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豆瓣起诉微博不正当竞争,称其「长期纵容用户非法搬运内容」,要求赔偿 1 元?

回答
豆瓣起诉微博不正当竞争,并要求赔偿一元人民币,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掰扯一下的。说白了,这事儿就是两个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一场关于内容、用户和流量的较量,只不过豆瓣这次站了出来,而且姿态还挺特别。

为什么是豆瓣起诉微博?

豆瓣起诉微博,表面上看是一场知识产权和不正当竞争的官司,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当下互联网内容生态的复杂性。

内容生态的根基: 豆瓣一直以来打造的就是一个以用户生成内容(UGC)为主的社区,用户在这里分享书评、影评、豆列,参与小组讨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内容是豆瓣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它吸引和留住用户的关键。
微博的“搬运”行为: 微博作为拥有巨大流量的社交媒体平台,其内容生产方式更多元化,包括用户原创、明星动态、媒体报道等等。但与此同时,也确实存在大量从其他平台,包括豆瓣,“搬运”过来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经过简单的复制粘贴,甚至截取部分内容,而没有注明来源或获得授权。
利益冲突的显现: 豆瓣的核心内容,尤其是深度书评、影评、剧评等,往往是用户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创作出来的。当这些内容被大量搬运到流量更大的微博上,可能就会分流掉用户对豆瓣的关注,甚至让微博上的内容创作者因此获得流量和商业利益,而作为内容源头的豆瓣和原作者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种“窃取”流量和影响力的行为,就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为什么是“长期纵容用户非法搬运内容”?

这句指控很重要。豆瓣不是说微博上的内容都是它原创的,而是指责微博平台“长期纵容”这种行为。

平台的责任: 在互联网内容监管的语境下,平台是有责任的。对于用户上传的内容,平台有义务采取合理措施,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如果平台对用户的大量搬运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推作用(比如算法推荐被搬运内容),那么就可以被视为“纵容”。
“非法”的定义: 这里说的“非法”主要指的是侵犯版权和构成不正当竞争。如果用户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将他人创作的、具有一定独创性的内容,在其平台上进行传播,并且这种传播对他人的正常经营造成了影响,就可能涉及侵权和不正当竞争。
“长期”的性质: “长期”意味着这并非个别事件,而是形成了一种常态化的现象。豆瓣可能已经尝试过其他沟通方式,但效果不佳,才最终选择法律途径。

为什么只赔偿 1 元?

这绝对是这起诉讼中最有话题性的一点。赔偿一元,乍一看像是闹着玩,但背后其实有很多深意:

象征意义大于经济价值: 豆瓣并非缺这“一元钱”的企业。它之所以提出这么低的赔偿金额,更多的是一种姿态和宣示。这就像是一个无声的呐喊:“我不是为了钱,而是要一个说法,要维护我的内容生态和用户权益。”
强调“名誉权”和“制止侵权”: 相比于巨额赔偿,豆瓣可能更看重的是通过法律程序,让微博承认其“纵容用户非法搬运内容”的行为不当。这笔钱可以看作是对这种不当行为的一个“象征性处罚”,更重要的是,它为未来双方就内容版权问题进行更严肃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为行业树立标杆? 豆瓣此举,也有可能是在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在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原创内容,如何界定平台的责任,如何制止不正当竞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样一个标志性的案例,也许能促使相关平台更加重视内容版权保护。
避免“商业诉讼”的标签: 如果豆瓣索要巨额赔偿,可能会被解读为纯粹的商业利益之争。但一元钱的赔偿,更能突出其维护行业规则和内容价值的立场。

这件事的意义和影响:

1. 对内容创作者的启示: 对于在豆瓣上辛勤创作内容的作者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这表明,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有可能受到法律保护的,平台也并非完全无责。
2. 对内容平台的挑战: 微博等大型平台,未来在内容审核和版权管理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它们需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机制来处理用户生成内容中的版权问题,以及如何平衡用户创作自由与内容版权保护之间的关系。
3. 对互联网内容生态的推动: 这种法律上的较量,虽然过程可能曲折,但长远来看,有助于推动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更加健康和规范。它促使大家思考内容的价值,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对原创内容更友好的环境。

当然,这仅仅是豆瓣提起诉讼的阶段,最终的判决结果如何,还需要法院的审理。但无论结果如何,豆瓣敢于站出来,并且采取如此“特别”的方式,本身就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也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互联网内容版权保护的现状和未来。这事儿,绝对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微博抖音这种更注重时效性,流量也更大,更热,更快的平台,平台上的创作者是没有深度发掘非热点类话题的动力的。

