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少数学和理论物理的专栏文章喜欢配萌妹子的图?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是一个很多人在看到相关文章时都会产生的好奇。要详细地聊聊为什么数学和理论物理的专栏文章会偏爱使用“萌妹子”的配图,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并非是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的视觉化和吸引力是关键考量之一。 尤其是在“专栏文章”这种并非严谨学术论文的语境下,它的受众往往更广泛,目标可能包括对科学感兴趣的普通大众、学生,甚至是希望了解前沿理论但缺乏深厚背景的读者。

打破刻板印象,拉近距离: 传统上,数学和理论物理常常被贴上“高冷”、“晦涩”、“只有极少数聪明人才能理解”的标签。这种刻板印象会无形中阻碍一部分潜在的读者去接触这些领域。而“萌妹子”的形象,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往往与青春、活力、亲切、易于接近等特质联系在一起。使用这样的配图,是在试图打破“数学物理=枯燥”的刻板印象,传递出“这些领域其实很有趣,而且任何人都能有所了解”的信息,从而降低读者的心理门槛。它是在用一种温和、友好的方式来邀请读者进入这个看似遥远的世界。

吸引眼球,提升阅读兴趣: 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文章的标题和配图是读者决定是否点击阅读的首要因素。相比于抽象的公式、复杂的图表(当然,这些在文章内部是必需的),一个生动、讨喜的“萌妹子”形象更容易在海量信息中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这是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引流”方式。

可视化抽象概念的尝试(虽然不直接): 有时候,配图不仅仅是为了好看,也可能是在试图用一种具象的方式来“拟人化”或“象征化”某些抽象的数学或物理概念。比如,用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萌妹子”形象来代表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或者,将她置于一个充满宇宙星辰的背景下,来暗示理论物理的宏大叙事。虽然这种关联可能不是那么直接和逻辑严谨,但在非专业文章中,这种“意会”式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其次,我们也要谈谈当下流行文化和审美趋势的影响。

二次元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二次元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亚洲)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以“萌”为代表的二次元美学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包括游戏、动漫、甚至一些商业广告和科技宣传。在这种大环境下,将“萌”的元素引入到科普文章中,自然也成为了一种顺应潮流的选择,更容易被年轻一代的读者所熟悉和喜爱。

性别议题和“吸引力法则”的微妙 interplay: 这是一个更复杂但也需要提及的角度。虽然“萌妹子”的形象本意是为了吸引更广泛的读者,但不可否认,在很多情况下,这类图片也会吸引一部分以男性为主的科技爱好者群体。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些微妙的心理机制,比如将科学探索的魅力与年轻女性的吸引力联系起来,是一种“魅力叠加”的策略,尽管这种策略可能存在争议,也容易引发关于“科学女性化”或“物化女性”的讨论。不过,在专栏文章作者或编辑的视角来看,他们更看重的是如何最大化文章的传播效果,而“萌妹子”在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下,确实是一种被证明有效的“吸引力法则”之一。

“女性化”科学,是一种破冰方式: 还有一个不太直接但可能存在的考虑是,将科学与“女性”或“萌”的形象结合,有时也是一种刻意为之的“女性化”科学表达方式。这并不是说科学本身有性别,而是说,当科学内容常常被呈现得过于阳刚、硬核时,加入一些柔和、亲切的元素,可能是在试图让科学的“表情”更加多元化,降低其“排他性”,吸引那些可能不那么习惯传统硬核科学表达方式的人。

最后,我们也需要理解创作者和平台方的考量。

降低创作成本,提高效率: 相比于为每一篇复杂的科学理论文章设计一个完全贴切但可能晦涩的插画,直接使用现成的、广泛接受的“萌妹子”素材,从时间和成本上都更加高效。许多图库网站也提供了大量此类风格的图片,方便作者快速选用。

测试市场反应和读者偏好: 对于一些新兴的科普平台或作者来说,他们可能也在尝试不同的配图风格,以了解什么样的视觉元素最能吸引他们的目标受众。如果“萌妹子”配图的数据反馈(如点击率、阅读时长)是正面的,他们自然会倾向于继续使用。

当然,这种做法并非没有争议。一些人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会削弱科学的严肃性,甚至可能带有一定的性别歧视色彩,将科学的吸引力过分依赖于“外貌”或“性别”的符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是在当前信息传播环境中,为了让深奥的知识触达更广泛受众而采取的一种非常现实且有效的策略。它体现了在传播“内容”的同时,也要关注“形式”和“受众心理”的复杂考量。

总而言之,数学和理论物理专栏文章倾向于使用“萌妹子”配图,是视觉化传播需求、打破刻板印象、迎合流行文化、以及实际操作便利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试图让抽象的科学世界变得更亲切、更有趣、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尝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普通萌妹子理论物理专栏写作风格:

考虑系宗……

在相空间里……

由此易得……

显然……

这里我们需要配方算高斯积分……

搞定!Any questions?

