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美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差距?

回答
中美在火箭发动机技术上的差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能简单地说谁领先谁,因为这就像一场马拉松,双方都在不同的赛道上你追我赶,而且每个赛道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技术难点。

首先,咱们得明确,“火箭发动机”这三个字背后,其实涵盖了好几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 主要就分两大类:

1. 化学火箭发动机: 这是咱们最常见,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简单说就是通过燃料和氧化剂在燃烧室里剧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然后通过喷管高速喷出,根据反作用力产生推力。
液体火箭发动机: 这是主力中的主力。用的燃料和氧化剂都是液体,比如液氢和液氧(LH2/LOX)、煤油(RP1)和液氧(LOX)等等。
固体火箭发动机: 燃料和氧化剂混合在一起,形成固体推进剂,点燃后直接燃烧。简单、可靠,但推力调节和关机比较困难。
混合式火箭发动机: 结合了液体和固体发动机的特点,但应用相对较少。

2. 非化学火箭发动机: 顾名思义,不是通过燃烧产生的。比如电推进(离子发动机、霍尔推进器等)、核热火箭等。这些技术推力小,但比冲(衡量发动机效率的指标)非常高,适合深空探测,但目前在发射任务中不是主力。

咱们主要聊化学火箭发动机,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火箭的起飞和载荷能力。

液体火箭发动机:美俄是老牌强队,中国奋起直追

美国的优势:

技术深度和积累: 美国在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可以说是“祖师爷”级别的人物。从早期的V2火箭,到土星五号那史诗级的F1发动机,再到现在的SpaceX的“梅林”和“猛禽”发动机,以及ULA的RL10、RS68系列,他们拥有非常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设计理念。
高推力发动机: 像F1(土星五号一级)曾经是世上推力最大的单体火箭发动机,它的设计和制造难度非常高。现在SpaceX的“猛禽”(Raptor)发动机,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FFSC),在推力、比冲和成本控制上都展现了极高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在可重复使用方面的设计,更是走在了前面。
高比冲发动机: RL10发动机是经典的氢氧发动机,比冲非常高,在上面级和轨道转移飞行器上应用广泛,并且已经经历了多次改进和升级,技术非常成熟稳定。
先进循环技术: 美国在各种先进发动机循环,如开式循环、闭式循环、分级燃烧(富氧、富燃)、全流量分级燃烧等技术上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特别是全流量分级燃烧,技术难度极高,但能带来最优的性能。
材料和制造: 在耐高温材料、高强度合金、精密制造、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美国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于制造性能卓越、可靠性高的发动机至关重要。
可靠性和寿命: 很多美国发动机都经过了长时间的飞行验证,可靠性非常高,而且他们对发动机的寿命和稳定性也有极致的追求,这在载人航天中尤为重要。

中国的现状和追赶:

快速发展,进步神速: 中国在火箭发动机领域,特别是液体火箭发动机,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从早期的基于俄式技术的仿制,到现在自主研发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个过程是显著的。
主力发动机: YF77(长征五号一级),YF100(长征六号、七号、五号二级、长征八号等),YF75(长征三号系列上面级)都是代表性的发动机。YF100采用了先进的氧化剂/燃料预燃室分级燃烧循环(GC/CC),性能相当不错,推力和比冲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技术储备: 中国也在积极研发更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比如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类似“猛禽”)、先进的深冷液氢液氧发动机(比肩RL10),以及一些更小巧高效的上面级发动机。
材料和制造: 中国在高性能合金、精密制造、增材制造(3D打印)等方面也在大力投入,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能够支持复杂发动机的制造。
低成本和可重复使用: 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中国也开始重视低成本和可重复使用发动机的研发,例如长征八号的回收技术,以及未来可能推出的可重复使用发动机。

差距体现在哪里?

