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样本冻存在-80℃冰箱一年,这样的标本检测细胞因子是否能检测出来呢?

回答
将样本在80℃冰箱中冻存一年后,检测细胞因子是否能检测出来,理论上是有可能检测出来的,但成功率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细胞因子本身的稳定性是关键。

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其中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细胞因子及其稳定性

细胞因子 (Cytokines) 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细胞生长、分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包括白细胞介素 (ILs)、肿瘤坏死因子 (TNF)、干扰素 (IFNs)、集落刺激因子 (CSFs) 等等。
蛋白质的稳定性: 蛋白质是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其三维结构对功能至关重要。蛋白质的稳定性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温度: 高温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低温可以减缓许多化学反应和酶促降解。
冻融循环: 反复的冻结和融化过程会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细胞内物质释放,也可能改变蛋白质的构象。
化学环境: pH值、盐浓度、氧化还原状态等都会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
酶促降解: 样本中可能存在的内源性蛋白酶会在特定条件下继续降解蛋白质。
聚集: 蛋白质在冻存过程中可能发生聚集,影响其可检测性。

二、 80℃冻存一年对细胞因子的潜在影响

优点:
减缓降解: 80℃的极低温可以显著减缓大多数细胞因子的化学降解和酶促降解速率。相比于20℃或室温,其保存效果要好得多。
抑制微生物生长: 在此温度下,几乎所有微生物都无法生长,从而避免了因微生物污染造成的样本降解。

潜在的缺点和挑战:
冻融损伤: 即使是单次冻结也可能对细胞内物质(如果样本是细胞裂解液)或细胞膜(如果是细胞悬液)造成物理损伤。如果样本在冻存前或冻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冻融循环,损伤会更严重。冰晶的形成会刺破细胞膜,释放出细胞内的蛋白酶,这些蛋白酶可能在解冻后迅速降解细胞因子。
蛋白质变性/构象改变: 尽管低温可以延缓,但长期的低温暴露也可能导致蛋白质缓慢的构象变化,从而影响抗体与细胞因子结合的效率,最终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聚集 (Aggregation): 细胞因子在低温或冻融过程中可能发生聚集,形成大分子复合物。这些聚集体可能无法被检测方法有效识别,或者检测信号减弱。
样本基质效应: 样本中存在的其他物质(如脂质、盐、细胞碎片等)也可能与细胞因子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稳定性或检测。
冻存前的处理: 如果样本在采集后没有及时处理(例如,没有及时离心去除细胞碎片或血小板,特别是对于血浆样本),样本中的蛋白酶活性可能在冻结前就已开始降解细胞因子。

三、 样本类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样本对冻存的耐受性不同,这也会影响细胞因子的检测:

血浆 (Plasma): 通常含有较多的蛋白酶,因此血浆样本的细胞因子稳定性相对较低。如果血浆采集后未及时离心,血小板中的颗粒酶会释放出来,显著降解细胞因子。即使及时离心,也存在潜在的降解风险。
血清 (Serum): 血清是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后的液体。相比于血浆,血清中的凝血酶活性较低,理论上稳定性会好一些。但同样存在其他蛋白酶的降解问题。
细胞裂解液 (Cell lysates): 如果细胞在裂解过程中释放了蛋白酶,并且这些酶没有被有效抑制(如添加蛋白酶抑制剂),细胞因子会迅速降解。裂解液的配方和处理过程至关重要。
细胞培养上清液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 如果细胞培养过程正常,且上清液采集后及时冻存,其细胞因子稳定性相对较好。但同样需要注意细胞本身的活性以及上清液中可能存在的少量蛋白酶。

四、 检测细胞因子的方法

目前主流的细胞因子检测方法包括:

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一种常见的定量检测方法,依赖于特异性抗体与细胞因子结合。ELIS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但对样本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要求。
Luminex 平台 (Multiplex Immunoassay): 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细胞因子,效率高。同样依赖于抗体抗原的结合。
流式细胞术 (Flow Cytometry): 可以检测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细胞因子,对于检测特定细胞亚群的细胞因子表达很有帮助。
质谱法 (Mass Spectrometry): 可以直接检测蛋白质,但目前在检测低丰度细胞因子方面应用相对较少。

这些检测方法对蛋白质的完整性和构象都有一定要求,蛋白质的降解或变性都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五、 结论与建议