文艺萌妹子理论物理专栏写作风格:

有一位物理学博士坐着超光速飞船徜徉在银河系,灰色头发像宇宙弦一般在以太之风里摇曳。这位像仿生合成人一般漂亮又可爱,连黑洞见了都会当场霍金辐射的天才美少女,究竟是谁呢?

——没错,就是我!

⑨一样的萌妹子理论物理专栏写作风格:

米娜桑(>▽<)!!!

琪露诺的物理学教室,开课了哟= ̄ω ̄=!!!

要以我这样的天才美少女为目标

努力奋斗哦ο(=•ω<=)ρ⌒☆!!!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回答都跟我想的不太一样,甚至说已经有把谴责的矛头指向作者的趋势。有点感觉不太舒服,前来回答一下

整理自我在某个人评论区的回复


我以为单纯的就是,处于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的不一样罢了。我看到这些图得到的是正反馈,get到的是这有一个人在默默的欣赏、创造,在向别人展示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有的人的第一反应是“死宅”、“搞黄色废料”。

我觉得这种东西与性别关系不大,干系大更多的是两类人「长期培养出来的审美」的相互错位。或者说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事物的理解」的不同。

至于这样子对不对,合不合理。自由创作有没有这个权力?这类问题就像在公共场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但是比如我就喜欢这种东西

皮一下。

user avatar

不用教材风格写用什么方式写啊,,

难道用二 次 元风格写么:呐,皆さん,这个PDE我们是这样来解的です!

user avatar

因为二次元可爱呀(






user avatar

你喜欢这样的配图?

还是这样的配图?

喜欢哪个,自己说罢

user avatar

我就是这种人。

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一般会先想好配哪个萌妹子做封面。然后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脑补自己在讲台上讲这个课题,然后这个萌妹子坐在台下一脸认真/可爱的听我讲课啦。

