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新加坡和香港的空调这么冷?

回答
新加坡和香港的空调普遍被认为“冷”,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地理气候、文化习惯、经济发展、技术应用以及公共空间的管理等等。下面我将从这些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极其炎热潮湿的气候是根本原因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地理位置: 新加坡和香港都位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地理纬度低。这意味着它们常年受到太阳直射,气温高。
湿度的影响: 除了高温,这两个地区还以极高的湿度而闻名。高湿度使得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的效率大大降低,即使气温不是特别高,也会让人感到闷热难耐,浑身黏腻。
体感温度的感知: 人们对温度的感受不仅仅是空气的实际温度(干球温度),还包括湿度的影响(湿球温度和体感温度)。在新加坡和香港,由于湿度高,即使空气温度显示只有25°C,体感也可能比温带地区25°C更热,因此需要更低的空调温度来达到舒适感。
“制冷补偿”需求: 为了抵消室外令人窒息的炎热和潮湿,进入室内后人们自然期望一个明显凉爽的环境,这种“制冷补偿”的心理预期也会导致空调温度设定得较低。

2. 提升舒适度和工作效率的考虑

室内外温差: 在酷热潮湿的室外环境和凉爽的室内环境之间创造一个较大的温差,是许多人在炎热地区追求的舒适感。特别是当他们从户外活动或通勤后进入室内,会本能地希望迅速降温。
工作环境的优化: 对于长时间在室内工作的人们来说,适宜的温度是保持专注、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研究表明,过高的温度会影响认知能力和工作表现。因此,许多办公场所会将空调温度设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确保员工的舒适度和生产力。
心理因素: 在一个极度炎热的环境中,一个冰凉的空间本身就能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逃离感”。

3. 文化习惯和消费者的期望

“越冷越好”的观念: 在新加坡和香港,尤其是对一些人来说,存在一种将空调温度调得越低越能体现“物有所值”或者“更高品质享受”的观念。尤其是在购物中心、餐厅等公共消费场所,较低的温度被视为提供优质服务的标志。
习惯性适应: 长期处于较低温度的空调环境中,人们的身体也会逐渐适应,甚至产生一定的依赖。当遇到温度稍高一些的环境时,反而会觉得不舒服。
“冷气房”的社交意义: 在某些社交场合或休闲活动中,进入一个凉爽的室内空间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和享受。

4. 商业和公共场所的管理策略

吸引顾客和留住顾客: 购物中心、电影院、餐厅等商业场所通常会将空调温度设得较低,这有助于吸引顾客进入,并在里面停留更长时间,从而增加消费。当外面炎热难耐时,一个凉爽的避暑之地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提供整体舒适体验: 这些场所的目标是为顾客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舒适体验,而温度控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大型空间和人群效应: 许多公共场所面积大,且人流量高。人体的热量释放、设备运行(如灯光、电器)等都会增加室内热负荷,需要更强的制冷能力来维持设定的温度。

5. 技术和能源成本的考量(一些复杂因素)

制冷技术的发展: 现代空调技术在效率和制冷能力上都有很大提升,可以快速有效地降低室内温度。
能源成本与舒适度的权衡: 尽管能源成本(特别是电力)在这些地区可能较高,但为了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许多场所还是会优先保证较低的空调温度。当然,也有一些关于节能的讨论和措施,但整体上,舒适度的优先级仍然很高。
空调设备的普遍性: 在这些高湿度和高温的环境下,空调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设备。从住宅到办公室,再到公共交通和商店,空调几乎无处不在,并且通常设计为强力制冷。

6.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密集的城市环境: 新加坡和香港都是非常密集的城市,高楼林立,地面热量吸收和释放会更加集中。
建筑隔热和通风设计: 虽然现代建筑会考虑隔热,但很多老建筑的隔热性能可能不足。在室内外温差大的情况下,保持较低的室内温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城市密度高,室外通风不总是理想,因此对空调的依赖性更强。

总结来说,新加坡和香港的空调之所以普遍感觉“冷”,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根本原因是其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
为了达到身体舒适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受到当地文化习惯和消费者对“凉爽”的期待影响。
商业和公共场所为了吸引顾客、留住顾客和提供整体体验。
以及现代空调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

当然,也存在一些批评声音认为某些场所的空调温度设置过低,造成能源浪费,并且可能对人体健康(如“空调病”)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平衡舒适度、健康和能源效率,是这些地区持续面对的一个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感谢@zilch的答案,建筑专业了解这么多暖通小专业的知识让我很感动。。。

然后看到这些的回答好悲伤,看来暖通专业果然是落魄到家了。。。

第一名和第二名竟然都不是暖通的。。。

-------------------------------------------

排名第一的回答基础理论说的都没错,但是结论完全是不对的。

新加坡,香港,之所以空调开的冷,不是因为省电,就是因为习惯。

而这种习惯是因为他们属于发达国家,还有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是这样。

暖通基础知识科普:

关于建筑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空气品质等问题都是暖通专业的范围。

--(现在好像也叫建环,国家改了好几次名字了,但是实际大家平常还是都叫暖通。)

但是香港,新加坡这些地方属于热带,并没有采暖需求,所以就只剩下空调这一大问题了。

--(突然想到影响我国南北和谐的两大问题:北方冬季供暖和江浙沪包邮。。。。)

基本空调系统形式:空气-水系统,全空气系统,冷剂空调系统。

--全空气系统包括:定风量,变风量(VAV)。。。等。

--空气-水系统基本上就是我们最常见的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其实基本就这样,各种形式相互结合很多就不细说了,真有兴趣的去看书《空调工程》《暖通空调》,而且一个建筑里面同时会有很多种系统,像题主说的机场,商店,这种大型建筑肯定很多系统相结合的。

首先回答题主的问题:

我们觉得冷或者说不舒服的这一点问题实际是反映在PMV(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和PPD(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这两个指数上面,其实这两个指数会对应相应的热舒适等级,即使是以一级热舒适度要求PPD≤10%的

主要原因是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对热舒适的感觉区别真的很大,比如女性体温一般比男性高,环境温度要求就比男性要高,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教室里男生穿着背心还喊热,女生穿着外套还喊冷这种情况。更别说人种和文化的巨大差异造成的环境温度的影响。

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能源相对较便宜,加上人种差异,以及文化传统的正装,对于空调制冷能力的要求就比高,温度就比较低。比如即使是在中国大陆的高档办公楼,银行大厅,空调温度一般也比较低。这就是设计时要考虑的使用人员的背景差异。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暖通空调实际上是一门工程科学,相关的基础学科也大多都是经验公式。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设计并不能保证施工完成的结果,所以实际设计中会采取相应的经验修正,一般在计算结果基础上打上根据工程实际经验得来的保险系数。那么空调的系数就是要保证夏天最热的时候这个房间温度还能保证设计温度,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考虑到施工人员参差不齐的水平,并且按照一年中最热的那几天的温度来计算设计。也就是说空调不是设计的那么冷,而是人家就乐意开那么冷,人家要任性,还能开的更冷。

纠正看到的几项错误:

@zilch的论点:
新加坡的中央空调现在大多都是VAV系统了,即在中央部统一过滤冷却空气,根据各个房间的温度设定调整送风量以改变温度——温度设定高的少送点冷气,温度设定低的就多送点。
但是同时,为了维持室内的换气率,冷空气的送风量是有一个下限的。这就导致一个房间的温度——不管在空调设定上是多少——总会一个上限,约为24度-26度不等,有时候也会达到24度以下。
一般为了解决这个温度上限,VAV系统的冷空气在送入房间之前会再经历一段加热过程,以保证达到设定温度,但是提倡建筑节能的新加坡在建筑规范中是规定不允许重新加热的。所以空调房的温度永远不会高于上限,当然会冷。
  1. VAV系统常用于办公建筑,商场大堂,机场大厅等大空间没有这个需要,因为这些场所一般自己就可以用一台全空气机组,用不上各个VAV末端变风量概念。
  2. 室内有最低换气次数没错,但是这个换气次数是为了保证室内有充分的空气流动。为了保证换气次数不一定要全部用机组送的冷风,VAV末端是有带风机的型号的,单纯为了保证换气次数完全可以加大室内自循环的风量。
  3. 答主所说的情况就是同一个VAV系统中出现了房间大而冷负荷特别小的房间即使不用我所说的VAV末端,也只能出现少数房间的温度低的原因,因为不可能每个房间都是最小风量运行,这样的系统本身就不合理。
  4. 空气降温除湿没错,露点送风也没问题,但是露点送风只是为了减小送风量,缩小机组风量,减小投资所采取的做法,不是说送风温度必须是露点温度,提高送风温度不一定采取再热,完全可以采取混风的方法来达到。
  5. 舒适性空调不允许再热是常识,不是新加坡规范自己这么要求,是大家都这么要求。因为这种完全能源浪费,都谈不上节能不节能。再热只会出现在工艺性空调上面,为了保证送风温度的精度。

-------------------------------------------

最后说一个搞笑的事情,曾经有个香港的甲方要求我们按照他们的要求设计,他们认为东北的项目也要和香港一样的冷负荷指标才行,我们解释的都快吐血了,说东北这边不像香港那么热,室内设计温度这么低达不到节能要求,满足不了规范。说什么都不好使。。。人家说就怕热。。。

