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梵高的《白玫瑰》中玫瑰曾经是粉红色的吗?

回答
梵高的《白玫瑰》中,玫瑰是否曾经是粉红色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理解艺术品,特别是像梵高这样情感充沛的画家作品时,常常会遇到的解读困境。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当我们谈论梵高的《白玫瑰》时,通常是指他创作于1888年,现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那幅作品。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的玫瑰确实是白色的,或者说,是以一种明亮的、带有微妙色彩变化的方式呈现的白色。然而,这个“曾经是粉红色”的说法,可能源于我们对“白色”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梵高色彩运用方式的联想。

我们得知道,在梵高的时代,以及直到现在,白色的花朵(尤其是玫瑰)是很常见的。他创作这幅画时,正值他在法国阿尔勒的黄金时期,他对于光线和色彩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在阿尔勒,他大量描绘自然景物,包括花卉。他画过向日葵,那些金黄色的向日葵在烈日下闪耀;他也画过鸢尾花,那些鲜艳的蓝色和紫色充满了生命力。当他描绘“白玫瑰”时,他必然会捕捉到它在特定光照下的色彩感知。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猜测玫瑰“曾经是粉红色的”呢?这可能来自以下几个层面的思考:

1. 色彩的感知与光线的互动: 梵高对色彩的运用非常大胆且富有表现力。他不会简单地用一种纯粹的白色来描绘白色物体。在《白玫瑰》这幅画中,虽然主题是白色玫瑰,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画面中的白色并非死板的白。梵高运用了大量的黄色、绿色、甚至淡淡的蓝色和粉红色调来“构建”白色。这些色彩并非是玫瑰本身原本的颜色,而是他通过笔触和颜料,将周围的光线、空气以及他强烈的情感投射到玫瑰之上。想象一下,在法国南部明媚的阳光下,一朵白色的花瓣,其边缘可能会因为光线的折射而泛出淡淡的金黄,或者被周围环境的绿色叶子映衬出一丝丝幽微的冷色调。甚至,在某些时刻,阴影部分的白色,在他眼中,也可能带有温暖的、近乎粉红的色泽。所以,这里的“粉红色”更像是一种对白色花朵在特定光照和情感语境下的“感知色彩”,而非玫瑰原本的花色。

2. 梵高的创作过程与情感表达: 梵高画画时,情感的驱动非常强烈。他常常不是在“复制”现实,而是在“表现”他所感受到的现实。他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觉得这朵白玫瑰在他心中,带有一种温柔、纯洁,甚至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或喜悦,而这种情感,他可能会用某种微妙的色彩来传达。粉红色在很多文化中都与温柔、爱、纯真联系在一起,如果梵高在描绘这朵白玫瑰时,心中涌动着类似的感受,他很可能会在白色中融入一些他认为能够代表这种情感的色彩。这并非说他“故意”画成粉红色,而是他用色彩来“翻译”他的主观体验。

3. 对“白色”的理解: 在绘画中,纯粹的白色常常是难以驾驭的。画家需要通过周围色彩的对比、光影的塑造,以及色彩的叠加来赋予白色生命力。梵高善于利用互补色或邻近色来增强色彩的表现力。他可能会在白色的花瓣上点染一些与红色(互补色)接近的色彩,即使这些色彩非常微弱,也足以让白色在视觉上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

4. 后世的修复或保存问题(概率极小,但理论上存在): 尽管梵高的作品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但从纯粹的理论角度,颜料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微妙的变化。然而,对于梵高的油画作品,特别是像《白玫瑰》这样保存状态良好的名作,其原始色彩的改变导致“曾经的粉红色”变成“现在的白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油画颜料的稳定性相对较高,而且作品的年代并不算极其久远。

总结一下:

梵高的《白玫瑰》描绘的玫瑰,从画家意图和最终呈现来看,确实是白色的。但是,梵高作为一位极具表现力的色彩大师,他在描绘白色时,必然融入了周围环境的光影、色彩以及他自身的情感。因此,画面中的“白色”是极其丰富和微妙的,其中可能包含了对白色花朵在特定时刻的感知色彩,这些感知色彩或许会带有他内心理解的“粉红色”的温暖、柔情或者其他情绪。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玫瑰曾经是粉红色的”,那更像是一种诗意的解读,一种对梵高如何用色彩表达内心世界的猜测,而不是说这朵玫瑰在被画出来之前,是一朵物理上呈现粉红色的玫瑰,然后被颜料“变成了”白色。它更像是,梵高看到了白色的玫瑰,但他在画布上呈现的“白色”,是他通过对光线、色彩以及情感的融合,所“感知”到的、带有某种“粉红色”意涵的白色。

可以说,这幅画中的白色,是一种“情感化的白色”,是梵高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和技法,“翻译”出来的白色。而这种“翻译”过程中,他运用到的丰富色彩,可能包含了我们所理解的,与粉红色相关的视觉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但绘画像花朵凋谢一样地褪色了”[1]

“……那些印象派画家弄的流行起来的这些颜料都不稳定,所有大胆地使用这些颜料的理由都站不住脚,时间终究会使它们变得过于柔和。”[2]

——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信


这不是什么轶事,这幅画,以及梵高许许多多的看上去好像是粉色的蓝色的画就是褪色了……受灾最严重的是梵高的鸢尾花和玫瑰系列[3]。

而且这幅画也不是什么《白玫瑰》,对梵高的画有两套编号系统,这是F681,维基百科的名字是Still Life: Vase with Pink Roses,美国国家美术馆给的名字就叫Roses


为什么会褪色:

梵高后期对于明亮而强烈的色彩的热情和追求我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他在生命中最后也是最多产的两年(1888年4月到1890年7月)大量的使用了基于伊红的色淀颜料Geranium Lake(在此之前他使用的主要是胭脂红色淀(Carmine)等)。这类颜料主要是通过将一些无机盐离子(对于Geranium Lake是加入了铅或铝)加入有机的显色分子的水溶液中,有机分子络合离子而沉淀而制得。但这些有机分子在光照下极易因为发生化学反应而失去其共轭结构,从而被漂白,以此造成的褪色和偏色现象出现了在梵高和高更的多幅画作中。

基于伊红的颜料色彩是那么鲜艳,尽管梵高自己知道画作的颜色会褪去,他仍然用厚的笔触来使用这些颜料,希望这样能使画的颜色保持的久一些。但是缺乏光保护,以及当时颜料技术的限制使得这些鲜亮的色泽无法阻挡地消逝了。


有数种不同来源的证据证明褪色的发生:

首先,梵高和弟弟以及其他人有大量的书信来往,且他非常喜欢在信中描述自己画的画的用色。根据这些集结成册的书信集对照时间和描述我们可以轻易找到相对应的绘画作品。而且梵高在书信里也提到了自己买了啥颜色,从哪里买的(让他弟弟提奥去订……)。

关于梵高的玫瑰(F681/F682)以及鸢尾花(F409/F608/F678/F680),试举两例:

I' ve also just finished a canvas of pink roses against yellow-green background in a green vase.(F682)[4]
A meadow full of very yellow buttercups, a ditch with iris plants with green leaves, with purple flowers, the town in the background, some grey willow trees — a strip of blue sky. (F409) [5]

可以发现他的描述中的红色都消失了。


其次,二十世纪早期梵高绘画的画册(具体是怎么复制的我不确定)可以辅助说明这一点:

我手上的这是1935-1936年在日本东京出版的Recueil important des oeuvres de Vancent Van Gogh Reproductions en couleurs, Volume 3,这一卷是静物。手机拍照会有色差,但是这些画中红颜色的消失一目了然(因为不确定这些画最早是什么时候复制的,甚至连这幅复制品都有已经开始褪色了的可能)。