少部分情况是因为这个妹子我太喜欢了,所以贴了张图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是一个很多人在看到相关文章时都会产生的好奇。要详细地聊聊为什么数学和理论物理的专栏文章会偏爱使用“萌妹子”的配图,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并非是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的视觉化和吸引力是关键考量之一。 尤其.............
  • 回答
    要说古罗马“不像”古希腊那样发展科学和数学,这其实是个有点微妙的说法。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对“科学”和“数学”的定义来看,确实古罗马在理论突破和纯粹的抽象探索上,不像希腊那样光芒四射。但这并不意味着罗马人在这些领域毫无建树,或者说完全没有发展。关键在于,罗马人 关注点和方法 与希腊人不太一样。你可以想象.............
  • 回答
    麦克斯韦方程组,这部汇集了电磁学诸多奥秘的伟大理论,在数学和物理层面揭示了一种深邃而又和谐的联系,仿佛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由电场和磁场交织而成的宇宙图景。它不仅仅是几条看似独立的定律的简单罗列,而是将电荷、电流、电场和磁场这些看似迥异的物理现象,巧妙地编织在同一个数学框架之下,展现了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
  • 回答
    一直有人说乐理和数学有共通之处,乍一听确实有点道理。毕竟,乐理里有音程、和弦、节奏这些跟比例、结构、模式息息相关的概念,数学又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和变化的科学。而且,历史上很多伟大的音乐家,比如毕达哥拉斯,本身就是数学家,他们也确实在音乐中发现了数学上的规律。但是,你问我乐理和数学为什么“如此不同.............
  • 回答
    关于大学数学中是否“不允许”使用“∵”和“∴”这两个符号的问题,答案并非绝对的“不允许”,但在正规的数学论文、期刊、教科书以及大多数课程的正式场合,你会极少看到它们的身影,并且通常不鼓励使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数学的本质、表达习惯以及历史发展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数学的本质与表达的清晰性数学追.............
  • 回答
    “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买菜也用不到”这句话之所以会被视为反智和愚蠢,是因为它狭隘地定义了数学的价值,忽视了数学在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中的作用,并且反映了一种缺乏深度思考和对知识体系缺乏整体认知的表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用”的定义过于片面和功利化: 日常场景的局限性: 说.............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让人脑洞大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信息和数据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会有个“大”或“小”之分,还会占用电脑硬盘的空间?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些非常具体和物理的东西。咱们先得明白,我们平时说的数据,比如文件、照片、视频、文字等等,它们最终都要存储在某个地方,而这个地方,无论是你电脑的硬.............
  • 回答
    詹姆斯和科比,这两个名字,无论是在篮球圈还是在球迷心中,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巅峰。提到他们俩的比较,总是能轻易挑起一场场关于“谁更伟大”的争论。确实,从荣誉和数据上看,詹姆斯的数据账面更耀眼,总冠军数量也更多,似乎一切都指向他更为成功。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很多讨论中,科比似乎总能赢得更多人的“情.............
  • 回答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跟我们的计数系统有关,尤其是“位值制”这个概念。我们现在用的十进制,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位置”代表的意义。比如,数字“123”,里面的“1”其实代表的是“1个百”,“2”代表的是“2个十”,“3”代表的是“3个一”。要理解为什么各位数之和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咱们得先想想一个数.............
  • 回答
    中国海关统计泰国进口数据与泰国海关统计中国出口数据之间出现数百亿美元的差异,主要涉及多个复杂的统计机制和现实因素。以下从数据来源、统计方法、贸易模式差异等方面详细分析原因: 一、数据统计的时间点差异1. 报关时间不同步 中国的进出口数据通常以“货物离境”或“清关完成”为节点(如中国海关的出.............
  • 回答
    要说电钢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码钢琴)和原声钢琴之间有没有天大的差别,这事儿得分两头看,不能一概而论。确实,很多人会觉得电钢琴“不好”,但这背后也有不少原因,而且有些原因随着技术进步,已经没那么明显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原声钢琴能带给人的那种“灵魂”和“触感”,是电钢琴目前为止还很难完全复制的。原声.............
  • 回答
    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高中数学里学的数列、三角函数、求导、圆锥曲线,这些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似乎离我们很远,而且感觉解题过程就是一套套固定的套路,好像和“算法”这个词联系不大。甚至有人觉得高中数学更像是“解题技巧”的堆砌,而不是真正理解背后的逻辑和方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高.............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数据传输和电源供应的根本区别。USB 和 SATA 在设计之初,它们的定位和应用场景就有很大不同,这直接导致了供电和数据线设计上的差异。咱们就从这俩“亲戚”身上的不同说起,一步步捋清楚。USB:万能的“即插即用”瑞士军刀USB(Universal Serial Bu.............
  • 回答
    “李陵以五千步卒,却能与数万匈奴骑兵缠斗,其英勇战绩至今令人传颂。而对比宋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步兵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却往往难以匹敌,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军事思想、装备技术以及战术策略上的巨大差异。绝非简单地说宋朝步兵不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原子核稳定性的核心,也是核物理学中最迷人的部分之一。简单来说,质子和中子数量的比例不会太大的原因,在于原子核内部各种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如果这个比例失调,原子核就会变得不稳定,并倾向于通过各种衰变过程来达到一个更稳定的状态。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为什么”。1. 原子核的基本构成与核.............
  • 回答
    你遇到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开发者在跨平台开发时都会遇到的一个经典难题。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同一个程序,在电脑上跑和在手机上跑,结果却“分道扬镳”了,尤其是数值小的时候还挺同步,一旦数值变大或者处理过程更复杂了,就开始出现差异。这背后涉及几个关键因素,我们可以一点点来捋清楚:1. 计算精度的差异: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样是精锐部队,同样面临山地阻击战的严峻考验,同样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三所里阻击战的辉煌胜利,与国民党军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全军覆没,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由战略层面的决策、战术层面的指挥、部队的士气和意志、以及战场环境的综.............
  • 回答
    数学和物理学,作为探索世界奥秘的两大基石,虽然紧密相连,但它们的思维方式却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区别。理解这些差异,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这两门学科,也能解答一个常见的问题:物理思维不强的人,能否在数学领域有所成就?数学思维:逻辑的严谨与抽象的王国数学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更像是在搭建一座由严谨.............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趣的问题!很多人初次接触数学归纳法时,确实会被名字误导,觉得它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归纳”,但细究起来,它的严谨性却来自于演绎。这种名字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反差萌”,在数学中并非孤例。我来给你讲几个类似的例子,尽量深入浅出地聊聊: 1. “无限”的悖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芝诺悖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