本来打算上点什么图片啊,规范啊什么的,有点懒了,写这么多也不少了。。。。

-------------------------------------------

2015-03-14更新,还是得上点图提高一下说服力。

本来舒适性空调不再热是常识啦,当然是业内常识,所以还是得举证一下。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这两条都明确说了。这一条实际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傻不傻的问题。( ̄3 ̄)

再上一张教科书的图: 这是集中空调一次回风的示意图,这些点表示空气状态点,线表示处理过程,整张图实际上是一张简化的焓湿图。其中Lx点是机器处理完空气的状态点,Ox是送风状态点。虽然a,b温度都上升了,但是左侧工艺性空调这个过程是再热的,而右侧舒适性空调温度是表示空气从机组出来到送到室内这个过程中的管道温升,也就是冷量的损失。

总的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空气条件是不会特别恶劣的。虽然新加坡温度高湿度大,但是空气的性质是不会变的,机器把空气温度降到那个温度,也就是机器露点相对湿度95%那条线,含湿量都是一样的。并不是说新加坡热就比北京不好处理。然后设计实际都是以当地最极端的情况设计的,实际运行温度是运行维护人员开多少是多少的。不要当暖通工程师那么废柴,连室内温度都控制不好,做什么设计。所谓节能都是在保证室内温度湿度达到要求的基础上来做的,不能因为节能而影响实际运行效果,这叫本末倒置。

我这个回答主要纠正了很多错误的观点。最后还是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正是因为以上说的这些工程问题实际上都不是造成温度低的原因,所以从结果上看发达国家空调开的比较低就是因为习惯,而这些习惯的由来参看我之前的回答。

user avatar


“吾膝下虔诚的工程师们,为新加坡人打造了赤道上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福荫国民。”–––––李光耀

user avatar

都闪开,让专业的来。

新加坡的空调之所以冷,是为了省电。
对,你没看错,就是为了省电。


新加坡的中央空调现在大多都是VAV系统了,即在中央部统一过滤冷却空气,根据各个房间的温度设定调整送风量以改变温度——温度设定高的少送点冷气,温度设定低的就多送点。
但是同时,为了维持室内的换气率,冷空气的送风量是有一个下限的。这就导致一个房间的温度——不管在空调设定上是多少——总会一个上限,约为24度-26度不等,有时候也会达到24度以下。
一般为了解决这个温度上限,VAV系统的冷空气在送入房间之前会再经历一段加热过程,以保证达到设定温度,但是提倡建筑节能的新加坡在建筑规范中是规定不允许重新加热的。所以空调房的温度永远不会高于上限,当然会冷。




感谢 @知名不具@张小博 两位提醒,补充另外一个原因。
先上我建管系镇系之图——Psychrometric chart(焓湿图)

这个图表是结合了温度湿度等因素,用来综合体现建筑舒适度的工具。对建筑使用者来说,一个舒适的环境不仅要求温度合适,湿度也要合适。
新加坡是高湿度高温度的环境,空调系统除了制冷,更重要的是平衡湿度。如下图所示,将高温高湿度的外界空气(①)调整至舒适空气(③)需要经过三个步骤:1.制冷。2.除湿。3.加热。
其中除湿和制冷过程是通过压缩同时进行的,这样就常常会产生一个问题,即温度已经够低,但湿度还依然过高。这种情况下继续除湿,便有可能导致温度偏低。而结合前面所说的,新加坡是禁止重新加热的,所以即使温度偏低也没有办法调整。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保证湿度平衡而降低了温度。毕竟温度是可以通过衣服来调整的,湿度就很难,而且湿度过高会产生发霉、器材损毁等很多问题,这里也是有一个权重所在。



=========

很多机电相关的朋友提了很多很好的点,私也深受启发,但不从事机电暖通和建筑工作的各位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别强行猜测了吧……姑且也是个专业问题。

针对大家的问题稍微解答一下:

新风系统和冷风系统不能区分开么?

可以分开的,这种系统我们叫Dedicated Outdoor Air System (DOAS),但是这样需要两套空气过滤系统和送风管道,成本会较高,所以目前没有被广泛应用。

中央部分冷空气的温度不能提高一点么?

不可以,请参考 @张小博 关于湿负荷的回答。


新加坡用的都是全风系统么?

不全是,私没有做过资料统计,但据当年教授说VAV很多。一般GFA10,000平米以上的建筑使用水冷会更有效率,但水冷湿度大,并不是所有人都爱用。

香港怎么解释?

香港那块不归我管,希望有香港从业人员能够解答。

听说新加坡空调标准22度刚刚好。人家习惯

新加坡空调房IAQ标准24-26度谢谢。这种白底黑字的问题也好民科?真不怕BCA、NEA拿Guideline砸死你?

这个根本不节能!

把节能等价为整个HVAC system耗电量少的同学我基本放弃跟你们解释了

就这样。

P.S.感谢诸位抬爱,但简介里说了不答建筑问题所以请不要再关注我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