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豆瓣起诉毕志飞?

回答
要谈论豆瓣起诉毕志飞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之所以引人关注,以及它可能触及的一些深层问题。这件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法律纠纷,更像是一个文化现象的缩影,牵扯到内容创作者、平台以及广大网友之间的复杂关系。

事件的缘起:从一部电影到一场官司

这事儿的开端,得追溯到毕志飞导演的那部备受争议的电影《逐梦演艺圈》。这部电影上映后,在网络上引发了铺天盖地的批评和差评。而豆瓣,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影评论社区之一,自然成了网友们表达意见的主要平台。成千上万的用户在豆瓣上给《逐梦演艺圈》打出了极低的分数,并留下了大量批评性的评论。

毕志飞本人对于这些差评似乎非常在意。他认为,豆瓣上的这些评论,尤其是其中一些用语比较尖锐甚至带有人身攻击色彩的评论,对他的电影和他个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于是,他选择拿起法律武器,将豆瓣告上了法庭,要求豆瓣删除这些“侮辱性”的评论,并赔偿他的损失。

豆瓣的回应与起诉的焦点:平台责任与言论自由的博弈

面对毕志飞的起诉,豆瓣的回应可以理解为一种“责任与权益的界定”。豆瓣作为一个内容聚合和分享平台,它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汇聚用户的多样化观点和评价。用户在豆瓣上的评论,无论好坏,都是用户个人观点的表达。豆瓣的责任在于提供一个平台,并对平台上的内容进行基本的审核和管理,比如过滤掉违法、色情、谣言等明显不当的内容。

但毕志飞起诉的焦点,似乎是希望豆瓣能够为用户的评论承担起“内容审查”的责任,即豆瓣应该主动删除他认为“侮辱性”的评论。这就触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平台在用户生成内容(UGC)方面的责任边界到底在哪里?

如果平台需要为每一个用户的每一条评论负最终的法律责任,那么这个平台几乎无法运转。这将极大地限制用户发表观点,尤其是批评性观点的自由度。设想一下,如果每一个对电影、书籍、音乐不满的用户,都可以要求平台删除批评意见,那么评论区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公众的反应:支持与质疑并存,映照出互联网时代的观感

这场官司在网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绝大多数网友站在了豆瓣这边,认为毕志飞的行为是“输不起”的表现,是试图用法律来压制不同的声音。

支持豆瓣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言论自由的神圣性: 豆瓣的评论区是用户分享观点的场所,批评是艺术评价的一部分,也是市场反馈的正常渠道。只要评论内容不违法,就应该允许存在。
平台的中立性: 豆瓣是一个平台,它不应该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去 arbitrate(仲裁)内容的优劣,而应该保持中立,让不同的声音自然存在。
对“玻璃心”的嘲讽: 很多人认为毕志飞过于在意差评,甚至到了不能接受的地步,这是一种“玻璃心”,不适合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混。
对电影质量的批评权: 《逐梦演艺圈》的口碑实在太差了,网友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是对电影本身质量的直接反映,这是一种合法的批评行为。

当然,也有一些声音对毕志飞的诉求表示理解,尽管是少数。他们的观点可能包括:

维护创作者权益: 创作者也需要受到基本的尊重,过度的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确实会对创作者造成伤害,平台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评论的尺度问题: 某些评论可能确实带有侮辱性或诽谤性,平台在管理上是否能做得更好一些?

法律审判的可能性与影响:一个 precedent 的建立?

最终的审判结果,无论如何,都将对国内互联网内容平台的运营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豆瓣胜诉: 这将巩固平台在用户生成内容方面的责任边界,明确平台不应过度干预用户之间的观点表达,只要内容不违法,平台就无需承担侵权责任。这对于保持互联网评论的开放性和活力至关重要。
如果毕志飞胜诉(哪怕是部分胜诉,比如要求删除部分侮辱性言论): 这可能会促使平台加强对用户评论的审核力度,但也可能导致平台为了规避风险而更加谨慎,甚至“一刀切”,限制更多正常的批评声音。这将对内容创作和信息传播带来不确定性。

这场官司的意义:不仅仅是法律,更是文化心态的折射

这场豆瓣起诉毕志飞的官司,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讨论的热点,是因为它触及了当下中国互联网文化中几个非常敏感且重要的议题:

