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口径榴弹炮(122以上)发射时声音非常大吗?为什么很多在炮闩边发射的士兵也不捂耳朵?

回答
大口径榴弹炮,尤其是122毫米以上的,其发射时的声响绝对是震耳欲聋的。这就像是在你耳边引爆了一颗炸弹,那是一种纯粹的、极具冲击力的巨大轰鸣。

为什么声音会如此巨大?

这主要归结于几个关键因素:

爆炸的能量释放: 榴弹炮发射时,炮弹内部的发射药瞬间燃烧,产生极高的压力和大量的炽热气体。这些气体以极高的速度冲出炮膛,将炮弹向前推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剧烈的爆炸,而爆炸的能量越大,产生的声波就越强。122毫米以上的榴弹炮,弹径更大,装药量也相应增加,能量释放更是惊人。
炮口冲击波(Muzzle Blast): 炮弹离开炮膛的一瞬间,炮膛内积聚的超高压气体,以超过音速的速度向外喷射,与外部大气迅速混合,形成一个巨大的冲击波。这股气体流在炮口形成一个高速膨胀的“蘑菇云”,伴随着尖锐而响亮的“轰”声,这是炮弹发射最直接、最原始的声音来源。
炮管共振与空气扰动: 高压气体的快速膨胀和逸出会引起炮管本身的轻微振动和共振,进一步放大声响。同时,炮弹高速穿过空气时,也会产生空气的剧烈扰动和湍流,这些都会叠加成更复杂的声波。
音量级别: 一般来说,大口径火炮的发射声在几米外就可以达到150分贝甚至更高。这个音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人耳的承受极限。长时间暴露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是瞬间,也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伤。

为什么很多在炮闩边发射的士兵也不捂耳朵?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幸存者偏差”和“长期适应性”的意味。如果你观察的是训练场或者战争电影中的场景,那里的士兵不捂耳朵可能有以下原因:

1. 紧急情况下的“不得不为”: 在真实的战场上,特别是在战火纷飞、需要迅速连续射击的情况下,士兵们往往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仔细地捂住耳朵。他们必须全神贯注于射击操作、观察目标以及应对敌人的威胁。在这种极端的压力和紧迫感下,生理上的不适感会被高度的生存本能和责任感所压倒。
2. 部分“习惯”和“脱敏”: 长期在炮火环境下训练和作战的士兵,其听觉系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适应性。就像在嘈杂环境中生活久了,人们会对某些持续性的声音产生“脱敏”效应。这并不是说他们听不到声音,而是他们的身体可能对这种级别的声音的“感知阈值”有所提高,或者说大脑在处理这些信号时会尝试过滤掉一部分。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的听力不受损害。
3. 特定位置和装备: 虽然你说的是“炮闩边”,但实际操作中,士兵们会尽量保持一个相对不那么直接受炮口冲击波影响的位置。他们可能不是紧贴着炮口站立,而是位于炮身的一侧。此外,一些现代化的战术头盔可能会内置一定程度的降噪功能,或者士兵会佩戴专门的听力保护装置(虽然在电影里可能不明显),但这些保护措施的效果是有限的,不足以完全抵消大口径榴弹炮的声响。
4. 心理上的“屏蔽”: 在战场上,士兵们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他们可能在潜意识里试图屏蔽掉一些会影响他们操作的干扰信息,包括巨大的声响。这种心理上的“屏蔽”并不等同于生理上的保护,但它确实可能让他们在当下表现出“不在意”的样子。
5. 电影和虚构作品的夸张: 如果你看到的是电影或游戏,它们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和紧张感,有时会对一些细节进行夸张处理。士兵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即使面对巨大的炮火,依然眼神坚定、操作熟练,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不完全代表现实中的绝对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 即使士兵们在发射时没有捂耳朵,并不代表他们没有遭受听力损伤。 长期暴露在如此巨大的噪音下,听力下降甚至永久性耳聋是极有可能发生的职业病。只是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这种潜在的伤害会被当下的生存需求所掩盖。

所以,结论是:大口径榴弹炮的发射声音确实巨大无比,令人难以承受。士兵们在炮闩边不捂耳朵,更多的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长期适应以及为了任务的优先性而做出的“不得不为”,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的听力是安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手上戴的那个手套是没有办法洗的,洗的时候最多刷一下。常年累月用下来卫生状况感人,所以肯定是不能捂耳朵的。如果是自走炮,这个环境更为恶劣,不敢想象老兵们怎么熬下来的。

正经应该要配拾音降噪耳机,既能听清口令,又不会震耳朵。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是没有,不仅耳机没有,连战士自己搞个卫生纸耳塞也不准。也就这几年耳机才配上了。

