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东军吹嘘的东方马奇诺防线,为何在苏联红军面前一触即溃?

回答
关东军的“东方马奇诺防线”为何在苏军面前不堪一击?

提到日本关东军,很多人会想起他们在二战期间在中国东北横行霸道,仿佛不可一世的形象。而他们引以为傲的“东方马奇诺防线”,更是被吹嘘得天花乱坠,号称足以抵挡任何来犯之敌。然而,在1945年8月苏军发动八月风暴行动时,这条所谓的“坚固防线”却如同纸糊一般,在红军钢铁洪流的冲击下瞬间崩溃。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不妨细致地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

首先,我们得明白,关东军口中的“东方马奇诺防线”并非一个单一、连续的防御工事。它更多是一种战略构想和一系列分散的防御工事群的集合。日本关东军在占领中国东北后,为了巩固其统治,耗费巨资和人力,在中国东北的边境地区,特别是苏联远东地区的前沿地带,修建了大量永久性筑城工事。这些工事包括但不限于:

固定炮兵阵地: 安装重型火炮,用于封锁边境要道和河川。
地下交通壕和掩体: 连接各个阵地,方便士兵隐蔽和转移,也提供防炮击掩护。
反坦克壕和铁丝网: 试图迟滞和消耗敌方装甲力量的进攻。
碉堡和机枪阵地: 扼守关键地形,形成交叉火力。

这些工事的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修建的马奇诺防线,企图通过强大的固定防御体系,让苏军望而却步,或者至少付出惨重代价才能突破。关东军内部,尤其是那些负责修建和驻守这些工事的军官们,对这些工事的威力深信不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将它们视为关东军的“王牌”。

然而,这种对“东方马奇诺防线”的自信,却建立在了几个关键的误判和根本性的缺陷之上。

一、战略误判:对手的性质和战争形态的演变

关东军的防御构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苏军的轻视和对战争形态的认知陈旧。

低估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决心: 随着苏联在欧洲战场上逐渐取得胜利,其军事工业和军事理论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苏联红军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兵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成熟的联合作战经验。关东军的许多指挥官仍然沉浸在日俄战争时期的思维模式中,低估了苏联作为一个强大工业国家的军事潜力。
对现代装甲和空地协同作战的忽视: 马奇诺防线之所以在二战初期被德军的闪电战所突破,其核心原因在于它过分依赖固定工事,而未能有效应对装甲集群的迂回、空中支援和快速穿插。然而,关东军的“东方马奇诺防线”在设计上,虽然考虑了火力密度,但却未能有效预见并应对苏联红军在装甲、航空兵和炮兵协调作战方面的巨大优势。他们过于强调工事的“坚固”,而忽视了其“机动性”的相对不足。

二、工事本身的局限性与战术上的短板

即便抛开战略误判,这些工事本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尤其是在面对苏军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时。

分散而孤立: 这些工事群虽然遍布边境,但许多工事之间缺乏有效的地下通道连接,一旦某个据点被突破,其他据点就很容易被分割包围,失去整体的协同作战能力。而且,为了节省兵力,一些关键的要点防御兵力相对薄弱,难以长时间坚守。
“点”的强大无法弥补“线”的薄弱: 虽然部分工事的火力非常强大,可以封锁某些狭窄的区域。但苏军并不打算沿着这些“坚固的点”硬碰硬。他们的战术是迂回、穿插和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薄弱环节。一旦发现工事的薄弱处,苏军会迅速调集坦克、步兵和炮火形成局部优势,将有限的防御力量各个击破。
防御深度不足: 关东军的防御体系很大程度上是正面防御,旨在阻止苏军的正面进攻。但苏联红军并未选择正面硬攻,而是通过大规模的空降、两栖登陆以及快速推进来绕过这些工事的有效射程,直接插入后方,瓦解其防御体系。例如,在黑龙江(阿穆尔河)的渡河作战中,苏军利用强大的炮火和空军掩护,迅速建立登陆场,突破了日军在河岸的防御工事。
工事的弱点暴露: 随着技术的进步,针对固定工事的攻击手段也更加多样。苏联红军拥有强大的重炮部队,能够长时间轰击日军的据点,削弱其火力。同时,步兵与工兵的协同作战,能够迅速排除障碍,或者利用炸药摧毁工事的出入口。