1. 如何看待批评与赞美: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鼓励”、“正能量”的氛围下,如何看待尖锐的批评,如何区分建设性意见和恶意攻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2. 平台与用户的关系: 用户在平台上可以拥有多大的表达自由,平台又有多少责任去管理和约束这些表达,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3. 创作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谁,都可能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评价,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积极心态,并转化为创作动力,是每个创作者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4. 法律在网络空间的作用: 法律的边界在哪里,它应该如何介入到纷繁复杂的网络言论中,而不至于扼杀自由,这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的。

总而言之,豆瓣起诉毕志飞这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电影质量差被骂”的故事,它更像是在互联网时代,一场关于言论自由、平台责任、以及我们共同的文化心态的深刻对话。它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在信息的洪流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有理智,如何尊重差异,又如何在法律的框架下,让网络空间更加健康和有活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向佛系的豆瓣,居然出手了!

6月1号,豆瓣电影官微晒出起诉毕志飞侵犯名誉权的文件和诉讼费用150元的发票。

文件中,豆瓣表示,毕志飞及“电影纯洁心灵”微信公众号发布多篇文章(包括《我致国家电影局的一封信》),污蔑豆瓣电影操控评分,严重侵犯了豆瓣电影的名誉权,要求被告立即删除侵权文章、道歉。





微博发出,网友和影评大V们纷纷表示喜大普奔,今天是个好日子。



大家为啥这么开心?

说白了,这就像一个常年被欺负的文弱男生,突然暴起手起刀落手刃坏人一样,两个字:痛快!!

这样的剧情,本应该在电影里才有的。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豆瓣第一次被碰瓷了。

去年9月24日,另一部豆瓣低分电影《娘子军传奇》的导演孟奇在微博发长文斥责豆瓣评分者,还晒出了和豆瓣刷分者的聊天记录。该导演花费9000元在豆瓣进行“负评维护”后,该电影的豆瓣评分仍稳定在2.1分。



从2016年起,豆瓣电影评分就一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从《私人订制》到《芈月传》,再到《李雷和韩梅梅》……

每一次烂片的制作者对评分感到委屈的时候,豆瓣都要躺枪一次。

最严重的一次大概要属16年底,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坊间甚至盛传豆瓣被约谈。



但是随后,剧情突然反转,人民日报评论和海外版分别发布了题为《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和《自信国度应该容下无数个豆瓣》的评论文章。

个中曲折,豆瓣从没有对外人道过。

豆瓣就是这样的一个团队,身处于一次次碰瓷闹剧的风暴眼,他们却一直淡然面对,几乎从来不争辩。除了阿北(豆瓣创始人、CEO杨勃)在2015年写了一篇文章,解释豆瓣电影的评分机制外,豆瓣官方几乎从不回应。



豆瓣网创始人、CEO杨勃

这方面来说,豆瓣简直就是“佛系”的代言人。

那这次,是什么让豆瓣忍无可忍了呢?



5月30日,毕志飞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我给国家电影局的一封信》,称自己经历了“电影业极为荒诞和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情”。小壹看到这封信,差点背过气去。



毕导首先断定“自己呕心沥血、历尽艰辛、无限诚意的一部十二年磨一剑的电影,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国产的最差电影”,但居然在豆瓣上得了史上最低的2.0分!

然后在这个逻辑上反推:如果不是我错了,那错的就是全世界!

紧接着,毕导开始定性,“豆瓣系是恶势力”、“操控中国影评产业”,张艺谋、王家卫等导演也被打过低分,(exo me?张艺谋的《活着》豆瓣评分9.1,王家卫的《春光乍泄》豆瓣评分8.8,了解一下?)

随后脑回路一转,开始指责阿北是外籍人士,豆瓣与境外资本密切联系,专给中国电影打低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



小壹一直以为毕志飞只是蠢,原来他不止蠢,而是真的坏啊!



这篇大字报的文风之毒,扣帽子之狠辣,还有所谓“境外势力”的杀人诛心之论,运用之娴熟,没有个二十年的官场历练还真写不出呢!

看来毕导拍电影不行,这操纵舆论、煽动敌对情绪的本事,可是与生俱来啊,当导演真的太屈才了。

好,咱们现在从头捋。

毕导口中的“电影业极为荒诞和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情”又是咋回事呢?