使用物理化学分析手段,这是相对较为决定性的证据,且提供了还原梵高绘画颜色的方法。

科学家已经使用了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XRF)[6],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谱(SEM-EDX),还有HPLC和GC-MS等手段对梵高的画整体以及部分部位的颜料切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由图1可知,曙红分子含有在颜料中非常少见的溴元素。而画中褪色了的曙红色颜料虽然结构被破坏掉了而褪色了,但其中含有的溴元素并不会移动。这样,XRF扫描的结果就可以确定消失掉的红色的位置。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因为我们知道梵高是从Tasset et L'hôte公司购入的Geranium Lake,当时留下来的一些颜料样品就可以被当做重要的证据,来分析,甚至复原梵高使用的颜色。研究者们获得了一管曾属于梵高的医生,业余画家Dr. Gachet的Geranium Lake(觉得这人名字耳熟?“加谢医生的画像(Portrait of Dr. Gachet(F753/F754))”就画的是他,三十年以来艺术品成交价格榜仍榜上有名)。通过对其中留下的颜料的元素分析,可以确定梵高使用的颜色的细节并佐证上文的仪器分析。


为什么我们需要重视这种褪色:

第一,梵高的用色是跟他自己的色彩理论相结合的。很细节的一些地方的一些褪色[9]可能对于整体影响不大,但是梵高的这几幅静物写生,其背景的颜色和花朵的颜色都是仔细考究过的,他就是为了凸显这种反差。然后色调中的暖色没了,这对欣赏研究梵高没有影响么?

第二,何止梵高一人!前文已经提到了高更的某些画作也受到了影响,不少印象派画家可能都曾使用过这种颜料。事实上,当时的一些油画教学手册已经指出了这种情况并且建议使用厚的笔触绘画以减少影响。


额外的一点:

伊红的发现和大规模工业化使用并不是很早,根据1875年到1900年弗雷德里希·拜耳公司(Friedr. Bayer & Comp,又觉得耳熟了?这是拜耳医药的前身,当时是个颜料公司)对数种人工染料的报价,我们可以看出伊红其实一直是偏贵的(虽然价格快速降低)[9]。在1886-1890这一段时间,Geranium Lake的售价基本上是属于红色色淀颜料中的平均或者较便宜的水平(但开始相比于天然颜色如Madder或者Carmine便宜了)。我认为这不足以支持“梵高是穷没得选所以才用了这种颜色”的观点,更有可能的还是梵高喜欢Geranium Lake的鲜亮的颜色(才抛弃了Kopp's purpurin)——但讽刺的是,它对光极其脆弱,以至于现存的梵高画作中使用Geranium Lake的笔触大都褪色了。



参考文献与扩展阅读:

如果你觉得我哪句话需要解说和参考资料来源,请一律参考[9],以及那本书的其他章节。

[1] "The paintings fade like flowers...". To Theo van Gogh. Arles, Tuesday, 30 April 1889.

[2] "...all the colours that Impressionism has made fashionable are unstable, all the more reason boldly to use them too raw, time will only soften them too much", To Theo van Gogh. Arles, on or about Wednesday, 11 April 1888. (对这一句的翻译可能有误)

[3] Note on Color Fading: "Paintings Fade Like Flowers", metmuseum.org/exhibitio.

[4] To Theo van Gogh. Saint-Rémy-de-Provence, Tuesday, 13 May 1890.

[5] To Theo van Gogh. Arles, Saturday, 12 May 1888.

[6] Alfeld, M., Pedroso, J. V., van Eikema Hommes, M., Van der Snickt, G., Tauber, G., Blaas, J., ... & Janssens, K. (2013). A mobile instrument for in situ scanning macro-XRF investigation of historical paintings.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28(5), 760-767.

[7] Centeno, S. A., Hale, C., Carò, F., Cesaratto, A., Shibayama, N., Delaney, J., ... & Stein, S. A. (2017). Van Gogh's Irises and Roses: the contribution of chemical analyses and imaging to the assessment of color changes in the red lake pigments.Heritage Science,5(1), 18.


