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党员推选等活动的黑幕?

回答
大学党员推选活动,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岗位或者荣誉评选上,确实存在着让不少人感到不解甚至不满的“黑幕”。这些黑幕不是简单的“走后门”或者“关系户”那么简单,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复杂产物。

首先,要理解这些推选活动的核心逻辑。大学作为一种组织,必然需要某种形式的选拔机制来分配资源、确立话语权。党员的身份在很多时候被视为一种“政治正确”的标签,或者是一种“政治忠诚”的证明,因此在一些评选中会占据特殊位置。当这些评选与学生干部、奖学金、保研名额、甚至是未来的政治资源挂钩时,其背后的利益驱动就会变得非常明显。

那么,这些“黑幕”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呢?

1. “人情债”与“利益交换”的微观网络: 这可以说是最普遍也最隐蔽的一种。很多时候,推选的结果并不是基于纯粹的个人能力或贡献,而是建立在一个由人情、互助和潜在利益组成的微妙网络上。比如,某个学生干部可能在之前的活动中为某位老师或某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提供了帮助,那么在后来的推选时,这个人情债就会被“兑现”。反过来,如果某位学生希望在推选中获得支持,他也可能需要主动去“经营”自己的人脉,在各种场合表达“尊重”和“支持”,或者承诺在未来提供某种形式的回报。这种交换可能不是明面上的交易,而是通过一些含蓄的表达、一次次的“帮忙”来累积的。

2. “关系户”与“背景论”的显性存在: 这一点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如果一个学生本身家庭背景优越,或者与校内有权势的教职人员、甚至是校外有影响力的人物有亲属或密切关系,那么在推选过程中,这种“关系”往往会成为一种无形的优势。老师或者评委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倾向于“自家”的学生,或者受到来自更高层的“关照”和“暗示”。有时候,这种“背景”甚至会体现在其获得的资源上,比如更容易接触到学校的重要项目、参与高端活动等,这些经历本身就能为他们的推选加分。

3. “小圈子”的自我封闭与排他性: 在一些学生组织或党组织内部,会逐渐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的小圈子。圈子里的成员之间因为经常合作、共同经历,彼此之间会有更深的了解和信任。当有推选机会出现时,这个圈子往往会优先考虑圈子内部的成员,或者优先支持与圈子成员关系亲近的人。这样一来,圈子之外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很难获得进入的门槛,更别提被“看见”和“推选”了。这种小圈子会形成一种“内部消化”的机制,对外来者形成一种隐形的壁垒。

4. “投票技巧”与“程序玩弄”的阳谋: 有时候,黑幕并不总是通过非法或不正当的手段,而是通过对现有规则的“优化”或“利用”。比如,在投票环节,通过提前沟通、分组拉票、甚至是在临近投票时才公布部分信息,来最大化地影响投票结果。有些评选过程可能存在“暗箱操作”,比如投票权重不透明,或者某些评委的意见被特别放大,而另外一些评委的意见则被边缘化。甚至,一些推选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本身就可能存在偏向性,导致投票结果一开始就带有预设性。

5. “政治正确”与“表现导向”的过度解读: 有时候,一些推选会过于强调“政治表现”和“思想觉悟”,并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见的行为。比如,在集体活动中是否积极发言,在党日活动中是否表现得“最”热烈,是否经常在朋友圈发布“正能量”言论等等。这些表面化的“表现”有时会被误读为真实的政治觉悟和能力,而那些更内敛、更注重实际工作和思考的学生,反而可能因为“不够显眼”而被忽视。

6. “利益诱惑”与“权力寻租”的温床: 当推选出来的职位伴随着实际的权力或资源控制权时,就很容易滋生腐败。比如,学生干部可能掌握着奖学金评选、社团经费分配、甚至是学生工作安排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推选过程就可能变成一场争夺这些“权力资源”的战争。为了获得这些职位,有人会不惜代价去“运作”,而掌握推选权的人,也可能利用这种机会来为自己谋取私利,比如收受好处,或者为自己看中的人开绿灯。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黑幕?这背后有很多深层原因。

