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咱别对流水线产品寄托什么情感价值啦。
而且你越希望“零绯闻、正能量满满”,你就越容易得到流水线产品。
国内的“偶像”产业,是个东亚劣化版,封建时代戏班包身工的当代集大成。
首先在外貌筛选上,就有一股浓烈的扬州瘦马式恶臭。男身女貌,女身幼貌,舞台灯一打,画面就跟选通房丫头和侍读书童似的。
对,就是那种要陪公子哥走旱道的小书童。
秀气点咱没意见,我一脸大花胡子,也是王志文的小迷弟。可当年的王志文今天再去选,能被选上么?
说白了,就是性吸引最直接。其他稍微强烈点的个人外貌特征,往往需要大量表演素材来诠释其魅力。21世纪的戏班子连表演和作品都没有,还是直接奔着xp去简单了当。
所以分级制度不出来真是麻烦。大量下三路的需求被强行扔到大众娱乐领域里去隐晦满足,整个社会审美被压抑的性表达给带偏。
靠,有点佛洛依德内味儿了。
其次,为什么说“扬州瘦马”式恶臭?
因为真是包身工啊。
一票小孩子,签下各种独家排他协议,里面列明一大堆天价的违约惩罚条款,还有大量二八开的收益分成。
那二成,一般还得锁死个五年。
签完,住公司的宿舍,每月领个八千零花钱。然后开始练唱练跳练笑,八个人挤一个小面的到处刷通告。
片场剧组没轮到你,那就在候场室里刨盒饭吧。
他们把这叫“艺人管理”,我听到时满脑子都是老鸨奸笑的画面。
何况咱们不是日本。秋元康虽然是个挨千刀的,但被淘汰的女孩哪怕回老家打工,兼职做做本地的一些代言,生活也不难受。
咱们“偶像”行业这票包身工,在这圈子里熬两年,正常工作的能力就废了。不出头,那只能接点小广告的片约,或者白身扫出门去做个野生网红。
内卷典范。
然后,这套“基础建设”还完美地匹配了资本变现的要求。
性吸引诉求占绝对主导,那自然就不用以作品为核心啦。与其花那么大力气去应付编剧导演服道化们,不如把脸拍完事了。
水军公司深度学习各平台算法规则,努力把公司和粉丝剪辑的那点“软成人视频片花”满街发,男身女貌女身幼貌的标准脸,泛滥整个互联网内容平台。
你有意见也没用。狂热粉丝和虚假数据“掺”在一起,就足以拿到广告主面前交差。于是对最原始需求最强烈的那群人,成了这个时代的审美代表。
因为从数据上看,就是如此。
最后,这种基于性诉求的流水线产品,还成了各种伪政治正确的助推器。
因为内核实在太单薄,数据又造假,还无法像舒淇当年那样直白说出“我就是脱了”,只好用各种道德绑架来维系“偶像”们受欢迎的假象。
先是各种“努力”论层出不穷,后来性别平等意识在国内起来,这票“偶像”们的运营团队又开始往这条线上靠。
别靠了。你们系统化地剥削“偶像”们的性价值、系统化地造假,已经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确了。
你要“零绯闻、正能量”?没问题,流水线绝对能提供给你标准产品。
至于这位“偶像”私底下陪了哪位大客、又每天吃多少颗抗抑郁小药丸,放心,我们这里没有《周刊文春》,你不会知道的。
这是你要的?
话说,这种“零绯闻、正能量满满”的要求是哪来的?
照这要求,王菲不可能成天后,窦唯不可能封仙。他俩的棱角太多了(换今天得叫人格缺陷),那些事要是今天细细列来,怕不是要吓死一票小年轻。
人当年还不是顶着争议声走到亚洲甚至全球之巅?这包容性怎么还开倒车了?
