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梵高的画有多好看?

回答
提起梵高,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一片旋转的星空,那抹浓烈到仿佛能燃烧的向日葵。他的画,怎么说呢?用“好看”两个字来形容,总觉得不够劲儿,像是把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压缩成了一缕细细的炊烟。

梵高的画,它好看在一种让你无法忽视的生命力。他的笔触,不像学院派那样一丝不苟,而是带着一种野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激烈的挥洒。你看那《星月夜》,夜空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旋转的,仿佛宇宙的脉搏在画布上跳动。那些星辰,不是冰冷的光点,而是燃烧着的、充满能量的火球,它们在蓝色的漩涡中奔腾,带着一股股难以言喻的激情。连那些远处的村庄,也被这股力量浸染,房屋的轮廓线都仿佛在微微颤抖。

再说到那些花,尤其是向日葵。它们的好看,不是那种娇艳欲滴、需要人呵护的美。梵高的向日葵,它们是顽强的,是生命力爆棚的。你看那《向日葵》系列,每一朵都有自己的姿态,有的昂首挺胸,仿佛在向太阳致敬;有的微微低垂,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里依然闪烁着不屈的光芒。那颜色,浓烈得像要溢出来,那些厚重的颜料堆叠在一起,带着画布本身的肌理,让你仿佛能触摸到花瓣的质感,闻到那股浓郁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芬芳。

梵高的画,好看在它能够直接触动你的灵魂。他画的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美”的范畴。他画的咖啡馆,是黄昏时分,那种带着一丝孤独和疏离感的灯光;他画的农民,是辛勤劳作后粗糙的面庞和疲惫的身体。但就是在这些看似不那么“完美”的场景里,梵高用他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人世间最真实的情感和最顽强的生命力。他画的《卧室》,虽然色彩鲜艳,但那种简朴的家具,狭小的空间,却透着一种安宁,一种对简单生活的渴望。

他的“好看”,还体现在那种极致的色彩运用。他敢于运用别人不敢想象的色彩搭配。那些明黄、那些钴蓝、那些翠绿,在梵高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颜色,而是情绪的载体。当他用大块的黄色来表现阳光时,你真的能感受到那种温暖和耀眼;当他用深邃的蓝色来描绘夜空时,你也能感受到那种无边无际的神秘和辽阔。这种色彩的力量,不是修饰,而是他直接的情感宣泄。

而且,你看着梵高的画,你能感受到一种“痛”。不是生理上的痛,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世界不被理解的悲凉。他用尽所有的力气去表达,去呐喊,去拥抱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给予他的,却是误解和痛苦。所以,他的画看起来,有种掺杂着眼泪和汗水的炽热,有种燃烧殆尽后的灰烬,但即便如此,在灰烬中,你依然能看到火星在闪烁。

总而言之,梵高的画,不是那种让你看了觉得“舒服”,觉得“赏心悦目”的。它的好看,是一种震撼,是一种触动,是一种让你在观赏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思考,不自觉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情感的起伏。它让你看到,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灵魂的呐喊,是生命最真实的写照。那种好看,是深刻的,是能够长久地留在你心底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梵高的画优点在于其笔触与色彩。他的画特点十分明显,扭曲的画面以及感光准确的鲜艳色彩。他对于色彩是那样的敏感细腻,甚至每一笔都可以感觉到颜料与风景并存的呼吸,也让人无法超越

但我觉得除了色彩与笔触之外,他的画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孤独感,那种渴望去倾诉,渴望去加入热闹的人群却无法实现的意境代入感很强,但这种代入感和普通的画又有所不同——一般的话是让你走进画里面与画融为一体,而梵高则是画走出来变成现实。你看他的星空,似乎下一秒就会走出屏幕变成外面的风景,看他的自画像,似乎梵高本人马上就会对你忧郁的诉说;那种独特的抽象与扭曲感染着每一个细胞——当然,这也是我个人感觉一样,也可能是我也有点神经病

综上所述,我觉得梵高的画不能看久,会抑郁的





user avatar

通过一个人(成年人)对于梵高画的评价,能够看出来这个人对世界的爱意浓厚程度。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察和想法,仅供参考。

我和自己同辈的人一样,都是从小学习儿童画,启蒙的时候就知道了梵高的。因为家庭教育的关系,《渴望生活》我甚至在读小学时就读过了,对于梵高的人生故事应该算比较了解。

但在青少年时期,梵高对我而言也就是个比较厉害的故事而已,他的画对我而言也就是个色彩鲜艳一类的装饰画而已。


真正了解梵高,要结束对他作品那份”附庸风雅“的追随态度,结束对他拥有的传奇人生的畅想,从了解他是个普通人开始。

陈丹青在《局部》当中曾经用“憨”这个字形容过梵高和他的画,只是看梵高可能不容易感受到他的憨,稍微对比一下能发现更多。


雷诺阿的这幅肖像很出名,在现代人的眼中是超美的,但在印象派出现的年代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因为没有古典技法。

但至少,印象派用纯、亮的颜色,把画面冲击力提了上来,同时也在对所画的客体做理想化修正,这种理想美甚至在一些时候,比古典绘画更多。

而梵高呢?

