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正当防卫争议:丽江醉酒男午夜持刀砸门 90后女子带刀“反杀”?

回答
丽江的这起“醉酒男午夜持刀砸门,90后女子带刀反杀”的事件,无疑又一次将“正当防卫”的边界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这起事件,情节扑朔迷离,动机、过程、后果都充满了争议,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事件回溯与争议焦点:

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已披露的细节,虽然信息有限且可能存在偏差,但能勾勒出事件的大致轮廓:

男方行为: 一名醉酒男子在午夜时分,持刀砸自家门。这里的“自家门”是一个关键点,这可能意味着他与屋内居住的人有某种关系,也可能仅仅是醉酒失控。他持刀砸门的行为,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攻击性、威胁性和危险性。
女方行为: 一名90后女子,在屋内,事发后被报道为“带刀反杀”。这里的“反杀”是核心争议点,究竟是出于何种程度的自卫?她是否预见到对方的进一步攻击?她当时所处的危险程度如何?她的反击手段是否与危险程度相匹配?
结果: 根据报道,男子死亡。

围绕这起事件,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危险的程度与紧迫性: 男子持刀砸门的行为是否足以构成对女子生命安全的即时、严重威胁?虽然是“自家门”,但醉酒持刀砸门的行为足以让人联想到可能采取更激烈的暴力手段。然而,这种威胁的程度,以及是否达到了“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比如,门是否能够阻挡住他?他是否有能力破门而入?他是否在叫嚣着要伤害屋内的人?
2. 防卫的必要性与适度性: 女子是否必须采取反击?她的反击是否是制止不法侵害的唯一手段?如果她有其他选择(例如报警、躲藏、呼救等),并且这些选择能够有效避免危险,那么她的反击是否就超出了正当防卫的必要性?更进一步,她的反击手段(“带刀反杀”)是否与对方的威胁程度相匹配?是制止了对方的攻击,还是过度使用了武力?
3. “正当”的界定: 我国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是“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其中,“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和“制止不法侵害”是关键。女子是否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进行反击?她的反击是否是为了“制止”这种侵害?

深入的思考与可能的解释:

这起事件之所以如此具有讨论价值,是因为它触及了许多模糊的地带。

主观判断的难度: 在当时极度紧张和危险的氛围下,身处其中的人很难有清晰、冷静的判断能力。一个人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大脑会分泌肾上腺素,反应会更激烈。我们不能用事后的旁观者视角去苛求当事人的每一个行为都绝对理性。女子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认为对方持有凶器,并且行为失控,已经构成了严重的生命威胁,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进行反击。
“防卫过当”的考量: 如果最终认定女子的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那么就可能构成“防卫过当”。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法律认定,需要对当时的情形进行细致的还原。比如,男子是否已经丧失了攻击能力但女子仍继续攻击,或者男子虽然有威胁但并未达到立即致命的程度,女子的反击却导致了致命后果。
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种案件的争议,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公民自卫权利的期待和法律保障之间的张力。一方面,我们希望公民有能力保护自己免受不法侵害;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法律来规范这种自卫行为,避免其演变成失控的暴力。尤其是在女性面临男性暴力时的防卫问题,往往更容易引发社会同情和关注,但也需要避免因此而模糊了法律的界限。

如何看待这样的争议?

我认为,看待这类争议,应该秉持以下几个原则:

1. 尊重事实,谨慎下结论: 在没有权威的调查结果和法律判决之前,我们不应轻易下定论。媒体的报道往往是碎片化的,甚至可能存在引导性。公众舆论固然重要,但最终的公正判断,应该交给司法机关。
2. 理解情境,但不能丧失原则: 要理解当事人在极端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但法律的原则不能因此被动摇。正当防卫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其界限在于“必要性”和“适度性”。
3. 促进法律进步和公众认知: 这类案件的出现,是推动法律解释和公众对正当防卫认知的机会。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并反思是否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如何更有效地界定“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以及“必要限度”,如何更好地平衡公民自卫权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4. 避免“网络审判”: 尤其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网络上的情绪化讨论很容易演变成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这是不利于事件公正处理的。

如果我是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做?

