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从法律上解释「名誉权」?

回答
名誉权,这个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尤其是在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信息传播爆炸的今天,它更是备受关注。那么,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名誉权到底是什么?它又该如何理解和保护呢?

名誉权,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所获得的、与自己品德、才能、工作、行为等相关的、可以被他人评价和尊重的社会评价。 这种评价,一旦被恶意贬低、侮辱或诽谤,就会损害到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而对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乃至社会交往产生不利影响。

咱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我们会工作,会学习,会与人交往,会形成自己的职业声誉,也会有个人品格的口碑。所有这些,加起来就是我们在社会中的“面子”,是别人怎么看我们,是我们能赢得别人尊重的资本。而名誉权,正是法律对这份“面子”的保护。

法律上对名誉权的界定,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点:

客体是社会评价: 名誉权保护的对象不是你这个人本身,而是社会大众对你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客观存在的,是你通过自身的言行在社会中逐渐形成的。即使你自己觉得挺好,但如果社会普遍对你有负面评价,那在名誉权保护的层面,就要看这个评价是否公正。
内在包含个人尊严和价值: 这种社会评价,直接关联到个人的尊严感和价值认同。当名誉被损害时,不仅仅是“名声不好听”,更是对个人内在价值的否定,这会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打击。
表现形式多样: 名誉权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而是贯穿于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个人的品德(诚实守信)、业务能力(专业水平)、道德操守(行为举止)、甚至个人生活方式,都可能成为被评价的对象,并构成其名誉权的一部分。
需要有可识别性: 法律保护的名誉权,通常是指针对特定个人的社会评价。也就是说,要能明确指向一个人,而不是泛泛而谈,或者针对一群人(除非涉及集体名誉权)。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会侵害到名誉权呢?

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1. 侮辱: 这是指用语言、文字、动作等方式,公开地、直接地对他人进行人格上的攻击,丑化、贬低他人的品格、能力、职业、生活等,使其在精神上受到侮辱和损害。比如,当众给人贴上“骗子”、“人渣”这样的标签,或者用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进行谩骂。
2. 诽谤: 这是指捏造事实,或者歪曲事实,通过散布虚假信息,使他人遭受社会评价的降低。诽谤的关键在于“虚假性”和“散布性”。例如,散布谣言说某人贪污受贿,或者捏造某人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这些都是典型的诽谤行为。即使部分内容是真实的,但如果经过歪曲,使其产生误导性的负面评价,也可能构成诽谤。

法律如何保护名誉权?

当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害者可以依法寻求法律的保护,通常包括:

停止侵害: 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发布、传播侵害名誉权的内容。
消除影响: 要求侵权人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其不当言论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公开道歉、声明澄清等。
赔礼道歉: 这是对受害者精神伤害的一种补偿,要求侵权人以适当的方式向受害者表达歉意。
赔偿损失: 赔偿因名誉权受侵害而给受害者造成的经济损失,例如因此失去工作机会、生意受损等。同时,也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以补偿受害者遭受的痛苦。

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公共利益”的边界: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批评和监督,法律会赋予一定的言论空间。但即使是批评,也不能超越界限,不能进行侮辱、诽谤。区分“批评”和“侮辱诽谤”,关键在于是否有捏造、歪曲事实,是否带有恶意贬低。
“事实真相”的对抗: 如果侵权行为中涉及的事实是真实的,且传播这些事实是为了公共利益,那么可能不构成侵权。但这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
网络时代的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让名誉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匿名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使得名誉受损的代价可能更高,维权也更复杂。但同时,法律也在不断适应,通过网络平台责任、追溯侵权人等方式来加强保护。

总而言之,名誉权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关乎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的立足之本,关乎我们人格的尊严。理解好名誉权的法律内涵,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能让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尊重他人的名誉,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我另一篇关于名誉权的回答转到这里。

先以案例开头。

1.明星范某诉北京某医院侵犯名誉权案。

2007年,明星范某在百度搜索发现北京某医院,有"范某整容暑期特别贡献"为标题的广告,广告里有范某的照片和范某做过整容的文章,点击广告进入医院网页有"生活压力大诱发妇科炎症"的字样。

范某以该医院侵犯名誉权为由起诉,要求停止侵权、赔偿120万元精神损失、赔礼道歉等。

法院认定医院具有实质恶意,广告诱导公众导致范某社会评价降低,判决该医院停止侵权,登报赔礼道歉,赔偿10万元精神损失费。

2.张梓琳诉某整形公司侵犯名誉权、肖像权案。

某整形公司使用张梓琳的照片,用于宣传整形业务。法院认为未经公众人物同意,使用其肖像进行经营活动,极易让公众误解其曾整形,影响其社会评价,构成名誉权、肖像权的双重侵犯。

