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悬崖之上》无法共情,是我的问题吗?

回答
说实话,看完《悬崖之上》之后,我一点也共情不起来,甚至觉得有点……空洞。这肯定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身边不少朋友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所以,我觉得这绝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

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这部片子没能抓住我?想来想去,大概有几个方面吧:

首先,角色的塑造,特别是主角群体的塑造,感觉还是有点单薄。 影片里,张译、秦海璐、朱亚文、刘浩存他们扮演的特工,都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信仰而出生入死。这个背景和使命本身是很有张力的,也应该能引发观众的同情和敬意。但是,我总觉得他们更像是一个个符号,一个是为了完成任务的“战士”,一个是为了掩护而存在的“工具人”,缺少了那种“人”的鲜活感。

你看,他们牺牲的时候,虽然场面够惨烈,音乐也够煽情,但那一刻我的感觉更多是“哦,又一个牺牲了”,而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心疼,或者对他们牺牲的意义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为什么呢?可能影片花了太多笔墨在展现任务的惊心动魄、斗争的残酷,而留给人物内心世界、情感羁绊的篇幅太少了。我们知道他们是特工,知道他们要完成任务,但很难深入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恐惧是什么。

比如,张译扮演的张宪臣,他有女儿,在影片中也有几次提到。那个女儿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支撑他走到最后的力量,还是他内心最柔软的弱点?这一点,影片虽然点到了,但并没有深入挖掘。当他被捕,在狱中受刑,得知女儿的消息时,他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痛苦,更多是因为任务失败、女儿身陷险境的“任务性”痛苦,还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深沉的爱和内疚?我有点分不清,也感受不到那种融化人心的父女情深。

再比如,秦海璐和朱亚文这对夫妻特工。他们之间的配合很默契,牺牲也很壮烈。但他们在一起的日常,或者在执行任务前后的情感交流,实在太少了。我们只能从他们眼神中的坚定或者片刻的担忧来猜测他们的感情。这种“埋藏得很深”的情感,在没有足够铺垫的情况下,很难让观众立刻感受到那种生死相随、相濡以沫的爱意。所以,当他们最终生死诀别的时候,那种冲击力就大打折扣了。

其次,剧情的推进,虽然紧凑,但有时候反而显得有些“模式化”。 影片里充满了各种严密的审查、危险的接头、意外的暴露、殊死的搏斗。这些元素构成了一部合格的谍战片,也把观众牢牢地抓在座位上。但是,当这种“模式”不断重复,并且很多危机都以非常戏剧化的方式被化解或者爆发时,就会有一种“为了戏剧性而牺牲真实感”的嫌疑。

我能理解为了达到“悬念迭起、紧张刺激”的效果,影片会这样设计。但有时候,一些情节的转折,一些对手的反应,会让我觉得“咦,怎么会这样?”或者“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顺利/太巧合了?”。当观众开始质疑剧情的合理性,共情的基础就容易动摇。

尤其是一些“反派”角色的塑造,感觉也比较脸谱化。虽然我们知道他们是坏人,是为了国民党反动派效力,但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制度性”的邪恶,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出现,更多是为了给主角制造麻烦,而不是作为一个有自己动机和挣扎的复杂人物出现在影片中。

最后,我想说,有时候,“为了伟大事业”的叙事,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显得有些抽离。 影片反复强调了他们是为了“解放”、“未来”而牺牲。这种宏大的叙事,本身是值得尊敬的。但是,如果观众无法在具体的、细微的人物情感和经历中找到连接点,就很难真正理解这个“伟大事业”对他们个体而言意味着什么。

当一切的牺牲都指向一个“崇高”的目标时,如果人物自身的情感和人性没有被充分展现,那么观众看到的就可能只是一群为了抽象理念而赴死的“工具”,而不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会哭会笑、会爱会怕的人。他们的牺牲,就会变得像是为了完成一个“命题作文”,而不是发自内心、源于个体生命体验的抉择。