这事还得从去年九月份说起。《一个青年导演花十二年心血认认真真给中国拍电影,被豆瓣一天毁了!!》,2017年9月22日,北大博士毕志飞在微博上愤愤不平地附上了与豆瓣的交涉函。

他“花费十二年”拍摄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创造了豆瓣史上最低分2.0分(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打出了一星差评),在它之前的史上最低,是那部臭名昭著,为人口拐卖洗地的《大山的女人》。



可见,豆瓣网友对这部《逐梦演艺圈》有多讨厌。

9月26日,电影在众多自媒体的嘲讽中,撤出了院线。





后来,毕大导演也不知道是谁给的勇气,居然又将片子定在了春节档,而且还真的上了。

最终电影票房定格在233.8万(为这几万看了电影的人致以深切哀悼)。

票房惨败以后,毕导开始在公众号和微博上坚持不懈地“维权”,除了一直在公众号上写碰瓷豆瓣的文章外,







他还组织了一个“纯洁心灵电影粉丝交流群”,每次发了和豆瓣有关的微博,就让群内的粉丝去转发。

有些实在受不了他的群友说几句真话,毕导就把他们踢出群,立即拉黑。



这么勤奋地“揭露”豆瓣刷分,甚至还告到电影局,毕导还真是为祖国的电影事业操碎了心啊。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豆瓣的分数,真的能被操纵吗?

前段时间,小壹曾专门就这个问题采访过豆瓣用户产品副总裁耿新跃。

耿总表示,其实豆瓣的评分机制很简单,就是把所有正常评分加起来,算一个平均数——而这个机制里复杂的部分,就是判断哪些是正常评分,哪些是非正常评分。



原则上,只要豆瓣认为用户的评分和评论不代表个人真实的观影意见,不针对影片内容,这个评分就会被鉴别为不正常评分,不计入平均值。

不正常的评分,不仅包括片方注册收购账号刷分,明星粉丝团“进攻豆瓣”和豆瓣用户为了反水军打平均分,还包括因为社会热点事件,如参演电影的演员出轨而导致的用户情绪性打分。

为了判定非正常评分,豆瓣后台建立了一整套体系和算法,在反刷分上的机制,借鉴了反欺诈领域很多成熟的经验,比如信用卡公司的反欺诈策略。



据阿北在2015年发表的长文,评分完全来自于几分钟更新一次的程序计算,中间没有编辑审核——也就是说,没有人为的因素会掺杂到这中间。

这套体系经过迭代优化后的结果是,虽然豆瓣上收买用户打分的水军行为一直存在,但分数已经很难刷得动。

前段时间,很多媒体都在转一篇《起底豆瓣刷分产业链:新片刷至6分只需5500元》文中提到,有卖家跟记者说,“指定6分报价为5500元,7分报价6500元,8分报价7500元,若未完成则收取次一级的费用,刷不到6分收取5000元。”



刷不到6分也要收钱?这是“50万包生儿子,生的不是儿子交30万”的概念?要是一部电影正常评分就6分,那岂不是啥都不用做就5000块到手?

但小壹想问的是:一部电影宣传预算随随便便就几百万,要是5000块就能刷到6分,那干嘛花几百万做宣传呢?

另外一个卖家说,一共100条评论,做好80条,肯定就8分了。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热门电影的评分数几乎都是几十万,连《纯洁心灵》都有超过五万个评分,这还不包括平台的防刷分系统。



在五万多影迷的一星面前,毕导500多个五星好评实在是无力回天。小壹用自己蹩脚的数学算了一下,要让五万影迷的一星不算数,让五星好评占80%,毕导还得找个二十多万正常评分的五星好评才能刷得动分。



“我可以做点什么让我的片子在豆瓣评分高一点?”阿北在15年的万字长文中自信地回答:

“我确实不知道除了拍好电影,能做什么。”

身正不怕影子斜。有豆瓣一代代程序员打下的坚实基础,这些年,面对一次次的碰瓷,豆瓣虽然很少回应,但它从没怕过。

因为现在的中国影视圈,真东西太少了。

就算豆瓣有自己的口味偏好,但它依然是80、90一代中国影迷最信任,最依赖,也最喜欢的电影评分网站。

豆瓣是豆瓣团队的,也是中国千千万万影迷的,我们会坚定地站在豆瓣的一边,谁敢碰瓷豆瓣,我们绝不答应!