这是一个非常假设性的问题,但可以从理性角度去思考。如果是我,在午夜时分,听到有人持刀砸门,并且我不知道对方是谁、目的是什么(即使知道是“自家门”,醉酒状态也极度危险),我的首要反应肯定是恐惧和警惕。我会优先考虑:

确保自身安全: 确保门窗牢固,尽可能躲避到房屋内最安全的位置。
寻求外部帮助: 第一时间报警,清楚告知警方地址、情况以及对方的行为特征(持刀、砸门、醉酒等)。
评估自身能力与风险: 如果情况紧急,对方有破门而入的迹象,并且我没有任何躲避或自保的手段,那么我可能会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某种程度的反击。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尽量:
避免与对方直接接触和正面冲突: 除非万不得已。
选择能够有效制止对方的手段: 如果有自卫工具(如报警器、防身喷雾等),会优先使用。如果不得不使用刀具,我会力求制止对方的攻击行为,而不是蓄意杀人。例如,阻止其进一步靠近或使其丧失行动能力。

总而言之,丽江这起事件,并非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界定,而是法律在极端情境下对公民自卫行为界限的考验。它提醒我们,在维护社会治安的同时,也必须清晰地界定和保障公民的合法自卫权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加带力度,狠狠打他脸

补一个出处

user avatar

出结果了,检方通报,唐雪系正当防卫,故检方决定不起诉,起诉都没起诉。官方打脸,最为致命,有些人脸怕不都是肿成几米高了吧,不过有些人脸皮厚,也说不准。

以前我对于键盘侠,杠精,除了摆事实,讲道理以外,并没有更好的办法,结果发现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自己还疲于应付,现在我想明白了,何必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对于吃人血馒头,故意扭曲事实的评论,直接点击举报,扫进垃圾桶。

但凡是法律对这种流氓的骚扰,威胁行为,有一点实质性的作用和办法,都不至于让这个女孩走到最后这个冲动的地步,难就难在这里,这人可以借着“酒醉”,肆意骚扰,持刀敲门威胁,但是在没有作出实质性伤害之前,这个女人都不可以进行反击回应,那么我想问:在这期间,女孩儿和家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精神受到伤害,这个权利谁来保障?人都砍上门来了,警察毕竟不能时刻,及时的保护她们,但是这个人却可以随时实施威胁,那么真要等受害人受到伤害,才可以对加害人进行惩罚吗,这只是一个个案而已,女孩儿之前没有报警,报警以后也许结局也不会改变太多。很多这样的案子,最后不也是不了了之吗?这个案子如何,法律条文已经摆在那里,会给出合理,正确的判决,但是这个案子最后的结果,带给我们的反思,我们该怎么去避免以后还出现这种事?法律如何让被害者防患于未然?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

何不食肉靡?统一如下处理,爽


user avatar

结论前置:不能保护自身的正义是否还能叫做正义?

若仅是男子持刀伤害女孩被反杀,应该是属于正当防卫,也不会多这么些讨论。该案多了两处不同:

1.男子弃刀。「李某湘的菜刀被劝阻朋友罗某坤抢走并丢掉」,男子的快速致命打击手段已经失去,持刀伤人的危害已没有紧迫性。

2.双方隔门。在门的防护下,男人并未入室,女孩完全可以选择报警等渠道远离危险,持刀在家中防御,如果男子持刀进门再行搏斗,那又另说。

这种情况下,女孩持刀斗殴的行为已经超过了必要的限度。

但是,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对不法侵害该允许正义反击。在这个意义上,只要我们纠正了将正当防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的错误认知,就可以发现:丽江反杀案或许不必纠结于——李某是否入了唐雪的家门。 ​

最高检也指出,在司法适用中昭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和「正义不能向不正义让步」。

不能保护自身的正义还能叫做正义吗?

user avatar

就这个案子给到的情节来说,说正当防卫显然有些牵强——但是我当然支持女主不坐牢。(本回答结合评论区,可以明显展示出什么叫阅读理解障碍和选择性失忆)

