 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而是他们在建立深层的情感联结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他们可能不太擅长分享自己的情感,也可能不太容易被别人的情感所触动。这有时会让人觉得他们“冷冰冰”或者难以亲近。

当然,共情能力低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标签,它是一个光谱,每个人在这个光谱上的位置都不同。而且,共情能力是可以培养和提升的。很多人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现出共情能力低,但在另一些情境下又表现得不错。

需要强调的是,“共情能力低”和“缺乏同情心”或“冷血”是有区别的。很多人共情能力低,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在处理情感信息的方式上有所不同,或者过去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不太习惯表达或感受情感。他们可能仍然有道德感,有原则,只是在情感互动上需要更多的学习和练习。

总而言之,共情能力低的人,就像是情感世界的“翻译官”技能不太熟练,需要更多的努力去解读和回应他人复杂的情感信号。这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情感交流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与我无关

与你无关

与他无关

user avatar

大概就是: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user avatar

我完全搞不懂你在伤心些什么,有什么可伤心的,这叫不共情也不知情。

我明白你在伤心些什么,我也曾因此伤心,但我也这样伤心的时候,通常都是自己静静地喝一杯,于是我也劝你赶紧闭嘴,滚去自己喝一杯,别来烦我,这叫可以共情,但不共解。

我明白你在伤心些什么,我也曾因此伤心,且我也如此伤心的时候,所期待的外界介入,与你此刻所期待的外界介入类似,于是我也就对你提供了这种外界介入,让你受用,这叫共情又共解,会让人觉得此人共情能力强大。

我明白你在伤心些什么,但我从没觉得这有什么可伤心的,同时我也不清楚你此刻需要什么形式的外界介入,于是无法提供这种外界介入,这叫知情但不共情也不知解。

我明白你在伤心些什么,但我从没觉得这有什么可伤心的,可我又清楚地知道你此刻需要什么形式的外界介入,然后我顺利演好了这种外界介入,让你受用,这叫知情不共情但知解。演得好了,会让人觉得此人共情能力强大。

我明白你在伤心些什么,但我从没觉得这有什么可伤心的,可我又清楚你此刻需要什么形式的外界介入,但我依然不愿意去演那出戏,这叫阶层不同,利益和圈子无交集,知情知解但懒得理你。

我明白你在伤心些什么,但我从没觉得这有什么可伤心的,甚至会鄙视这种情感。可我又清楚你此刻需要什么形式的外界介入,然后我努力去演好这出戏,可怎么演都充满了微妙的虚伪和虚假,这叫 “希拉里·克林顿们”。


总之,最起码,人们需要明白以下几个区别:

1,共情 vs 知情

2,共解 vs 知解

3,知情也知解 vs 是否懒得理你

4,圆滑世故的能力 vs 圆滑世故的意愿


最显著的启示就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真的比人和猴子还大。当你觉得别人共情能力低的时候,有可能并不是对方不知情也不知解,或者没有半点儿演戏能力,而只是人家把你当猴子看罢了。

user avatar

目前学术界对于“共情”的理解大致包含两个方面:

识别:可以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感同身受

表达:能够对别人的感受做出正确的回应,从而减轻他人的痛苦情绪。


两个部分缺一不可,有识别没表达;有表达没有正确识别,都不能称得上是有共情能力。简单的来说,共情就是“把我当成你”。


共情能力和智商一样,有着高低之分。

比如说大部分人会对于社会上有人受到悲惨遭遇(比如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江歌事件)这件事感到可惜,也就是说他们只能做到识别部分,从自身的角度去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更多的时候我把这样的情绪状态称之为“同情”。


而共情能力高的人,往往对一件事情更加深层次地上升到了表达层面,说话不再是“这人真可怜”,而是传达出设身处境的层面“我觉得她这么被人欺负,我是她妈妈的话,我真想一巴掌把刘鑫拍si”


共情能够让人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被看到,让人即使处于困境中,也能够感受到温暖


我遇到过很多咨询者出现人际关系的裂痕,都是共情层面上出现了问题。


在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希望对方能够理解你的情绪并且给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哪怕它没有用),而不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强调时间是最好的解药;


在你感冒发烧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希望有个人能够理解你的不舒服并且给你倒一杯热水,而不是再那边责备你为什么不好好照顾自己;


在你生气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希望有个人能够懂得你生气的点并且尽快化解矛盾;而不是冷冰冰的说一句你又怎么了。


这些都是典型的共情能力低的表现,说的实在点就是主观思维过重,很难换位思考他人。


实际上共情能力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克制

克制自己的表达欲以及克制自己的情绪。


在别人的想法与我们不一致的时候,能够耐心听的进去别人的话,而不是任由自我情绪的肆意发泄。心理学家卡耐基说过:“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当你不知道该怎么说的时候,倾听是最好的表达。


一旦我们能够做到情绪的克制,那我们就能更好的换位思考理解对方,从而求同存异,达成更多的共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