当一个平台的创作者长期没有动力去做一件事,习惯了搬运之后,慢慢就也丧失了做这件事的能力了。

无论是在图文为主的微博,还是在视频为主的抖音,追热点蹭热点话题都是为一个账号带来流量的最好方法,尤其是微博和抖音都在以“个性化推荐”的名义限流,创作者的内容是无法保证被推送给关注者的。

这就更加促使创作者要去追热点,努力使作品上热门,或者加上更多的读者喜欢的标记,这样才能被推荐给更多的人去看,从而获得更高流量。

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最佳的策略就是模仿别人,别人写什么东西火了,我就跟风也说两句。

到了短视频这里就更加简单粗暴了,直接照着已经火了的段子翻拍一遍就行了。

在小红书上你也能看到同一个内容被无数账号反复重新写。

没办法,很多教你孵化运营账号的人都告诉你,这就是他们发现的写出爆款的惊天大秘密!那就是重复!重复去写那些已经火过的东西。


这种策略其实某种程度上在知乎上也很好使,比如前几年我就写了这么一个如何快速成长为知乎大V的想法,很简单粗暴,就是去最热的问题下面,把别人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再总结一下,重新写一遍。

你现在就可以去各种教你自律,学习,坚持,运动等问题下面看看,你就会发现,大部分答案都是在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有了这种策略作为平台的主要创作风向,那就很难避免创作者去别的平台抄袭内容,原因也很简单,自己平台的内容都已经被反复炒成渣了,当然得去别的平台进点货了。

其实微博抄豆瓣并不能保证所有内容都能火,甚至火的概率还很低。

无数事实证明,效率最高,搬运后火得成功率最高的途径依然是把知乎的内容搬运到B站,无数事实证明,知乎的高赞回答几乎都能在B站再火一遍,然而B站用户却从不觉得自己平台的大部分创作者其实就是搬运工,用他们的原话说就是,一个是图文,一个是视频,哪里谈得上抄袭呢,借鉴你一个案例的事儿,那能算得上抄袭呢?

user avatar

当平台开始讲版权的时候,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豆瓣不知道微博在搬运内容么,它当然知道,只是以前很多微博与自媒体以豆瓣什么什么来报道时,给它带来的是热度和流量,强化的是独特小众文艺的标签。现在被网信办接连整改,被网友发酵它对极端的纵容,它的形象在崩塌。不允许搬运,可以给自己截住流量,同时降低一些关注度。

至于为什么前面才网信办进驻整改,关闭私密组,后面就起诉微博允许用户搬运内容,要求赔偿1元,这是想说微博也有责任,还是在警告微博管管网友

不少私密组极端言论都是被网友截图发出来然后发酵的吧,它是想要切断网友曝光它的途径,依然想做自己的小王国么,我怎么觉得这是在说都怪你微博,让网友把我龌龊阴暗的部分曝出来了呢

