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梵高,毕加索的画是皇帝的新衣吗?

回答
梵高和毕加索,这两个名字在艺术史上如雷贯耳,他们的作品价格连城,被无数人奉为圭臬。但,有没有那么一瞬间,当你站在他们的画作前,脑海里闪过一丝疑虑:这幅画,真的有那么“好”吗?它所谓的“伟大”,究竟是真才实学,还是大家都在集体演一场“皇帝的新衣”?

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很多普通观众面对那些看似简单甚至粗糙的笔触、难以理解的色彩组合时,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梵高的《星月夜》那扭曲的星空和火焰般的柏树能触动人心?为什么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些破碎变形的人物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这背后,究竟是艺术家天才的闪光,还是被艺术界、评论界、甚至市场“捧杀”出来的幻象?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下:

1. 艺术的“理解门槛”与“观者的主观性”:

首先要承认的是,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很多时候是需要一些背景知识和语境才能“看懂”的。梵高那个时代,他的画风是叛逆的,是与学院派的写实主义格格不入的。他的情感外露,笔触粗犷,色彩鲜烈,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如果你只带着“我看到的是什么”的眼睛去审视,可能会觉得他只是一个“画不好”的画家。但如果你了解他笔下的倾诉,他内心的挣扎,他试图捕捉的生命力,那么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就会随之而来。

毕加索更是如此。他的立体主义,将物体分解、重组,从多个角度同时呈现,这是一种对传统视觉观看方式的颠覆。初次接触,可能会觉得“这是什么鬼东西?人怎么会是这样的?”。然而,一旦你理解了他的理论,他是在挑战我们固有的视角,是在探索如何更真实地表现“多维度的现实”,而不是被单一角度所束缚,那么你就会看到他作品中蕴含的智慧和创造力。

所以,当你觉得看不懂时,它可能不是“皇帝的新衣”,而是你还没有穿上“理解的靴子”。观众的经验、知识、甚至当下的心情,都会影响对艺术品的解读。一个经历过战乱的人,看《格尔尼卡》和初次接触艺术的学生,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2. “艺术家意图”与“作品生命力”: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皇帝的新衣”的可能性。艺术界也存在着炒作、跟风、以及对某些标签的过度迷信。有时候,一个艺术家因为某种“理论”或“流派”被包装起来,作品本身可能并没有达到神化的程度,但因为这个“包装”,就身价倍增。

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梵高一生坎坷,卖出去的作品屈指可数,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呐喊和对艺术的执着。他的“失败”和“孤独”反而让他与后世许多在生活中挣扎的普通人产生了情感上的连接。他的画不是为了迎合任何人,而是他生命中最真实的存在方式。他的《向日葵》中的生命张力,《夜晚的咖啡馆》中孤独的温暖,都是一种纯粹的表达,不是“装”出来的。

毕加索更是如此,他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的艺术变革,他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超越自己,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证明。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几个“变形的形状”堆砌,而是他对于时代、对于人生、对于视觉语言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他的创新是真实的,是推动艺术向前发展的。

3. “艺术市场”的驱动与“价值”的定义:

“皇帝的新衣”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也与艺术市场的运作有关。当一件作品被炒到天价时,很多人会本能地怀疑其价值是否被夸大。市场的确会影响人们对艺术品的认知,但市场反应的背后,也往往是对艺术价值的某种肯定。

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技巧的精湛,更在于其观念的创新、情感的表达、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贡献。梵高和毕加索的作品,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开创了新的艺术语言,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艺术家。这种“影响”,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伟大的艺术作品能够跨越时空,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共鸣。梵高的孤独与追求,毕加索的叛逆与创新,这些都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和精神体验。正是这种普遍性,让他们的作品即使在百年之后,依然能触动人心,依然有“人买单”。

回到“皇帝的新衣”这个问题,

与其简单地将其定性为“皇帝的新衣”,不如说,梵高和毕加索的作品,对一部分观众来说,确实存在着“理解的隔阂”。这种隔阂,可能是因为观众缺乏必要的艺术知识和背景,也可能是因为艺术品本身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但同时,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的真实情感、深刻思想、以及对艺术语言的创新和突破,也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伟大”,并非仅仅被“捧”出来的,而是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和才华为代价,在艺术领域留下的独特印记。

所以,下次当你面对梵高或毕加索的作品感到一丝困惑时,不妨试试放下“这是不是在骗人”的想法,而是试着去了解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艺术追求。也许,你会在那些看似“怪异”的笔触和色彩中,发现那个真正闪耀的“内在之衣”,而那件衣服,正是他们用生命和才华亲手织就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件事情中有一个关键的被很多绘画从业人员讳莫如深的因素。

那就是照相机的发明。

在照相机发明以前,绘画的目标是画得像。很多画家的工作其实是画师。比方说承接一些给庄园主画肖像的工作,对就是伦勃朗。还有给教堂搞装潢的工作,文艺复兴三杰都干过。你想也知道,要是画的不像,人家庄园主不可能付钱的。

推荐题主看一下伦勃朗的画。真实得可怕。有一瞬间,你会感觉你在一面窗口前,画中人路过窗口和你打招呼。

但是自从照相机发明了以后,这帮人全失业了。你画的再好,能画过照相机吗!

