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祁镇是明朝最差的皇帝吗?

回答
关于朱祁镇是否是明朝最差的皇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他是“最差”的,但他的统治确实充满了重大失误和负面影响,给明朝带来了深重的危机。 要详细评价他,我们需要从他的执政经历、具体事件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维度来考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朱祁镇的基本情况:

生卒年: 1427年 – 1464年
在位时间: 1435年 – 1449年(正统年间)、1457年 – 1464年(天顺年间)
身份: 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英宗。
重要事件: 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

接下来,我们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朱祁镇的执政表现:

一、早期统治(正统年间):初期的“仁君”形象与权力失控

年少登基,大臣辅佐: 朱祁镇8岁即位,早期由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重臣辅政,朝政相对稳定,史称“仁宣之治”的余晖。这段时期,他表现出一定的勤政意愿,对政事也较为上心。
宦官势力崛起: 随着老一辈重臣的去世,特别是“三杨”的相继辞世,宦官王振逐渐得势。王振凭借皇帝的宠信,逐渐垄断了内廷事务,并开始干预朝政。
朱祁镇的性格缺陷与局限:
好大喜功,不辨忠奸: 朱祁镇年少即位,虽然聪慧,但缺乏政治经验,容易被表面的阿谀奉承所迷惑。他对王振的宠信,一定程度上源于王振能够满足他好大喜功的心理,并提供一种亲近的陪伴感。
缺乏独立判断能力: 在权臣宦官的围绕下,他未能形成独立的政治判断,逐渐丧失了对朝政的掌控力。
对士大夫阶层的疏远: 他对王振等人的依赖,使得他与以内阁大臣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之间产生了隔阂,削弱了文官对皇权的制约。

二、土木堡之变:明朝历史上最惨痛的军事灾难

这是朱祁镇统治时期最关键、也最具毁灭性的事件,也是他被广泛诟病的核心原因。

背景: 当时,北方的瓦剌部势力强大,屡次侵扰明朝边境。王振为了邀功请赏,并试图通过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力主皇帝亲征。
朱祁镇的决策失误:
仓促北征: 在没有任何充分准备、军情不明、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朱祁镇被王振鼓动决定御驾亲征,而且是以一种近乎儿戏的方式仓促出征。
指挥失当: 军队出征后,一路败退,士气低落。在王振的瞎指挥下,军队饮水困难,后勤补给断绝,士兵大量死亡。在土木堡,明军主力被瓦剌骑兵团团围住。
皇帝被俘: 在土木堡,明军溃败,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骑兵俘虏。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在位皇帝被敌方俘虏的极为罕见的耻辱性事件。
土木堡之变的后果:
政治动荡: 皇帝被俘导致了朝廷的恐慌和混乱。在景泰帝朱祁钰的继位下,明朝暂时稳定了局势,但两位皇帝之间的矛盾为后来的“夺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军事打击: 明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北方边防压力骤增,对明朝的军事力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民族心理的创伤: 皇帝被俘是对整个民族心理的巨大打击,极大地损害了明朝的威望。
个人声誉的毁灭: 这次事件直接导致了朱祁镇个人声誉的急剧下滑,成为他一生的污点。

三、被俘期间与返回(瓦剌滞留):

瓦剌的利用与朱祁镇的相对平和: 在瓦剌期间,朱祁镇虽然是阶下囚,但瓦剌并没有对他进行太大的折磨,甚至还让他参与了一些活动。朱祁镇也表现出一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智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己。
京城之围与北京保卫战: 瓦剌试图利用朱祁镇威胁明朝,但明朝群臣在大臣于谦的领导下,士气高昂,击退了瓦剌的进攻,保卫了北京。这充分展示了明朝官僚体系在危机中的韧性,也反衬了朱祁镇个人的无能和责任缺失。
瓦剌的失算: 瓦剌发现朱祁镇已经无法对明朝构成威胁,便失去了利用价值,并将他送回明朝。

