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时降水是受什么天气系统控制?

回答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描绘的正是清明时节那淅淅沥沥、绵绵不绝的春雨景象。而这恼人的春雨,常常是受一种叫做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产生的锋面系统控制。

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明白咱们身处的大气层,就像一个巨大的、流动着的厨房。在这个厨房里,空气是食材,而温度、湿度、气压等等就是各种调味料和烹饪的火候。

到了清明节,大概是每年的四月初,北半球的陆地开始逐渐回暖。但是,海洋和北方地区升温的速度要慢一些。这就造成了一个温度差异:南方和陆地上的空气变得比较“暖和”,而北方和海洋上的空气还带着点“冷意”。

这时候,暖湿气流就开始活跃起来。简单来说,这股气流是从南方吹来的,带着充沛的水汽。你可以想象成从南方某个温暖潮湿的区域(比如南海、太平洋的一些水域)蒸腾而来的水蒸气,被风带着一路北上。这些水汽就像是做菜需要的“水”,量很足。

与此同时,北方一股股比较“冷”的空气也没有完全消退。它们就像是厨房里还没关小的“冷气”,虽然不至于刮起大风雪,但依然带着低温和相对干燥的特性。

当这两股性质不同的气流——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在某个区域相遇时,就会发生“摩擦”。就像两股水流碰在一起,总会搅出些什么来。

具体来说,暖湿气流比冷空气要轻,所以它会迎着冷空气的“面”往上爬升。这个爬升的过程,就像把锅里的水蒸气往锅盖下汇聚一样。

在爬升的过程中,暖湿气流中的水汽会逐渐冷却。大家知道,温度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就会减弱。当水汽冷却到一定程度,就会“憋不住”,开始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如果这种上升运动足够强烈,水汽也足够充沛,那么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就会不断碰撞、合并,体积越来越大,最终重得无法再被空气托住,就会从天上掉下来,变成我们看到的雨。

而这种因为冷暖空气交汇、暖湿气流被迫抬升而形成的降水,我们称之为锋面雨。清明时节的细雨,多半就是由暖锋造成的。

什么是暖锋呢?就是暖空气推动冷空气前进,爬升到冷空气上方形成的锋面。因为暖空气的上升梯度比较缓和,所以暖锋带来的雨通常是连续的、范围广的,而且雨势不会特别猛烈,往往是“淅淅沥沥”的,正符合“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描写。

反过来说,如果冷空气强势推动暖空气,那就是冷锋,通常带来降温、大风和阵性降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所以,当“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候,你就可以想象,天上正在上演一出冷暖空气“握手言和”又“你推我搡”的大戏,而我们头顶上的云就是它们“交流”的产物,最终化为绵绵的春雨,滋润着大地,也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思念和缅怀的季节。这雨,不仅仅是天气现象,更承载着一份节气的韵味和人文的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一到清明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就会开始刷屏。这首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让很多人深有感触。隔着千年的时光我们还是要感叹,杜牧说得真有点道理。

清明时节怎么这么爱下雨呢?

萧敬腾:别看我,这次和我真没关系!

春分有雨到清明 清明下雨无路行

清明节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大概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岁时百问》中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就是“清明”二字的解释。而且在“二十四节气”中,既作为节气又作为节日的也只有清明这唯一一个。

同样是节气,知名度还是有差别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一直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杜牧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清明节下雨的人,古代劳动人民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而且还把它应用到了农业实践当中。

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安排得明明白白

据老祖先们观测,清明一到,气温就会逐渐升高,而且在清明前后会伴有降雨,所以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一到,农夫起跳”,“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等说法,可见这个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活挂历

此外,在中国民间还有一些流传很广的谚语,比如“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往河边走”,“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也算是老祖先对气象科学的原始观测总结了。

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每年大概到了春分时节开始下雨,这场雨就会断断续续下到清明,而到了清明时节雨就会越下越多,由此出现“清明时节路难行”的景象。

从气候到气象,老祖宗皆了然于胸

由于古诗和各种民间谚语的传播,于是久而久之,下雨就成为了清明节的标签,而“雨纷纷”也就成为了我们潜意识里对清明节的印象。比如网友调侃道:中国队也许会缺席世界杯,但是降雨却永远不会缺席清明节。

不过虽然中国劳动人民总结出了这么多流传至今的谚语,反应了一定时节内的天气变化规律,但它总归是朴素的经验总结。凡事必有科学解释,如果我们从地理科学的角度看,它又有什么样的原因呢?