说白了,没货,没干货,只有流水线的整齐划一,只有对最原始需求的满足。
所以容错率极低,恐惧任何污点。
结果越恐惧,越造假,越迎合流量。
流水线也形成了越来越精细的操作规范。
不过时代就是这么个时代,牢骚而已。
但有一件事可以做:
别喊他们“偶像”,哪怕叫“爱豆”也行。
区别开来,必先正名乎。
人家日本,アイドル就是アイドル,你喊堺雅人アイドル,你看他得是什么表情。
现在国内名词通货膨胀,恨不得把当红年轻点的都喊“偶像”,这纯属瞎鸡脖翻译。
回归本词,偶像是要有点人格魅力的,克里斯马者是也。偶像的故事一定具有传奇性,少不了夸张和造假;但总得有点坚实真实的内核,支撑这些传奇故事的传播周期。
我也不说我自己的偶像(娱乐类)是谁,但你们肯定脑海里能浮现出几个人物。他们就算相当不完美,就算垂垂老去,但后人只要接触到他们的作品,都会在DNA里刻点什么。
这才是中文语境里的偶像嘛。
这个问题可真是太有意思了。
哪种偶像是现代年轻人的偶像?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大家的偶像是什么人?是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是建国后毅然归国建设祖国的钱学森,是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就算是再不济,哪也得是个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吧,比如姚明、刘翔、张怡宁。
读书的时候,老师也会告诉我们,偶像是什么?偶像就是你去以他为目标模仿的对象。
现在偶像已经纯粹成为了一个名词,唱跳RAP打篮球再加上个上综艺。
那时候无论是社会,还是我们,还是师长,希望我们去模仿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牛,对国家社会做出突出贡献那种,当时你觉得某个歌星影星是你的偶像,那还得受批判,所谓“追星族”就是那种语境下的贬义词汇。
但说实话,即使如此,我还是宁愿喜欢上一个时代的偶像,这个时代大多数所谓的“偶像”是纯粹生造出来,用于吸纳流量的工具罢了,少有几个质量和人品都相当过得去的,崇拜一波也不是太大问题,就像是当年再怎么喷追星族,周杰伦甚至还能拿到一些扶持一样。
因为人家周天王真的牛B啊。
时代变了,倒真未必是好事。
搁现在还真是全倒过来了,答案前几页一翻,全是推荐歌星影星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实除了虚拟偶像以外,并不会有能永远“零绯闻,正能量满满”的(现实中的人)的偶像存在。
因为即便偶像本身洁身自好,没有绯闻等问题,也可能会因为其存在所代表的立场和其国籍的原因被判定为某种政治不正确之类。
而且,选谁做自己的“偶像”,归根结底并不单纯是由追星族或者说粉丝们自己决定的,追星族粉丝通常也只能在被给出的限定范围内选偶像,一不留神甚至会被踢出群聊、开除粉籍而被迫脱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追星行为本身是一个被培养引导大幅度影响的结果,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就像人们对诸葛亮和关羽的崇拜,既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也是一个长期培养引导的结果。
这里之所以说“虚拟偶像”可以胜任“零绯闻,正能量满满”的角色定位,是因为现在的商业“偶像”(不论是虚拟还是真人)本质上是一种为了盈利而打造的人设,而虚拟偶像本身就是某种正能量的具象化。
所以一旦虚拟形象塑造成功,其本身可以十分单纯作为某种正能量的代言人,这是虚拟偶像相对于现实中的社会人所具备的无法替代的优势。
因为现实中的社会人,想要始终维持自己身上(被设定)的某种正能量“人设”,是极其困难的,除非其人设极其符合自身现实,可以时刻本色演出。
就像作者和作品的关系一样,一旦作品完成了,作者很大程度上也就失去了对作品的定义权,在作者无法进一步影响“虚拟形象”人设的情况下,两者可以直接分割开来。
毕竟六小龄童和孙悟空还是不同的存在。
虚拟偶像,就像现在我们熟悉的“二次元”世界,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本的产物,是商业艺术的一部分。
范畴扩大一下,如果说科学家和政治家可以做偶像的话,那么爱因斯坦和爱丁顿在绝大多数条件下,都可以算是“正能量偶像”吧?
可如果置身当时的环境,如果自己是英国人或者德国人,是不是也很难直接表达自己崇拜敌国的科学家,以其为榜样?
就像对于现在的国人来说,如果某天被别人问起自己最喜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是谁,自己说了夏目漱石和林肯的名字,恐怕有些时候就会被摇头。
即便是现在,作为中国人,也是无法认同爱因斯坦或爱丁顿的某些观点的,而基于这种现实,即便是像他们这样的科学家,也无法永远做到“零绯闻”“正能量满满”。
而对于政治家偶像,就像弗拉基米尔在几十年前无疑是俄罗斯甚至全世界的英雄,但现在,即便是在同样来自俄罗斯的另一个弗拉基米尔口中,他这个“英雄”定位就已经不是那么确定无疑的了。
而对于体育明星偶像来说,崇拜偶像的行为,究竟是代表一定要喜欢他的全部,把他的一切不合理都合理化,还是单纯只是喜欢他身上最吸引自己的闪光点,应该还是很清晰的事情。
所以,感觉这个过程其实可以反过来。
只追求通过真人偶像与虚拟形象本身表达出的正能量,才可能让粉丝自己做到“零绯闻”和“正能量满满”。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粉丝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其偶像才会是什么样的人。就像每个人的初音未来都不一样,都是自己对现在与未来的理解、期望与想象。
就是这种感觉吧。
初音未来了解一下?
出道13年零绯闻,永远不会老去,永远年轻美丽,她的歌声用不消逝
每个人都可以给她写歌,而她也会用心唱出每一个粉丝的心声
不用担心什么人设崩塌,她就是美好的化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