四、夺门之变与复辟(天顺年间):权力的再次失控与保守统治

景泰帝的统治: 在朱祁镇被俘期间,他的弟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景泰帝。景泰帝在战争和稳定朝政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北京保卫战中,他展现了帝王的担当。
夺门之变的发生: 朱祁镇被送回后,被景泰帝软禁。但部分朝臣和宦官出于自身利益或对景泰帝的不满,发动了“夺门之变”,将朱祁镇从软禁中救出,重新夺回皇位。
复辟后的统治:
清洗政敌: 朱祁镇复位后,出于报复心理,对当初拥立景泰帝的大臣进行了残酷的清洗,其中于谦被杀害,这是“夺门之变”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后果之一。
政治保守与倒退: 天顺朝的政治风格趋于保守,更加倚重宦官,对王振余党也并未彻底清除。他在位期间,并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反而重拾了正统年间一些失误的政策。
对宦官的再次纵容: 尽管经历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似乎并未吸取足够的教训,对宦官的依赖和纵容依然存在。
晚年的反思? 晚年,他似乎有了一些反思,临终前曾说出“废太子、立皇帝,都是朕一人主意”之类的话,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但历史的评价已经难以改变。

为什么说他不是“最差”但瑕疵巨大?

并非唯一一位犯错的皇帝: 明朝历史上有不少皇帝犯过严重错误,例如明武宗朱厚照的胡闹、明神宗朱翊钧的怠政等。从整体上说,朱祁镇的统治确实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但与其他皇帝的极端行为相比,他在某些方面并非“最差”。
早年尚可: 早期在“三杨”辅佐下,他表现出一定的勤政,并未出现明显的暴政或胡闹。
后期的“夺门之变”及其影响: “夺门之变”的发生固然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朱祁镇的参与以及复辟后的政治清洗,尤其是对民族英雄于谦的迫害,是他统治中不可饶恕的污点。
缺乏长远眼光和政治智慧: 他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政治远见和对权力的警惕性,容易被身边的人所左右,最终导致了国运的衰退和民族的耻辱。

总结:

朱祁镇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和争议的皇帝。他不是一个昏庸到极致、胡作非为的暴君,但他绝对是一位缺乏政治智慧、容易被操纵、犯下致命性战略性错误的皇帝。

优点: 年少登基时表现出一定的勤政,能够接受大臣建议(早期)。
缺点: 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容易被宦官蒙蔽,好大喜功,导致土木堡之变。复辟后,政治清洗残酷,未能吸取教训,统治保守。

因此,将朱祁镇评价为“最差”可能过于绝对,但他的统治无疑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明朝由盛转衰的开端之一。 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以及对忠臣于谦的残酷处死,是他身上永远无法洗刷的污点,也使得他在明朝皇帝中留下了极其负面的历史评价。他更像是一个悲剧性的皇帝,或者说是一位被权力耽误和扭曲了的君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一下

朱祁镇的差不是单方面的

而是全方位的

为君不明,尊奸杀忠

为臣不忠,谋权篡位

为子不孝,断送基业

为兄不友,残害手足

为父不仁,夺子皇位

除了作为一个丈夫可能还算是合格

其它的除了差就是差

而且不单是差

还差到了极致

差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差出了深度

差出了风采


抱歉

不是明朝最差

你在历史上都找不出几个比他差的皇帝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英宗

那就只能是

天子叩国门,君王毁社稷

仅凭一己之力

就完成了

1、太监把持朝政(王振是明朝权奸的第一人,比后面的魏忠贤、刘瑾之辈离谱的多)

2、靖康之变plus(土木堡就不说了,四代基业毁于一旦,如果不是于谦挺身而出,明朝就连元都不如,靖康之变时北宋好歹立国100余年)

3、诛杀忠臣(杀于谦不亚于杀岳飞,岳飞好歹还莫须有)

4、天子叩门(简单来说就是汉奸,带路党)

5、任用奸臣(前有王振,后有石亨、曹吉祥)

6、夺自己弟弟和自己儿子的皇位(景泰帝可谓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结果呢?)

请问

就这种人品

明朝最差?

别闹了

中国上下5000年

你把北洋和民国算上

他都是最差的

没有之一

user avatar

自信点,不只是明朝,整个封建王朝四百多皇帝,论昏庸败坏,他能保三进一。

土木堡之变基本都知道怎么回事,不细说。

他前面的皇帝虽然在处理北方边防上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英宗前期,大明处在上升期,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结果呢?