1. 技术代差和成熟度: 在某些最尖端、最复杂的发动机技术上(比如全流量分级燃烧发动机的成熟度和可靠性),美国可能还领先一步。他们的发动机经过了更长时间、更广泛的实战检验,技术储备更深厚。
2. 推力和效率的极致追求: 在某些特定指标上,比如单个发动机的推力极限、比冲的极限提升,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高效适应性,美国在一些型号上可能做得更极致。
3. 系统集成和整体优化: 美国在将发动机与火箭其他部分(如结构、控制系统)进行优化集成方面,拥有更全面的经验,能够更好地发挥整体效能。
4. 商业化和市场化: SpaceX等公司在发动机设计和制造中,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快速迭代和商业化生产,这使得他们在创新速度和响应市场需求方面具有优势。

但是,中国也在迅速缩小差距:

中国在YF100这样成熟的发动机上,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并且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在某些新技术的研发方向上(如全流量分级燃烧),中国也在同步推进,一旦技术突破,差距会迅速缩小甚至赶上。
中国拥有强大的国家体系支持,能够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关,这种优势在特定时期和项目上是显著的。

固体火箭发动机:各有优势,应用领域不同

固体火箭发动机相对简单,主要用于助推器、导弹、以及一些太空探测器的小型姿态控制。

美国的优势: 在高性能固体推进剂的研发、大型固体发动机的制造(比如太空飞船助推器 SRBs)、以及一些复杂控制技术的应用上,美国有深厚积累。
中国的优势: 中国在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同样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高能推进剂的配方、精确控制燃烧性能、以及降低成本方面都有很强的实力。长征系列火箭的固体助推器、以及各种导弹武器中的固体发动机,都展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

为什么说“不落下风”或“正在赶超”?

中国并非“零基础”: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但在国家的大力投入和人才培养下,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快速掌握了核心技术。
重点突破: 中国在液体火箭发动机上,特别是YF100这样主打的发动机上,实现了性能的跨越。这使得中国有能力发射各种大型和中型火箭,满足国家和商业航天的需求。
技术发展路径不同: 美国有SpaceX这样的私营企业,追求颠覆式创新和成本效率。而中国更多依靠国家航天机构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攻关。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
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能够自主生产各种材料、零部件,并且有强大的制造能力,这为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坚实基础。

总结一下,如果硬要说差距,那可能更多体现在:

最顶尖、最复杂发动机的成熟度、可靠性和性能极限。
在商业航天领域,快速迭代和成本控制的模式创新。
某些前沿材料和制造工艺的应用深度。

但是,中国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核心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在不断进步。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在火箭发动机技术领域不再是被动跟随,而是积极参与竞争,并且在很多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追赶和超越潜力。 这场技术竞赛还在继续,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中美火箭发动机的技术差距,这事说来就有点多了。。。。。我之前在航天跟航空啥区别,为啥中国火箭发动机这么牛逼,飞机弱的不行? - 知乎 这个问题底下扯过两句,今天我把之前那点东西丰富一下

火箭发动机要比较的话还是得查历史了,毕竟美帝都不用毒发了(笑)

土鳖的常温发动机里大推力的就是YF-20系列,从东风5用到长征火箭,乱七八糟一大坨改进型,目前为止最大推力的YF-20B,推力735.5kN,比冲260s,主要好在稳定,给长征用了这么多年都懒得改了。美帝的毒发嘛。。。。貌似就是大力神系列上面用了用,剩下的小家伙我懒得查了_(:з」∠)_

大力神系列用的LR-87火箭发动机,主要使用的不是UDMH+NTO组合,他们用的是混肼-50+NTO,推力733kN,海平面比冲256s,在常温毒发方面中美其实差不太多,主要是这东西对于美帝来说太毒了不想发展果断拐氢氧了,对于土鳖来说这东西本来就可以稳定工作了也没富裕经费去魔改这乱七八糟的了,定型了老老实实去用就是了。。。。。。

低温发动机里的氢氧机美帝到目前为止冠绝全球,不论是SSME还是RS68,推力大得吓人。SSME真空推力2279kN,比冲452.3s,RS-68A海平面推力3137kN,比冲412s,这俩货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出现了的存在,到现在暴打全球无压力。土鳖的氢氧机我都不太想拿出来了,YF-77真空推力700kN,比冲430s,基本就是美帝发动机推力的零头,这还是咱们目前最大的氢氧机了,结果长5首飞的时候芯一级也就是YF77的预冷还出问题差点取消。