有人担心,就算是这样,毕导给领导的信会不会给豆瓣带来啥负面影响呢?

我想,1961年周总理文艺工作座谈的一段讲话,特别能代表我对这种担心的看法,请允许我全文引用:

“ 几年来有一种做法:别人的话说出来,就给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首先是有个框子,非要人家这样说这样做不可,不合的就不行。艺术作品的好坏,要由群众回答,而不是由领导回答。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

毕导,你可长点心吧,领导心里,跟明镜似的!

user avatar

转载,侵删。



我们拜读了纯洁心灵毕志飞导演的博士论文

作者: 灰狼


上月22日,《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上映,在豆瓣得到了史上最低的2.0分后,该片导演毕志飞发文讨伐豆瓣,但引来更猛烈吐槽。各大院线紧急撤档,电影最终收获220万票房。


毕志飞以一敌众的勇气值得敬佩,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行事风格,让人们好奇,这究竟是何方神圣?


点开他的个人简介,我们得知,他是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


简介中还有一句极为亮眼的话:“撰写了博士论文《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被誉为是国内对美国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研究最为全面、深入的一项研究。”


看到“最全面、深入”这几个字眼后,我们今天的枪手灰狼坐不住了,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拥趸,他在孔夫子旧书网里找到了这篇论文,并让店家寄了顺丰到付。毕志飞挺厉害,足足写了172页,读完后,我们的灰狼整个人都不好了。


十一黄金周,我最期盼的不是院线的新片,而是一个来自湖北襄樊的快递。


这份快递里装的,就是传说中迄今国内最权威的马丁·斯科塞斯论文,它的作者叫毕志飞。

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粉丝,我对这篇论文渴望已久;作为一名电影学博士,我对毕志飞先生惺惺相惜;作为同在海外游学过的一份子,我对他走访美国各大高校和电影机构的经历深感兴趣。我希望能在这篇划时代的论文中找寻更多的一手材料,期待能从中读到更别致的观点,为此我斋戒三日、沐浴熏香,方才捧起这传说中的论文。


但是,当我翻开论文第一页,画风就突然不对了。


饶是我再放低期待,也没料到毕志飞博士竟然是个“搬运工”,在我们这一行,研究电影史的博士们都戏称自己是“史料的搬运工”。搬运工也分三六九等,高级一点的是外文资料搬运工,中间的是故纸堆搬运工,再次之是二手资料搬运工,而毕志飞是百度百科搬运工。


我记得在母校的电影学硕士班,同学们为了争抢写哪个导演而吵得面红耳赤。他们的论文我看过不少,除了页数少点之外,都比毕志飞的这篇写的好。


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如果我当初把一个导演研究的选题送到导师那里,被当场毙掉是小事,没准还会被踢两脚。


博士论文写导演研究是个不成文的禁忌,因为导师担心我们写成毫无营养的加长版硕士论文。我周边的博士们没人敢这么干,能干出这事的,我只见过毕志飞。


然而毕志飞先生,竟然在我们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通过了导师首肯,通过了博士开题,还通过了最后答辩。


更恐怖的是,在拜读完整篇论文之后,我吃惊地发现此君电影史视野、理论素养、甚至外语水平都低于一个普通文科博士的及格线(我暂且不提他那读不通顺的英文摘要)。然而他竟然是“第一个从北京电影学院考入北京大学的全日制博士”。


我瞬间凝固了。


作为一名博士,最基础的应该是搜集文献的能力。在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中文图书有108部,中文期刊86篇,英文文献9部。嗯,只有9部,于是我试着把他所有的英文注释摘录出来:


1、Martin Scorsese:A Journey(14页、22页、53页、94页、111页)
2、Virgin Film Scorsese(18页)
3、The Scorsese Connection(22页)
4、Scorsese’s Men:Melancholia and the Mob(26页、32页、103页)
5、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Scorsese(44页)
6、The Scorsese Psyche on Screen:Roots of Themes and Characters in the Films(89页、98页)


这6部外文书的13个引注,就是毕志飞所有的外文引用了,这些注释大都是些无关痛痒的琐碎信息,基本上是为了做注而做注。等等!不对!不应该是9部外文书吗?其他的跑哪儿去了?