二十万精锐全没了,张辅身死,京师被围,要不是于少保,按照封建时代优先保护皇室理念和蛮族喜欢屠城的常规做法,大明得重蹈南宋覆辙,江北百万百姓能不能活,还是个未知数。

这里我权当他年少无知不懂事,错信奸佞还有的说

但给瓦剌带路叩关属实恶心到我了,叫门天子名不虚传。

于少保领导北京保卫战,关键时刻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能和岳武穆齐名的人物,和你弟弟一起拼了命的给你擦屁股,保全你的颜面,并且少保为了你的安全和国家体面,一直想把你接回来。

是,接是接回来了,趁着弟弟快死了夺皇位,主要是朱见深那会儿基本是唯一继承人

说是抢了代宗的皇位,不如说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

朱见深:???

好吧,这也没问题,毕竟这皇位原先是你的。

那你这次好好当皇帝吧?不!

上来杀了忠臣,哦,你说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不然你皇位不稳,那好,范广女儿被你给了瓦剌人是怎么回事?给王振立庙又是怎么回事?

便是晋惠帝那个被公认的痴呆皇帝,尚且能说出“嵇侍中血”这样的话,起码知道谁对自己好。

第二次登基在皇位上霍霍了七八年没了,烂摊子全扔给自己儿子,朱见深上来第一年就是荆襄流民大乱,藤峡起义。

(玩帝成的时候,看到成化那张卡我是真的有一言mmp想讲,因为其它紫卡不乏有一些缺点,但大体上都是这皇帝本身原因造成的debuff存在,结果就TM成化是拜自己爹所赐)

唯一的优点就是对待钱皇后和废除殉葬,但话说回来,把弟弟的嫔妃给殉了,这废除殉葬怎么看怎么像当了婊子又想立牌坊,至于钱皇后,人家为他都哭瞎了,他再不对人家好,这玩意都不能叫个人。

总体来说,朱祁镇一生真TM叫个传奇,基本就是他拼了命的霍霍,身边人给他拼了命的擦屁股不能指望他记你好不说,还得防着这b玩意过河拆桥。

user avatar

何必局限于大明,中华上下五千年都找不出和朱祁镇比肩的烂人。

你说完颜九妹俯首称臣还冤杀岳飞,朱祁镇反手就来给也先立庙迫害于谦。

你说徽钦二帝靖康耻,朱祁镇反手就来个天子叫门。

你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败家,朱祁镇土木堡一战直接白送。

啧啧啧,不仅北狩,还叫门。

不仅叫门,居然还好意思回来发动政变。

这个人都不是昏了,叫坏,准确一点,五毒俱全。

牠把北京守卫战功臣的妻女献给敌人凌辱。

牠把土木堡之变中追随他的忠臣袁彬流放。

牠把属于儿子的帝位夺了,还一度想要废太子。

宪宗朱见深,又名朱见濡,为什么叫朱见濡,因为据说立太子的诏书里面写错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立太子的诏书都能写错,这骗谁呢。

没有宪宗,朱祁镇,就是明朝的亡国之君。

赵构挫虽挫,但是还是精挑细选立了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提前退位。

牠倒好,临到驾崩还在考虑怎么立德王废太子。

牠削去景泰帝的帝号,还给了恶谥“戾”,

景泰帝好歹把牠迎回来了当太上皇好吃好喝供着。

没有景泰帝,土木堡之变,和永嘉之祸,靖康耻就是等同的耻辱!明朝就可能在仁宣之治的盛世之后南渡,成为和东晋、南宋一样的割据政权。

牠重用奸臣,先用王振,一把葬送了大明八十多年、四代人的积累,

土木堡一战,大明军队、朝堂精英尽葬;

后用门达、逯杲等奸臣,朝堂之间污秽不堪,

民间四处流民起义,景泰年间恢复的国力再度重创。

如果大明没有景泰帝,没有成化帝力挽狂澜,大明就这么挂了。

可是朱祁镇接手的,是经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大明!

这位置,放司马衷,放宋度宗上去,都比这个毒瘤好得多!