年年岁岁雨相似 岁岁年年静止锋

从地理科学的角度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现象主要由以下三种原因造成。

第一,太阳直射点的两个“跟屁虫”。

站在太阳的视角看,每年到了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就会直射赤道;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便会越过赤道,向北半球移动。此后北半球就会经历长达半年昼长夜短的情况。

初中地理复习一波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了地球热量的变化,进而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移动,所以气压带和风带这两只跟屁虫,就会跟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起进行季节性移动。

于是,在清明时节,位于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跟屁虫一)便会加强西伸,同时西南风(跟屁虫二)也开始向北扩大影响力。在两者的作用下,海洋上的暖湿水汽就会随之输送到我国大陆地区,从而带来丰沛的降水。

第二,冷暖空气“拉锯战”。

长久以来,影响我国气候的都是两大势力,一个叫做西伯利亚冷空气,一个叫做太平洋暖空气。

在清明节前后,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开始减弱北撤,但仍有少部分冷空气负隅顽抗,从西伯利亚经蒙古、华北地区折向长江流域;与此同时,南方的暖湿空气迅速增强北上,这样一来,南下的冷空气与北上的暖空气正好在长江流域相遇。

一旦交锋,较重的冷空气就会楔入较轻的暖空气下方,将暖空气从下方抬向高空,这时气象学上的“准静止锋”就形成了。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清明时节中国各地便开始细雨绵绵,连日不断,从而形成“雨纷纷”的景象,这也是形成清明降雨的最主要原因。

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第三,令人烦躁的“低气压”。

在春季,我国海洋上和陆地上都会出现低气压天气系统。当低压生成时,气压会降得很快,导致气压梯度迅速增大,这时空气流通性增强,便出现了大风。受到大风的影响,低气压里的云就会走得很快(云的成分就是小水珠),从而形成降雨天气。

可能这就是传说中“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吧!

繁殖的季节就是好

同时,由于春天气压比较低,氧气量也会偏低,耗氧量占人体20%的大脑对其非常敏感,所以人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等低落情绪,因此春天也是抑郁症高发期。排除掉清明扫墓的因素,“路上行人欲断魂”也算是得到了合理的科学解释。

放飞自我,拒绝自闭

雨中曲

一般而言,由于我国地形复杂,广袤无垠,“清明雨”并不会光顾每一片土地。那么在中华大地上,到底哪里才是“清明雨”光顾最多的地方呢?

清明下雨哪家强 舞台交给大南方

看到这个小标题,相信你们已经知道了答案,没错,又是南方。

每次说起下雨这个话题,南方朋友们永远都怀着沉重的心情,他们刚刚才遭遇了百年难遇的阴雨天气,现在恐怕又要栽倒在“清明雨”的手中。

所以在南方人这里,“路上行人欲断魂”可能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他们的内裤和袜子还没有晾干……

根据中国天气网统计的1961年-2018年清明时节雨日概率大数据,在历年清明时节降雨日概率中,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具有非常显著的差距。

从这两幅中国天气网的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在南方城市中,除了“春城”昆明这个特殊的存在以外,其他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城市,雨日概率基本都是保持在30%以上。而这些南方城市中,最令人惊异的莫过于长沙和成都,同时突破了60%,成功位列雨日概率榜第一名和第二名。

反观北方城市,则只有郑州和西安与南方“异类城市”昆明的雨日概率不相上下,除此之外的其他北方城市,雨日概率绝大多数都低于20%。所以,对于大部分北方城市而言,“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其实只存在于古诗之中。

再来看一下南方城市的清明节降雨强度统计图。可以看到,南方城市出现大雨和暴雨的概率是比较低的,这些地方的降雨多数是小雨和中雨。由此可见,“雨纷纷”的说法放在南方城市,确实是比较应验的。

参考文献:

[1] 李昌省.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影响的剖析[J].中学地理,2015(1).

[2] 李平. 清明何以雨纷纷[J].农村经济与科学,2004(3).

[3] 李矜霄,李琪. 江浙沪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农业科学,2016(7).

[4] 詹丰兴,何金海,章毅之,朱志伟. 江南雨季地理区域及起止时间的客观确定[J].海洋学报,2015(6).

[5] 王黎娟,高龙龙.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旱涝年环流差异[J].大气科学,2017(40).