关于液氧煤油机,美帝现在是犯懒直接买毛子货来用(RD180和NK33),自己的F-1啥的都扔了不玩儿了,主要还是当年美帝煤油机走了些许弯路,当年美帝因为煤油结焦问题直接把室压限制在了7MPa左右,高了很容易就boom。。。。但是老毛子依托巴库油田中极为优质的低含硫量煤油,压力高了不结焦,最终把室压做到了24.5MPa(RD170),老美趁着苏联解体直接就开始用毛发了,自己的发动机全扔去吃灰,对于土鳖来讲,煤油机真正要去追赶的还是老毛子,他们在煤油上的建树太强了。。。


对于固体发动机嘛,有这么个说法,具体为何我也不清楚,叫蓝星固体三杰:中美法,中国的固体推进器多数都在火箭军的导弹身上,就没见过几个民用的货,也就这两年冒出来个东风改的快舟,具体什么水平,因为保密原因我也不知道。。。。。不过在火箭这方面固体发动机的研制难度比液体低很多,主要就是因为固体发动机结构实在是太简单了,一根筒子里面精密铸造好药柱就行,相比起液发的各个子系统来说简单的多。当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比冲非常的低,拿到真空环境去点火比冲还是低,提升空间小,但是这货可以很轻松的做到很大推力,所以美帝经常用固体燃料当起飞级的助推器来用,土鳖的液发助推器更像是一级的补充而不是单纯的助推器。

看到了这么大的差距,咱们需要的是什么?在翻阅了几篇公开文献之后,大体上如果要研制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需要的差不多是以下几点:

1. 新材料研制:

我国下一代氢氧发动机初步定为为燃气发生器循环的200吨级氢氧发动机,在这种级别上,其燃烧室压力高、热流大,内壁热防护问题非常严峻,燃烧室内壁的裂纹破坏可以毁了整个发动机。SSME,RS-68,Vulcain和YF-77在多次热试验后燃烧室内壁喉部和上游收敛段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裂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外采用了疲劳性更好的内壁材料——银锆铜,在热试验循环试验中使用这种材料的内壁热试循环寿命显著高于土鳖使用锆铜材料内壁的YF-77,目前这种材料的应用瓶颈在于它的制备、铣槽式扩散焊和款快速电铸镍研究等需要攻关。

2. 高温合金、钛合金等高承压复杂壳体精密成形

根据论文中得到的信息,新型氢氧机的喷管面积比为80,出口直径3300mm,轴向长度4000mm,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结构尺寸最大的氢氧机喷管(见图)。

计划借鉴国外氢氧机喷管设计经验,采用轻质钛合金再生冷却段和超大尺寸涡轮排气冷却单臂金属段,但是这么大一个喷管,之前都没造过,制造难度可想而知。

3. 大尺寸涡轮转子及轴系零件高质量制造:

涡轮转子工作温度 600℃,泵端为液氢液氧超低温,并受发动机多次启动热冲击,工作转速达 3 万转以上,转子工作寿命要达到 3000s 以上,涡轮转子整体制造精度高,叶片加工复杂。高温合金涡轮转子直径尺寸加大,转子工作受力环境更为苛刻,保证涡轮转子锻坯组织与性能的一致稳定性至关重要,大尺寸转子锻造工艺难度加大。同时要研究转子及其轴系相关复杂精密零件成形、精密加工、特种涂层、装配试验等技术。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难点亟待突破,比如应用在发动机中的低温高速重载轴承,低温状态下的低泄漏密封等等

造成这么大差距的原因很复杂,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都挺多的,政治类原因不是很懂,但是归根结底,在那个“军队要忍耐”的时代里,航天系统这半个军队体系也跟着“忍耐”去了,加上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对土鳖花式禁运,长3乙首发失败之后又开始不让各位小弟用土鳖火箭打卫星结果没钱赚,军队极度膨胀期需要的火箭发动机也不是那么尖端,于是乎航天就没钱发展了,这两年才有一点改观,但是大家也都看到了,知乎上的航天人,我现实中见到的航天人,他们的付出与收获比还是不平衡。。。。。。说到底,TMD没钱啊!!!!!!