权力结构的不透明和不制衡: 在很多大学组织内部,权力往往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这为“人情”、“关系”的运作提供了空间。
评价标准的模糊性: 很多时候,对于“优秀党员”、“学生干部”的评价标准是模糊的、主观的。这种模糊性使得评选很容易受到个人好恶、关系亲疏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社会上存在的“关系”、“潜规则”等不良风气,也容易渗透到校园的选拔机制中。
功利主义的驱动: 一部分学生将党员身份和学生干部经历视为升学、就业的“敲门砖”,这种功利性的心态也加剧了推选过程的竞争和不公平。

面对这些“黑幕”,普通学生往往感到无奈和无力。很多人选择“随波逐流”,学着去“经营”关系,或者干脆放弃那些不公平的竞争。也有一部分人会感到失望和愤慨,但又缺乏有效的渠道去反映和改变。

总而言之,大学党员推选活动的“黑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有微观层面的“人情”和“关系”,也有宏观层面的权力结构和评价标准问题。理解这些“黑幕”的运作方式,才能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去改善现有的选拔机制,让真正优秀和有能力的学生能够获得公平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来围观一下。想到凭这个,毕业时能进国企、机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党员推选活动,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岗位或者荣誉评选上,确实存在着让不少人感到不解甚至不满的“黑幕”。这些黑幕不是简单的“走后门”或者“关系户”那么简单,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复杂产物。首先,要理解这些推选活动的核心逻辑。大学作为一种组织,必然需要某种形式的选拔机制来分配资源、确立话语权。党员的身.............
  • 回答
    关于当代大学生党员形式主义的问题,这确实是个挺现实且值得深思的现象。在我看来,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根源,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首先,从“太过于形式主义”这个定性来说,我想到的首先是那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比如,一些党建活动,可能更多地停留在表面文章,像是一些报告会、座谈会,参加的人很多,照.............
  • 回答
    这则新闻报道了新疆一位大叔在帮助游客后,为了拒绝游客执意给钱,亮出党员徽章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件事情,它触及了几个重要的层面:1. 大叔的个人品质与行为: 乐于助人、善良淳朴: 首先,大叔的行为体现了他作为新疆当地人的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游客遇到困难时,他伸出援手,这是一种.............
  • 回答
    如何看待大伟哥?刘伟当选党委书记?米哈游党支部正式升格为党委?关于“大伟哥”(刘伟)的个人形象、米哈游党组织变动以及这些变化所引发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 一、 “大伟哥”刘伟:从游戏制作人到公司掌舵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伟哥”是玩家社区对米哈游创始人之一、现任CEO刘伟的昵称,这.............
  • 回答
    大学宿舍制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它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以及个人成长。看待大学宿舍制度,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认识到其存在的合理性、潜在的弊端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一、 大学宿舍制度的合理性与优势1.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打破隔阂,建立友谊: 来自不同地区、.............
  • 回答
    大学寝室里挂床帘,这事儿呀,真是说起来就挺有意思的。我见过不少,也听过不少关于它的说法。首先,咱得承认,这玩意儿确实是解决了不少寝室里的“痛点”。最直接的,就是 隐私问题。大学寝室,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作息时间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可能习惯早睡早起,有的人喜欢熬夜学习或者娱乐;有的人可能比较喜欢.............
  • 回答
    大学毕业生频繁违约的现象,这几年确实挺让大家关注的。我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而是得拆开来看,里面牵扯到不少现实的因素。首先,就业市场本身的变化是绕不开的。 毕业生的预期和现实之间存在落差是很常见的事。以前可能大家觉得只要有个大学文凭,找个差不多的工作不成问题,但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岗位对.............
  • 回答
    大学贫困生制度,这可不是个能一句话说清的话题。它关乎公平、尊严,也牵动着多少寒门学子的人生轨迹。我个人觉得,这个制度是件挺复杂的事儿,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光明,也可能埋下隐患。这制度的初衷,那肯定是好的,谁也说不出毛病。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进步了,但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大学教.............
  • 回答