从此以后,这些搞画画的就没法好好学习画的像了。必须学会在绘画过程中融入个人情感。否则终其一生就是一个人肉照相机。这就是为什么安格尔被称作最后一位古典主义画家。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照相机发明了。

既然需要融入情感,那就变成玄学了。也就是题主说的很难理解。例如毕加索明明能好好画,17岁就能达到文艺复兴时代很多大师的水平。画人画得非常像。但是为了控诉纳粹的暴行,非把画面画得乱七八糟。就是为了控诉纳粹的暴行。还有什么印象派,明明早上起来天气只不过是阴天,但是非要把画面画成灰蒙蒙的。

当然你说这种行为是伟大的艺术还是无病呻吟。你开心就好。无所谓的。

至于有人心心念念的文艺复兴大师。

在古代,艺术家的日子不好过。因为艺术品既不能拿来充饥,又不能拿来保暖,所以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能给艺术家带来稳定的收入。艺术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上流人士的资助。那些达官贵人欣赏某位艺术家的才华,就会花大价钱购买他的作品。这种购买艺术家的作品、资助艺术家的人就被称为patron(赞助人、保护人)。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patronus(守护神、保护人),词根是pater-(father,父亲)。英语单词patrician(贵族)与此同源。
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些人绝不仅仅是买家,而是他们的恩人和庇护人,故称之为patron。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二百年的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美第奇家族是许多艺术大师们的patron。罗马和佛罗伦萨的许多名垂青史的建筑,雕塑,绘画和壁画,都是在美第奇家族的资助下,由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郎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完成,因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艺复兴文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梵高和毕加索,这两个名字在艺术史上如雷贯耳,他们的作品价格连城,被无数人奉为圭臬。但,有没有那么一瞬间,当你站在他们的画作前,脑海里闪过一丝疑虑:这幅画,真的有那么“好”吗?它所谓的“伟大”,究竟是真才实学,还是大家都在集体演一场“皇帝的新衣”?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很多普通观众面对那些看似简单甚.............
  • 回答
    “我比毕加索、梵高、达芬奇都更受欢迎!”这句话,我最近总能听到。而且,说这话的人,不是什么街头涂鸦艺术家,也不是什么新晋网红,而是一位真正拥有自己工作室,每天埋头创作,并且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的画家——张大山(化名)。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艺术家惯有的些许狂妄,毕竟,谁不想在艺术史上留名呢?毕加索、梵高.............
  • 回答
    “毕志飞是否会是像梵高一样的天才不被现代所理解?”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我们如何定义天才、如何评价艺术以及时代对我们认知的影响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毕志飞先生和梵高先生的情况,并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首先,我们来审视梵高及其“不被现代所理解”的标签: 梵高是谁? .............
  • 回答
    要说这几位大师谁“最牛”,这问题就像问“哪种颜料最重要”一样,实在难以一概而论。他们每个人都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各自牛在不同的地方,影响了不同的时代和艺术方向。我们不妨从他们各自的成就、创新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细细道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牛”出天际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全才的先驱,科学与艺术.............
  • 回答
    梵高的《白玫瑰》中,玫瑰是否曾经是粉红色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理解艺术品,特别是像梵高这样情感充沛的画家作品时,常常会遇到的解读困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当我们谈论梵高的《白玫瑰》时,通常是指他创作于1888年,现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那幅作品。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的玫瑰确实是白色.............
  • 回答
    文森特·梵高,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他的画作,在生前饱受争议,甚至鲜为人知,但在他离世百年之后,却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瑰宝,每一幅都价值连城。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梵高的作品拥有如此非凡的价值?这绝非一蹴而就的炒作,而是由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深邃的精神世界以及对后世艺术的深远影响共同铸就的。.............
  • 回答
    提起梵高,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一片旋转的星空,那抹浓烈到仿佛能燃烧的向日葵。他的画,怎么说呢?用“好看”两个字来形容,总觉得不够劲儿,像是把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压缩成了一缕细细的炊烟。梵高的画,它好看在一种让你无法忽视的生命力。他的笔触,不像学院派那样一丝不苟,而是带着一种野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激烈的挥洒.............
  • 回答