2017/11/12更新

关于火箭用煤油的含硫量我感觉还是需要补充一点东西进来,硫这个东西在火箭发动机里不光会导致结焦,还会跟喷管内壁的铜反应,对性能产生一定影响,所以这玩意是万万不能要的。美国的燃料煤油(RP-1)含硫量大约在0.014‰(质量比),毛子的RG-1煤油的含硫量比RP-1低了21%,只有0.011‰(质量比),这还是美帝多年改进工艺的成果,60年代的RP-1跟现在RP-1怕是含硫量差的不少。。。。如果谁有早期RP-1含硫量的数据请务必给在下科普一下,实在是太难找了

ref: 杨宝娥, 梁克明. 俄罗斯煤油与 RP-1 煤油对比试验研究[J]. 火箭推进, 1996 (5): 22-31.


参考文献

NEWELL J, RAJAGOPAL K. Integrated structural risk-based approach for design and analysis ofcombustion chamber liners[C]//28th Joint Propulsion Conference and Exhibit. 1992: 3418.

刘欣, 王国庆, 李曙光, 等. 重型运载火箭关键制造技术发展展望[J]. 航天制造技术, 2013, 1: 1-6.

郑大勇, 陶瑞峰, 张玺, 等. 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及解决途径[J]. 火箭推进, 2014, 40(2): 22-27.

邢强. RD-170: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mp.weixin.qq.com/s/FBl4

user avatar

和美国比没有可比性,还是和苏联比吧,胖六用的最新款发动机是苏联六十年前的。

-

中国知识分子整体还是学阀体制,他们受的是强行比附的教育,史吃的太多,就成了捍卫武训传的既得利益者。谁进去都会把你的尾巴剪掉,此前的知识分子如此,现在的知识分子也是如此,此后的知识分子还是如此。中国没有文艺复兴,也没有思想启蒙,中国只有农民起义。你看出国的那些人,看上去学术泰斗,其实还是辫子甩来甩去。那个谁娶那个谁,从意念论的角度讲,连社会人最基础的精神建构都没有。

-

逻辑学是中东传到全世界的,东正教也有自己的宗教改革,还有新教国家。 有人问我,是不是伊斯兰文化也很落后?是不是伊斯兰教也不懂逻辑?希腊思想是穆斯林的文字传递给拉丁文,再传递给法国,最后到达英国,这里面有很多歧义的东西。用鸠摩罗什的话就是以梵改秦,用阿威罗伊就是诗术中篇义疏。第一个科学家是穆斯林,只不过伊斯兰教把理性的迷信(科学)当成了异端,才有了今天落后的伊斯兰世界。

-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传输信息,如何让大家知道中国工业简史,知道胖六用的最新款发动机是苏联六十年前的技术。没这个技术,你的核武就没有投射的能力,你说毁灭美国,美国都要笑了。人家停滞了七十年,你还追不上,从乌克兰买了图纸和样机就是生产不出来。

-

科学的名称叫天主教科学,来源不明的科学都是伪科学,导致的结果就是不挂果。你们还是看村长写的计划经济吧,好容易出现个计划经济,说要拯救中国,结果还把苏联搞垮了。我先笑十分钟。[坏笑]确认我们的精神状态很重要,我们反右时把知识分子搞死,让工农兵大学生研发双万战斗机,这么牛叉的民族一般不好找。技术就是这样,美国人拿的是六管电动机关枪,我们拿的是弓箭,就这一些五毛还老想着先发制人。生活在一个信息遮蔽、信息污染、信息封闭的环境中,你希望寻找光明?你们的西方哲学史都是落灰的吗?