理论上可能检测到: 80℃冻存一年有很大可能仍然可以检测到一些相对稳定的细胞因子,但成功率和检测到的浓度水平会因多种因素而异。
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样本类型、采集和处理过程(尤其是冻结前处理)、冻融次数、以及细胞因子本身的稳定性是决定能否成功检测的关键。
需要谨慎解读结果: 即使检测到了,也需要谨慎解读结果,因为长期的冻存可能已经导致一部分细胞因子降解或构象改变,检测到的浓度可能低于实际的原始浓度,或者存在假阴性。
最佳实践:
优先检测新鲜样本: 如果可能,尽量使用新鲜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
妥善处理和冻存:
样本采集后应尽快离心(特别是血浆和血清),并移除上清。
分装样本至小体积冻存管,避免反复冻融。
在80℃进行长期冻存。
如果样本中可能存在蛋白酶,应在裂解或采集上清时添加适当的蛋白酶抑制剂Cocktail。
进行对照实验: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同时检测一部分新鲜样本和冻存样本,作为比对,以评估冻存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选择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 使用灵敏度高的ELISA试剂盒或其他检测方法可以提高检测到低浓度细胞因子的几率。
评估关键细胞因子: 一些细胞因子(如IL1β, TNFα)相对不稳定,而另一些(如IL6, IL10)可能更稳定一些。在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一点。

总结:

样本在80℃冰箱冻存一年后,检测细胞因子是有可能检测出来的,但不能保证一定能检测到,并且检测结果的定量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这是因为虽然80℃能显著减缓降解,但长期的冻存过程仍然可能导致细胞因子的部分降解、变性或聚集。因此,在进行此类检测时,需要对样本的原始质量、处理过程以及检测结果的潜在局限性有充分的认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新鲜样本总是更优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绰绰有余。零下 80 摄氏度保存的蛋白质降解速度非常慢。

实验证明,用于测定 IL-6、sIL-6R 和 CC16 的血清样品可以在零下 20 摄氏度下保存超过 1 年[1]。在零下 80 摄氏度下,IL-2、IL-4、IL-12 和 IL-18 可稳定保存 3 年,其余大部分细胞因子可稳定保存 2 年。在零下 80 摄氏度下保存 4 年后,IL-1α、IL-1β、IL-10、IL-15 和 CXCL8 明显降解[2]