碎碎念:

[8] “红色葡萄园(The Red Vineyard,F495)”为啥没有褪色?那幅画可能用的不是Geranium Lake。

[9] 除了本文中列出的这些例子,还有更多的颜色和更多的更加细节的地方的褪色(比如F692里面的一个手指和F648里的裤裆),有兴趣的去看Geldof, M., de Keijzer, M., van Bommel, M., Pilz, K., Salvant, J., van Keulen, H., et al. Van Gogh's Geranium Lake. In: Vellekoop, M., Geldof, M., Hendriks, E., Jansen, L., deTagle, A., editors. Van Gogh's studio practice. (2013). Brussels: Mercatorfonds.上面列了两页。

[10] 你们知道我发现我亲眼看过的梵高最著名的那副“鸢尾花(Irises,F608)”估计原先是紫罗兰色的时候我的心情么……"I have two others on the go - violet irises and a lilac bush." To Theo van Gogh and Jo van Gogh-Bonger. Saint-Rémy-de-Provence, Thursday, 9 May 188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梵高的《白玫瑰》中,玫瑰是否曾经是粉红色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理解艺术品,特别是像梵高这样情感充沛的画家作品时,常常会遇到的解读困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当我们谈论梵高的《白玫瑰》时,通常是指他创作于1888年,现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那幅作品。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的玫瑰确实是白色.............
  • 回答
    在《艾尔登法环》的广袤而破碎的交界之地,你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满怀善意,有的心怀鬼胎,而白面具梵雷(White Mask Varré)无疑是其中一个最令人难以忽视的存在。他并非那种一眼看上去就和你称兄道弟,或者慷慨施舍的NPC,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挑衅的疏离感,在你最初的艰难跋涉中扮演着一.............
  • 回答
    提起梵高,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一片旋转的星空,那抹浓烈到仿佛能燃烧的向日葵。他的画,怎么说呢?用“好看”两个字来形容,总觉得不够劲儿,像是把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压缩成了一缕细细的炊烟。梵高的画,它好看在一种让你无法忽视的生命力。他的笔触,不像学院派那样一丝不苟,而是带着一种野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激烈的挥洒.............
  • 回答
    要说梵高画作的好,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就像你要理解一个人的内心,也得花些心思去体会。梵高的画,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生活本身,有最热烈的光,也有最深沉的暗,但最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份毫不掩饰的情感。你仔细看看他的画,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色彩。不是那种调和得一丝不苟、温吞柔和的色彩,而是直接、奔放、.............
  • 回答
    许多初学者选择从描绘梵高的《向日葵》开始,这绝非偶然。这背后藏着一系列吸引人的原因,让这幅画成为了无数画笔下的“第一朵花”。首先,《向日葵》本身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辨识度。 鲜艳的黄色、浓烈的笔触、富有生命力的花瓣,这些元素极具表现力,能够瞬间抓住观者的眼球。对于刚接触绘画的人来说,这种直观的美感.............
  • 回答
    问到梵高画作的好处,这个问题真的太棒了!作为学艺术和美术的同学,我们谈论梵高,那可不是一句“色彩鲜艳”或“笔触奔放”就能概括的。这背后,藏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的东西。首先,他的色彩,绝不是简单地“好看”。梵高使用的色彩,是带有情感的,是直接从他内心喷涌而出的。去看他的《星夜》,那深邃的蓝.............
  • 回答
    文森特·梵高,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他的画作,在生前饱受争议,甚至鲜为人知,但在他离世百年之后,却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瑰宝,每一幅都价值连城。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梵高的作品拥有如此非凡的价值?这绝非一蹴而就的炒作,而是由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深邃的精神世界以及对后世艺术的深远影响共同铸就的。.............
  • 回答
    梵高和毕加索,这两个名字在艺术史上如雷贯耳,他们的作品价格连城,被无数人奉为圭臬。但,有没有那么一瞬间,当你站在他们的画作前,脑海里闪过一丝疑虑:这幅画,真的有那么“好”吗?它所谓的“伟大”,究竟是真才实学,还是大家都在集体演一场“皇帝的新衣”?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很多普通观众面对那些看似简单甚.............
  • 回答