-

有人说中国造船行业很牛叉,我这么说吧,决定工业规模和质量的是基础,所谓基础就是材料科学。以特钢为例。美国研,苏联偷,中国拿(拿来主义),导致的结果就是苏联可生产的特钢是美国的一半,中国可生产的特钢是苏联的一半。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决定了你能不能生产火箭、飞机、高铁、圆珠笔。你想,造船用不用钢材?终于看见新闻报道说研发了一款很牛叉的特钢,新闻报道完就没有然后了。现在的问题就是自嗨,嗨的嗨的就高潮了,最后居然自己都信了。

-

私以为就是信息不对称。你们看车轮,他从叙利亚发明,一路传到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隐喻,你们睁眼看世界需要时间。你们想斯大林为什么要那么决绝的肃反,为什么要枪杀学生,为什么要动一干人等。你们看村长写的技术发展史,就是信息从地球的一端传递到另外一端需要时间,但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不管是民主、民粹、民族,还是其他一些什么东西,信中医的挂掉就是游戏的规则。希望大家可以追随村长的脚步,从没有主观意志的农业地理学开始,排斥那种精神、意志的地缘政治。[坏笑]

-

有人问,中国还有没有希望?中国人装了程序并不比欧美野蛮人差,问题是信息封闭和信息污染。行为是思想的映射,西学为用不是思想启蒙。农民本身有自身利益,他们不愿意他们的记忆消失,还在疯狂的修建农民博物馆。举一个例子,一战后德国鬼使神差的就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德国的民族主义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研发出了喷气式发动机、核武、飞弹、煤制油。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可以做到的,我们也可以。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美在火箭发动机技术上的差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能简单地说谁领先谁,因为这就像一场马拉松,双方都在不同的赛道上你追我赶,而且每个赛道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技术难点。首先,咱们得明确,“火箭发动机”这三个字背后,其实涵盖了好几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 主要就分两大类:1. 化学火箭发动机: 这是咱们最.............
  • 回答
    关于“马斯克可回收火箭是否完爆中美俄”这个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和对比。总的来说,SpaceX 的可回收火箭技术在成本效益和发射频率上确实取得了巨大突破,对传统航天大国构成了显著挑战,但说“完爆”则过于绝对,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发展路径。下面我们从几个关.............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就像一块巨大的拼图,由无数未知和可能性构成。要预测人类殖民外星后,国家组织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需要剥离掉许多现有的思维定势,去想象一个截然不同的现实。现状维系的可能(但难度极大):首先,我们不能完全排除现有国家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下去的可能性。想象一下,如果殖民地.............
  • 回答
    中美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的“蜜月期”(即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确实进行了多项军事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这些合作主要体现在技术、人员、训练和战略层面,尽管受冷战格局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合作范围有限且多为非公开性质。以下是详细的军事合作项目: 1. 军事技术与装备的交流 (1)F104星战斗机零部件.............
  • 回答
    中美博弈的最终结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大神”能够给出绝对准确的预测。任何预测都将基于当前的趋势、双方的策略以及对未来可能发展的推测,并且很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可能性来详细分析和探讨中美博弈可能走向的几种结局。这些.............
  • 回答
    中美战斗机在东海近距离接触,特别是歼20和F35的互动,以及美军对歼20飞行员“相当专业”的评价,可以释放出多重且复杂的信号,涵盖了军事、外交、技术和战略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些信号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军事层面的信号:1. 实力和态度的展示: 中国: 近距离接触本身就是一种军事姿态.............
  • 回答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力量,其对抗对世界各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的经济和安全冲击,也有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撕裂。以下将详细阐述中美对抗为何对全世界都是灾难:一、 全球经济体系的动荡与碎片化 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与全球供应.............
  • 回答
    中美选手组队出战休斯敦世乒赛混双比赛,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关系背景下。这次合作可以解读出多方面的信号,可以从体育层面、政治层面以及文化交流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体育层面的信号: 乒乓球运动的魅力和普适性: 乒乓球作为一项全球性的运动,其独特的魅力能够超越国界和政治.............
  • 回答