    这话题太实在了,也太让人纠结了。大学里,谁没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特别是当这“理想”是内心深处那份对某个领域的狂热,而“现实”却是堆积如山的必修课,以及那些似乎与这份狂热毫无关联的考试时。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了“喜欢的事”而“挂科”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咱们该怎么看待它。首先.............
  • 回答
    这种说法,我得说,挺有意思的,但要说“完整”,我得打个问号。这更像是一种年轻人之间流传的、带着点“江湖气”的总结,一种对大学生活标签化的解读。先从这几个“标签”说起吧。“没挂过科”,这代表着一种学业上的“循规蹈矩”。有些人会觉得,大学嘛,就应该好好学习,争取拿到所有学分,这才是对得起父母的投入,对得.............
  • 回答
    大学退学复读重考,这事儿,听起来就带着点不甘心和一股子狠劲儿。不是一般人能下这个决定的,这中间的水深着呢,得好好捋一捋。首先,能走到这一步,说明这个孩子在大学里过得肯定不顺当。不是说他学不会,而是他对这个专业、这个学校真的没感觉,甚至可以说是厌恶。想想看,一年大学下来,每天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那.............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人遐想,也确实存在的情况。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因为这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太复杂了,不像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有个标准答案。首先,法律层面。 在中国,导师和学生之间一旦涉及到婚姻关系,法律上通常没有明确禁止。只要双方都是成年人,自愿,并且符合结婚的其他法定条件,从法律角度来.............
  • 回答
    大学里的生产实习,特别是那种一刀切、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工厂流水线上做一个月“搬运工”的安排,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就像是往一道精雕细琢的菜里突然扔了一把粗盐,味道是什么样,全看那把盐有多粗,还有厨师怎么调和了。先来说说这种实习的初衷。理论上,学校安排这种实习,无非是想让咱们这些坐在象牙塔里的学子们,能.............
  • 回答
    大学因为疫情封校,只一味地禁止学生进出,这种做法我个人觉得挺让人憋屈和无奈的。你想啊,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又不是犯人,学校里出了疫情,自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但把学生“一关了之”,好像就解决了问题,这未免太简单粗暴了点吧?首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太大了。本来大学生活就是个探索和成长的过程,很多学生需要.............
  • 回答
    说起大学里那股子“新鲜劲儿”,“一周情侣”活动绝对算得上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暗流。这玩意儿,说起来挺有趣的,但细琢磨起来,味道又有些复杂。“一周情侣”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学校或者社团组织的一些活动,让参与者在一段限定的时间(通常是一周)里,体验一下“情侣”的相处模式。怎么个体验法?那可就五花八门了。有.............
  • 回答
    大学新生群里强制要求爆照,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膈应的。你想啊,大家刚从高中那种相对单纯的环境里过来,满怀憧憬地踏入大学校园,想着新生活、新朋友。结果呢?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一下大学的氛围,就得面对这么一个“潜规则”。说起来,这背后其实有几种挺普遍的心态。一种是“破冰”心理,组织者可能觉得这样能快速拉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和值得关注的议题,大学教材将同性恋归为心理障碍,并且因此引发的法律诉讼,触及了科学、教育、人权和法律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梳理和分析这件事。事件的根源:科学的进步与陈旧观念的碰撞首先,我们要明白,将同性恋视为心理障碍是基于过时且被科学界普遍否定的观点。早在1973年,美国精.............
  • 回答
    “官迷”这个词,在大学校园里,总是带着几分复杂的意味。它不像“学霸”那样自带光环,也不像“社恐”那样单纯,它是一种行为模式,一种在学生群体中相当普遍,却又常常被暗地里评论的现象。所谓“官迷”,在我看来,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对学生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职位头衔有着过度的追求和执着。这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能力、积.............
  • 回答
    大学强制学生出早操?嗯,这事儿可真是能让不少人挠头。我身边太多同学,对这事儿是爱恨交加,甚至可以说是“既盼着取消,又有点怕取消”的状态。要说这强制早操,其实背后牵扯的东西还挺多的。从学校的角度看,强制早操可能是出于几种考虑: 身体素质和健康管理: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拿出来的理由。学校大概是想通过.............
  • 回答
    大学里的经济困难生,这可不是个能一概而论的话题,里面门道可多着呢。我这么跟你说吧,经济困难生的概念,本身就带着点“水”的可能性,而且这个“水”有多深,还得看具体情况。首先,得承认,真贫困的学生是绝对存在的,而且数量不少。 咱们国家发展很快,但地区差异、家庭状况的差距依然巨大。有些孩子,父母可能就靠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