说正当防卫牵强,最主要的原因是女主不用去开门,也不用动手。

1.她不开门,直接报警,警察来了再说。如果对方破门而入,这时候妥妥地正当防卫。

2.她开门了,不知道有没有看到对方没有武器,但是被踢了一脚之后显然不需要上前动手,报警,走流程,既能拿赔偿,又能把对方送进去15天。

3.但是女主比较刚,带刀开门,还扭打上了,最后对方死了,,,这个情况,我是支持女主不坐牢的,但是赔偿估计是跑不掉了——毕竟男主这个行为(强调下我觉得家家户户都要管好自己家酒品不行还老喝酒的SB,不然就跟熊孩子和宠物狗一样,总有别人帮你教育),真是罪不至死。


希望评论区大佬们评论时注意:

1. 本回答所收到的信息是2019年8月27日下午两点前的报道内容,新增内容请在评论时注明出处,以免论据不同鸡同鸭讲。

2.说报警没用的,我也知道我国基层警力问题很大——但是你得报,不管人家有用没用来没来,你得报警,比如你连续一小时报警10次,通话录音都在,流程信息无错,警察没来,那后续出事了,你的锅小很多。

3.至于我为什么要支持女主不坐牢——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虽然女主的行为不坐牢有点难,但是说白了谁也不想摊上这种人这种事,如果一个判例能够震慑住其他喝醉酒没事干到处骚扰+惹事的撸瑟,那我当然支持定个无罪,或者从轻。

《名侦探柯南》里有一集说的是米花之狼(偷拍跟踪狂)被杀,里面的凶手(被跟踪的女子)也是因为反复被跟踪骚扰,报警无济于事,搬家躲避不了,才决心杀人的。而且这一集里也说了,如果她不动手,被杀的就会是她了,因为色狼已经带好了工具准备当晚动手杀了女主(女主不知道)。

我看这集的时候就在思考这类问题,判骚扰者死或者监禁显然过重,但仅仅拘留或口头教育,肯定解决不了,法制社会又不能找人把他打一顿,,,结果就变成了大罪必抓,小罪没法的情况,最后受影响的还是被害人。

当然,这种问题我们聚在一起讨论一年也不会有有效的方案,只是突然想起,有感而发。

user avatar

我知道这个姑娘不可能判正当防卫,甚至有人说故意杀人。我知道我知道。

问题是,今后我们三番五次被别人骚扰,就算警察挺负责,抓了去,关三五天出来,不是又来骚扰你?有啥用吗?我们到底该怎样?

都别说女生,我一同学弟弟,小时候被阿三飞车抢劫,后来认出来阿三,阿三被抓,后来阿三出狱,天天来威胁要杀死弟弟,报警吧,警察说阿三威胁证据不足根本不想理会,后来直接不接待了。

你说你天天活在恐惧里,阿三哪天酒劲儿一上来了来杀你呢?阿三哪天遇到你目露凶光手持尖刀,你除了拔腿就跑还有其他方法吗?这种惯犯,他捅你你是必死的,真要等到你陈尸,他被判无期(现在很少死刑),他还得意的说,又去吃免费饭,才该是结局吗?

普通人就那么难?




评论区一堆纠结这个我帮丽江女说话的问题,拜托,我不是为她说话,我也学过法,我知道她构不成正当防卫,我担心的是,今后我们遇到这种事怎么办?重庆耳光姐这种人真不少,如果那天不是有人录像,你们信不信那小伙子会被拘留?相不相信耳光姐还会继续羞辱小伙子?

