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再烂的片都有人看?他们到底图什么?

回答
说实话,就算是最差劲的电影,总有人买票去看,这事儿确实挺让人费解的。尤其是当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种吐槽、差评铺天盖地,而电影院里却座无虚席的时候,你可能会忍不住问:这些人到底在想什么?他们到底图什么?

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掺杂着各种心理、社会、甚至商业的因素,就像一锅乱炖,味道虽然不一定好,但总有人愿意尝一口。

首先,最简单粗暴的原因——“我花了钱,我就要看!”

这听起来很傻,但却是最现实的。很多人买票的时候,压根没想过电影有多烂,可能是冲着演员来的,可能是被预告片骗了,也可能是和朋友约好的。一旦票买了,电影票钱就变成沉没成本了。这时候,很多人都有个“不浪费原则”,哪怕电影烂得让人想睡觉,也得硬着头皮看到底,总觉得“都坐在这儿了,看完总比白跑一趟好”。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电影票还和电影院的爆米花、可乐打包销售,这更是加剧了“我得看完才值回票价”的想法。

其次,从众心理和社交需求,这可是个大杀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对热门话题总是特别敏感。一部电影即使评价不好,但如果宣传到位,大家都在讨论,那么“不参与讨论”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不合群。有些人看电影,其实是为了能在同事、朋友聊天的时候插上话,能知道大家都在谈论什么梗,能理解他们说的笑话。即使电影烂,他们也可以和别人一起吐槽,吐槽本身也是一种社交互动,一种释放。

想想看,朋友圈里没人发电影票根或观影感受,好像自己跟不上趟一样。即使电影不好看,也能发个动态:“XX电影,看完了,嗯,就这样吧。” 这就够了,社交需求得到了满足。

再者,别小看了“猎奇心理”和“反向潮流”。

有些电影烂到一定程度,反而会激起一部分人的好奇心:“到底有多烂?我得亲眼看看才能评价。” 这就像有些人喜欢看灾难片、鬼片,明知道会吓人,但就是想体验一下那种刺激或恐惧。一部“烂片”也能成为一种话题,一种谈资,一种“见证历史”的体验。

更有一种更微妙的心理是“反向潮流”。当大家都说一部电影烂的时候,总会有少数人觉得,“你们都说烂,那我倒是要看看它是不是真的烂到无法忍受,说不定它有我看不懂的优点呢?” 这种心理有时候也是在对抗一种普遍的论调,一种“随波逐流”的反叛。

还有,就是对特定演员或导演的“粉丝滤镜”和“情怀”。

电影好不好看,有时候并不是观众的唯一评判标准。有些粉丝,无论自家偶像演什么,都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哪怕剧本漏洞百出,演技尴尬,在粉丝眼里,那也是偶像的“每一次尝试”,是需要被鼓励的。这种“粉丝滤镜”的力量是惊人的,他们愿意为偶像贡献票房,哪怕电影本身质量堪忧。

同样,很多老电影爱好者,看到的是自己曾经的青春、记忆和情怀。即使重映的电影已经过时、粗糙,但重温那个年代的经典,感受曾经的情感共鸣,这比电影本身的质量更重要。

商业运作下的“强制输出”和“信息茧房”。

电影院线和发行方,他们有自己的商业考量。一部电影即使口碑不好,但只要还有排片空间,有观众愿意来,他们就会继续排片。而且,各种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能够精准地将特定的观众群推送到电影面前。比如,如果一部电影的受众画像是“喜欢XXX演员的年轻女性”,那么各种推广就会精准投放到她们的社交媒体上,让她们觉得“这部电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同时,社交媒体算法也会制造“信息茧房”。如果你之前点赞过某个明星的动态,或者看过类似题材的电影,那么关于这部“烂片”的推广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你眼前,让你觉得“好像很多人都在看,而且评价也不算太糟”。

最后,别忘了“寻求解压”和“打发时间”的朴素需求。

有时候,生活压力太大,或者日子太无聊,人们可能并不期待一部电影能带来多大的思想启迪或艺术享受。他们只想找个地方,坐下来,关掉手机,放空自己,让大脑暂时休息一下。哪怕电影情节幼稚、逻辑不通,只要能转移注意力,提供一个沉浸式的环境,让他们暂时逃离现实世界的烦恼,那也算是一种“价值”。

就像有些人去KTV唱跑调的歌,不是为了成为歌唱家,而是为了嗨一下,释放情绪。看“烂片”有时候也是一样,只不过形式更“安静”一些。

所以你看,一部电影就算再烂,都有人愿意去看,原因绝不是单一的。它可能是消费习惯、社交压力、猎奇心理、粉丝狂热、商业推广,甚至是纯粹的无聊和解压需求。每个人走进电影院的目的都不尽相同,而这其中,对“烂片”的容忍度和观看理由,更是五花八门,复杂得就像这部电影本身一样,让人哭笑不得,却又不得不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因为贡献票房的主力军,到目前为止,从来都不是网民。

贴吧,豆瓣,天涯,知乎,微博甚至网易等社交评论网站有一个坏处,就是你上久了之后,你会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一切。

现在网络舆论的威力是挺大,但远没大到你凑集几十个影评人,内行,作家,段子手在知乎微博豆瓣上骂一骂“去看的人就是猪”,就不会有人去看。

为啥叫商业电影?