我前前后后核对了5遍,仍然只有6部英文书的引注,参考文献上的1、6、8条在正文中神奇地消失了……


太不可思议了!


如果按每页两个注释来计算,毕志飞140页正文中的注释总量应该不低于260个,13个英文注释,按比例来算不到5%。


我想说,很多中国电影史的博士论文,外文注释率也能超过5%。


毕志飞博士怎么也算是喝过洋墨水的人啊,何况他的这篇文章“得到中国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期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电影电视广播系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走访了美国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环球电影制片厂等著名美国电影院校和机构”。有这些让人眼馋的天时地利,他只做出了5%的数据……


这让我开始怀疑国外学术环境,也开始怀疑人生。


外文的论文、杂志、报纸文献总该有点吧?有点外文网站链接也行啊!然而参考文献里一概没有。那个,别告诉我一个留洋的博士不会使用国外搜索引擎!


我不是专业研究马丁·斯科塞斯的学者,连我都知道在毕志飞写博士论文的2010-2011年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外文读物业已出版,譬如:


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1997)
Martin Scorsese:Interviews(1999)
Martin Scorsese :A Biography(2007)
Scorsese by Ebert(2008,罗杰·伊伯特所写的马丁影评集)
Martin Scorsese's America(2009)
The Passion of Martin Scorsese(2010)
The Collaborations of Martin Scorsese and Robert De Niro(2010)
Martin Scorsese(2010,电影手册出版社)
Conversations with Scorsese(2011) 等等


毕志飞在文献综述中是这样写的:“在著作中,在国外大约有十本关于马丁·斯科西斯的著作,有的偏重于艺术分析,也有的偏重于美学和文化分析,大多出版于上个世纪,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是2007年由美国肯塔基大学出版社的美国学者马克·科纳德写作的《马丁·斯科西斯的哲学》,之后到目前并没有新著问世。”


当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毕志飞!


真相是,在毕志飞撰写博士论文的时间点,关于马丁·斯科塞斯的国外出版物仅英文版就不下50本,而在2007年到2011年之间出版的英文书籍也不下10本。


就算你在德克萨斯大学图书馆没找到,也拜托在美国亚马逊上查一下嘛!


还有像古拉尔尼克与斯科塞斯合作的《蓝调百年之旅》(Martin Scorsese Presents the Blues :A Musical Journey)2005年已经在内地翻译出版,毕志飞竟然直接选择无视之。当我翻回“论文创新点”部分,我又发现毕志飞先生信誓旦旦地要对斯科塞斯的电影音乐做“一定的摸索和尝试”。


我极少见国内电影学者研究电影音乐,当真是勇气可嘉,然而当我读到相关的部分,发现毕志飞竟然连《愤怒的公牛》中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样通俗的例子也举不出来。


让人哭笑不得的毕志飞!


如此来说,毕志飞这篇论文基本上就是对国内旧有的中文资料文献的堆砌了。


即使这样,这篇文章堆的也很没水平。


我不喜欢揭人伤疤,我只说事实。


整篇论文164页,主干部分有5章,第一章写老马生平(28页),第二章是剧作和叙事(19页),第三章为视听语言(28页),第四章是所谓的美学文化分析(28页),第五章是关于中国电影的思考(24页)。


换句行话来说,这就是典型的学术八股,酸腐臭气扑面而来,分类框架之野蛮粗陋,估计连电影学硕士们看到都直摇头。


毕志飞在论文中将马丁·斯科塞斯定义为“商业体制内的作者导演”,通篇都在围绕“艺术与商业的融合”这一含糊命题做文章。按我说这样的导演多了去了,弗兰克·卡普拉、威廉·惠勒、霍华德·霍克斯、奥逊·威尔斯、曼凯维奇他们统统都是。


围绕马丁·斯科塞斯的一些极其重要的线索也被毕志飞先生无视了,比如说他曾经深受美国地下电影和实验电影的影响——马丁曾无数次提到雪莉·克拉克(Shirley Clarke)对自己的影响,而他早期的作品也有很强的实验倾向。


别告诉我你真的懂马丁·斯科塞斯!


我心中的那个马丁·斯科塞斯,是努力将传统类型和现代元素、将古典叙事和现代电影技法进行综合的那个人。


斯科塞斯的电影的确有很多的现实主义元素,但是能将《纽约,纽约》和《纯真年代》这样的影片也解释成现实主义(第42页)的,我只见过毕志飞!