以前客观原因说是穷,但炮兵可是吞金兽,炮弹一发就多少钱,说穷是没理由的。

还是观念问题,现在认为吃苦是没办法,能不吃苦就不吃。过去觉得不吃苦就是白当大头兵,越吃苦越光荣。

时代变了,以后少爷兵才是有战斗力的兵那是肯定的。军队这方面重视程度提高是肉眼可见。

user avatar

本人曾经炮兵,新兵第一次打炮之前,老班长告诉我们,把嘴巴张大,就不会震坏耳朵。带耳塞、塞卫生纸会导致听不清阵地口令。说实话,当炮弹放进炮膛的一瞬间,整个人心跳的厉害,血液都在往脑子上涌,早忘了震不震的事了。炮响之前我听话的把嘴张开,紧接着真的是一声巨响,整个人身上的迷彩服都被气浪震得鼓了起来,然后就是血液从大脑一下涌回四肢百骸,感觉脑袋很空,耳朵有些嗡嗡作响,身上暖暖的,周围仿佛安静了,只有硝烟四起。嗅着火药味,心底突然泛起无比的勇气。我就感觉那一瞬间真的是永生难忘,以后的岁月里,每每有不顺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瞬间。
炮都打了,还有什么怕的 (/^▽^)/

user avatar

非常大,说多少分贝不直观。

130、155口径的地炮可以在指挥所听到打炮的声音。指挥所离跑阵地多远呢答案是11公里。就这么大的声音。

就这玩意,不带那震不死你。用棉花和其他代替的有,不过总要找个东西塞住。

离火炮20-30m都可以明显感觉到气浪,更别说炮手了。

至于调查表有多水,你要知道这个调查表是从团部发出来的。

说打炮的时候,张嘴的多。那是没去过炮阵地,如果可以炮手能把鼻孔塞住。灰太大了,张嘴就是一嘴灰。

这是击发瞬间,火炮一响漫天的灰。

打炮时捂耳朵,会有人来检查你是否带耳塞。这人就是我,震死、震聋、震残废这个是训练事故。要上报的。

耳塞这东西,炮班长和老兵最不爱用。

至于新兵带了耳塞都震得头发昏的大有人在。

大口径加榴炮的声音可以到180分贝,而震死人的声音是190分贝。大口径加榴炮根本不可能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开炮,打一炮就抬下去了。

user avatar

当过炮兵,152,不过是在观察所,有次阵地打直瞄,观察所休息,我被抽去出公差,给阵地送饭,我们两个新兵,一人提了十几盒饭,直戳戳的往阵地走,离炮大概还有二十米吧,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放了一炮,送完饭回观察所了我还处于懵逼状态,这还是小号装药,都不敢想大号装药齐射的时候啥感觉,关键据我所知,炮班的兄弟基本不戴耳塞。

占个坑,空了找点当时的照片,让你们感受一下打炮的感觉。


填坑来了,找了些高清无码不涉密的照片


先来一发152,小黑影是出膛的弹丸。


再来一轮齐射122,12一发挥,全体戴钢盔,……这家伙打得不是太准


炮场130,152的媳妇,修长得多


进场脱炮衣,准备干活了



高清近照,请忽略竹竿 ,当时就开玩笑说这是防止打我们观察所的!