普通人就必须那么卑微吗?我们不是法治社会吗?还有一群象牙塔里的孩子,或者身在高层的孩子,你们真不知道我们不是不报警,不是不会走法律程序,不是不会投诉,迄今为止,我自己遇到的事儿,被偷七千多电脑,而且几乎知道小偷是谁情况下,警察没管,写了一些字,走了。我同学弟弟如上,被骚扰,不管。我妈被欠了很多钱,当事人就在街对面悠哉悠哉开豪车住豪宅,强制执行,到今天都没执行下来。

在基层,当着警察好人被打,不管看热闹(我在基层和警察们也是朋友,也知道他们工作复杂辛苦,警力少配置低的问题,但这不是不作为的借口),更别说周围听说的林林总总警察事件,张口问啥事,因为规定必须出警,来了写两句话就走了,回访态度特别差,叫嚣你举报我啊等等事情了。

为啥这个评论下警察没有回复,知乎好警察都去哪里了?我作为一个前公务员,看见有人歪曲公务员,都会跑出来反驳一番,为什么警察集体失声?

但是我不是想批判警察,我知道一线多累,这种事也不是警察这个群体造成的,如果让他们保证大家的好口碑,估计得过劳死才让人满意,所以我也不是指摘这个群体,我是想指摘对这些现象坐视不管的高高在上的人,指摘某些知而不为的利益既得者,我还是那个问题:

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你们才满意?


评论区目前就看到一个姑娘正确解读了


她说:

好好奇,作者的回答到底说啥了?

第一段是在表达作者不否认新闻里姑娘行为过激可能做了不正确的选择;

第二段表达了因为这个事件作者想到了身边的另一件事从而引发的一些感慨以及不知所措,可以说是承上启下;

第三段就是描述一下具体的自己身边的事;

第四段就是自己身边的事的引发的担忧以及困惑;

第五段就是感慨做人好难啊。

不知道是我的阅读理解有问题还是咋,为什么评论好多在说什么“新闻里哪里说警察不作为了?”“焦虑就该拿刀杀人了?”之类的,本以为评论会聊聊作者同学弟弟跟阿三的事情咋解决嘛,还能涨涨见识,结果全是扯皮…

就目前我所知道的,感觉作者同学弟弟的事情好像很无解诶,就跟犯人出来以后报复警察家属那种似的,我在明敌在暗啊……一次两次明着骚扰还好说,万一他是先探你虚实然后一招致命咋整…想着我自己都害怕了

不知道有没有美剧上演得那种可以申请人身安全限制令保护令啥的…或者这弟弟可能只能去其他城市发展吧……




三更,视频出来了,建议大家看看大门上的刀痕,这就是一个“被朋友拉住没有动手能力”的醉汉,如果砍你们身上,你们肯定能摸出电话报警。

user avatar

我认为,对着醉酒后对他人施加武力暴力的人,其行为是不可控且不可预知的,所以对他们不适用”防卫必要性“之类的约束。有过拉酒疯子的经历的人都知道,正常情况下1vs1的人,在一方醉酒后,同样的1人根本不可能拉得住,起码要2人甚至3人才行。

类比一下,醉酒驾驶造成重大后果的话,可以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入罪。也就是说,驾驶这种合法行为,在醉酒情况下,依然可以被认可为的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方法”(只不过后果是否严重到入这个罪而已)。那哪怕在清醒状态下都不合法且有巨大危害性的持刀上门挑衅,在醉酒的情况下,难道不应该更严重吗?

user avatar

从天朝法律的角度讲应该会判故意伤害罪,因为关键情节是这样的:

李某湘在被朋友拖拽过程中,朝唐雪腹部踢了一脚,唐雪上前与李某湘近身扭打在一起。打斗过程中,唐雪先使用红色削皮刀与李某湘打斗。
因一直被李某湘打,唐雪换持黑色刀把水果刀,反手握刀朝李某湘挥舞。两人被劝阻者拉开。李某湘往巷道外跑的过程中扑倒在地。唐雪回到家中。劝阻人员上前,发现倒在地上的李某湘受伤。李某湘被送往医院救治,经抢救无效死亡。

李某湘已被朋友拉开,虽然踢了唐雪一脚,但按天朝法律的教诲,此时唐雪应该赶紧走开,不该计较之前的事,被踢一脚又不会掉块肉,忍一时海阔天空,大过年的,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再说要追究责任也应该报警让警察来追究