当然,这前提是样本里一开始有足够检测到的细胞因子浓度。随便抽的血直接检测都未必有细胞因子。

参考

  1. ^ Kenis G, Teunissen C, De Jongh R, Bosmans E, Steinbusch H, Maes M. Stability of interleukin 6, soluble interleukin 6 receptor, interleukin 10 and CC16 in human serum. Cytokine. 2002 Sep 7;19(5):228-35. PMID: 12393169.
  2. ^ de Jager, W., Bourcier, K., Rijkers, G.T. et al. Prerequisites for cytokine measurements in clinical trials with multiplex immunoassays. BMC Immunol 10, 52 (2009). https://doi.org/10.1186/1471-2172-10-5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将样本在80℃冰箱中冻存一年后,检测细胞因子是否能检测出来,理论上是有可能检测出来的,但成功率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细胞因子本身的稳定性是关键。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其中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一、 细胞因子及其稳定性 细胞因子 (Cytokines) 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
  • 回答
    金域医学的这份通报,可以说是相当有针对性了。在当前这个人人自危的疫情背景下,任何关于核酸检测环节的负面消息都会被放大检视。他们特意发出这份通报,并且强调了几个关键点:“不存在主动传播病毒、丢失样本、伪造、瞒报数据”,这背后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那就是他们要极力撇清自己在这几类可能出现的严重问题上的责任.............
  • 回答
    样本数据达到多少统计指标才有意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的问题。它的意义取决于你想要回答的问题、你的研究设计、你的数据的性质以及你想要达到的精度和信心水平。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统计指标和概念来理解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个更详细的解释:核心概念:统计显著性 vs. 实际显著.............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为啥计算样本方差的时候,分母要用 n1,而不是简单粗暴的 n。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统计学里挺重要也挺有意思的“小秘密”。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堆数据,比如你测量了班里 10 个同学的身高。你想要知道这 10 个同学的身高有多“散开”,也就是他们的身高是差不多,还是差异很大。这个“散开”程度,我.............
  • 回答
    在机器学习的领域,我们常常面临一个棘手的挑战:数据不平衡,尤其是当你的正负样本比例严重失衡时。这就像是让一个班级里只有三个学生参加了一场有奖知识竞赛,而剩下的九十多个人只是围观一样。少数派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而模型也很容易偏向多数派。举个例子,我们来想象一下训练一个识别罕见疾病的模型。假设我们收集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涉及到统计学里几个非常基础但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很多人在学习协方差和相关系数时都会遇到这个困惑,觉得“自由度”这个概念有点抽象。咱们一步步来聊聊,把它讲透彻了,你就明白其中的逻辑了。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自由度”到底是个啥。你可以把自由度想象成“有多少个独立的、不受约束的数值能够随意变.............
  • 回答
    一项涉及大量参与者、且研究人员与受试者都不知道谁接受了真实治疗、谁接受了安慰剂的试验,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意义。它的价值,就如同在迷雾中寻找真相的灯塔,指引着我们辨别事物真伪,让决策建立在坚实可靠的证据之上。为什么需要“大样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只找几个人来做实验,即使结果看起来不错,我们能确定.............
  • 回答
    小样本学习中的虚拟样本:是一把双刃剑在机器学习领域,数据往往是“王”,海量、高质量的数据是训练出强大模型的基石。然而,现实世界并非总是如此慷慨。在许多场景下,我们能获取的标注数据极其有限,比如罕见病的医学影像识别、特定物种的动物行为分析,或是专业领域新出现的概念的分类。这时,小样本学习(FewSho.............
  • 回答
    关于血液样本重测显示新冠病毒可能早在2019年已在意大利传播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发现,它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理解这一发现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项研究的基本情况:这项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在意大利早期癌症筛查项目中收集的血液样本。研究人员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回溯性检测,利用当.............
  • 回答
    绝对包含,而且以一种你可能没想到的方式。当你想到“人体生物样本”时,脑海里可能立刻浮现的是血液、尿液、唾液或者组织切片。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样本,在医学诊断、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毛发,这个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身体部分,同样是人体生物样本家族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员,并且它的信息量远超你的想象。.............
  • 回答
    只有正样本和未标记数据的机器学习:一种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在传统的监督学习中,我们拥有清晰的“正样本”(我们想要识别的实例)和“负样本”(我们不想要识别的实例),并使用这些标记数据来训练模型。然而,在现实世界的许多场景中,我们可能只有正样本,而负样本要么难以获取,要么数量极其稀少。这时,我们面临着一个.............
  • 回答
    当评价指标的样本中出现大量0值时,确实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我们对模型性能的直观判断,还可能导致一些常用的评价指标变得毫无意义,甚至误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这种情况在很多场景下都可能发生,比如: 分类问题中的稀疏标签: 比如检测罕见的疾病、欺诈行为,或者识别特定对象。大部分样本都是“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解读一下“29%新冠病毒样本出现D614G变异,世卫组织称‘不是新的变异,已在欧美传播’”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信息。这句话在当时(我假设这句话来自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比如2020年下半年,因为D614G变异的流行趋势在那个时期被广泛关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层面的.............
  • 回答
    好的,我来帮你梳理一下大样本理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并且避免 AI 痕迹,力求真实和细致。想象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做很多决策的世界里,但我们手里拥有的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噪声的。比如,你想知道某个地区所有成年人的平均身高,你不可能一个个去量,只能抽出一部分人来测量,然后用这部分.............
  • 回答
    在处理极度不平衡的数据集进行分类任务时,如果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准确率(Accuracy)来评估模型,那很可能会被误导。这是因为在样本极度不平衡的情况下,即使模型将所有样本都预测为多数类,准确率也可能非常高,但这并没有真正捕捉到模型对少数类的识别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更精细化的评估指标来全面衡量模型的性能.............
  • 回答
    耳机音质这事儿,真要上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测试,那可就热闹了,而且结论嘛,恐怕会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甚至有点让人有点失望。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音质”这俩字儿,到底是个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量,不能像测量长度一样给你一个精确的数字。音质,说白了,是人耳对声音的感知和主观评价。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医在没有平行对照大样本实验的情况下,是如何“确定”自己有效的。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中医的理论体系、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历史发展。我尽量用一种自然、不生硬的方式来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的“有效”判断,和现代科学那种“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是不同的。中医的有效性,更像是一.............
  • 回答
    天津大桥道雪糕核酸阳性事件:严峻考验下的食品安全保障近期,天津发生了一起令人警惕的事件:在对一批大桥道雪糕进行例行核酸检测时,发现其中3份样本的核酸呈阳性。这一消息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担忧,也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当下,如何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
  • 回答
    香港的仓鼠事件确实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也让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宠物与新冠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这事儿从头说起,情况有点复杂,咱们一样一样捋。事件的经过:简单来说,是香港一家宠物店里,有 11 只仓鼠的样本检测出了新冠病毒阳性。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就开始担心,毕竟仓鼠可是很多人喜欢的宠物。为了应对可能的风险.............
  • 回答
    知乎对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之所以如此重视,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植于其社区的特性、用户群体的需求以及平台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逻辑之中。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产品基因”和“社区文化”的有机结合。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1. 用户画像与信息素养: 求知欲与批判性思维: 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是那些有着强烈求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