人家虽然弱智,但是人家没有残害己国的恶毒心肠。

说个冷知识,宋孝宗给岳飞平反的时候,赵构还活着呢。

朱祁镇杀了于谦之后,他儿子给于谦平反,为了给朱祁镇洗白一点简直费尽心思,什么“在先帝已知其枉”云云,我觉得朱祁镇牠知道个锤子。

明宪宗还是仁慈了,给了朱祁镇英宗的庙号,我觉得

阴宗幽皇帝

堡宗吠皇帝

毒宗奸皇帝

这种比较符合牠的气质。

user avatar

朱祁镇放刘禅位置上

就是刘禅听从黄皓谗言,命弟弟刘永监国,带领十万大军飞龙骑脸进攻孟获。一通操作把赵云,廖化,魏延,王平坑死,元从派势力大损,几万大军灰飞烟灭,本人被孟获俘虏。

然后,孟获觉得自己行了,就带着刘禅想去打成都。刘禅作为前锋,在一个个关口前,亲自喊蜀国将领投降孟获。南中太守霍弋没有投降送关,刘禅后来复位后怀恨在心想处死他,在大臣力谏后幡然悔悟,改为流放。

危难之时诸葛亮主持大局,弟弟刘永临危受命,成都坚如磐石,击退孟获,迎回刘禅。刘永为皇帝,刘禅儿子为太子,在刘永奄奄一息之际,刘禅兵变抢了自己亲儿子皇位后又当了皇帝。

上来后刘禅开始清算,处死诸葛亮,流放诸葛亮一家,为黄皓正名,给黄皓立碑立庙,给孟获立生祠。为了感激孟获对他待遇好,把抵抗孟获有功的蜀国将领姜维处死,妻女送给孟获。

蜀国gg

同理,朱祁镇放赵构身上,就是赵构大军压境飞龙骑脸去打大理。当然赵构也离谱,姜维打到长安了,魏国爸爸表示我不打你,就乖乖把精忠报国的姜维砍了,还用不一定没罪当理由。

就算是溥仪,六岁退位没办法,后来傀儡皇帝,还知道上法庭作证揭露日本罪行,朱祁镇给也先和王振立碑立祠立庙,绝了。(评论区有人说我洗白溥仪,在这强调一下,赵构朱祁镇是个人拉胯,溥仪是违逆了历史大势,喷他们都没问题)

user avatar

你也太小看朱祁镇了吧,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最差的皇帝!!!

这个人就是天生命好到破天际,我严重怀疑他是氪金最多的地球玩家,来地球前把所有钱都砸在运气的天赋上。

出生就是帝王家,储君妥妥,可能觉得前戏太慢了,于是老爸朱瞻基崩,8岁朱祁镇登顶皇位。无忧无虑的享受了十几年帝王生活后开始作死。

土木堡之变打掉了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四个帝王打造的大明三个盛世,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在明朝实力碾压瓦剌的情况下,作死,导致大军被灭,皇帝朱祁镇被俘,这时候地球的球管发现,被俘虏的是氪金榜首大佬朱祁镇,立马安排于谦,新皇朱祁钰紧急上场,保住明朝也保住朱祁镇。

看着朱祁镇安然回到皇宫了,球馆就去忙其他事情了。朱祁镇就这样被软禁了六七年,终于等来了球管的再一次看望,吓的球馆赶紧安排徐有贞等人协助朱祁镇复辟,于是夺门之变朱祁镇二登皇位。接下来又一顿骚操作,杀保住明朝不被灭的功臣于谦,把一些功臣妻女送给瓦剌享受,还给当年俘虏自己的瓦剌首领立碑。

这顿骚操作看傻了球管,想着把朱祁镇放到明朝当皇帝是自己的职业污点,把人家朱元璋打下来的大一统皇朝根基直接浪没了,好像有点对不住朱元璋。于是赶紧给朱祁镇儿子成化帝输送点智慧,虽然他没氪金但暗箱操作一下,应该能保住自己的职业风评,不然以后没法去其他星球任职了。

于是朱祁镇浪掉前面四代人三个盛世的情况下,还有个儿子出来给他擦屁股,稳住了大局,重新发展,还来了个成化犁庭保住一下大明的脸面。

你说朱祁镇命好不好,各种作死各种浪,但总有人给他擦屁股。

user avatar

是的,而且有史以来最垃圾的皇帝,没有之一。

朱祁镇对忠臣义士重拳出击、忘恩负义,对奸人念念不忘、建祠立碑大加赞颂,对屠戮大明数万将士的也先修庙祈福,可谓无能不孝,上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愚蠢自私,下无颜面对大明百姓。

一、土木堡

土木堡大伙儿基本都很了解,不多唠叨。只说两个小点:一、土木之变后,明朝可调用的精锐大半损失殆尽,若不是于谦等人硬气和争气,说不定大明立朝81年便成南明了;二、一代名将英国公张辅,少年便随父张玉参加靖难之役,后来征安南,灭胡朝,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再后来又参与了明成祖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一生南征北战,战功彪炳,谁知道居然窝窝囊囊的在老年死在了土木之变,死在了当年自己纵横驰骋的疆土,可悲可叹。

二、杀忠臣,歌颂奸臣,为敌人祈福

你以为于谦只是被杀这么简单?