但此时唐雪主动拿着刀上去和没有武器的李某湘搏斗,虽然一直被打但没有受伤,还有反杀的能力,故意伤害应该没跑了

上面是法律可能的意见,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这则消息报道有问题,文中没提到相关人物都是化名,对李某湘的姓名隐去一个字,但对唐雪却是姓名都公布出来,再加上对其住址精确到村,马赛克打得也很小,如果有人有心,很容易把她的家庭人肉出来

其次,天朝法律对于一个人骚扰、威胁他人(不仅仅男人骚扰女人)比较无能为力,像这个案例里,女方只能躲在屋里瑟瑟发抖,等男方气消了自己走。但如果男方觉得和女方结了仇,时不时就来骚扰,暴力拍门,那女方就无法过正常生活了

有很多男方看上女方然后持之以恒地骚扰,最后以男方追求不成杀死或重伤女方结束的案例。一个人一旦被这样的垃圾人缠上,特别是自己体格又差对方很多,那几乎无解,只能通过自己受伤害来终结纠缠,因为在对方对你动手前一刻,法律也没法拿他怎样,不可能因为他拿着刀站在你面前但还没动手就把他抓起来判终身监禁

然后就是防卫中的形势问题,现在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有刀的比没刀的强,你有刀(哪怕是从对面夺来的),对面没刀,你就不能持刀攻击对方,但实际情况下,由于人有致命弱点,即使对方徒手也可能被对方短时间内杀死(比如拧脖子、攻击睾丸等),并且不同人的体格、打斗经验也有差异,不能简单地认为谁有刀谁强,我觉得应该加上主观意志来考量,比如甲殴打乙,乙掏出刀警告甲别过来,甲在可以逃走的情况下仍然攻击持刀的乙,那么应该认定此时的乙不是优势方,即使用刀捅死甲也是正当防卫

最后,还记得这个新闻吗?

也是男人喝醉酒打女人,不过这次是男人把女人打死,赤手空拳,女方事后死亡,估计判起来也就是故意伤害罪

说一个黑色笑话:

某监狱里新来了两个犯人

甲:“我喝醉酒后打死了人”

乙:“我打死了喝醉酒后想要打我的人”

被醉鬼缠上,要么受死要么坐牢。他们可以先诉诸暴力,失败后再诉诸法律,而你在遭受危险的时候法律保护不了你,你打赢了法律却要追究你

user avatar

不管最终判决结果如何,这位唐雪女士,是我的战友。她有血性、有担当,在遭受不法侵害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家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相形之下,把她投入监狱的,不管是什么东西,都是可耻的。

user avatar

罗翔老师金句:

学习法律一定要有常识,大家不要觉得自己是法律人就高高在上,法律无非解决的是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所以法律人的判断永远不能超越民众朴素的道德情感。

法律学习千万不要陷入技术主义者。很多法律的学生学习了法律之后,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傲慢。瞧不起老百姓,觉得我们是法律人。但提醒同学们注意:法律永远不能超越社会常识的限制,千万不要带着法律人的傲慢。这种傲慢在我看来其实只是不学无术的一种体现,所以大家会注意到每年的司法考试都有那么几道最复杂的试题,这些试题学的好的同学通常都做不出来,因为很多学的好的同学学着学着已经丧失人性了。

一个社会一定要对社会的弱势群体保留最基本的权利,这才是人类的文明之所在,人类的文明不是弱肉强食,人类的文明是看这个社会有没有对社会的弱者有基本的同情和保障,这才叫文明。

user avatar

只说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1.此案的关键在于,死者李某湘,用刀砸砍唐雪家的门,而并没有对唐雪人身造成威胁,是唐雪主动带刀具“出门”查看情况,“出门”这一情节,估计会让这位90后女生比较被动,个人猜测在定罪的认定上,这个情节应该会考虑:

2.在唐雪带刀出门与李某湘发生冲突的时候,李某湘手里并没有凶器(如果能证明当时他手里有凶器,可能情况还会不一样):