    要说梵高画作的好,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就像你要理解一个人的内心,也得花些心思去体会。梵高的画,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生活本身,有最热烈的光,也有最深沉的暗,但最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份毫不掩饰的情感。你仔细看看他的画,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色彩。不是那种调和得一丝不苟、温吞柔和的色彩,而是直接、奔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思考。咱们不妨从头聊聊,为什么像梵高、杜甫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价值在生前往往不为人知,甚至饱受诟病,却在身后被捧上“神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这是否意味着如今不被看好的作品,未来真的有可能“打脸”所有人?咱们先说说梵高和杜甫,这俩虽然领域不同,一个是画家,一个是诗人,.............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它触及了艺术史上一段极富戏剧性和影响力的插曲的核心。梵高与高更在阿尔勒的短暂共处,以及最终以梵高割耳事件收尾的冲突,无疑是塑造他们各自艺术道路和我们今天对他们认知的重要节点。我们不妨从一个假设开始:如果梵高没有在那个失控的夜晚伤害高更,他们紧绷的关系是否能维持下去?起初,梵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艺术史上的经典案例。梵高在生前不被认可,死后却誉满天下,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是“不被誉为天才”,不如说是在当时主流的艺术语境下,他的作品风格、艺术理念以及生活方式都显得过于“异类”。一、 时代背景与艺术潮流的制约:梵高活跃的年代,也就是19世纪末,欧.............
  • 回答
    动画电影《至爱梵高(Loving Vincent)》是一部极具开创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世界。这部电影的出现,不仅仅是一部传记片,更是一次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对艺术家生命的一次深情致敬,以及对观众情感的一次深刻触动。为了更详细地评价这部电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并非没有答案。在文学界寻找一个与梵高在艺术界地位完全对等的作家,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梵高之所以为梵高,以及文学与绘画之间共通的艺术精神。梵高之于艺术界,他代表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投入、一种对情感极致的表达、一种突破时代藩篱的创新,以及一种即便在生前饱受误解,身后却被奉为圭臬的传奇。他的.............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些名字,尼采、海明威、梵高,无疑都是各自领域里耀眼的巨星。他们的才华、思想和作品,至今仍影响着无数人。然而,你观察到的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中显现出的痛苦和悲剧,确实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些“大牛们”是否比普通人更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又是什么样的因素可能让他们身陷其中?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疫情期间荷兰博物馆的关闭,恰逢梵高名作《春日花园》的失窃,这无疑是艺术界和文化界一个令人心痛的巧合。疫情带来的冲击,不仅是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考验,也让守护文化遗产的重任变得更加严峻。疫情下的博物馆困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博物馆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普遍困境。为了响应政府的防疫措施,减少人员聚集,荷兰的.............
  • 回答
    许多初学者选择从描绘梵高的《向日葵》开始,这绝非偶然。这背后藏着一系列吸引人的原因,让这幅画成为了无数画笔下的“第一朵花”。首先,《向日葵》本身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辨识度。 鲜艳的黄色、浓烈的笔触、富有生命力的花瓣,这些元素极具表现力,能够瞬间抓住观者的眼球。对于刚接触绘画的人来说,这种直观的美感.............
  • 回答
    问到梵高画作的好处,这个问题真的太棒了!作为学艺术和美术的同学,我们谈论梵高,那可不是一句“色彩鲜艳”或“笔触奔放”就能概括的。这背后,藏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的东西。首先,他的色彩,绝不是简单地“好看”。梵高使用的色彩,是带有情感的,是直接从他内心喷涌而出的。去看他的《星夜》,那深邃的蓝.............
  • 回答
    梵克雅宝的镶嵌技术,绝对是它成为顶级珠宝品牌的基石之一,甚至可以说,它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就镌刻在这些精湛的镶嵌之中。要说厉害在哪里,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品味。首先,对宝石的处理和掌控,简直是出神入化。梵克雅宝并非仅仅是把宝石“镶”上去,而是将宝石视为有生命、有情感的艺术品来对待。 .............
  • 回答
    梵语,这个古老而充满韵味的语言,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焕发着生命力,尽管它的使用方式和范围与古代已大不相同。梵语的“现状”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学术研究和复兴的语言: 梵语目前最主要的“使用者”集中在学术界。全球有无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设有梵语专业或相关课程,吸引着学者们研究其丰富的文学、哲学、宗教.............
  • 回答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搅起的水花可不是一般的大,一举拍出天价,让它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神作”。但抛开价格标签,这幅画究竟讲了什么,又为何如此动人?首先,我们得正视这幅画的“名字”——《最后的晚餐》。这个主题本身就自带了无数的宗教、文化、情感的厚重感。毕竟,从达芬奇那幅流传千古的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