三、苏军的“八月风暴”行动的特点:迅猛、协同、出其不意

苏军在1945年8月发动的“八月风暴”行动,可以说是在战略、战术和兵力运用上,对关东军“东方马奇诺防线”的完美反击。

兵力与装备的压倒性优势: 苏联在此次行动中投入了超过150万的兵力,数千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大量的飞机和火炮。这种规模上的压倒性优势,本身就足以摧毁任何防线。
空地一体的协同作战: 苏军的作战强调空地协同,空军在开战初期就对关东军的指挥系统、后勤补给和主要工事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确打击,削弱了其防御能力。炮兵则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压制和摧毁日军的火力点。
快速机动与迂回穿插: 苏军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展现出了极强的机动性,他们并不纠缠于各个据点,而是寻找防线的薄弱处,快速突破并向纵深推进。他们的目标是快速瓦解关东军的整体防御体系,而不是仅仅攻克一个个工事。例如,苏军的坦克部队在突破日军防线后,可以直接深入日军后方,切断其交通线和联系。
心理战的有效运用: 在强大的军事攻势下,苏军还通过广播等方式向关东军喊话,劝降和瓦解日军的士气。许多日军官兵意识到力量的悬殊,以及国内已经投降的事实,士气迅速崩溃。

总结来说,关东军的“东方马奇诺防线”之所以在苏联红军面前一触即溃,并非是因为工事本身完全没有防御能力,而是因为:

1. 战略层面的根本性误判: 低估了苏联红军的实力和现代化作战能力,以及对战争形态的理解已经落后于时代。
2. 防御工事的先天性不足: 分散孤立,缺乏有效的机动和协同,难以应对现代战争的整体性、立体性打击。
3. 战术层面的被动与僵化: 过分依赖固定防御,未能有效应对苏军的迂回、穿插和空地协同作战。
4. 苏军行动的压倒性优势和创新性: 兵力、装备的绝对优势,以及空地协同、快速机动的先进战术,使得苏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迅速瓦解日军的整体防御体系。

所谓的“东方马奇诺防线”,更像是一个被过度渲染的军事神话,它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战争末期那种盲目自信和脱离现实的指导思想。当真正强大的对手带着先进的战术和巨大的决心出现时,这座纸面上的“铜墙铁壁”便暴露了其不堪一击的本质。关东军的溃败,是军事技术、战术思想和战略决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再次证明了在现代战争中,僵化的防御和傲慢的心态,注定会被快速发展的军事力量所碾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吹牛比谁不会。

关东军在东北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防线”,防线是要连续不断的,能在大部分地区阻挡敌军通行。而中苏、中蒙边境长度远超法德边境,日本作为最穷的帝国主义国家,即便举国之力也完全没有能力修筑能延绵如此之长的防线。所以,关东军在中苏中蒙边境地区仅仅修筑了少量坚固支撑点,如虎头要塞,东宁要塞,这些支撑点呈点状分布,数量也不多,完全起不到防线的作用。而且关东军主力据守主要的大城市,边境要塞的兵力并不多。对于机械化程度和火力远高于日军,且掌握制空权的苏联红军来说,宽大正面上的少量支撑点除了硬啃起来有点困难,并不能阻止部队机动和行军。

从战斗力来看,即便是1939年最强时的所谓大关东军,也完全不是1945的苏联红军的对手。而1945年8月的关东军战斗力比日本本土临时组建的编号在100以后的师团强不了多少,主力都是些老弱病残,精锐早就被抽调到关内和太平洋战场消耗完了。

此外,1945年8月初的时候,即便天皇没有宣布投降,日本已经实际上战败,残存的日军士气极为低落,华北敌后根据地的日军甚至数年前就被八路军压缩在城镇和据点里,扫荡和抢掠的危险性不亚于海军马鹿和美军打海空战。

于此相比,远东苏联红军有大量从欧洲调来的部队,不仅兵强马壮,且因刚刚击败纳粹德国,士气非常高昂。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后,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东北地区的沼泽地带,至于日军的抵抗,除了少量边境要塞,其他都完全不值一提。

————————————————

很多年前看过一篇关于苏联红军围攻日军要塞的文章,里面有当地百姓的口述,红军的飞机大炮成天逮着日军堡垒炸,“山都炸红了”,最后日军出来投降的时候,都跟从精神病院出来差不多,估计是被炸弹震的精神失常了。

user avatar

音色大师你又开始了?


博物馆的迫真数据,大概是引用日军当事人的记录吧?

众所周知,日本的二战战绩已经不是战绩注水的程度了,那是水里注战绩。


先看下音色大师引用的原文:

5发炮弹,一发炸瘫数量战车,剩下4发压制苏军三门重炮。

对对对,于是,在关东军“百发百中”的昭和射击下,苏军总共损失了:

综上所述,关东军打瘫了苏军坦克+自行火炮78辆,根据一发炮弹数量苏军战车的情况,关东军最多打了39发炮弹,当然我可能低估了关东军的水平,说不定关东军就打了不到10发炮弹呢。

根据4发炮弹压制苏军3门重炮的数量,苏军损失了232门火炮,因此关东军只发射了309发炮弹。


另则,已知别洛博罗多夫上将的红旗第1集团军坦克第257旅,3天内65辆坦克损失到19辆,损失了46辆,所以关东军最多总共发射炮弹23发。

震惊!昭和男儿最多只用了23发炮弹,竟然阻击苏军一个坦克旅三天!