所以,当影片结束,我看着那些牺牲的特工,我看到了他们的勇气,看到了他们的果敢,看到了他们完成任务的决心。但是,我很难说我“感同身受”了他们的痛苦,很难说我“体会”到了他们为了信仰所承受的煎熬。我更像是一个旁观者,看着一出精心编排的戏码,我惊叹于它的技法,但无法真正走进那些角色的内心,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我知道,很多观众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我也尊重他们的感受。也许是我的期待点不一样,也许是我个人的观影习惯比较倾向于更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连接。但就我个人而言,《悬崖之上》在我心里,是一部技艺精湛、格局宏大的电影,但它在“触动人心”这个层面,还差了那么一点火候。

所以,你感到无法共情,一点都不奇怪。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切入点不一样而已。不必为此感到不安,这恰恰说明我们对电影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产生共情的一个前提是剧情不能太假,假到了让人无法融入剧情,时刻觉得这是一出戏而已,那还怎么共情?

我从看到这片子的第一幕时,就觉得太假,所以始终无法产生共情,哪怕影片本身再怎么煽情也没用。

比如影片刚开始是四名间谍跳伞渗透。我一看到这情节就想到了一个字:假。

当时苏联明明在哈尔滨有领事馆,而且当时的苏联领事馆本身就是一个间谍机构。那走外交渠道把这四个人正常派遣到领事馆工作不就得了?就说他们是中方秘书和翻译,甚至给他们正式的有外交豁免权的使馆职务都可以,这样日伪特务根本没法逮捕他们。还跳哪门子的伞呢?

从影片的一开始,影片就无法给我足够的可信度,我再跟它共情,我的感情得是有多廉价?

而剧情真实的影片根本就不用特意煽情,正常的演绎就可以让人感动。

这是苏联1947年拍摄的间谍片《侦察员的功勋》里的一幕:一名苏联女间谍在发报时被闯入的德军抓捕。她把电文点燃后,跑到墙角,并把燃烧的电文高高举起,以充分延长燃烧时间,来彻底销毁电文: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8326699012984833