我只能期待毕志飞博士从理论深度上高屋建瓴了。


但是,毕志飞在运用叙事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的时候,频频引用的都是二手文献。我可以列举一下,像彭吉象先生的《影视美学》、童庆炳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教程》、宋家玲老师的《影视艺术心理学》,仅上述三本书的引用数量就超过了全注释的5%。


这些本科教学课本固然经典,然而一个博士对本科教材有如此强烈的依赖感,那么他童年肯定缺失了什么。(我不是瞎说,我只是按照毕志飞的逻辑运用了一下精神分析。)

在第104页,毕志飞是这样表述的:“依照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如果要对意大利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进行一个分析的话,那就是崇尚艺术,而且崇尚现实主义理念。”


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要对毕志飞的无意识进行一个分析的话,那就是在黑马丁·斯科塞斯,而且是一个高级黑。


毕志飞可以把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与劳拉·穆尔维的窥淫癖式凝视频频套在斯科塞斯头上(通常这都是电影学博士们在论文写作中极力要避免的倾向),那么我也可以把肛门期坏乳房这些套在毕志飞头上。


同样是法国片,《朱尔与吉姆》《广岛之恋》后的括弧用了法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后的括弧却用了英文。



我想一个电影学博士一定是很懂视听语言的,毕竟常常拉片子嘛,何况还是十年磨一剑的导演。


毕志飞很努力,在文中贴了不少截图,亲手画了部分影片的机位图(画的当然是奇丑无比)和分镜表,但是我没搞懂他忙活这么多有什么实际效果,除了凑页数。

毕志飞手绘的《禁闭岛》机位图


文中是这么总结的:“复杂的镜头调度不是在炫技,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和影片内容很好地统一在一起,有效帮助了主题与故事的传达”。

这种话都是废话,这种所作所为,就是在注水。如果视听语言掌握的好,他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就不会如此挨骂了。


搞了半天,他只看到《穷街陋巷》《好家伙》《纯真年代》中的那几个经典长镜头,这些段落早就是妇孺皆知的课堂教案。


我说你至少得提一下《愤怒的公牛》《好家伙》里出色的滑动变焦(Dolly Zoom)吧?


毕志飞接着写道:“在《出租车司机》结尾特拉维斯大开杀戒的一场戏末尾,用了特殊俯拍长移动镜头,这种镜头角度在那个年代是很少应用的。”(第61页)


然而熟悉电影史的人都知道,这种镜头在弗里茨·朗和奥逊·威尔斯那个年代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而在第四章“新好莱坞电影的主将”一节中,毕志飞横向比较了斯科塞斯和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以及弗朗西斯·科波拉,大量堆砌出来的人物生平让我再次确认他是一个百度百科搬运工。


我到底发现了毕志飞的一项优点,那就是第五章“马丁·斯科西斯艺术与商业融合的策略分析及关于中国电影的思考”的写作。在这里,他擅长的官样文件和学术八股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可这部分(至少有17页)跟马丁·斯科塞斯有毛关系?


有人说毕志飞不久要进广电总局,我觉得这事很靠谱,那些骂他电影还想当导演的人你们得注意了!


还有,毕志飞先生写东西的文风是这样的:

短短四句话,三句话用“这部电影”四个字打头,敢情他跟老外说英文的时候,每句话开头一定是I(我),一定是这样的。


如果毕志飞先生要进电影局工作,日后行事恐怕还得更严谨一些。因为我在文章中不幸发现了几处错误:


在第47页他如此写道:“影片(《赌城风云》)的开始是一场汽车爆炸的戏,斯克西斯饰演的赌场大佬罗斯坦衣着光鲜地上了汽车,但随后汽车发生爆炸。”然而,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知道这个角色是罗伯特·德尼罗演的。


在第85页则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2010年《禁闭岛》中的表演可以说是他继凭借《血钻》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之后的又一新的突破。”


毕志飞博士竟然将小李子得奥斯卡的时间提前了9年。飞沙风中转,小李子的梗从今天开始由你接了。


“对马丁·斯科西斯最全面、深入的一项研究”,《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这篇论文注定难以被超越。