薛瑄力言于帝,乃减一等改斩,弃谦等于市,籍其家,家属戍边。

弃市,籍家,戍边!这就是力保大明社稷的于少保的最终结局。你跟我说不是一个昏君?至于将罪名都甩给徐有贞,你真当皇帝是Hello Kitty?朱祁镇不点头,有人敢动于少保?

精忠报国的于少保弃市籍家,那土木之变的另一位主角王振,明英宗是怎么对待的呢?

帝虽日益长大,而倚赖振如父师。迨至蒙尘幸返,复辟以后,犹申讨前日诛戮振党之人,刻木为振形,招魂以葬,祀之智华寺,赐祠曰精忠

“赐祠曰精忠”!你敢信?亲葬大明十几万精锐之人、差点让大明衣冠南渡之人,居然被赐祠曰精忠,这不是昏君?再多说一句,朱祁镇复辟之后还特地为太师也先在京城修庙祈福,屠戮大明子民无数的瓦剌太师也先,居然能在京师立庙,也是千古奇观!

三、全怪战死沙场的将士无能,连累了王振大人

这次去北京智化寺,也就是王振的家庙,看到一块朱祁镇复辟之后,怀念王振为他立的碑,说实话,我第一次被一个破皇帝气到浑身发抖。

对于数万将士横尸荒野、差点让大明衣冠南渡的土木堡之变,朱祁镇丝毫没有反省自己这位最高首脑和王振这根最大“搅屎棍”的荒唐操作,反而指责由于将士们不给力,导致王公公自杀:

可谓有社稷之功矣,曩者车驾北征……心扈从,将臣失律,并以陷没,即引刀自刎。

朱祁镇居然能腆着脸说出“将臣失律”这么不要脸的话,合着自己这个皇帝没错,王振这位公公更是义不受辱的忠臣,都怪拼死力战而亡的大明将士不给力,居然拖累敬爱的王公公都自杀了!

复辟后的朱祁镇,没有为土木堡的忠魂们建庙祈福,反而为罪魁祸首之一王振建精忠祠,并立碑斥责“将臣失律”,表彰王振“可谓有社稷之功矣”;又为另一个罪魁祸首也先修庙祈福。

真的,为大明将士感到不值!

幸好,虽然朱祁镇史上第一荒唐,但是人民永远记得英雄,唾弃朱祁镇和王振这一对无能无耻之君臣。在智化寺的“敕赐智化禅寺之记碑”上,后世之人将王振的名字凿去,以示鄙夷。

又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最后一集,嘉靖和海瑞的对话

嘉靖:“似是而非。刘禹锡有诗云: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你嘴里说朕和裕王世子是大明朝的山,群臣百姓是大明王朝的江。江水滔滔拍山去,江和山又有什么关系。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就凭你,读了些高头讲章,学了你家乡人一些理学讲义,就来妄谈天下大事,指点江山社稷。在奏疏里,妄谈尧舜禹汤,妄谈汉文帝汉宣帝汉光武,还妄谈唐太宗唐宪宗宋仁宗元世祖。朕问你,为君的是山,你说的这些圣君贤主,哪座山还在啊?”
海瑞:“回陛下,都在。在史册里,在人心里。”