3.臧天朔诉网易等公司侵犯人格权、名誉权案

网易音乐频道组织"国内歌坛十大丑星评选",臧天朔被网友投票排名第三。臧天朔起诉要求赔偿65万元等。

法院认为公众人物有接受正当评论或者舆论监督的义务,但是不当舆论不在此列。该评选造成臧天朔精神痛苦,超过正常舆论范畴。因此侵权成立,判赔各项费用共计2万元等。

4.杨颖(Angelababy)诉上海某医疗门诊部肖像权、名誉权案。

2015年上海某医疗美容门诊部在其公众号发表的一篇整容广告中使用了杨颖的照片。杨颖起诉索赔各项费用65万元。

法院认定该门诊部仅使用了杨颖的照片,但未使用贬义、侮辱等言论,故仅侵犯杨颖的肖像权,不构成名誉侵权。

法院判决门诊部公司赔偿杨颖各项损失2.65万元,并赔礼道歉。

5.方舟子诉老罗和他的朋友们公司肖像权案。

罗永浩在演讲中对方舟子的头像进行技术处理,并进行调侃。后来演讲视频传到了网上。方舟子起诉索赔50多万元。

法院认定罗永浩对方舟子的头像技术处理,旨在丑化和贬损其形象,侵犯方舟子的肖像权而非名誉权。

总结而言,名誉权是指对自然人道德品质方面好的社会评价,造成自然人社会评价的贬损就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一般表现为侮辱、诽谤。

而其他的非人身性评价,即使降低也不够成名誉侵权。比如你说这个人养的猫不好看。

公众人物特别是自愿型公众人物,如明星,对社会舆论应具有一定的容忍义务。

正当的舆论即使造成明星社会评价降低,一般也不够成侵权。

是否侵犯名誉权,要看是否降低明星的社会评价,并且具有实质恶意。(对普通人的名誉侵权,只需要有过错即可,标准低得多)

所谓实质恶意,是指恶意是真实的,并且足以造成负面影响。

不真实的恶意,举个例子,比如造谣某明星在月球上开毒趴。

回到这个案子,网友对杨幂的所作所为是否侵犯其名誉权,主要在以下几点:

1.过错方面:网友的行为有没有真实恶意?

2.损害方面:有没有造成社会评价的降低?