凭借它,毕志飞通过了盲审,通过了毕业答辩,从北京大学这座殿堂级学府拿到了博士学位。


这样的奇迹,不知道几百年后才能重现第二次。


因此我决定收藏这篇论文,这是我从网上买的,16块+23运费,和你那部电影的票价差不了多少。


所以别怪我没晒票根。


豆瓣上的2.0评分我也没有做贡献。


最后我需要感谢毕志飞先生没有将博士论文交付出版社,今天我手里的就是限量版。


豆瓣读书栏也少了一个2.0的评分,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吧。


作者简介:与毕志飞同为电影学博士,被电影耽误了半生的理工科硕士,现为西南某高校教师,曾在加拿大游学,运营【映画台湾】的三个臭皮匠之一。目标是未来能跻身毕志飞一代的导演行列。


本文首发于“枪稿”公众号。


原文链接: bannedbook.org/bnews/ss

user avatar

其实毕导也是个受害者,他的电影是由电影界大佬,国家级教授,国家级导演,国家级演员,专业影评人站台的,全国循环试映过的,

人家随便说个名字都代表了专业水准,

也就是说,他在业内是被认可的,他在业内的领域,他是成功的,

而现在来拆台子的,偏偏就是我们这些外行人,


为什么内行和外行眼光差距会这么大呢?