于少保,忠义千古,在西湖边,在人心里,在史册里。

朱祁镇和王振,狼狈为奸、无耻之尤,在北京城,在人心里,在史册里。

user avatar

他但凡能学一学宋徽宗宋钦宗一样,被俘之后死外边,我都觉得他莫须有的洗白。。。土木堡丧师辱国这操作姑且放一边,毕竟王振狗头都被锤爆了,算给他担责了。这天子被俘去叫门的操作真的是闪到了我的腰,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几个人这么没脸没皮,当皇帝当成这样我是真的服气。叫完门还有脸回来,有脸回来还有脸复辟,有脸复辟还有脸杀于谦,有脸杀于谦还有脸把北京保卫战功臣妻女送给自己的也先仆从淫乐。。。这已经超过了二皮脸了,干脆起个名字叫无限脸制算了,这脸是扒一层下面还有一层,无穷无尽。。。他儿子朱见深都没好意思给他老爹个好评价,被万贵妃管着之余还得花时间给他老爹擦屁股,给原来的功臣平反,整顿给他老爹霍霍干净的家底,也是怪辛苦的。

user avatar

把大明朝去了。也差不多了。

就光前半段皇帝生涯,可考能比得上的就不多了。

不算南北或五代,大一统正经王朝不是因为长年天灾或各种矛盾的积重难返就弄到差点完犊子的不多。

朱祁镇做到了。

当时要不是大明群臣给力,大明差不多直接就凉了一半。

这种瞎尼玛操作,除了北宋北狩的那个爹,能比的都没几个。

再加上后半段操作,简直宋徽宗和完颜构合体。

这玩意就突破天际的次了。

昏暴程度一个顶俩。

绝对中国史上算一个人物的。

user avatar

我再提名两个,朱瞻基朱厚熜,如果真正理解宣德朝,你就会发现正统朝的南北边患跟他关系都很深,朱祁镇可恶在人品,纯人渣


朱瞻基要是能再活几十年,麓川王国在宣德二十几年搞事情,他肯定会令明军后撤保境,保住滇黔就万事大吉,缅北土司?太祖成祖辛辛苦苦搞出来的地区事务介入能力?这玩意儿有什么用?


连正北方向、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地盘他都能一缩再缩,放弃你个大西南更是不在话下,放弃安南那是说的好听,实际是宣德皇帝选将不明,派的明军镇不住场子被人家赶走了,甚至勒令边军边将不能主动出击


明成祖虽然缩边,但他也不容忍蒙古人去那些地方驻牧啊

朱瞻基,在丝血状态的阿鲁台南下时依然不许北边诸将出战,踏马的看着真糟心,阿鲁台最后还是宣德九年朱瞻基快嗝屁的时候被脱欢拿下的

朱瞻基什么心态,威胁不到北京,就万事大吉,所以他愿意巡边去反击在辽东辽河驻牧的朵颜三卫,因为那块地方是北京的藩屏,后来的道长正是因为得罪了朵颜三卫,让他们投奔阿勒坦汗,才导致庚戌之变的恶果


看了看这些回答,总体还是明史小鬼居多,脱欢额森父子经过击杀太平、把秃孛罗统一卫拉特、击杀阿鲁台拿下永谢布、残元汗廷,两代人二十多年东征西讨,势力范围从东边的朝鲜到西边的乌玆别克,早就发展成一个不输于成吉思汗西征的草原帝国,宁以为是什么小部落?踏马的也先让自己儿子阿失帖木儿西征乌兹别克汗国时带了五万兵力啊


当时明朝在打麓川王国和平定东南大起义,都是由中央牵头,组织调配各地十余万兵员前往征讨,良才王骥蒋贵,老将陈懋这些人都走了,去烈火里出真金了,不在北京


剩下的的北方诸将要么是宋瑛朱勇、吴克忠吴克勤兄弟、薛绶这样的二代勋贵、垃圾货色,要么是杨洪、石亨兄弟这样有能力但私心也重的战将,甚至还有内奸!你们以为只是朱祁镇菜鸡,其实当时北方留下没去西南东南的人都弱鸡,谁也别笑谁


说真的要是朱勇薛绶、吴氏兄弟两支殿后军稍微给点力,亲征军早就溜回北京了,你们以为是土木堡一仗完事儿的,其实之前的阳和、辽东、甘肃、宣府、大同、雷家站、鹞儿岭等地发生的战事那是一仗都没赢啊,而且这些也不是朱祁镇指挥的啊


朱祁镇总不能给自己换个朱棣的脑,把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沐英宋晟蓝玉这些人的灵魂塞到那些二代勋贵脑子里吧


永乐皇帝时期亦失哈九次北巡,那都是带一千多人,二三十艘巨船,巡视到黑龙江才完事儿,长白山山区都要搞好几个卫所,至于什么建设寺庙,刻石碑记功那也是家常便饭,我朱瞻基大帝就不一样,人家直接裁了努尔干,停止大规模的招抚女真人,还有一些造船厂