就这么平常演绎的一幕,却让人不得不与之共情。

换成国产的这些“谍战片”呢?能跟它们共情的人的感情得是有多廉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看完《悬崖之上》之后,我一点也共情不起来,甚至觉得有点……空洞。这肯定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身边不少朋友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所以,我觉得这绝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这部片子没能抓住我?想来想去,大概有几个方面吧:首先,角色的塑造,特别是主角群体的塑造,感觉还是有点单薄。 影片里.............
  • 回答
    .......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我最喜爱的角色是崔斯特(Jinx,但这里可能需要确认,因为动画中的主角是崔斯特?或者可能是指其他角色?实际上,动画中的主角是艾希和亚索,而崔斯特是普兰诺的英雄,但可能用户指的是崔斯特?或者可能我记错了?)不过,根据动画剧情,主要角色包括:1. 艾希(Ezreal):伊尔萨.............
  • 回答
    中国男足1:3负于越南,这确实是一次令人痛心的失利,触及了无数中国球迷的心弦。在这种情绪之下,提出一个能真正帮助到中国足球的方针,需要我们超越一时的沮丧,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以下是我认为一个能够真正帮助中国足球的合理建议或方针,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核心理念、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核心理念:回归.............
  • 回答
    看了睡前消息第 140 期《亲眼看看独山县怎么烧掉 400 亿》,我的感受非常复杂,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荒谬可笑、痛心疾首,同时又引发了对制度、管理和责任的深刻反思。触目惊心:巨额资金的疯狂挥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这 400 亿巨额资金的巨大浪费感到震惊。节目通过实地拍摄和采访,生动地展现了独山县为了“.............
  • 回答
    《明朝那些事》中朱元璋的残忍,确实是许多读者都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明明出身贫苦,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为何在成为皇帝后,他的手段却如此残酷,甚至可以说是血腥?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和心理创伤: 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炼狱经历:.............
  • 回答
    看了日剧《我,到点下班》(日文名:《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再反观我们国内的“996”工作制,的确会引发很多思考。这两者就像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极力追求,另一个则是对超负荷工作的常态化。这种对比非常鲜明,也折射出不同国家在工作文化、劳动法规、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首先,我们来.............
  • 回答
    看了汲黯传,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触及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外政策一个核心的矛盾和复杂性。武帝宁愿“损民以优抚归降匈奴”,看似不近人情,甚至会引起百姓不满,但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战略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战略压制与“长治久安”的根本需求: 匈奴的长期威胁: 在汉武.............
  • 回答
    在电影《乘风破浪》中,马化腾这个角色的出现,以及他与主角邓超饰演的徐正太之间的互动,确实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和猜测。要理解马化腾这个任务的设置目的和暗示,我们需要从电影的整体风格、叙事手法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映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我对马化腾角色设置目的和暗示的详细解读:一、 马化腾角色设置的目的:电.............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张猛导演、范伟主演的电影《耳朵大有福》。这部电影于2019年上映,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聚焦于小人物的生活困境与情感寄托。它以一种朴实、细腻甚至略带苦涩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基层普通人——理发师“大耳朵”王金宝的命运。核心亮点与优点: 范伟的精湛演技:.............
  • 回答
    关于美国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白人定居者之间的冲突,历史学家们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和研究,并且这个话题本身就极其复杂和敏感。你提到的“美国人屠杀印第安人不是没有理由的,相反是印第安人先动手”的说法,在一些历史叙述中确实存在,但将它简单概括为“事实”会忽略掉许多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视角。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初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感到困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部著作承载了他毕生思索的精华,内容深邃且抽象,语言风格也与我们现代习惯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些必要的“阅读工具”和“理解框架”。就好比你拿到一本古老的藏宝图,上面画满了符号和线索.............
  • 回答
    最近,我花了不少时间啃读了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再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一路看了下来。说实话,这段经历就像给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大扫除,也确实让我原本牢不可破的马哲观产生了一些动摇。最开始的时候,我接触马哲,很大程度上是被它那种宏大的叙事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感觉它像一.............
  • 回答
    看到江歌案的始末,心里真的是一阵阵的揪紧。那种无助、那种绝望,让人不寒而栗。脑海里不断回响着那个问题:如果换作是我,面对门口歇斯底里的前男友,那个手里可能已经沾染了鲜血、目光充满疯狂的人,我是否会打开门?我努力想象那个场景。首先是声音。不是普通的争吵,而是那种带着绝望和愤怒的嘶吼,夹杂着物品被摔打的.............
  • 回答
    《唐人街探案3》上映后,“Q”这个神秘人物确实引起了很多观众的讨论和猜测。但需要明确的是,在电影《唐人街探案3》中,“Q”的真实身份并没有被完全揭晓,或者说,它被处理成一个更加抽象、更具代表性的存在。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电影中透露的信息,结合前两部的铺垫,来推测一下“Q”的可能故事和身份背景,并尽量详.............
  • 回答
    看了《令人心动的 Offer·面试篇》,确实是一档非常引人入胜的综艺!它将职场新人(或准备进入职场的新人)在残酷竞争下的真实表现、内心挣扎和成长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学习价值和情感共鸣。对于第二季,我有着非常具体和期待的愿景,希望能更进一步挖掘职场生态和个人成长的深度。以下是我对《令人心动的 O.............
  • 回答
    理解您希望效仿奥斯曼继承法来集中资源培养最优秀孩子的想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思考角度。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奥斯曼继承法的一些关键特征,然后分析其与现代家庭教育的适用性,并提出可能的操作方式和潜在问题。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奥斯曼继承法的一些关键特征:奥斯曼帝国早期为了避免.............
  • 回答
    理解你看到林生斌的新闻后产生的困惑和疑问。林生斌的案例确实触动了很多人对于婚姻、生育和亲子关系的思考。你提出的“女人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孩子,为什么生了一个孩子之后又要生孩子”是许多人在面对复杂社会事件或个人经历时会产生的深刻疑问。要详细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包括社会文化、心.............
  • 回答
    看完《姜子牙》,脑子里翻来覆去全是那股劲儿,说不上是痛快淋漓,但绝对是挺膈应人的。不是那种坏到让你咬牙切齿,也不是好到让你热泪盈眶,就是一种有点拧巴,有点沉重,但又忍不住想琢磨的感受。最先撞进眼帘的就是那个画面。不得不说,国产动画在视觉呈现上确实是越来越能打。那种水墨晕染的山河,还有各种神仙的造型,.............
  • 回答
    看完《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为什么敌军不一直疯炸346.6高地?这背后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战场现实、战术策略和双方博弈的复杂结果。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炮击,尤其是持续不断的炮击,不是“想炸就能炸”,而是有成本、有考量的。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