因为这是一潭死水,无论里面溃疡,流脓,腐烂,癌变,

都可以不受外界的影响,都和外界无关,

就像在大街上摆一个S缸,行人避之不及,却是蛆虫们的乐园,


再比如各种抗日神剧,各种高投资却垃圾制作的国产动画片,

它们可以做得很烂,但是没关系,它们总能套到钱,

人家有人家的套路,人家有人家的方法,

外行看不懂很正常,


往大了说,从历史上看,北洋海军是S一样的东西,可大清还得为这坨S每年支付400万两白银,直到甲午海战,一战成名,

甚至连日本人都在教科书里写,甲午海战胜利原因是大清的腐败,可某些人还在把锅甩给孤儿寡母,

所以一个行业烂不烂跟我们这些外行人的感受也没有关系,

资本和权力自有它赚钱的方法,

倒霉的不过是国家和人民,


从阴谋论来讲,

一个荒诞怪异的表象下面,往往隐藏着一个大秘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谈论豆瓣起诉毕志飞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之所以引人关注,以及它可能触及的一些深层问题。这件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法律纠纷,更像是一个文化现象的缩影,牵扯到内容创作者、平台以及广大网友之间的复杂关系。事件的缘起:从一部电影到一场官司这事儿的开端,得追溯到毕志飞导演的那部备受争议的电影《逐梦演艺圈》.............
  • 回答
    豆瓣起诉微博不正当竞争,并要求赔偿一元人民币,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掰扯一下的。说白了,这事儿就是两个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一场关于内容、用户和流量的较量,只不过豆瓣这次站了出来,而且姿态还挺特别。为什么是豆瓣起诉微博?豆瓣起诉微博,表面上看是一场知识产权和不正当竞争的官司,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当下互联.............
  • 回答
    豆瓣女权使用“荣誉女人”称号和“牠”字来称呼因救助三名女性而牺牲的男生,这一现象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1. 事件背景:首先,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在某个事件中,一名男性为了救助三名女性而英勇牺牲。这本应是一个令人敬佩和悲痛的事件,大家普遍会.............
  • 回答
    豆瓣“她说”小组管理员号召禁止赞扬奥运会男性运动员,只允许批评这一行为,这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具有争议性的做法。要理解和评价这种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表象与核心诉求: 表象: 小组管理员发布了相关规定,要求组内成员在讨论奥运会男性运动员时,只能进行批评性发言,禁止赞扬。 .............
  • 回答
    您提到的“豆瓣女用户嘲讽网约车司机‘没骨气’不敢拒载,获得四百多点赞”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事件背景与具体内容(推测):虽然我无法直接获取到您提到的具体豆瓣帖子内容,但我们可以基于您提供的关键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分析: 豆瓣平台: 豆.............
  • 回答
    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中国电影网对豆瓣恶意刷低评分的批评,这在中国电影评论界和社会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高评分电影遭遇“差评潮” 《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的上映与争议: 这三部影片都属于商业大片,邀请了国内外的知名导演和演.............
  • 回答
    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又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痛点的社群。要理解这个小组,我们得先明白它为何存在,以及它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意义。这个小组的缘起与核心诉求:简而言之,“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主要是一些因为原生家庭而受到伤害、甚至可以说是“后遗症”颇重的人。这里的“祸害”并非字面意义上的.............
  • 回答
    豆瓣App近期在各大应用商店遭遇了大规模的“一星差评潮”,这无疑是近期科技和文化圈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作为一个长期使用豆瓣的用户,我对此既感到惊讶,又觉得有些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荒谬。表面现象与直接原因:首先,从技术层面和表面上看,用户给出差评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对App本身的功能、用户体验、bug或.............
  • 回答
    豆瓣在各大应用商店被集体性打一星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其背后反映了复杂的社会情绪、用户权益、平台管理以及监管环境等多重因素。要全面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现象本身及其可能的原因分析:1. 大规模、协同性的负面评价: “集体性打一星”意味着这不是零散的个别用户.............
  • 回答
    豆瓣上关于“货拉拉那个女孩子为什么跳车了”的帖子,以及引发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事件。这类帖子通常会试图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当事人的行为和遭遇,并联系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残酷与争议首先,必须正视货拉拉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冲击:一个年.............
  • 回答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出现,无疑是当下社会文化土壤中的一个显著切片。理解这个小组,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废物”标签,而需要深入挖掘它背后所折射出的群体情绪、社会现象以及个体认同的变迁。小组名称的冲击力与反差:首先,“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在.............
  • 回答
    豆瓣电影Top250作为中国影迷衡量电影质量的重要参考榜单,其近两年的入选电影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观众口味的变迁,也可能折射出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内容生产的变化以及平台算法的影响。要详细分析豆瓣电影Top250近两年的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入手:1. 入选新片与“新晋”.............
  • 回答
    豆瓣上关于“婆婆反对养狗,狗被儿媳送回娘家后仍被婆婆追上扔掉,后儿媳离婚并打胎”一事的讨论,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同情、愤怒和深刻的反思。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矛盾,它折射出一些社会现实和人性中的复杂之处。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根据网上流传的信息来看: 起因:.............
  • 回答
    对于豆瓣实锤帖《性虐待病人的除名医师 George Williams,正在中国做心理咨询督导》的出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某个人的信息披露,更是触及了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伦理规范、监管以及公众信任等多个敏感领域。事件本身:信息的冲击与核实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豆瓣帖子.............
  • 回答
    “逐梦演艺圈”索赔1元,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一些文化现象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你得知道《逐梦演艺圈》这部电影是何方神圣。它当年一上映,就在豆瓣上创下了惊人的低分——2.0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在豆瓣这个以影迷为主阵地的平台,2.0分基本上等于给电影判了“死刑”,意味着.............
  • 回答
    最近豆瓣被爆出在用户截图里暗戳戳地加上了“盲水印”,里面还包含了用户的 UID 等信息,这事儿闹得挺大的。作为一个普通用户,看到这个消息,心里肯定会咯噔一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盲水印”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盲水印就是一种隐藏在图片信息里的“标记”,它不影响我们正常看图,肉眼也看不到。但只要用特.............
  • 回答
    豆瓣象组网友“不想坐男司机的车,只想要女司机服务,并提议故意给男司机差评”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不少敏感的社会议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歧视”或“不合理”的标签。首先,根源可能在于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问题。 很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都曾有过或听说.............
  • 回答
    “父母皆祸害”豆瓣小组,这个名字本身就够劲爆,也足够吸引人。它就像一个隐秘的江湖,聚集了一群因为原生家庭而感到困扰、甚至深受其害的人们。在这里,大家卸下伪装,袒露心声,将那些难以启齿的家庭矛盾、父母的“好心办坏事”、甚至是直接的伤害,倾吐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要理解这个小组,首先得明白它存在的.............
  • 回答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一次不被看好的“逐梦”重映,还是又一次“逐梦”失败?当豆瓣评分仅有2.1分,被誉为“烂片鼻祖”的国产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高调宣布重新定档2018年大年初一,这无疑是在平静的电影市场投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的“炸弹”。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更像是一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为何.............
  • 回答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被雪藏”,这个说法或许有些主观,但确实反映了一个现象:这个曾经活跃、引人注目的社群,如今在豆瓣上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大不如前。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 小组的性质与早期吸引力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出现背景和它为什么能吸引大量用户。 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