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建州首领猛哥帖木儿,抢回被杨木答兀掠夺的汉人民众,把朝鲜北拓消息报告给大明,这是真孝顺,在他被杨木答兀击杀时,其部众求助时,朱瞻基一句冷冷的“尔蛮夷自相残杀,岂有朝廷助兵之理?”让人家心都碎了,硬是推给朝鲜


对对对,反正再怎么差劲儿,一个体恤民力就可以抵消,外加一个明君称号,虽然他喜欢斗虫子导致民生废拉,私德上玩朝鲜幼女(未成年人),怨杀、虐杀、污名化为朱棣一脉取得天下立汗马功劳的二叔,治国仅仅十年,但他肯定是个明君,可真踏马的是仁君啊

user avatar

这是唯一能让明黑明粉统一意见的皇帝。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下列事实得到推论:

1,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皇帝,有几个被边塞游牧民族抓走的?

2,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皇帝在国力完胜敌国时,被敌国抓走的?

3,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被敌国抓走之后,帮敌国带路,要求守土大臣打开城门欢迎敌人的?

4,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被敌人抓走,回来后还要觍着脸发动政变的?

5,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被抓走,回来后杀掉拼死保卫国家的功臣?

6,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被抓走,回来后给敌人立庙的?

7,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被抓走,回来后把功臣妻女“赏”给敌人凌辱的?