结合前面豆瓣偷偷给用户加水印,意图追踪截图信息源头,如果以后微博不允许网友发截图豆瓣的内容,那它今天的做法就是死不悔改了

如果以后极端言论真的少了,那才是真的是在整改了,拭目以待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豆瓣起诉微博不正当竞争,并要求赔偿一元人民币,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掰扯一下的。说白了,这事儿就是两个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一场关于内容、用户和流量的较量,只不过豆瓣这次站了出来,而且姿态还挺特别。为什么是豆瓣起诉微博?豆瓣起诉微博,表面上看是一场知识产权和不正当竞争的官司,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当下互联.............
  • 回答
    要谈论豆瓣起诉毕志飞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之所以引人关注,以及它可能触及的一些深层问题。这件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法律纠纷,更像是一个文化现象的缩影,牵扯到内容创作者、平台以及广大网友之间的复杂关系。事件的缘起:从一部电影到一场官司这事儿的开端,得追溯到毕志飞导演的那部备受争议的电影《逐梦演艺圈》.............
  • 回答
    豆瓣女权使用“荣誉女人”称号和“牠”字来称呼因救助三名女性而牺牲的男生,这一现象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1. 事件背景:首先,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在某个事件中,一名男性为了救助三名女性而英勇牺牲。这本应是一个令人敬佩和悲痛的事件,大家普遍会.............
  • 回答
    豆瓣“她说”小组管理员号召禁止赞扬奥运会男性运动员,只允许批评这一行为,这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具有争议性的做法。要理解和评价这种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表象与核心诉求: 表象: 小组管理员发布了相关规定,要求组内成员在讨论奥运会男性运动员时,只能进行批评性发言,禁止赞扬。 .............
  • 回答
    您提到的“豆瓣女用户嘲讽网约车司机‘没骨气’不敢拒载,获得四百多点赞”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事件背景与具体内容(推测):虽然我无法直接获取到您提到的具体豆瓣帖子内容,但我们可以基于您提供的关键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分析: 豆瓣平台: 豆.............
  • 回答
    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中国电影网对豆瓣恶意刷低评分的批评,这在中国电影评论界和社会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高评分电影遭遇“差评潮” 《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的上映与争议: 这三部影片都属于商业大片,邀请了国内外的知名导演和演.............
  • 回答
    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又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痛点的社群。要理解这个小组,我们得先明白它为何存在,以及它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意义。这个小组的缘起与核心诉求:简而言之,“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主要是一些因为原生家庭而受到伤害、甚至可以说是“后遗症”颇重的人。这里的“祸害”并非字面意义上的.............
  • 回答
    豆瓣App近期在各大应用商店遭遇了大规模的“一星差评潮”,这无疑是近期科技和文化圈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作为一个长期使用豆瓣的用户,我对此既感到惊讶,又觉得有些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荒谬。表面现象与直接原因:首先,从技术层面和表面上看,用户给出差评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对App本身的功能、用户体验、bug或.............
  • 回答
    豆瓣在各大应用商店被集体性打一星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其背后反映了复杂的社会情绪、用户权益、平台管理以及监管环境等多重因素。要全面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现象本身及其可能的原因分析:1. 大规模、协同性的负面评价: “集体性打一星”意味着这不是零散的个别用户.............
  • 回答
    豆瓣上关于“货拉拉那个女孩子为什么跳车了”的帖子,以及引发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事件。这类帖子通常会试图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当事人的行为和遭遇,并联系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残酷与争议首先,必须正视货拉拉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冲击:一个年.............
  • 回答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出现,无疑是当下社会文化土壤中的一个显著切片。理解这个小组,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废物”标签,而需要深入挖掘它背后所折射出的群体情绪、社会现象以及个体认同的变迁。小组名称的冲击力与反差:首先,“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在.............
  • 回答
    豆瓣电影Top250作为中国影迷衡量电影质量的重要参考榜单,其近两年的入选电影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观众口味的变迁,也可能折射出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内容生产的变化以及平台算法的影响。要详细分析豆瓣电影Top250近两年的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入手:1. 入选新片与“新晋”.............
  • 回答
    豆瓣上关于“婆婆反对养狗,狗被儿媳送回娘家后仍被婆婆追上扔掉,后儿媳离婚并打胎”一事的讨论,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同情、愤怒和深刻的反思。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矛盾,它折射出一些社会现实和人性中的复杂之处。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根据网上流传的信息来看: 起因:.............
  • 回答
    对于豆瓣实锤帖《性虐待病人的除名医师 George Williams,正在中国做心理咨询督导》的出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某个人的信息披露,更是触及了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伦理规范、监管以及公众信任等多个敏感领域。事件本身:信息的冲击与核实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豆瓣帖子.............
  • 回答
    “逐梦演艺圈”索赔1元,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一些文化现象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你得知道《逐梦演艺圈》这部电影是何方神圣。它当年一上映,就在豆瓣上创下了惊人的低分——2.0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在豆瓣这个以影迷为主阵地的平台,2.0分基本上等于给电影判了“死刑”,意味着.............
  • 回答
    最近豆瓣被爆出在用户截图里暗戳戳地加上了“盲水印”,里面还包含了用户的 UID 等信息,这事儿闹得挺大的。作为一个普通用户,看到这个消息,心里肯定会咯噔一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盲水印”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盲水印就是一种隐藏在图片信息里的“标记”,它不影响我们正常看图,肉眼也看不到。但只要用特.............
  • 回答
    豆瓣象组网友“不想坐男司机的车,只想要女司机服务,并提议故意给男司机差评”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不少敏感的社会议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歧视”或“不合理”的标签。首先,根源可能在于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问题。 很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都曾有过或听说.............
  • 回答
    “父母皆祸害”豆瓣小组,这个名字本身就够劲爆,也足够吸引人。它就像一个隐秘的江湖,聚集了一群因为原生家庭而感到困扰、甚至深受其害的人们。在这里,大家卸下伪装,袒露心声,将那些难以启齿的家庭矛盾、父母的“好心办坏事”、甚至是直接的伤害,倾吐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要理解这个小组,首先得明白它存在的.............
  • 回答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一次不被看好的“逐梦”重映,还是又一次“逐梦”失败?当豆瓣评分仅有2.1分,被誉为“烂片鼻祖”的国产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高调宣布重新定档2018年大年初一,这无疑是在平静的电影市场投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的“炸弹”。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更像是一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为何.............
  • 回答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被雪藏”,这个说法或许有些主观,但确实反映了一个现象:这个曾经活跃、引人注目的社群,如今在豆瓣上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大不如前。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 小组的性质与早期吸引力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出现背景和它为什么能吸引大量用户。 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