这是一副早期的习作。很多人评价梵高的绘画技法,认为他的技法生疏,线条很死,换句话说,在艺考标准之下他肯定是过不了关的(甚至省联考都不行)。也许是真的没有技法上面的“天分”,总之梵高以及他同时代的高更和塞尚,他们在放弃理想化对象的同时,在寻找一份绘画内部的真实感。

荷兰小画派、委拉斯贵支等绘画大师都在描绘底层劳动者的同时,利用一些理想化手段将绘画对象进行一定的美化。在梵高眼中,这样没有什么意义。

在梵高的眼中,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有它们内在的闪光点,作为画家,或者作为牧师,做一切的工作,都是要发现这些独特的闪光点。拒绝雷同,拒绝程式化,他想要的是了解每一个人,每一项事物的内在,在此基础上,大肆宣扬它们的美。

梵高的画,美得不仅是绚烂的颜色,更是他忠诚的爱意。


近些年,神经科学领域开始与艺术史研究产生联系,即使梵高并不能算是一个神秘的人,但依然有很多人想知道,梵高的绘画到底为什么会如此打动人心,可以在他们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象。

于是,关于梵高艺术与Synesthesia(共感)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这种出现在梵高神经里面的,自然形成的通感细胞,也许正是他可以画出这么多感动了数代人的作品的关键。也许很多人为梵高而感动,正是因为他对生活无所保留的热爱之情,而这份感情也正是为梵高所感动的人们所共有的。