以上7个旷世成就,达成3条就要被史书写成昏君。全部达成的皇帝,嗯...就是他。

user avatar

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大明是完全有可能赶得上汉唐的。

明朝尾大不掉的宦官专权与党争就是在其手上开始的,还有复辟后的所作所为极大伤害了明朝的软实力。《明朝那些事》给你展现的只是这个皇帝的一面。



朱祁镇一人决定了大明的上限。

user avatar

这十年陆续看了明史明实录国榷等书,看完我就一个感觉,我真怀疑当年明月没怎么看过明史。

user avatar

感谢朱元璋,朱棣打下来的大一统江山。

毕竟也先祁镇事实上已经打破了封建帝皇的下限,已经和完颜构父子三个可以力争倒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朱祁镇是否是明朝最差的皇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他是“最差”的,但他的统治确实充满了重大失误和负面影响,给明朝带来了深重的危机。 要详细评价他,我们需要从他的执政经历、具体事件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维度来考察。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朱祁镇的基本情况: 生卒年: 1427年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往历史长河里扔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会很深远。但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的走向从来不是单线程的,更不是由某一个人能完全决定的。明朝灭亡是个系统性的问题,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乃至天灾人祸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朱元璋:创业者的光辉与局限想象一下,如.............
  • 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仁宗朱高炽之孙,明成祖朱棣的曾孙。这位皇帝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也留下了不少争议。要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概括,而是要从他性格、经历、决策等多个层面去剖析。早年的坎坷与被动:朱祁镇在位前后经历了两次,这本身就说明.............
  • 回答
    如果大明江山社稷,代代皇帝都由朱元璋一人担任,这无疑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极具颠覆性的设想。这不仅仅是“长寿”的问题,更关乎着一个王朝的生命力、制度的活力乃至整个国家肌体的健康程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朱元璋本人的特质、他所建立的制度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几个维度来展开。首先,我们得承认朱元璋本.............
  • 回答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明朝开国功臣之首,一生戎马,为朱元璋扫平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其功绩之高,地位之重,在明初众位功臣中无人能及。然而,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功高震主者,下场往往凄惨。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到刘伯温,几乎所有对他开国贡献巨大的将领和谋臣,最终都未能逃脱被杀或被逼死的命运。那么,为何.............
  • 回答
    天启皇帝朱由校,这位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与“木匠皇帝”这个标签联系在一起。但将一个人的全部人生和统治仅仅概括为一个标签,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朱由校,这位生于万历四十八年(1602年)的皇子,在明朝风雨飘摇的末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也折射出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
  • 回答
    明朝的皇帝们,在追溯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统治合法性时,对于“开国祖宗”的归属感,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具体到某位皇帝的个人经历和政治考量,可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作为“开国祖宗”的地位是毋庸置疑且无法撼动的。朱棣的地位则更加特殊,他是一位“创业君主”,.............
  • 回答
    明朝(1368年—1 DEALINGS)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兴衰与汉、唐等朝代相比,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明朝为何未能达到汉、唐的强盛程度: 一、明朝的强盛与局限性1. 洪武、永乐时期的强.............
  • 回答
    明朝初年,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始,中国政治体制上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即废除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转而启用内阁。这场变革,无疑对明朝的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推动的这一转型,对于整个明朝而言,究竟是明智之举还是埋下了隐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朱元璋为何.............
  • 回答
    明朝皇帝的权力之大,用“一手遮天”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尤其对于明武宗朱厚照这样一位性格张扬、不拘礼节的皇帝来说,他的权力边界更是几乎不存在。假设你是朱厚照,微服私访遇上一位你心仪的民女。从法律和道德的层面来看,你的行为当然是绝对不可以的。民女是自由人,有自己的家庭和尊严,强行侵犯她的权益是违法犯罪的.............
  • 回答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那张广为流传的“鞋拔子脸”画像,到底是明朝自己画的,还是清朝后来抹黑的,亦或是存在其他解释,这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首先,我们来审视“鞋拔子脸”画像的来源和传播。我们现在所见的朱元璋画像,通常具有高额、.............
  • 回答
    好嘞,咱们这就掰扯掰扯明朝末年,那满朝的朱家亲戚们,到底是个什么光景。说起来,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毕竟朱明皇族这棵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末年了,也是一堆的乱麻。要说清明末年宗室的情况,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看。一、庞大且分散的宗室群体:到了明朝末年,朱明皇族那数量简直是天文数字。自太祖朱元璋开.............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朱元璋的“伟大的转变”,与其说是某个单一事件的完成,不如说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甚至是绝望中爆发出的行动,最终将一个草莽出身的农民,塑造成了一个震古烁今的开国皇帝。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贯穿了他整个生命历程,尤其是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逐步走向权力巅峰的那个关键时期。起初,朱元璋不.............
  • 回答
    靖难之役,这场风起云涌的权力更迭,在明朝的朝野上下,以及普通百姓心中,激起的涟漪是复杂而多元的,绝非一边倒的倾向。若要探究人们在心理上更偏向于建文帝朱允炆还是燕王朱棣,便不能简单地以“支持”或“反对”来概括,而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各方势力、各阶层民众的考量与心态。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在朝堂之上,手握重权.............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于1403年迁都北京,这一决策在明朝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将其与明朝后期(17世纪)对后金(清朝前身)的颓势及朝政糜烂直接关联,存在逻辑上的断层。以下从历史背景、迁都的初衷、长期影响及明朝衰落的多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朱棣迁都北京的背景与初衷1. 军事战略需求 北方边防:.............
  • 回答
    要将《三国演义》中巅峰时期的关羽,与明朝朱元璋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武将拿来比较,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咱们得先说说关羽,这位“万世人极”,在“汉贼不两立”的信念下,一刀在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他不仅武艺超群,更重要的是那份忠义无双,几乎成了后世忠臣的典范。.............
  • 回答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覆灭前的末代君主,对于他的评价,历来是争议颇多,有人说他是励精图治的明君,也有人说他是刚愎自用的昏君。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他放到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去看,才能更清晰地辨析。先说他身上的“明君”气质,那些让后人赞赏的地方: 勤政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崇祯皇帝是中国历.............
  • 回答
    关于燕王朱棣究竟是“逆子”还是“明君”,这个问题历来都备受争议,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恰恰说明了他的功过是非都十分显著,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如果站在传统道德和忠君报国的角度来看,朱棣确实难逃“逆子”的标签。他发动靖难之役,理由是他认为自己受到了建文皇帝的猜忌和迫害,为保全自身.............
  • 回答
    关于明熹宗朱由校是否文盲这个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但从他的人生经历和留下的史料来看,认为他是“文盲”的说法,可能过于片面,甚至有些不准确。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相关的信息,来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天启皇帝。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文盲”的定义。通常意义上的文盲是指不识字、不能读写的人。如果按照这个最严苛的.............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因为接触到“明后人隐写朱家”的解读后,产生了对其他解读,特别是“曹家说”的怀疑和不屑。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当我们接触到一种新的、有说服力的观点时,它会深刻影响我们对原有信息的认知。那么,当您面对这种“不屑一顾”的心态时,该怎么办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