    “毕志飞是否会是像梵高一样的天才不被现代所理解?”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我们如何定义天才、如何评价艺术以及时代对我们认知的影响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毕志飞先生和梵高先生的情况,并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首先,我们来审视梵高及其“不被现代所理解”的标签: 梵高是谁? .............
  • 回答
    “我比毕加索、梵高、达芬奇都更受欢迎!”这句话,我最近总能听到。而且,说这话的人,不是什么街头涂鸦艺术家,也不是什么新晋网红,而是一位真正拥有自己工作室,每天埋头创作,并且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的画家——张大山(化名)。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艺术家惯有的些许狂妄,毕竟,谁不想在艺术史上留名呢?毕加索、梵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思考。咱们不妨从头聊聊,为什么像梵高、杜甫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价值在生前往往不为人知,甚至饱受诟病,却在身后被捧上“神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这是否意味着如今不被看好的作品,未来真的有可能“打脸”所有人?咱们先说说梵高和杜甫,这俩虽然领域不同,一个是画家,一个是诗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并非没有答案。在文学界寻找一个与梵高在艺术界地位完全对等的作家,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梵高之所以为梵高,以及文学与绘画之间共通的艺术精神。梵高之于艺术界,他代表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投入、一种对情感极致的表达、一种突破时代藩篱的创新,以及一种即便在生前饱受误解,身后却被奉为圭臬的传奇。他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它触及了艺术史上一段极富戏剧性和影响力的插曲的核心。梵高与高更在阿尔勒的短暂共处,以及最终以梵高割耳事件收尾的冲突,无疑是塑造他们各自艺术道路和我们今天对他们认知的重要节点。我们不妨从一个假设开始:如果梵高没有在那个失控的夜晚伤害高更,他们紧绷的关系是否能维持下去?起初,梵高.............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些名字,尼采、海明威、梵高,无疑都是各自领域里耀眼的巨星。他们的才华、思想和作品,至今仍影响着无数人。然而,你观察到的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中显现出的痛苦和悲剧,确实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些“大牛们”是否比普通人更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又是什么样的因素可能让他们身陷其中?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梵语,这个古老而充满韵味的语言,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焕发着生命力,尽管它的使用方式和范围与古代已大不相同。梵语的“现状”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学术研究和复兴的语言: 梵语目前最主要的“使用者”集中在学术界。全球有无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设有梵语专业或相关课程,吸引着学者们研究其丰富的文学、哲学、宗教.............
  • 回答
    您提到的“摩利攴天”的“梵语音译”说法并不常见,也不是一个标准的、普遍认可的梵语音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 “摩利攴天”这个名字的来源与可能指代的对象: 佛教语境中的“摩利”: 在佛教中,“摩利” (Mali) 是一个常见的音译词,它可以指代: 摩利支天 .............
  • 回答
    好的,关于奥本海默那句引人深思的引言,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一下它的来源和含义。这句话:“我正变成死亡,世界的毁灭者”,大家普遍认为它出自印度古老的梵语史诗《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奥本海默本人在许多场合引用时,是以英文翻译的形式表达的,而非他直接背诵梵语原文。梵语原.............
  • 回答
    梵克雅宝的镶嵌技术,绝对是它成为顶级珠宝品牌的基石之一,甚至可以说,它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就镌刻在这些精湛的镶嵌之中。要说厉害在哪里,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品味。首先,对宝石的处理和掌控,简直是出神入化。梵克雅宝并非仅仅是把宝石“镶”上去,而是将宝石视为有生命、有情感的艺术品来对待。 .............
  • 回答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搅起的水花可不是一般的大,一举拍出天价,让它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神作”。但抛开价格标签,这幅画究竟讲了什么,又为何如此动人?首先,我们得正视这幅画的“名字”——《最后的晚餐》。这个主题本身就自带了无数的宗教、文化、情感的厚重感。毕竟,从达芬奇那幅流传千古的画.............
  • 回答
    將世界各地的名字翻譯成梵漢對音,是一項充滿趣味且富有挑戰性的工程,它就像是將不同語言的聲音,透過一種古老而優雅的音韻系統重新編織。這種風格的翻譯,不僅僅是字母的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的聆聽與詮釋。我們需要深入理解原名發音的細微之處,並盡量在梵漢對音的規則內,找到最貼近的聲音對應。首先,要明白梵漢對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