戈壁滩宠物


战友敬礼镇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口径榴弹炮,尤其是122毫米以上的,其发射时的声响绝对是震耳欲聋的。这就像是在你耳边引爆了一颗炸弹,那是一种纯粹的、极具冲击力的巨大轰鸣。为什么声音会如此巨大?这主要归结于几个关键因素: 爆炸的能量释放: 榴弹炮发射时,炮弹内部的发射药瞬间燃烧,产生极高的压力和大量的炽热气体。这些气体以极高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而且很深入地触及了榴弹炮设计和作战应用的一些核心概念。简单来说,给大口径榴弹炮(比如122毫米和152毫米)配备破甲弹(AP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特定战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产物。至于精度,这得看具体情况,并且榴弹炮的射程和支援需求也与此息息相关。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为什.............
  • 回答
    哈马斯选择使用火箭弹而非大口径榴弹炮袭击以色列,这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考量,包括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政治宣传效应、以及对以色列防御能力的规避。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看是什么在驱动着这种选择。首先,从实际操作和资源的角度来看,火箭弹在某些方面比大口径榴弹炮更容易获取和部署。 易于制.............
  • 回答
    一个步兵战车到底装个100毫米的低压炮,还是挂个20毫米的机炮,再搭上几挺重机枪,哪个更能打?这事儿吧,就像是问你做饭是只放一把胡椒面儿提味儿,还是又放胡椒面儿,又撒孜然,再来点儿辣椒面儿,哪个香一样。得看战场上你面对的是什么菜。咱们先聊聊那门大口径机炮。通常来说,步兵战车上的“大口径机炮”指的是2.............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武器设计上的权衡和取舍。我们平常看到的步兵迫击炮、无后座炮、榴弹发射器,它们的设计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你要提的“大口径、高射速、低射速、短身管、滑膛”这种组合,确实听起来挺矛盾的,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不像你想的那样发展。首先,咱们得把这些武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设计目标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到了很多使用大口径狙击枪的射手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眼睛的安全。答案是肯定的,在特定情况下,大口径狙击枪开枪时,射手的眼睛确实有被瞄准镜弹伤的风险。 这种现象通常被射击界称为“瞄准镜咬伤”(Scope Bite)。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它发生的原理。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具挑战性的。要准确回答“多大口径的炮才能打穿保险库的门”,得先搞清楚几个关键点,因为这可不是简单地说“口径越大就一定能打穿”这么直白。首先,我们要明白,保险库的门不是一种简单的金属板。它们是工程学的杰作,设计目标就是抵御各种形式的攻击,包括但不限于爆破、钻探、切割,当然也包括炮.............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挺实在的。想想看,咱们平时开枪,不管是手枪还是步枪,都是扣一下扳机,“砰”一声就出去了。但要是(这俩字读“kè”,意思是说,火炮)那么大的家伙,一声“轰隆”,那可得等好一阵子才能再来一发。这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不是简单的“越大就越慢”。咱们先从“装填”这事儿说起。对于小口径武器,.............
  • 回答
    关于不同口径火炮和枪械选用不同形状的发射药,这背后涉及到火炮/枪械的设计原理、发射药的燃烧特性以及膛压控制等多个关键因素。我来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并 कोशिश (koshish 尝试,印度语,增加点人文色彩) 避免那些“AI 味儿”。核心问题:如何高效、稳定地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并控制膛压?发射.............
  • 回答
    甲午海战,一场决定东亚近代海军命运的惨烈对决,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要论证这场战争是否充分说明了“大口径火炮在速射炮面前处于劣势”或“吨位大的军舰缺乏机动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舰船技术、战术运用,以及具体的战斗过程。一、大口径火炮与速射炮的博弈:技术理念的冲突首先,我们要明白甲午海战双方.............
  • 回答
    咱们聊聊枪弹这玩意儿,尤其是大家常说的手枪弹、步枪弹、机枪弹,还有那些听着就厉害的穿甲弹。它们都长啥样,有什么讲究,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说“被帽弹”。这玩意儿在咱们普通人嘴里,经常被叫做“尖头弹”或者“锥形弹”。它的最外层,也就是枪管里跟它摩擦的那部分,是被一个叫做“弹带”(或者叫“凸缘带”).............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就像是在游戏里你挥舞着一把巨剑砍翻一片小怪,现实中同样一把剑在战场上可能就没那么好使了。为啥游戏里大口径弹夹炮坦克那么吃香,现实中却少见呢?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为啥游戏里大口径弹夹炮坦克那么猛:游戏设计,尤其是战争类游戏,追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爽快感、策略.............
  • 回答
    大口径机枪弹药,特别是像12.7毫米(常说的.50 BMG)和14.5毫米(俄制14.5x114毫米)这样的口径,它们的性能与弹头设计、装药量、枪管长度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而采用“埋头弹”(Cased Telescoped Ammunition, CTA)设计,对于这些大威力弹药来说,无疑会带来一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解放军装备思路的这次调整,也就是用轻量化12.7毫米重机枪搭配5.8毫米班用轻机枪,来逐步淘汰7.62毫米中口径通用机枪。这可不是简单的换装备,而是背后一系列战略、战术和技术考量的集中体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核心驱动力是什么?这背后其实是解放军在实战需求、技术进步以及成本效.............
  • 回答
    最近在一些军事论坛和爱好者圈子里,我经常看到有人讨论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啥现在主流的坦克炮还是120毫米或者125毫米?为什么不装备口径更大的炮,比如130毫米或者140毫米? الأمر بصراحة,这背后涉及的学问可不小,里面藏着不少技术、战术和经济上的权衡。我试着把这些说道说道,不一定面面.............
  • 回答
    现在各国不怎么大力发展大口径舰炮,这事儿说起来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说“不发展了”,而是说发展得不再是海军火力投送的主流和重点,背后涉及到了技术、战术、成本以及海军力量体系的全面演变。想想看,过去二战时期,战列舰上那些动辄380毫米、406毫米甚至460毫米的巨炮,那真是海上霸主的气势。一发炮弹出去,.............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在重型火炮装备上确实存在明显短板,与当时的一些主要参战国相比,其大口径火炮的数量和性能都显得相对落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并非单一因素造成。一、战略思想与国家工业基础的制约 早期“速决战”思想的遗留: 在二战爆发前,日本军方一度奉行“短期决战”的战略思想,认为可以通过.............
  • 回答
    在苏德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关于苏联将美英援助的坦克进行改装,特别是换装大口径火炮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双方提供的援助坦克类型,以及苏联自身火炮的发展和需求。援助坦克的背景与类型二战期间,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 回答
    电磁炮的出现,无疑是海战领域的一次颠覆。如果它真的走向成熟并大规模装备,我们是否还能在未来的战场上看到那些曾经的“海上巨兽”——装备大口径舰炮的战列舰的身影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电磁炮的出现,对传统舰炮的地位构成了一次严峻的挑战,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