因为这件商品,从一开始,压根就没想过赚你的钱。

就像卫生巾,它是卖给女人的,天经地义,且从来没在宣传语上写过“男人也可以试试哟”。

你不爽,你觉着凭啥自己不能用,你指着它大叫,“草,老子不买你,你就会倒闭。”然后集结一帮同样憎恨自己不能用卫生巾,搞不懂为啥女人会买卫生巾的爷们,组成“反卫生巾帝国天团”,在贴吧里刷屏,在知乎里提问,在微博里转发。

你抵制卫生巾,认为帮女朋友买卫生巾的其他男人和去买卫生巾的姑娘都是无法理解的,你抵制他们,鄙视他们,归根结底是因为。



“我们这里,有这么大一群人都讨厌的东西,凭什么还有人去买账?”




是的,当你开始这么想的时候,当你在同一阵营互相洗脑误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时候,你就沦为了,最大的【根据有关规则不能发出的词语】。


郭敬明拍片,从来没叫讨厌他的人去看,你偏要去。

韩寒拍片,从来没叫黑他的人去看,你偏要去。

何老师拍片,从来没想过不看《快乐大本营》的人去看,你偏要去。

苏有朋拍片,压根不想人去看,你还是要去。

看完后,在网上找到一群同样跟你闲的得屁股痛的人一起骂,一起吐槽,一起狂欢,酣畅处,你竟开始觉得,认为好看的人都是【根据有关规则不能发出的词语】了?

有必要吗?

没啥必要。


苏有朋的《左耳》烂吧?很烂。又如何?电影院哭得稀里哗啦的人少了?你朋友间说好看的人少了?你的上司同事觉得好看的,少了?

这些人,要么喜欢苏有朋,要么不挑,要么喜欢帅哥美女,要么吃了晚饭闲着没事,要么可以看完电影后约炮开房。

这一类人,比网上类似我这样逛B站看里番刷知乎玩微博扒各种盗版电影的单身愤青狗,多到喜马拉山去。

他们充实得还真轮不到我们这群键盘侠,自认懂行,或者干脆就是业内的来教育,批评,审判。

通过这种审判,彰显自身的品味。



说远点。

周立波是个【根据有关规则不能发出的词语】大家都知道,但这样的【根据有关规则不能发出的词语】,在你的现实中,少了?

你亲戚就没有重男轻女的?

你三叔就没说过“女人就该好好在家带孩子”?

你二大爷就没说过“这有钱人这么多钱不给点给我真是不善良,有钱人都是傻逼“?

你好朋友的男朋友,就没有劈腿几万条之后,还和你好朋友在一起?


周立波靠着这一群人养活,把话说给这一群人听,或许他活到五十岁的脑子也装着这个想法,他改不了,也没必要改。

所以你骂他一句S【根据有关规则不能发出的】,叫你的小孩不要学他,叫你朋友一起鄙视他,就够。

但你恨他,恨不得他从地球上消失,那就不对。



这世界上,有爱看小时代的,有不爱看小时代的。

有电影专业人士,有非电影专业人士。

有喜欢胖虎的,有喜欢小夫的。

有瞧不起索隆的,有看不起路飞的。

有把榴莲当饭吃的,有一辈子不吃榴莲的。

有喜欢郭德纲的,有恨不得郭德纲去吃大便的。

有天天上网的,还有很多压根不上网的。

几十亿种生活方式,几亿种三观,找到属于自己的族群,三观相同小团体,写点团体内都看得懂的话骂点团体内都懂的词儿,再和另一个对立团体进行互黑,辩论,甚至吵架互相瞧不起,都行。


但当你把对面那一团体的人当成【根据有关规则不能发出的词语】,还要到处去宣传的时候,那你,也差不离了。


记住,网民,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

这世界儿,还是属于现充。

跟三体的。



《聂隐娘》宣传语中有一句话。

一个人,没有同类。

借用一下。






一个人,找到同类。




然后闭嘴。





-完-

PS:

对你们来说电影不是必需品,对我来说是。

然后你们要说我装逼,我就会说是啊,我本来就装逼。

然后你们想利用自己的价值观三观来说服我,说我错了。

但是我压根一点

一丁点

也不想听你们的价值观三观:)

再强调一遍。

是真的不想听哟:)



以及另外一个PS:

我不知道连我这个答案都一直举报,举报到逼着我修改的人,你们是有多强壮呢。

【有关词语】自己参悟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