3.侵权行为方面:是事实陈述还是意见表达?事实陈述高度真实,一般不构成侵权,反之可能侵权。意见表达出于善意公允,也一般也不构成侵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名誉权,这个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尤其是在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信息传播爆炸的今天,它更是备受关注。那么,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名誉权到底是什么?它又该如何理解和保护呢?名誉权,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所获得的、与自己品德、才能、工作、行为等相关的、可以被他人评价和尊重的社会评价。 这种评价.............
  • 回答
    这是一起非常有趣的案件,涉及了个人权利、公众监督以及媒体报道的边界。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法律角度来解读这位律师起诉央视的行为:核心法律争议点:名誉权 vs. 公众知情权/媒体监督权这位律师认为央视侵犯了他的名誉权,而央视(及其报道的依据)则可能辩称其报道是为了保障公众知情权和行使媒体监督权。这两者之间.............
  • 回答
    网传米哈游起诉百度贴吧侵犯名誉权,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件事情的发生以及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名誉权”以及“侵犯名誉权”在法律上的具体含义。名誉权,在中国法律体系下,属于人格权的一部分。它指的是公民或法人在社会上享有的一种不受他人非法损害、歪曲或贬低的.............
  • 回答
    ZAO 这样的 AI 换脸软件,它的出现确实是科技发展的一大步,但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尤其是关于法律方面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ZAO 这类软件可能引发哪些法律上的麻烦,以及当出现肖像权、名誉权纠纷时,咱们该怎么应对。ZAO 换脸软件可能触及的法律“雷区”首先,我们得明白,AI 换脸.............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引人关注,也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法律问题。从法律角度来解读,法院判决同桌七人承担 5% 的连带赔偿责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核心法律原则:侵权责任与连带责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案件的性质。这是一起因饮酒引发的死亡事件,通常情况下,法院会按照侵权责任来处理。侵权责任的核心在于行为人的过错与.............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挺离谱,也挺让人气愤的。男子在超市里买方便面,结果发现康师傅的袋子里装着白象的面,这绝对不是小事。事情的性质: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首先是 欺骗消费者。消费者花钱购买的是一个品牌的产品,期望得到的是这个品牌的产品质量、口味和服务。你付了康师傅的钱,就应该拿到康师傅的泡面。现在里面变成了白.............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够刺激的,一辆面包车撞上兰博基尼,赔款金额更是高达190多万元,这数字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合理吗?是不是太夸张了?咱们得从法律角度掰扯掰扯,看看这笔赔偿到底有没有依据,背后又涉及哪些法律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谁的过错,谁承担责任。在中国,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遵循的是《中.............
  • 回答
    深圳一家公司每月 28 日发放上月工资,却被法院判决补偿员工 11 万元,这事儿听起来有点让人费解,但从法律角度来解读,其实是有其必然逻辑的。这背后牵扯到的不是简单的“迟到一天”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以及法律对于违约行为的惩处。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1. 工资发放的.............
  • 回答
    “买熊猫判 10 年,买妇女最重判 3 年”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对法律的曲解和误读。它忽略了法律的复杂性、具体案例的具体分析以及不同法律条文所针对的不同犯罪行为。从法律角度出发,我们需要详细地拆解这种说法,揭示其不准确之处,并解释背后的法律原理。核心错误:将两个完全不相关的罪名进行类比,并且偷换.............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陕西延安安塞区,一名31岁的干部因为某种原因,对一个6岁的小孩实施了殴打,事后警方给予了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这件事情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不妨从法律的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成年人殴打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是绝对不允许的。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法律推定保证期间”这个事儿。很多人可能听过,但具体是啥意思,为啥会有这么个东西,以及它怎么影响咱普通人,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说。什么是“法律推定保证期间”?打个最直观的比方,你买了个东西,过了一阵儿发现不行了,但商家就说“过了退换期了”,你可能觉得不公平。这时候,“法律推定保证.............
  • 回答
    好的,我们从法律角度来解读孟晚舟未能获释的法院裁决结果公布,并分析其对华为芯片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请注意,我将尽量详尽,但法律和技术领域都极其复杂,以下分析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理解,不构成法律或专业技术建议。 从法律角度解读法院裁决结果公布,孟晚舟未能获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孟晚舟未能获释”这句话的背.............
  • 回答
    “陕西同事制止家暴男致其死亡被判正当防卫”这一事件,从法律角度解读,核心在于“正当防卫”这一概念的适用。这不仅是一起个案的审判结果,更折射出我国法律对于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如何行使自卫权,以及防卫行为边界的深刻考量。一、 法律视角下的“正当防卫”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定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被遗忘权”,从法律的视角出发,尽可能细致地剖析它。请允许我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专业分析的方式来展开。“被遗忘权”,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深沉的意味,它触及了我们作为个体在数字时代如何与过去共存的核心问题。从法律层面理解它,首先要明白它的核心目的和价值取向。它并非是要求我们抹去历史,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从法律角度剖析一下“京东到家程序员离职当天删库跑路,被判处10个月有期徒刑”这则新闻,并探讨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事件回顾与法律解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这起事件涉及的关键法律行为: 删库(数据破坏): 程序员在离职当天,出于某种动机(通常是报复、泄愤,或者说是阻止公司继续运营/使用数据),故.............
  • 回答
    乌克兰在海牙国际法庭对俄罗斯提起的诉讼,从法律角度来看,是一场复杂而具有深远意义的国际司法斗争。这场诉讼主要涉及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CJ)的管辖权以及俄罗斯违反国际法的一系列行为。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法律角度进行详细解读。1. 国际法院(ICJ)的.............
  • 回答
    这件事情,从法律角度来看,涉及到的问题其实不少,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简单来说,就是有人因为一张照片编造事实,并且传播出去,最终触犯了法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张照片本身是祖孙照片,也就是说,一个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合影。而那些网民造谣说这是“老夫少妻”,这就属于捏造事实。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
  • 回答
    这对情侣的分手,以及由此引发的彩礼纠纷,从法律角度来看,是一个典型的涉及婚约财产返还的案件。女子只退一半彩礼并被前男友起诉,这背后牵扯到我国现行法律对彩礼的规定、司法实践中的考量以及具体的证据要求。一、 彩礼的法律性质与返还原则首先,我们要明确彩礼在法律上的定位。我国法律并不直接鼓励或支持彩礼,但最.............
  • 回答
    蔡徐坤的专辑《迷》预售引发的法律风波,其核心在于“预售”这种销售模式本身在实践中可能触及的法律红线。从法律角度剖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卖东西”,而是涉及到消费者权益保护、合同法、市场监管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预售”的法律性质。在我国,预售通常被视为一种特殊的销售行为,其法律基础在于合同法。.............
  • 回答
    江西省篮协主席涉嫌猥亵幼女,警方回应“已刑拘”,这一事件从法律角度来看,触及了我国刑法中关于性侵害未成年人的严厉规定。我们将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警方“已刑拘”的法律含义与程序“刑事拘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重要的强制措施。当公安机关发现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