音色大师我忘了告诉你啊,其实打牡丹江的时候,苏军只出了步兵第144师第785团+步兵第97师第233团的两个营,就歼灭了牡丹江的日军5个联队呦,用时不过两天。

我只能说,按照音色大师的逻辑,这5个联队应该是用了两天时间,在苏联人面前表演切腹自尽,以至于太过震撼使苏军不敢前进。

毕竟音色大师嘴里的日军,23发炮弹就能阻击苏军一个坦克旅,那5个联队打不过一个加强团的苏军,只能是表演集体切腹一个原因了。


至于音色大师的筑垒地区苏军攻克速度慢的问题,我换个其他话题。

凡尔登战役中,杜奥蒙炮台挨了10万多发炮弹,而且基本上是超重炮和重炮(380和420毫米)的炮弹,但炮台的机枪发射塔和炮塔都未受到破坏,炮台的装甲观察所也完好无损。

知道问题在哪么?是因为二战的技术,对筑垒地带的攻坚一直都是大问题。二战的苏军不需要用380和420毫米的重炮去攻坚(机动性太差),但凡尔登的例子就很说明问题了,一旦是一个死磕不放的筑垒地带,攻坚的速度必然会放低。


然而在这种筑垒地带的支持下,鬼子的边境还是被苏军轻易撕开,音色大师居然认为是日军很强?

苏军:小鬼子,你看好了啊,我就数三下。1,2(筑垒地带被撕开),放着筑垒地带你都守不住,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至于为什么关东军没有听从音色大师的建议,不在筑垒地带“全歼”苏军,是因为关东军觉得,西边是最高还把2,035米的大兴安岭,东边是外蒙沙漠,苏军过不来的,优势在我。

关东军原本计划1/3的兵力防守音色大师嘴里的筑垒地带,主力在长春-奉天-四平一带与苏军主力决战。

只是没成想,外面那1/3不中用啊,除了靠筑垒地带死扛了两天,就没别的用,主力摆在大城市就是自觉当俘虏的命。

当然了,我们必须尊重日本人的想法,因为日本人采取的是“法比乌斯战术”,打算诱敌深入并骚扰苏军后勤,最终在苏军补给线尽头全歼苏军。

这个计划除了关东军太菜做不到之外,也没什么别的缺点了。


我是真不想再辱音色大师了,你知道华西列夫斯基在对比了苏日双方的实力后,做出什么决定了么?

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突破时间从10天缩短到5天;

第36集团军突破时间从12天缩短到10天;

第17集团军突破时间缩短5天;

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突破时间缩短。

能理解意思么?就是嫌你太菜,觉得揍你用不了那么长时间的意思,懂?


最后,让我们看下,从1904年就担任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俄国课课长林三郎的评价吧。

当然了,不用怀疑,人家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俄国课课长,哪有音色大师懂日本啊?你不就一课长么,一般社员,人家音色是知日派,懂么?

user avatar

苏军在一些地段打得那么轻松和日军防线兵力被削弱有很大关系,当然也有难啃的硬骨头。

不过 zhihu.com/answer/234425

@未完成的音色 @snt8 @小鸡阿 @古及 @太平洋之岚 的分析无异于,按照日军最精锐的第11军打常德一个师和衡阳一个军的水平,豫湘桂会战会被国军打得全军覆没。黄崖洞打八路的水平,华北围剿日军会全军覆没。

稍微有些brain的都知道大会战不可能拿单次战斗的结果来机械类推。看看驻垒如此森严的绥芬河124师团地带,比东宁和胜洪山只强不差,结果如何一两天被揍得溃不成军。

另外此辈经常拿密支那和松山来掩盖整个二次缅甸战役。要是整个缅甸都是蜜汁那的战争进程,孟拱腾冲龙陵八莫敏铁拉拿得下来?然而事实是兵力优势没有密支那大时都更轻松地拿下来了。




明显这样的要塞群拿胜洪山机械推算,应该更慢才拿下来。然而呢?

三天日军工事被自行火炮支援步兵摧毁。

防线被苏军一个坦克旅和几个步兵师快速拿下

什么YY中炮击精准性能优异的重炮,包括八门240,都被苏军碾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