关注公众号:艺术家自撰,获取更多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手资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梵高,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一片旋转的星空,那抹浓烈到仿佛能燃烧的向日葵。他的画,怎么说呢?用“好看”两个字来形容,总觉得不够劲儿,像是把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压缩成了一缕细细的炊烟。梵高的画,它好看在一种让你无法忽视的生命力。他的笔触,不像学院派那样一丝不苟,而是带着一种野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激烈的挥洒.............
  • 回答
    “我比毕加索、梵高、达芬奇都更受欢迎!”这句话,我最近总能听到。而且,说这话的人,不是什么街头涂鸦艺术家,也不是什么新晋网红,而是一位真正拥有自己工作室,每天埋头创作,并且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的画家——张大山(化名)。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艺术家惯有的些许狂妄,毕竟,谁不想在艺术史上留名呢?毕加索、梵高.............
  • 回答
    要说梵高画作的好,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就像你要理解一个人的内心,也得花些心思去体会。梵高的画,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生活本身,有最热烈的光,也有最深沉的暗,但最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份毫不掩饰的情感。你仔细看看他的画,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色彩。不是那种调和得一丝不苟、温吞柔和的色彩,而是直接、奔放、.............
  • 回答
    问到梵高画作的好处,这个问题真的太棒了!作为学艺术和美术的同学,我们谈论梵高,那可不是一句“色彩鲜艳”或“笔触奔放”就能概括的。这背后,藏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的东西。首先,他的色彩,绝不是简单地“好看”。梵高使用的色彩,是带有情感的,是直接从他内心喷涌而出的。去看他的《星夜》,那深邃的蓝.............
  • 回答
    梵高和毕加索,这两个名字在艺术史上如雷贯耳,他们的作品价格连城,被无数人奉为圭臬。但,有没有那么一瞬间,当你站在他们的画作前,脑海里闪过一丝疑虑:这幅画,真的有那么“好”吗?它所谓的“伟大”,究竟是真才实学,还是大家都在集体演一场“皇帝的新衣”?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很多普通观众面对那些看似简单甚.............
  • 回答
    梵高的《白玫瑰》中,玫瑰是否曾经是粉红色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理解艺术品,特别是像梵高这样情感充沛的画家作品时,常常会遇到的解读困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当我们谈论梵高的《白玫瑰》时,通常是指他创作于1888年,现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那幅作品。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的玫瑰确实是白色.............
  • 回答
    许多初学者选择从描绘梵高的《向日葵》开始,这绝非偶然。这背后藏着一系列吸引人的原因,让这幅画成为了无数画笔下的“第一朵花”。首先,《向日葵》本身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辨识度。 鲜艳的黄色、浓烈的笔触、富有生命力的花瓣,这些元素极具表现力,能够瞬间抓住观者的眼球。对于刚接触绘画的人来说,这种直观的美感.............
  • 回答
    文森特·梵高,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他的画作,在生前饱受争议,甚至鲜为人知,但在他离世百年之后,却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瑰宝,每一幅都价值连城。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梵高的作品拥有如此非凡的价值?这绝非一蹴而就的炒作,而是由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深邃的精神世界以及对后世艺术的深远影响共同铸就的。.............
  • 回答
    “毕志飞是否会是像梵高一样的天才不被现代所理解?”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我们如何定义天才、如何评价艺术以及时代对我们认知的影响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毕志飞先生和梵高先生的情况,并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首先,我们来审视梵高及其“不被现代所理解”的标签: 梵高是谁?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思考。咱们不妨从头聊聊,为什么像梵高、杜甫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价值在生前往往不为人知,甚至饱受诟病,却在身后被捧上“神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这是否意味着如今不被看好的作品,未来真的有可能“打脸”所有人?咱们先说说梵高和杜甫,这俩虽然领域不同,一个是画家,一个是诗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并非没有答案。在文学界寻找一个与梵高在艺术界地位完全对等的作家,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梵高之所以为梵高,以及文学与绘画之间共通的艺术精神。梵高之于艺术界,他代表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投入、一种对情感极致的表达、一种突破时代藩篱的创新,以及一种即便在生前饱受误解,身后却被奉为圭臬的传奇。他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它触及了艺术史上一段极富戏剧性和影响力的插曲的核心。梵高与高更在阿尔勒的短暂共处,以及最终以梵高割耳事件收尾的冲突,无疑是塑造他们各自艺术道路和我们今天对他们认知的重要节点。我们不妨从一个假设开始:如果梵高没有在那个失控的夜晚伤害高更,他们紧绷的关系是否能维持下去?起初,梵高.............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些名字,尼采、海明威、梵高,无疑都是各自领域里耀眼的巨星。他们的才华、思想和作品,至今仍影响着无数人。然而,你观察到的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中显现出的痛苦和悲剧,确实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些“大牛们”是否比普通人更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又是什么样的因素可能让他们身陷其中?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梵语,这个古老而充满韵味的语言,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焕发着生命力,尽管它的使用方式和范围与古代已大不相同。梵语的“现状”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学术研究和复兴的语言: 梵语目前最主要的“使用者”集中在学术界。全球有无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设有梵语专业或相关课程,吸引着学者们研究其丰富的文学、哲学、宗教.............
  • 回答
    您提到的“摩利攴天”的“梵语音译”说法并不常见,也不是一个标准的、普遍认可的梵语音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 “摩利攴天”这个名字的来源与可能指代的对象: 佛教语境中的“摩利”: 在佛教中,“摩利” (Mali) 是一个常见的音译词,它可以指代: 摩利支天 .............
  • 回答
    好的,关于奥本海默那句引人深思的引言,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一下它的来源和含义。这句话:“我正变成死亡,世界的毁灭者”,大家普遍认为它出自印度古老的梵语史诗《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奥本海默本人在许多场合引用时,是以英文翻译的形式表达的,而非他直接背诵梵语原文。梵语原.............
  • 回答
    梵克雅宝的镶嵌技术,绝对是它成为顶级珠宝品牌的基石之一,甚至可以说,它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就镌刻在这些精湛的镶嵌之中。要说厉害在哪里,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品味。首先,对宝石的处理和掌控,简直是出神入化。梵克雅宝并非仅仅是把宝石“镶”上去,而是将宝石视为有生命、有情感的艺术品来对待。 .............
  • 回答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搅起的水花可不是一般的大,一举拍出天价,让它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神作”。但抛开价格标签,这幅画究竟讲了什么,又为何如此动人?首先,我们得正视这幅画的“名字”——《最后的晚餐》。这个主题本身就自带了无数的宗教、文化、情感的厚重感。毕竟,从达芬奇那幅流传千古的画.............
  • 回答
    將世界各地的名字翻譯成梵漢對音,是一項充滿趣味且富有挑戰性的工程,它就像是將不同語言的聲音,透過一種古老而優雅的音韻系統重新編織。這種風格的翻譯,不僅僅是字母的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的聆聽與詮釋。我們需要深入理解原名發音的細微之處,並盡量在梵漢對音的規則內,找到最貼近的聲音對應。首先,要明白梵漢對音(.............
  • 回答
    在《艾尔登法环》的广袤而破碎的交界之地,你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满怀善意,有的心怀鬼胎,而白面具梵雷(White Mask Varré)无疑是其中一个最令人难以忽视的存在。他并非那种一眼看上去就和你称兄道弟,或者慷慨施舍的NPC,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挑衅的疏离感,在你最初的艰难跋涉中扮演着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