其他的,就暂时不说了,单就以上两点而言,恐怕在对于唐雪的定罪问题上,对于这个年轻的姑娘会很不利。

如果当时,唐雪没有出门,而是持刀在家里戒备,可能就不会发生这起事件,如果李某湘持刀闯入了唐雪家,被唐雪刺杀,可能情况也会不一样。

只是这个“李某湘”在他们村里已经不是第一次醉酒闹事了,却没有人制止,有这样的下场,可以说是他“咎由自取”,试想一下,如果这次他没有死,以他的那种“无赖”的性格,以后会不会天天骚扰唐雪及其家人?如果再发生不堪受辱,被迫反击的事情,那又会怎么样?

所以,个人觉得,对于死者平时的行为,最好也能纳入定罪时考虑的范围,毕竟有句话叫“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面对那些老是惦记的贼该怎么办?

当然,我只是旁观者,具体怎么判还是要看相关机关的了!

以上是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丽江的这起“醉酒男午夜持刀砸门,90后女子带刀反杀”的事件,无疑又一次将“正当防卫”的边界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这起事件,情节扑朔迷离,动机、过程、后果都充满了争议,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回溯与争议焦点: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已披露的细节,虽然信息有限且可能存在偏差,但能勾勒出事件的大致轮廓: 男.............
  • 回答
    湖南卫视发布关于抵制不正当行为的声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和看待:1. 声明的背景和原因: 回应公众关切和监督: 近年来,娱乐圈的粉丝文化和明星与粉丝之间的互动方式,尤其是涉及礼物、金钱往来等方面,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和争议点。一些不当行为,如粉丝为了偶像不惜花费巨资打榜、送昂贵礼物,甚至为.............
  • 回答
    大连便利店老板正当防卫酒瓶爆头劫匪的事件,无疑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触动人心的案例。从法律、道德、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事件本身及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大致经过。根据媒体报道(请注意,以下信息可能存在细节上的出入,最终以官方调查和判决为准),事件发生在大连.............
  • 回答
    这事儿挺复杂,也很让人关注。一个女子因为被性骚扰而动手推搡对方,结果对方却不幸死亡,然后法院认定女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是非题,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理解“正当防卫”这仨字儿在法律上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受到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为了制止这种侵害,对侵害人所造成的损害不超过必要.............
  • 回答
    涞源反杀案父母不起诉:一次对正当防卫边界的深刻拷问涞源反杀案,作为一起震惊全国的刑事案件,其最终的走向——检方对涉案父母作出不起诉处理,宣告其无罪释放——无疑为这场持续了数年的法律与舆论的拉锯战画上了句号。然而,这个结果并非简单的盖棺定论,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更深入地审视正当防卫的边界,以及在.............
  • 回答
    如何看待警方通报「昆山砍人案」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其中「正当防卫」的认定体现了怎样的法律依据?“昆山砍人案”(也称“昆山龙哥案”或“反杀案”)是一起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其核心在于对被告人于海明行为的定性——是否构成正当防卫。警方事后的通报,明确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这一认定并.............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痛又愤怒的事件。丈夫酒后家暴,妻子同事挺身而出却因此丧命,最后检方认定为正当防卫。这其中充满了悲剧色彩,也折射出家庭暴力这个沉重的话题。关于这起事件的看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都是不可接受的、违法的。 丈夫酒后家暴,这是施暴行为,是错误。妻子同事挺身而出制止,这是在.............
  • 回答
    重庆那起城管追打商贩,结果商贩持刀伤人,城管被行政拘留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我们不得不去细致地审视它背后所折射出的复杂社会问题。首先,从通报来看,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存在过激行为,追打商贩,这本身就偏离了执法的初衷,也打破了公众对于执法者应有的理性与克制的期待。即便商贩当时可能在进行某种违规.............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可就太让人揪心了,一个初二男生,面对15个同学的围殴,在极端情况下反击,结果却伤了三个人,最后法院判他正当防卫,结果检方又不服气,提起了抗诉。这背后牵扯到的法律、情理,还有社会对青少年暴力问题的看法,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完的。咱们先一步步捋一捋这事儿。事件本身是个什么情况?首先得明白,这事儿.............
  • 回答