[6] 张博,金荣花,赵滨,李勇.春雨的环流指数及其天气学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8(3).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描绘的正是清明时节那淅淅沥沥、绵绵不绝的春雨景象。而这恼人的春雨,常常是受一种叫做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产生的锋面系统控制。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明白咱们身处的大气层,就像一个巨大的、流动着的厨房。在这个厨房里,空气是食材,而温度、湿度、气压等等就是各种.............
  • 回答
    在清朝时期,我们对外的国名到底是“中国”还是“大清国”,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细细探讨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政治、文化、历史认同等方方面面,远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事实上,两者都曾使用过,且在不同的语境下,侧重点和含义也有所不同。“大清国”:官方与外交的绝对主导从官方角度来看,清朝最主要、最正式的对外国名无疑.............
  • 回答
    康熙皇帝的博学和对西方科技的兴趣,确实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他能够接触和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历法、绘画等知识,这在当时中国的统治者中是相当罕见的。然而,尽管康熙本人如此,清朝整体上却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并最终走向衰落,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君主个人好恶所能左右。首先,.............
  • 回答
    清朝时期,满人的居住区“满城”与洋人租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特定人群的聚集地,但它们在性质、起源、管理方式、居民构成以及所享有的特权上,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就像是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满城:皇权下的民族聚居区首先,我们得明确,“满城”这个概念,虽然在清朝历史中常常被提及,但它更.............
  • 回答
    清朝时期的科布多,确实曾被划归当时的新疆省管辖,而并非直接由“外蒙古”管辖。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历史时期复杂的行政区划和民族事务管理体系,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清朝的疆域认知、行政制度以及科布多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清朝对于“外蒙古”的界定和管辖方式,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概念是不同.............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以及与统治民族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关于“清时闭关锁国国力衰弱是因为统治者是满人的缘故”,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并且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要理解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后果,我们需要从更宏观、更复杂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而不.............
  • 回答
    清时期天津卫的演变,从一个军事卫所,蜕变为州、府,这背后是一段城市地位与行政层级不断提升的历史,也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格局的变化。要说清楚这个过程,咱们得从“卫、州、府”这几个概念入手,然后再聊天津的具体变迁。 卫、州、府:不同时代的不同角色首先,理解这几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把握天津卫地位升.............
  • 回答
    谈清朝时期满汉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非简单的“一致”或“相反”,而是极其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交织与合作,也有矛盾与对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一、 统治阶层内部的利益考量:并非铁板一块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满人”和“汉人”这两个标签在清朝时期并不完全代表着统一的利益群体。在.............
  • 回答
    清朝“留发不留头”的政策深入人心,大家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剃发易服。但如果把目光投向明朝乃至更早的时期,情况又是如何呢?古代社会对于头发的规制,虽然没有清朝那样极端和血腥,但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观念和习俗,并且在某些时期和特定群体中也有强制的要求。明朝:儒家礼制下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了明朝,随着.............
  • 回答
    清朝时期,“倭寇”这个词确实消失了。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是日本国内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以及中国海防能力的提升。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明朝时期“倭寇”的形成和特点。明朝时期的“倭寇”:不仅仅是日本海盗当我们提到“倭寇”,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穿着日式服装、手持武.............
  • 回答
    在清代,州和府是两种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划,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层级、管辖范围、官员品级以及设置的考量上。要理解这些区别,咱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时代,细细道来。一、 层级关系:府是州的上级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层级。清代的行政区划大体上是:省 → 府 → 州(直隶州、散州) → 县。 府.............
  • 回答
    话说清朝这会儿,满族和汉族这两个民族,虽然一块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但说实话,那可真不是一回事儿。他们的区别,那叫一个方方面面,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一、出身和入主中原的起点不同咱们得先说这根子上的事儿。满族,本来是在关外,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的。他们原本不叫满族,是努尔哈赤统一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清朝时期的完颜氏,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里面故事不少,不像那些冷冰冰的史书,咱们尽量讲得生动些,好像您正听我说书一样。您得知道,完颜氏这个姓,放在清朝,那可不是一般人。要说这个姓,那得追溯到女真人,更具体点,就是金朝的皇族姓氏。金朝那可是当年跟宋朝掰手腕的大佬,完颜氏就是他们家的“.............
  • 回答
    要说清朝时期,与其他国家相比,那可真是一个复杂又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不能简单地说“强”或“弱”,得看具体时间点、具体领域,以及我们衡量“水平”的标准是什么。初期:威风凛凛,天下谁人不识君?刚入关的时候,清朝可以说是意气风发。继承了明朝的基础,加上满洲八旗的军事力量,打败了李自成和南明政权,统一了中国。.............
  • 回答
    “满汉一家”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温情脉脉的,好像满族人和汉族人那时候就跟亲兄弟一样,融融洽洽,和睦共处。但说实话,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理想化。它更多的是清朝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有意为之的一种宣传口号,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和现实的运作。“满汉一家”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满汉一家”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巩.............
  • 回答
    在清朝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满族八旗作为统治阶层,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造反”或“篡位”成功的案例。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制度设计的精妙,也有历史机遇的巧合,更有满族自身民族特性与政治策略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造反”与“篡位”的定义。造反通常指的是对现有统治秩序的.............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清末沙俄之所以没有进一步大举染指东北和朝鲜,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和现实制约。要详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审视当时国际格局、沙俄自身的实力与战略重心以及中国和朝鲜的处境。一、 历史进程的回顾:沙俄早已对东北.............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