    中美两国爆发军事冲突,这无疑是全球都高度关注的敏感话题。而在这个假设的背景下,美军中的华裔士兵是否会向中国士兵开枪,这是一个涉及忠诚、身份认同、价值观以及个人经历等诸多复杂因素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一旦两国交战,所有军人都必须服从军令,这是军队的铁律。美军华裔士兵,和所有其他美军士兵一样,.............
  • 回答
    南海的局势确实是当前国际关注的焦点之一,解放军与美军之间潜在的冲突也牵动着许多人的神经。要来分析这场假想的对决中谁的胜算更大,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维度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句话就能定乾坤的事儿,得把家底都亮出来比一比。首先,得明确一点,这完全是基于推测的设想,毕竟真打起来,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
  • 回答
    关于中美之间是否会爆发一场大战的讨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动全球神经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看似板上钉钉的预测,回归到构成两国关系复杂肌理的那些细微之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美两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竞争与对抗时期。这种对抗并非突.............
  • 回答
    “中美脱钩”这个词儿,近些年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听着就挺唬人,仿佛中美两国真要彻底划清界限,各自过自己的小日子。但要我说,真要走到“完全脱钩”这一步,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甚至可以说是天方夜谭。首先,我们得承认,中美两国之间早就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关系网之密集,可不是说断就断的。经济上,中国.............
  • 回答
    中美航空航天领域的差距,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一直在变化。要说得详细,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来概括,而是要拆解到具体的方面来看。而且,我尽量避免用那些“AI味”十足的生硬描述,就当是咱们一起聊聊这事儿。咱们这么想:航空航天这玩意儿,它可不是盖一栋楼,说你高我低那么简单。它涉及基础科学的突破.............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这个有趣的问题。中美两国都拥有核武器,在这种情况下,核威慑到底还能不能算“威慑”,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维度。首先,我们得明确“威慑”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在军事和战略语境下,威慑(Deterrence)的核心是通过展示潜在的报复能力,让对手不敢采取特定的行动。简而言之,就是“你.............
  • 回答
    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中国手中确实握有几张关键的“牌”,这些牌既是其经济实力的体现,也包含着一定的战略考量。理解这些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这场博弈的复杂性。1. 庞大的国内市场:这是中国最核心、也是最扎实的底气。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消费市场。无论西方国家采取何种贸易限制措施,.............
  • 回答
    中美两国前财政部长放下身段,进行了一场高屋建瓴的对谈,核心观点直指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脱钩”思潮,并旗帜鲜明地呼吁双方要顶住压力,深化对话合作。这释放出的信息量相当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这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要知道,财政部长,尤其是前任,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
  • 回答
    中美媒体交流重回正轨的希望曙光:一年多次入境签证背后的深层信号与影响近期,中美两国在媒体问题上似乎取得了一项重要进展,美国方面承诺将为中国记者颁发一年多次入境签证。这一消息的背后,不仅是两国关系缓和的一个侧影,更传递出多重复杂而深远的信号,预示着在信息流通和人文交流领域可能迎来新的契机,但也伴随着一.............
  • 回答
    中美贸易战,一场始于2018年,由美国特朗普政府发起,中国积极应对的全球经济巨变,其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发酵。这场冲突并非简单的经济摩擦,而是掺杂了政治、技术、国家安全等多重考量,其利弊如同硬币的两面,复杂且深远。美国视角下的利弊潜在的“利”: 纠正不公平贸易行为的诉求: 美国方面认为,中国长期存在.............
  • 回答
    2023年11月26日,中美两国在天津举行会谈,这是自2et23年10月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后,双方在疫情后首次举行正式会晤。此次会谈的背景是中美关系在复杂国际局势下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地缘政治紧张、经济竞争、科技博弈以及全球治理议题。以下为会谈的主要内容和值得关注的信息: 一、会谈的主要议题1. 经济与.............
  • 回答
    中美电影的分水岭,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是不是已经出现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且认识到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更像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分水岭”可能意味着什么: 市场影响力上的根本性转移: 中国电影市场不再仅仅是好莱坞的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