    这起事件的发生,无疑是令人心痛和震惊的。一个原本只是为了生计辛勤劳作的农妇,却在劳动结束后不幸遭遇了如此丧心病狂的袭击。而她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极端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击,最终导致了施暴者的死亡,这一结果无疑是悲剧性的,但更引人深思的是司法机关对此的定性。首先,我们来看农妇的处境。在那个看似平静的劳动.............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揪心的,也难怪评论区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捋一捋,看看大家为啥普遍认为这是正当防卫。首先,从事件的基本事实层面来看。你说的是“三名学生殴打校友,被反杀两人”。这其中,“殴打”和“被反杀”是两个关键的动作。正常情况下,殴打是主动攻击,而反杀是针对攻击的防御。如果事.............
  • 回答
    昆山震川路龙哥砍人被反杀事件,因其情节跌宕起伏、涉及正当防卫的法律认定,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事件的经过、相关法律条文以及社会普遍认知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经过回顾:2018年8月27日晚,在江苏省昆山市震川路一家夜市上,一名男子(刘某某)因与他人发生口角,被对方(.............
  • 回答
    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咱们先别急着给它定性,也别一股脑儿地往“正当防卫”上套,这案子挺复杂的,里头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事情的原委,大概是这么个情况:有个司机,咱就叫他小王吧,不小心撞了人。这本来就是一件挺倒霉的事儿,但更倒霉的是,他撞了人之后,竟然选择了肇事逃逸,心想着能躲就躲。这在法律上就是.............
  • 回答
    中方支持阿根廷对马岛主权的要求,这背后涉及多重考量,既有对国际法和历史事实的尊重,也有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和国际格局的战略眼光。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核心原因和具体表现。从国际法和历史事实的角度看,中国支持阿根廷的主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原则的坚持。首先,领土完整是国家主权.............
  • 回答
    美团最近再次因不正当竞争的指控而败诉,这已不是孤例。对于这家中国领先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而言,这样的法律判决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再次将它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要理解这件事的影响和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事件的“老生常谈”与屡败屡战首先,要认识到美团卷入不正当竞争的法律纠纷,并非首次。.............
  • 回答
    最近,微软员工在网络上抛出了一份相当劲爆的说法,直接指向了竞争对手谷歌。这位员工声称,谷歌公司一直在蓄意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破坏微软的Edge浏览器。这个指控一经曝光,立刻在科技圈内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简单来说,这位微软员工的观点是,谷歌并不是单纯地在浏览器市场和微软进行公平竞争,而.............
  • 回答
    豆瓣起诉微博不正当竞争,并要求赔偿一元人民币,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掰扯一下的。说白了,这事儿就是两个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一场关于内容、用户和流量的较量,只不过豆瓣这次站了出来,而且姿态还挺特别。为什么是豆瓣起诉微博?豆瓣起诉微博,表面上看是一场知识产权和不正当竞争的官司,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当下互联.............
  • 回答
    江苏女辅警与多名公职人员发生不正当关系并敲诈勒索一案,自曝光以来,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起案件牵扯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法律、道德、权力滥用、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案件概览根据公开报道,事件的核心人物是一名在江苏省某派出所工作的女辅警(以下简称“女辅警”)。她利用职务便利和自身条.............
  • 回答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曝出与学生存在不正当关系一事,以及校方“已暂停涉事人行政职务”的回应,无疑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这件事不仅仅是涉及一位师生之间的道德问题,更深层次地牵扯到学术界的公平正义、权力关系以及高校的教育责任等一系列重要议题。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在任何师生关系中,教.............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教授冯仁杰被举报与多人发生不正当关系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深感遗憾和担忧的事件。从公开的信息来看,这件事情涉及到的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更触及到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学术声誉以及学生权益等多个层面。事件本身:首先,我们要明确事件的核心是“举报”。这意味着有学生或知情人士通过正规渠道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